一、出走到河南
1937年暑假,正定师范举办地区小学教师讲习班,"七·七"事变起,讲习班解散,教师大部分回家,留校的有校长姚子和、教务主任崔载之、训育主任李冲宵、事务主任马敬斋、教师许椿生等。九月下旬,传闻日军早已过保定,逼近定州,同仁等商议,马敬斋留守,其余人暂时离校。余人暂时离校。于是姚、崔、李、许等四人由正定步行至石家庄,然后乘车南下,分别到达许昌、漯河、开封等地。随后教师田登五、彭景召、杨欣安、魏仲春也到达河南。
二、崔载之当了联合中学校长
1937年10月,河北中等学校学生纷纷离省涌入河南。11月国民党教育部派员到河南开设冀、察、绥、平、津五省市中等学校通讯处,并在开封、许昌等地设立流亡学生登记处,对登记的学生发放伙食费,并组织他们参加临时学校学习。当时河北到达开封的学生有五、六百名,与其它省市流亡学生组成五省市联合中学,校址在外马号街。崔载之正在开封,被推选为联合中学校长,吴冶民(原正定七中教务主任)任教务主任。他们率领学生边学习边宣传抗战。台儿庄失守,师生步行到许昌,开封失守后,又从许昌到南阳,以后又有南阳步行至淅川县上集镇。最后,临时中学与在上集镇筹设的河南临时中学合并。崔载之离开联合中学后即投奔傅作义部军政部门任职。抗战胜利后随傅作义部进驻北平,兼任傅作义的机关报《平明日报》社长。北平解放前夕,他代表傅部跟解放军代表协商傅部起义的具体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已故。
三、田登五、彭景召、杨欣安任教国立一中
原河北、察哈尔教育界人士杨玉如、姚子和、胡子恒、张志广等在河南协助登记、收容流亡学生,并根据教育部指示筹设中等学校。经勘查选定河南中学等校组成河南临时中学,于1938年3月开学,不久改名国立河南第一中学,校长为原河北泊头师范校长杨玉茹,部分来河南的教师分配到该校任教,其中有正定师范美术系教师田登五,语文教师彭景召、杨欣安。1944年日军不断向豫西进犯,教育部批准国立一中南迁山西城固县继续办学。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国立一中奉令迁至河北长辛店。因战争关系迁校未能实现,仍留在城固,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教师为了维持生活自行开办私立燕冀中学,招收当地学生。1949年6月国立一中宣布解散,一部分师生南去四川,一部分留在城固,以河北同乡会的名义募捐维持。在国立一中迁移过程中,田登五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彭景召离校而去,二人下落不明。杨欣安转入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已故。
四、子和离教从政最终又回到教学工作岗位
国立第一中学成立,部分中等学校教师分配到该校,然而尚有多数来自河北、察哈尔省的中小学教师分散在河南境内。1938年1月教育部组织部分教师组成"战区中小学教师河南服务团"。服务团下设总务组、义务教育推行组、教材编写组,以河南的许昌、叶县、襄城、南阳、邓县、镇平、内乡、淅川八个县为工作地区。姚子和为服务团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他任团务委员兼社交推行组主任。他在初步安顿好正定师范的师生后,即赴武汉、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训练委员会处长。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主办《时报》任社长。后任河北参议会副议长、河北省政府秘书长。解放后在保定干校教语文。1956年调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人家讲师,在该校工作了二十余年后退休。晚年曾一度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已故。
五、李冲霄、许椿生等主持社交推行组工作
服务团自姚子和离去后,社交组由李冲霄、徐椿生主持工作。李冲霄主持组内日常事务,许椿生则往来于团部和组部之间,传达沟通信息。组员大部分是正定师范毕业生。社教组的工作是办识字班、民众夜校,进行抗战宣传等。社教组办事处现设在河南许昌,后迁到河南镇平, 后来河南西部一度紧张,全团奉命迁陕西汉中。由于服务地点一再转移,原定工作开展困难,部分团员插入当地中小学充当义务教师,部分团员投考升入高等学校,多数学生则无所事事。登记收容战区流亡中小学教师工作转由教育厅局办理,服务团遂逐渐解体。李冲霄工作结束离团而去,传闻去东北,不知下落。魏仲春回城固西北大学复校 ,继续学习至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某中学任教,以后不明。
"七·七"事变后,北师大迁陕西,继而迁南城固县,校名改称西北师范学院,许椿生原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在随服务团迁移途中,接西北师范学院电召,促其回母校工作。于是他在到达汉中后即离校,抗战后期西北师院由陕西城固迁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称北平师范学院,建国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他一直在该校工作。1950年由北师大调河北师范学院。
(许椿生1935年大学毕业,先后在正定师范、北京师大、河北师院从教达五十余年,由助教而讲师、副教授、教授,一直从事教育科学与研究。曾任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88年退休,现居北京。)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3-12-31 10:28: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教师节】抗日女英雄陈康容烈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