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九章 国共两党进行全国抗战的准备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国抗战而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迎接全国抗战的思想、理论、组织和干部准备
(一)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迎接全国抗战的到来
为适应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后的新形势,规定党在新阶段的任务,1937年3月27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全国抗战爆发前夜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分析和讨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以及党在这个阶段的新任务。
会议指出,国民党开始转变,但还没有彻底转变,党的任务是促使国民党进一步转变,并在抗日运动中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张国煮的错误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退却路线与军阀主义”,“是反党反中央的路线”。还指出四方面军过去的错误,应由张国焘负最主要的责任,四方面军的干部,是中央的干部,对他们的艰苦奋斗英勇奋战,表示深切的敬意。通过对张国焘错误的批判,增强了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为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而斗争。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五日)和《国民党三中全会后我们的任务》(中央宣传部宣传大纲。一九三七年四月三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以下主要内容:
(1)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动,由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初步胜利,全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中国革命形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发展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党的工作的中心一环,应该是抗日的民主运动的发展。
(2)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凌,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中日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降到了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要求全党同志在任何曲折变化的形势下,紧紧抓住这一基本矛盾,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基点。
在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前提下,中国内部的矛盾依然存在着,有时还会相当尖锐,中国共产党的原则是使这些矛盾能够得到适当的解决,要使这种解决不但不削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须使之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彻底解放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最主要任务,并且从没有放弃在这一民族解放运动中力争自己政治领导的责任。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资产阶级存在着严重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民族解放运动只有得到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才有彻底胜利的可能。
(4)新的形势要求全党同志迅速地彻底地转变过去的斗争方式与工作方法,学习与创造新的斗争方式与工作方法。
(5)肃清“左”的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同一切投降主义与尾巴主义的倾向作斗争。
为了争取千百万群众参加抗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为贯彻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为苏区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20余人。会上,张闻天致题为《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的任务》的开幕词,毛泽东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朱德、刘少奇分别作了《红军在新阶段的任务》和《争取全国民主统一与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发言。
毛泽东在报告和结论中,着重全面阐述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新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
毛泽东指出:从“一二·九”运动到国民党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新时期的第一阶段。国民党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革命的新时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同第一阶段一样,第二阶段也是走上全国性对日武装抗战的过渡阶段,党在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任务。在第一阶段的“革命基本任务是争取国内和平,停止同内的武装冲突,以便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共产党在此阶段内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经过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三中全会,这一号召是基本上实现了,国内和平已经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争取和平的阶段已经过去,新任务是巩固和平。“我们说和平取得了,并不是说和平巩固了,相反,我们说它是不巩固的。和平实现与和平巩固是两件事。”
只有国内和平,才能实行抗战。国民党政策开始有了转变,但没有实现彻底转变。要使国民党的政策彻底转变,国内和平才能得到巩固。因此,今后全党全国人民必须经过更大的努力,逼使国民党彻底改变错误政策,克服可能发生的波折,为巩固和平而斗争。
实现和平、民主、抗战三大任务,争取民主是中心环节。“目前阶段里中心和本质的东西,是民主和自由。”“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对日抗战的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必需的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而争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则为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抗战的前途就会蹈袭阿比西尼亚的覆辙,就会失败。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
要实现争取民主的任务,中国必须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主改革。
第一方面,改革政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制度,建立各党各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为此,要发展民主运动,要求国民党召开民主国会,选举真正的民主政府,规定民主宪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巩固国内和平,停止国内的武装冲突,增强国内的团结,以便举国一致抗御外敌。可能有这种情况发生,不待我们改革完毕,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就到来了,因此,为着随时能够抵抗日本的进攻并彻底战胜之,我们必须迅速地进行改革,并准备在抗战过程中进到彻底改革的程度。
第二方面,实行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准备大举进攻中国,抗战是全国人民的任务。巩固和平、争取民主都是为了准备抗战和实现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是为了使处于次要地位的国内矛盾得到适当的解决,以便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着重指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已经不能担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担任。并且只有充分发扬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坚持性和彻底性,才能克服资产阶级的先天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不致于流产。依现实情况看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在今天,由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还带有很多的被动性和保守性,这种情况,加重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责任。抗日救国的总参谋部的职务,共产党是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正确的原则:
(1)要根据历史发展的行程,适时提出基本政治口号和为实现这一基本口号的具体行动口号。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口号的模范。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主共和国的一切任务而奋斗时,共产党员应该作到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会情况,依靠群众的多数,得到群众的拥护。
(3)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正确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
(4)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
毛泽东在报告中还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了担负起抗日的领导责任,必须造就大批的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的干部。
毛泽东提出: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任务之下,红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是:
(1)使红军适应抗日战争的情况,应立即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并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提高一步,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
(2)根据地改为全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新条件下的民主制度,重新编制保安部队,肃清汉奸和捣乱分子,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
(3)在此区域内实行必要的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4)实行必要的文化建设。
最后,毛泽东号召全党加强团结,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会议讨论和批准了毛泽东的报告以及遵义会议以来党的政治路线,通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批准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苏维埃政府改为民主政府。这样,中国革命就在事实上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准备对日抗战的新时期。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在延安召开了党的白区代表会议。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主要论述了党的群众工作应当由停止内战、争取和平,转变为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并说明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联系以及党的工作转变等问题。会议总结了党在白区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阐述了党在白区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斗争策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以及白区代表会议,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兴起,作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对推动和指导陕甘宁边区、红军的抗战准备,对进一步动员和争取千百万群众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的发表
为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胜利肩负起即将到来的领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艰巨任务,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以后,特别重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克服党内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清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影响,统一认识,以便使党能够在国共合作的复杂环境下正确地解决各种问题,引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为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后,利用比较稳定的时机,以极大的努力进行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先后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和《矛盾论》等极为重要的理论著作。
1936年12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光辉著作,并首先在抗日红军大学进行演讲。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总结了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那种完全不顾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外国经验,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严重错误,并且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不仅需要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既是毛泽东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军事纲领。它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提出了指导这个战争的一整套军事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著作。它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战争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又先后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杰出的哲学著作,亲自到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进行讲授。《实践论》和《矛盾论》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彻底地批判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在政治、军事及组织上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在思想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两论”全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宝库。
《实践论》和《矛盾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增强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识别正确和错误路线的能力,巩固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为顺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为实现全国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办学校,大量培养干部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中国正处于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前夜,形势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干部。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已经涌现出大批的干部和群众领袖。但是,这对于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来说,却远远不够。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作出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成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毛泽东也及时提出:
“提高老干部的程度,创造许多的新干部,这是大红军大战争面前的迫切任务。”1937年5月7日,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我们的党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子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55页。]
1936年毛泽东在给抗日红军大学的指示中指出:“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大大增加抗战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强弱的对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毛泽东对抗大的指示》,《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0卷第4期,第35页。]
据此,中国共产党除加强干部的在职教育外,付出极大精力,创办学校,培养训练干部。
1.创办中共中央党校
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于江西瑞金成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大部分学员分配了工作,留下的学员与干部同红军大学等院校合并组成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编入中央军委第3纵队。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抵瓦窑堡,学校恢复建制,正式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1935年12月初开始招生,第一期主要是训练陕北干部,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第二期主要是传达学习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1936年2月,党校学员和部分教员随主力红军东征,学校暂停招生。5月继续招生。
1936年6月,党校迁至保安,设1个高级班和8个普通班。还增加了白区工作班和白军工作班,专门培训统战工作的干部。同年10月,党校迁到定边,同红四方面军党校合并,学校的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党校迁至延安。5月,罗迈(李维汉)接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学校按学员的学习重点,分别编为红四方面军干部班、老干部班、少数民族班、白区学运干部班、抗大转学干部班等13个班。
至1937年7月初,中共中央党校在到达陕北的短短1年多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以战斗的姿态培养了近1000名学员。
2.“抗大”的建立和发展
“抗大”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长征时,红军大学编入中共中央军委干部团随军到达陕北。1936年2月,干部团部分教职学员同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并,在陕北安定建立了新的红军干部学校。为提高红军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领导艺术,中共中央决定以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建立红军大学,定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
1936年5月14日,毛泽东在陕北延川县大相寺村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强调指出,应利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时机,抽调大批干部,从军团领导到连排基层干部,进入红军大学,并要求各部队党委必须把选送干部入学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保质保量地把优秀干部选送到学校培养训练。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出席大会并讲了话。毛泽东指出,创办抗日红军大学,是为准备迎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
“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群众》第4卷第14期。]
毛泽东的讲话阐明了创办抗日红军大学的目的、意义,规定了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任务。
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招收学员1063人,共分三个科。一科主要为红军团以上干部,二科为营、连干部,三科为班、排干部和部分红军老战士。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并亲自授课。第一期学员于1936年12月底毕业,分赴红军主力部队及全国各地,担负起“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政治,实现对日抗战”的新任务。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又把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作为“抗大”的一项重要任务。校部由保安迁至延安,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同时成立“抗大”教育委员会,毛泽东非常关怀“抗大”的建设和教育工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直接领导学校的教育与建设工作。毛泽东亲自确定了“抗大”“坚定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的战略战术”[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为抗大成立三周年而作的《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并经常和中央及军委其他领导人亲临学校演讲和授课。
“抗大”通过轮训部队干部和大量吸收从国民党区域来的青年学生入校学习,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军人才。到1937年7月初,“抗大”共培训了军事、政治干部3800余人。另外,还举办了供给学校、卫生学校、摩托学校等,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
中国共产党通过举办学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迎接全国抗战的到来,作好了干部上的初步准备。
自从瓦窑堡会议确定“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的方针后,党的组织有了明显的扩大。到1937年上半年,党员已发展到4万余人。党的白区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各地遭到破坏的领导机关陆续开始恢复和建立。
二、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对日作战的直接准备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后,即开始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红军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猛烈扩大红军,发展和巩固陕甘苏区,打通抗日路线的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战役,发展了根据地,扩大了红军,为直接对日作战准名了力量。
为加强红军的对日抗战准备工作,1937年3月6日,洛甫、毛泽东在《关于国内和平实现后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中指出:“红军应利用时机加强内部政治上的与军事上的训练力量,加强党在红军中的堡垒作用。重新教育干部、使他们能够负担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严整军风纪,学习群众工作,使红军成为抗日军队中的模范。”
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中规定,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任务之下,红军的任务是: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应即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并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提高一步,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
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抓紧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早日直接对日作战,积极地进行了准备。
(一)大力开展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
新时期的新情况、新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新政策,在红军部分人员中引起了一些新问题。一部分人对同国民党重新合作不理解,特别是对红军和根据地的改名以及停止土地革命等政策措施存在怀疑和抵触情绪;另有少数人产生若干松懈麻痹情绪,忘记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差别,失去了对国民党应有的警惕,以致逐步减弱了必须巩固共产党领导的观念,甚至滋长了某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这两种思想情绪的存在,都不利于党和红军顺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
为使红军的广大指战员认清国内和平实现后抗日的新形势,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自觉地为实现党和红军的伟大历史任务而奋斗,工农红军各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政治部陆续发出的指示和宣传教育材料,对广大指战员进行了以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教育。
在教育中,各部队根据《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意义及中央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宣传解释大纲》、《国民党三中全会后我们的任务》(宣传大纲)、《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党的新任务面前红军政治工作的任务》等文件,针对一些同志所产生的疑虑,着重解决:
革命根据地改名为特区,实行普选的民主制度,但特区的整个领导还在共产党手里;
红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服装改了,但本质不会改变,它仍然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之下的为人民谋利益的军队,而且可以取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我们力量的机会;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但革命根据地内已经分过的土地并不收回给地主;
在新形势下,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加强红军的政治工作,保障与巩固部队中的工农成份,保存与发扬红军固有之特长及传统,使红军成为抗日武装力量团聚的核心;
在和平统一后,红军的任务更繁重,要保持高度政治警觉性,忠实于民族解放的利益,忠实于劳苦人民的利益,忠实于共产党的路线与方针。
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中,各部队采取了组织干部讨论会、开展宣传鼓动等多种形式。为使教育进一步深入,许多部队相继召开了党代表会议,分析部队的思想状况,研究并制定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措施,并对部队党的基层组织普遍进行了整顿,健全了党的生活,严格了组织纪律。
经过以上教育和工作,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领导者,红军永远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共产党、红军和根据地政府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拣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红军改编以后仍然必须保持和发扬长期斗争的光荣传统,成为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军队。同时,通过清除张国煮错误路线的影响,全军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掀起群众性的练兵热潮
为使红军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并把红军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红军各部队在大力进行政治整训的同时,积极进行军事整训和开展文化教育。
1936年12月7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关于在党的新任务面前红军政治工作的任务》(草案)中明确规定:为着保证红军完成新时期的政治军事任务,红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军事、政治、文化的教育与训练。1937年2月,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发布训令,在要求各部队抓紧时间进行军事、政治训练的同时,对新老战士、排连长和团以上干部的训练,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同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在《关于红五月工作的决定》中,又对部队军事、政治训练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并拟定了推动部队训练的措施,规定:各方面军要分别举行“五卅”运动大会,进行以刺杀、投弹、实弹射击为内容的军事比赛,以演讲“目前政治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及测验政治课为内容的政治比赛,以及文化娱乐体育比赛,以全面检查、考核训练效果,为全面开展群众性的练兵运动规定了明确的方针、内容和方法。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指示精神,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军各部队立即以教育训练为中心,有计划地进行军事、政治、文化的教育训练。在军事训练方面,红军各部队通过举办教导团、教导队和各种轮训班,轮训基层干部、班长及参谋人员等,提高基层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参谋业务工作能力。各部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战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普遍开展以射击、刺杀、投弹为主的练兵活动,并组织野外操练和演习,加强战术演练,提高了部队的军事素质。同时结合军事训练,严格养成教育,建立和健全了部队的正规生活。各部队进行了扫盲教育,使许多战士学习了语文、算术和自然常识,提高了部队的文化素质。各部队还广泛地开展了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各方面军或军分别召开运动会,活跃了部队生活,增强了指战员体质,促进了政治、军事、文化训练。
(三)发动群众,扩大红军,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在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的同时,要求大力扩大和巩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保证红军成为将来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的台柱子。中共中央军委在1936年12月又提出要求,要利用一切机会扩大红军。各部队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普遍把扩大红军作为重要工作,积极动员贫苦农民青年参加红军,陕甘宁省在半个月内就扩军700人。到1937年7月初,在陕甘宁地区的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总数已发展到7.4万余人,拥有各种枪4万余支(挺)。
针对根据地年残存土匪活动猖獗、危害后方的情况,中共中央军委将整个陕甘宁苏区划分为5个区域,组织红军第27、第29、第30军和独立师各一部以及各独立团、独立营、保安队等,在广大群众的支援配合下,分区清剿残存在根据地的土匪。经过多次剿匪作战,特别是1937年5月、6月有计划的清剿,将原有的43股土匪大部肃清,共消灭、打散、驱逐土匪2100余人,基本消除了根据地内的匪患,为巩固后方秩序,保证红军出师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红军各部队还进行了组织调整工作。中共中央军委对红军的编制、序列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并酝酿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方案。
中国工农红军从思想、组织和军事训练等各方面的积极准备,为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早日出师抗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陕甘宁苏区积极创建抗日、民主模范区
(一)陕甘苏区的发展
陕甘苏区是在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汇合发展而成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根据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精神,以刘志丹、谢子长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和武装暴动,组织游击队,创建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下半年,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一次军事“围剿”,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和第27军,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成立了党的西北工作委员会和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至6月,粉碎了陕甘宁晋4省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军事“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把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形成北起长城,甫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共2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拥有正规红军5000余人,游击队4000余人。
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西北党和红军所创建的陕甘苏区,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方各省红军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唯一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为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合,组成以徐海东为军团长、刘志丹为副军团长、程子华为政治委员的红15军团。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纠正了陕北肃反中的错误,并亲自指挥了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为了统一和加强中国西北各省的领导,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原陕甘边、陕北两个苏区和新发展的苏区统一起来,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和关中、神府两个特区,统一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领导之下,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到1937年初,陕甘宁苏区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从此,陕甘宁苏区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心根据地,也成为红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
(二)改名陕甘宁边区,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模范区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通过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和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出了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并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随后,于1936年8月致国民党信中,改用了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中宣布:“民主共和国在全中国建立、依据普选的国会实行召集之时,红色区域即将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红色区域人民将选派代表参加国会,并将在红色区域内完成同样的民主制度。”
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的指导。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决定,将苏维埃政策及其工作方式、方法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召开专门会议,具体讨论把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改为特区政府的问题。5月12日,西北办事处会议正式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议会民主的政治制度,并开始使用“陕甘宁特区”的名称。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后,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5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规定了党在新阶段的“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的三位一体的新任务,井规定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任务下,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是:根据地改为全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新条件下的民主制度,重新编制保安部队,肃清汉好和捣乱分子,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在此区域内实行必要的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实行必要的文化建设。
对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该报自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为会议的开幕发表社论指出:“会议在全苏区共产党党员前面,提出了如下的紧急任务:为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中间,苏区的党应当如何的努力建设一民主模范区于西北,如何的努力于实现苏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提高,如何的为建设一般的模范区而奋斗,如何的加紧锻炼我们抗日的武装力量,使之成为抗日战争中模范的民族战斗队伍。一切这些任务,都着重的放在苏区党每一个党员肩上。这些任务的执行,概括的说,就是要全部工作的精力,目前阶段上应当放在民主运动上面,使这一民主运动和改善群众生活、抗战的准备与教育密切地联系起来。”[《新中华报》(特刊),1937年5月3日。]
随后,陕甘宁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把边区造成抗日的、民主的模范根据地,作为边区工作的总方针。从此,陕甘宁边区进入了一个建设时期。边区的建设主要是着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的。
政治方面:建立民主政治,实施普选。陕甘宁边区曾是中国政治上落后的地区之一,由于数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向来缺乏民主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陕甘苏区,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旧政权,建立起自己的新政权——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民主改革。民主政治的曙光,第一次照到了黄土高原这一偏僻的地区。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扩大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了团结全民族共同对敌,中国共产党在特区实行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恢复了抗日的地主、资本家、富农、僧侣的公民权,在特区内实施普遍的彻底的抗日民主制度。为实现这种转变井创造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的民主的模范地区,依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4月制定出了第一个选举条例,并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破天荒地于1937年5月开始,实行了乡、区、县人民普选运动,使各级政府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奠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
边区的普选是根据彻底的民主原则并采取了真正的民主方式进行的:
第一,真正贯彻了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原则。边区的选举是普遍的,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了汉奸卖国贼、依法被剥夺公民权的罪犯外,“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六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的选举是直接的,各级参议员及政府行政领导,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边区的选举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一个选民,都只能有一票选举权,其效力相同,同时在选举的人数比例上,没有差别。选举中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为了使选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无拘无束的选举,边区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在投票的方式上,边区也有许多创造,如识字多的人采取写票法,识字不多的人采用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不识字的人则采取投豆法、燃香烙洞法;对于因路远、离不开生产岗位或年老有病而不能赴会的人,又特地采用背箱法,即由选举委员会成员背上箱子挨户送票收票。各种投票方式,都因时因地因人因习惯而异,灵活运用。由于采取了民主选举的原则,全体选民中70%以上都热烈地参加了选举运动。
第二,切实保障人民提候选人和投票的自由。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各抗日政党,各抗日群众团体,可提出候选名单及竞选政纲,进行竞选活动,在不妨害选举秩序下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同时,对于那些没有参加任何党派或群众团体的人,还规定一定数量的选民的联署。在选举活动中,候选人为了争取当选,他们要向人民介绍自己的履历、工作情况和施政主张,以便于人民了解、判断。为了切实保障人民提候选人和投票的自由,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以威胁利诱等舞弊手段妨碍选举自由者,公民有权向司法机关告发,将其提交法院依法惩处。选举条例还规定:一切选举费用,均由边区政府财政厅支付。这不仅从法律上,而且也从物质上切实保障了人民的自由选举权利。
第三,通过选举,认真实行了对政府工作的检查改进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更新。边区实行参议会民主制,各级参议会是各级行政区域的最高权力机关,各级行政领导由同级参议会选举产生,参议会有罢免行政领导的权力。边区参议会不仅是代表边区各党派、各阶级利益的民意机关,而且也是边区人民管理自己政治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检查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罢免一切渎职或不称职的人员。在边区各级选举会议中,政府负责人都到会报告政府工作,有的报告还印成小册子,或公诸报端。报告要求简明具体,实事求是,既说明做了哪些工作,也要检讨存在的缺点错误及其原因,进行自我批评。政府报告工作时,选民均能倾心细听,报告以后,即展开质问、讨论、批评、建议。在这些普选运动中,蟠龙一、三乡的工作受到选民的严厉批评,延安北一区的工作报告,则得到选民的热烈称赞。另外,在各级选举会议中,一般均有提案,选民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和通过许多有关优待抗属、发展经济、推行教育、改善人民生活、锄奸剿匪等提案。据统计,有2/3以上的乡的选民大会都提出并热烈地讨论了具体的提案。
陕甘宁边区普选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边区人民的民主权利。边区的政府来自人民,属于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而边区人民也只有在这样的政权领导下才能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力。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民主政治,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边区各阶层的团结,充分发挥了人民抗战和参加各项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使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
经济方面: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陕甘宁边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生产落后的地区,人民生活异常贫困。土地革命时期,广大人民虽然分得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在长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根据地经济遭到很大破坏。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后,陕甘宁边区才逐步走向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为了建立巩固的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便积蓄力量,支持抗战,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边区政府和人民积极进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建设。边区政府在实行保障农民既得利益的土地政策的同时,坚决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适当地调整了边区内各阶级的关系和土地政策。1937年4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公布了关于处置回苏区豪绅地主的办法,规定:“在已分配了土地区域,地主豪绅回来,可在原区乡分配他以和农民一样多的土地和房屋。但已没收了土地不许还原,已经取消了租债,不许再索取。”“在没有分配土地的统一战线区域,地主豪绅的土地停止没收。”[《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196页。]
5月,又在政治上恢复了地主、富农、资本家、僧侣的公民权。这些规定宣布后,许多在土地革命时期离开边区的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纷纷返回边区,参加了边区的生产建设。
1937年4月,边区政府制订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活跃商业贸易、发展交通运输的《陕甘宁特区经济建设计划草案》,提出“我们要用一切力量将特区创造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域,使它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
6月29日,又公布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要求发展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地,增加粮食,发展畜牧业,培养农业干部等。
为了发展生产,边区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在农业方面,鼓励大量垦荒,除发动现有农民加垦外,规定地主豪绅回家的,外籍士兵志愿在此落业的,外籍逃荒来的,皆给予足够的土地,一经垦熟,即永为所有。实行农贷,帮助农民解决耕牛、农具、种子的困难。由政府开办水利,以利农耕,改良土地。同时,发动群众组织互助社,以调剂劳动力,动员妇女、儿童参加生产,以增加生产力,奖励劳动英雄,以提高群众的劳动热忱。在畜牧业方面,从外地购入良种,以改良畜种,并加强畜病防治。在工矿业方面,废除苛捐杂税,帮助手工业恢复生产,欢迎资本家投资开发矿产。在商业方面,保护正当商人利益,并大力发展合作社运动。维修和开辟公路,发展交通,以利物资流通。同时,为适应党政军机关人员的需要,还着手建立和扩大公营经济。在财政上休养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的负担,借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经济,政府根据需要与可能,仅向人民征收一定的税收和救国公粮。
1937年仅收救国公粮13000石,占全年农业实际收获的1.24%。除烟、酒、盐税外,其余一律豁免。
通过上述有力措施,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36年的耕地面积为8431000亩,1937年扩大到8626000亩。1936年的粮食收获1034301石,1937年增加到1116381石。1937年工矿增加30%,商店增加60%,汽车路、大车路增加90%,牛、羊数增长迅速,手工业亦大为发展。
在边区政府“休养生息”的财政政策和发展生产的号召下,人民的生活迅速得到改善,为边区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援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化教育方面:开展群众文化运动,实行国防教育。陕甘宁边区在以前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最明显地表现在识字的人稀少,一般的县份,识字的人还不到2%。苏区时期,由于“围剿”与反“围剿”战争频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后,中共中央对边区的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把在边区进行必要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使之与国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切为着民族革命战争、自由和解放,为着民主政治的争取和巩固而教育的群众运动。
1937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文化教育建设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提出:“目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全国一致的抗日战争,和全国一致的民主政治.首先在自己直接领导的陕甘宁特区建立民主抗日的模范,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把广大的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普遍的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个特区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扫除一切教育上的垄断和畸形发展,普及教育是目前的中心口号之一。”
同时提出了实施民众教育的纲领:
“(一)实施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为民众教育的中心内容。
(二)在一定时期内(大约若干年)普及最低限度(规定课程标准)的教育于四十岁以下的成年和青年男女,及十四岁以下七岁以上的男女儿童。
(三)动员广大的男女群众无论识字与不识字的自动的参加教育工作,从工作中创造教育干部,从学生中创造他们自己的领袖。同时需要迅速的建设大规模的程度较高的学校以训练专门替教育服务的人员。
(四)实行优待小学教员,不断的提高小学教员的文化政治水平,使之成为乡村中文化教育的支柱。
(五)小学校免收学费书籍费,中等以上的学校免收学膳等费,使学生不致因生活问题妨碍学习,同时使已在社会服务的人员得已暂时抛弃谋生职业学习更高的学问。”[《新中华报》1937年4月29日。]
边区政府还确定了教育方针:
(一)以民族解放运动为教育的根本内容,党的主义和宗教的信条不列入普通教育科目,任个人信仰自由及在大学研究,以实现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宗教的统一的教育。
(二)消灭文盲提高大众文化政治水平是教育的中心标准。
(三)取消区分劳心劳力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一切人民不分男女、不分阶级,给予受教育的均等机会。
为了号召和推动群众文化运动的开展,西北青年救国会提出了普及教育突击年的标语口号:“提高苏区青年儿童的文化水平!”“克服苏区人民的文化落后!”“实行国难教育!”“提高我们政治上、国防技术上、生产上的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才能了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争取苏区文化成为全国的模范!”等等。
在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号召下,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文化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
首先是学校教育大大发展。许多干部学校培养出大批干部人才,同时增加了许多中小学校,吸收了更多的青年、儿童到学校学习。以小学教育发展为例:边区成立以前,仅有学校120所,1937年春季,小学增至320所,学生为5000人;到1937年秋季,小学增加到545所,学生增加到10396人。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群众性的扫盲运动。
一切不能脱离生产的青年和成人,可以参加为他们设立的识字组、夜校、半日校和冬学等,还设立巡回补习学校到各地巡回扫盲。由于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扫盲运动发展迅猛,1937年原定设立冬学400所,招收学生6000人,结果达到60O 所,10000人。随着群众文化运动的开展,陕甘宁边区开始逐渐摆脱文化落后的状态。
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还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巩固政权的建设和军事方面的建设。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抗日战争的政治中心,是红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和总后方,通过边区政府和军民的努力建设,使边区日益成为中国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22-04-30 15:12: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