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抗战救护队》第一次塑造了一群独特而又鲜明的抗日医护精英,为抗战英雄画廊增添新的形象。抗战爆发前夕,北平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生理学系主任、世界著名科学家林可胜把妻子儿女送到新加坡,毅然回国抗战。他召集协和的师生和旧友,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这支救护总队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了抗战救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此,林可胜付出了妻女被害,与父亲决裂等代价。
还有护理专家、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美玉把苦难中的祖国当作自己的爱人,坚决不去美国,一生没有结婚。钱东弈放弃到国外继承财产、当银行行长的机会,带着富家千金来到救护队,甘于贫困的生活,坚持从事战场救护工作。
这些专家教授与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八路军、民兵、儿童团甚至土匪等出身的抗日英雄都不一样。他们学贯中西,技术超群,有的本身是海外华侨,有的在海外多年,一听说日寇入侵,民族蒙难,就放弃自身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环境,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救死扶伤,献出了自己青春的热情乃至宝贵的生命。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其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爱恨情仇,都将会深深地印在中国抗战文学史上。
二是《抗战救护队》第一次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抗战救护的历史,也是从战场救护的角度写就的抗战史。抗战时期,林可胜组建了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以小分队的形式奔赴各个抗日战场。后来,这支队伍辗转湖南长沙、祁阳,后又迁移到贵阳图云关,不断发展壮大,救护队达到150多个,人员3400多人,遍布中国的各个抗日战场。救护总队共救护军民890多万人次,培养军医两万多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
他们积极支持八路军、新四军。红十字会救护队员金茂岳等人成为延安中央医院的骨干,还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红十字救护总队的酝酿、组建和发展壮大过程,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遍布中国抗战的各个战场,甚至走出国门,组织了中印缅战场的救护工作。文艺评论家唐晓渡说,这部书不仅第一次记录了抗战救护的历史,而且从一个全新而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悲壮历程,在同类作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三是《抗战救护队》第一次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巨大支持,是一曲国际人道主义的颂歌。国际社会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大力支持。
奥地利医生肯特、英国女护士高田宜等一群外国援华医生,和白求恩一样都曾是参加西班牙战争的医生,也一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奉献出自己的专业精神甚至宝贵的生命。美国医学界人士成立医药援华会,发起“一碗饭运动”,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提供资金、药品和医疗器械。
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抗战支持更是不遗余力,不仅捐助资金,还派出技工,开着汽车来华参战。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得到的海外捐助达6000万美元。在贵阳图云关,救护药品和物资堆积如山,有200多辆汽车每天运送医疗物资、运送伤员,给抗日将士带来了坚定的信心。
四是《抗战救护队》用广角镜头反映了这种正义与邪恶的对比。读者可以看到日军用飞机传播鼠疫,可以看到纽约第五大道上,美国大学教授及广大民众为中国抗战募捐的感人一幕。这种全人类反法西斯的斗争艰苦卓绝。救护队员们不仅在战场上抢救了上百万的伤兵,救助了无数的难民,还到和平村去为日本战俘治病。这种超越国家和种族的大爱,是抗战胜利的一大重要原因,也是人类和平的希望。
杨义堂此前出版过《大孔府》《大运河》两部长篇小说,和那两部长篇一样,这部书没有其他的技巧,而是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写法,把救护队发展的曲折和主人翁林可胜自身跌宕起伏的命运挖掘出来,让故事说话,以人来写史,力争达到“文与史”的统一。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8-30 10:13: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场上的“红十字”
下一篇:红十字旗帜,飘扬在抗日根据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