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救济为抗日军民服务
中国红十字会救援物资队出发时留影
靠赈济度日的苦难儿童
三十年代为救济东三省灾民,红十字会在北京前门站待发之粮食车
在全国军民奋起抗日的紧急关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以及上海、华北等地分会,开展了对抗日军民和战区难民的救护和救济工作。总会首先组建救护总队,下设支队,分赴各战区。战区各分会,也积极动员起来,参加了各项救护和赈济服务活动。
随着日军侵略不断深入和扩大,中国红十字会所担负的赈济任务也更加繁重。根据时局发展的需要,总会于1936年春,延揽各医药团体及工团代表,组织起救护委员会。由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和掠夺,致使国内经济处于凋敝状态。加以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更使农村经济陷于极度的困境。广大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四散,家破人亡,饿殍载道。
中国红十字会及时行动,大力投入赈灾工作,积极组织医疗防疫人员,奔赴灾区,施医舍药,防治伤病;多方筹募,为解除和减轻灾民的苦难作出了积极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残暴至极,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千百万中国人惨遭杀害。敌人的凶恶残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中国红十字会挺身而起,站在抗日战争的前列,广泛组织医护人员,直接为抗日军民服务。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及救护车
淞沪抗战中的救护工作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难民收容所
南京红十字会掩埋队在下关沿江及和平门外一带共掩埋遇难者尸体22371具
1932年、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救护委员会共设立40余个伤兵医院、20余支救护队。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1937年8月13日)至第二年(1938年)4月间,上海红十字组织救护伤病员19539名,经前线紧急救治后直接转到后方的伤病员17722名,总计救护伤病员44389名。1945年抗战结束时,中国红十字总会共建有150支红十字救护队,救护人员达到3400余人。
激烈的战场上,约有30名红十字救护队员英勇牺牲,其中不少未能留下姓名。第一次淞沪抗战中,第七救护队队长刘祁瑞在闸北被日军枪击重伤不治;2月29日,日军轰炸烧毁了江湾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五伤兵医院,死伤惨重,同日,第一救护队队长郁鸿章在邢家桥被日军枪杀……第二次淞沪抗战中,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及队员刘中武、陈秀芳、谢惠贤四位救护队员,在救护跳伞飞行员时遭遇日军,被残酷杀害。抗战胜利后,宝山罗店为4位烈士修建了纪念碑。
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后,法国传教士饶家驹提议设立难民安全区,即“在战区划出一部分区域,为战区难民居住之处,交战双方确保其安全”。饶家驹遂建议,在南市划出区域,解决战区难民的居留问题。上海红十字组织通过建立上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多次斡旋,最后在南市区旧城乡北部约三分之一区域设立难民区,南至方浜路,东、西、北至民国路,呈半圆形。
到战争后期,尽管难民生活艰苦,区内人员拥挤、环境恶劣,卫生、治安情况均不佳,但还能使给养“源源接济,尚无中断之虞”。据统计,难民区先后共设收容所130多个,最多时接收难民达10万余人。“南市难民区”的成功办理,解决了当时的难民问题,这一案例与西班牙案例,共同催生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诞生和签署,并作为实践人道主义的典范载入史册。
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军烧、杀、淫、掠,在一个多月里进行了灭绝人性的血腥大屠杀,被杀害的中国同胞不下30万人,尸横遍地,惨不忍睹。南京市红十字会分会80多位员工和会员,奋不顾身,对伤员、难民进行救护,掩埋死难者的尸体。两个掩埋队在6个月内共埋葬军民尸体22683具。在金陵女子大学内设施粥站,向妇孺难民施粥,每日数千人次。在下关设红十字诊所,为无钱就医难民义诊,在下关与浦口间设摇船摆渡,难民无钱则免费渡江。
红十字会救护船
战时组织调整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先后陷落,国民党政府撤到四川重庆。总会迁往重庆,于1940年4月1日开始办公。1937年,全国共有分会464处。总会迁移重庆后,很多地方分会因处于沦陷区而断绝信息,仍能与总会保持联系者,仅有分会72处。
凡接近战地的分会,均组织救护队,从事救护伤病兵民。后方分会,除推行经常的赈救工作外,多有空袭救护的准备,以应非常事变的来临。1943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红十字会战时组织条例,行政院任命蒋梦麟为会长,胡兰生为秘书长。
至抗战胜利时,川、黔、滇、陕、豫、鄂、湘、赣、浙、闵、粤、桂、甘等省所设分会,共计90处,设有医院32所,诊疗所29所,救护队41个。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从1941年起每年举办红十字周活动,以扩大征集会员并筹措资金。各届红十字周活动期间,重庆、昆明、贵阳、成都等地方分会组织活动时,地方报纸及时报道。为完成征集会员计划,每届红十字周都聘请一些名人,担当征集队队长,如宋庆龄等。
宋庆龄为抗日募捐
红十字会宣传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地侨胞相继归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担任部分接运侨胞工作,并在贵阳设立归侨招待所。归侨因旅途辛劳,不免发生疾病,红十字会及时为其救治。沦陷区红十字会除接受总会和国际国内赈济款物外,各地分会亦开战募捐活动,并设医院、诊疗所,办理医疗、防疫。
救护总队在图云关成立
救护总队工作人员在贵阳图云关
1938年春,总会为配合长期抗战,于汉口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几经波折,1938年6月,救护总队部迁移长沙,10月又撤至祁阳(湘江上游的一个小县城),1939年3月辗转迁移到贵阳图云关。举世闻名的中国医疗卫生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等都以它为中心基地。
图云关距市中心四公里,是黔桂、湘黔公路上的一个必经关口。救护总队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及其实习医院,国际援华医疗队等,就在这块土地上“安家落户”了。救护总队在这里指挥着全国各战区150多个救护队的工作。数千名伤员在这里得到康复,数千名军医和数百名专业卫生员在这里得到培训。上千吨海外捐助的医药卫生器材集中在这里,又从这里被送到全国各地。一部分药品器材从这里送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
红十字会第35救护队队员做手术的情景
1945年,救护总队实施裁编,设四个大队。第一大队设昆明,任西南区的救护指挥;第二大队设湖北恩施,任西北区的救护指挥;第三大队设福建邵武,任东南区的救护指挥;预备大队设贵阳,以资策应。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为总队部工作人员制定了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八条救护信条:具备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速效率,保伤病安全,增人类幸福。
救护总队集中了不少优秀的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有留学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医学博士,也由于来自国内协和、同济、湘雅等医学院的高材生。他们以自己的技术知识,奉献于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红十字救护事业。抗战期间,红十字工作人员在救护工作岗位上,壮烈殉职的45人(含一名国际友人),积劳病故的69人(含一名国际友人)。
1940至1942年是救护总队全盛时期,大小医疗队发展到150个,医务人员及各种辅助工作人员达到3420人(包括训练总所)。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除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各个战区以外,同时也派出医疗队赴延安、太行、太岳、江西、皖南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协助八路军、新四军,为伤病员及群众服务。在抗战初期,救护总队下设3个医疗大队,分布在陕西、江西、湖南等地。
据档案记载,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止,共进行手术近20万人,骨折复位3万5千多人,敷伤近900万人,住院治疗200余万人,门诊军人248万余人,门诊平民200万余人,预防接种460余万人,X光照相5631次,X光透视5万余次,灭虱人数近80万人,检验22万余人,特别营养近百万人。
红会对于滇缅前线救护工作,极为重视,开赴昆保一带的救护队有30余队。驻滇新运医疗队、美国公使馆救护队、英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均拨归总队部昆明办事处指挥。
1945年底,救护总队部撤离贵阳图云关,在重庆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合并办公,后迁南京。1946年5月底,救护总队奉中国红十字总会命令正式解散,完成其历史使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贵阳市为在救护总队服务的外国医护人员建立了“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的援华医护人员只有20余名,但据贵阳市档案馆根据救护总队部档案整理出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队员名录》显示,外国援华医护队员达37名,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印度、罗马尼亚、奥地利、波兰、捷克、保加利亚、西班牙,从事医生、护士、检验技师、英文秘书、库员等工作,担任顾问、指导员、中队长、区队长等职务。《名录》还显示,八年全面抗战,先后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工作过的员工多达8000余人。
建国前逐步发展壮大深入人心
1946年,市民街头捐款
红十字会募捐手册
1946年5月19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一届理事会决定在全国开展征募运动。“征”为征集会员;“募”是募捐红十字事业发展基金。红十字会员按一次缴纳会费数额分为三种:特别会员1万元、名誉会员5万元、团体会员10万元。会费的半数缴总会作备用金,余留作分会备用金。
为加强组织发展工作,总会和各分会于每年10月1日至10日,在全国举行“红十字周”活动。总会还编印散发《红十字会征募手册》等宣传材料,区分红十字分会等级的标准为:征得会员3万人以上为甲级分会;征得会员1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为乙级分会;征得会员1千人以上万人以下为丙级分会。各地分会均把征集会员作为增强实力、提高等级、充实经济的大事来抓。1948年10月统计,全国共征得会员376315人,大大增强了红十字会的实力。复员期间,总会策划筹募红十字事业基金,制定了《红十字会统一募捐办法》:募捐分临时、定期、随时三种。各地政府组织筹募红十字事业基金委员会及劝募队。
中国红十字会医院
抗战期间为救护伤病的需要,中国红十字会组建了大批医疗救护队。据1946年1月统计,共有40个医疗队分布在10个省。至1948年底,全国共有红十字医院46个、诊疗所89个,分布在长江、黄河沿岸及沿海诸多城市。
饥民乞食的惨状
上海红十字会在市内向难民施粥
1946年至1947年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曾15次拨款赈济灾民。1948年底,南京政府官员纷纷撤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多数职员坚持留在南京,迎接解放。12月23日,总会通知各地方分会在“服务社会、博爱人群”的宗旨下,“应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参加当地之灾难救济工作,以减免人民的痛苦”。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地区的红十字会亦坚持救护战争遇难者。
1949年11月30日,重庆市红十字会救护人员在白公馆、渣滓洞清理“11·27”事件现场,掩埋遇难者尸体
和平时代的链接成就友谊和繁荣,劫难的时候,有朋自远方来,弥足珍贵,他们带来的是生的希望。致敬先贤,是为托付后人。当今世界,人类高度依存,是一个相依相伴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应成为生命的使者,和平的使者——世界因链接而美好。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9-22 11:54:1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追忆 | 中国红十字会的抗战足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