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事爆发,只十多天时间,日军就侵占了香港。原在港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的革命老人何香凝,在战火纷飞中幸得脱险离港,乘小艇只身转入内地,历尽艰辛。她初到海丰,受到当地驻军广东省保安第二团团长丁龙起(原黄埔军校四期生)热诚接待,丁在团部为何设起居室,让她住下来,妥为警戒,确保安全。在此期间,她常主动找爱国官兵聊天,勉以大义,当时海丰县国民兵团副团长张士新(原黄埔军校六期生)曾亲聆教诲。听她宣传孙中山三大政策,反复阐明“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阐明国共合作,抗击日寇,取得最后胜利的道理。官兵们受到很大鼓舞,激发了抗敌情绪。 她了解到保安二团第二营曾执行护路任务,保护由港疏散回乡难胞安全,并护送党的同志携带由港撤退的重要物资经河婆进入八乡山根据地等情况,至感欣慰。即席挥毫题“奋斗成功”四个大字横式条幅,交由团部转给二营营长蓝举初留念。她在海丰仅逗留十多天,又深入内地,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抗敌宣传。间关险阻,转徙流离,于一九四二年春天,来到兴宁。此时寇焰方张,烽烟遍地,兴宁一隅,地处交通要冲,虽常遭敌机空袭骚扰,还算是较为宁静的地方。 罗翼群于香港沦陷后十多天,才脱险回到故乡兴宁苑塘村。适逢何香凝到达兴宁,罗翼群热情迎何住其家鸳塘村(今苑塘)“文静居”怡怡楼。何那时虽然已六十多岁,又经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仍满怀革命豪情。何罗过去都是老朋友,今天患难重逢,倍感亲切。 何香凝住怡怡楼,生活清苦,自奉俭约,但意志坚决,前途乐观,抱有抗战必胜的信心。她的住所,陈设简朴,摆着一张长桌,原是罗的侄儿打抬球的桌子,最适宜她绘画之用。也常有许多青年求她指教学画,她都循循善诱,帮助青年进步。她早年留学日本,曾在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绘画科毕业,造诣极深。她画了很多画,是梅、松、竹之类,但以梅为主。她就在怡怡楼孜孜不倦沉浸在爱好的绘画中,但常缺宣纸和颜料,怡怡楼离城十多里,不便购买,她就托罗的侄儿罗蕴源(在县立一中教图画、音乐)每逢星期天代购回来,供应不竭。她又耐心教蕴源画梅,也赠过一幅梅给他。另画一幅墨梅赠翼群,各留纪念。 有一位兴宁一中图画教师甘乃民(广州人)。他的工笔山水画,有点名气,曾与何香凝合作,搞了一次画展,吸引文艺界书画家前来欣赏,博得很高的评价。时逢国难,物质缺乏,人民生活艰苦。何香凝所作的画,常托翼群推荐售画,赖以维活度日。有不少人慕她的名,更爱她的画,求得一画到手为荣。她常对人说:“我谁也不靠,靠我自己过活……”,表现出她的性格和骨气,益令人深深敬佩。 她曾应邀到兴宁一中演讲时事,面对全体师生,慷慨陈词,听者动容。她原籍南海,满口广州话杂着普通话,但有人翻译,也易听懂。她讲的内容,都是揭露日寇侵华,残杀中国人民,更主要的是指责国民党反动派大发国难财,置人民生死于不顾,呼吁群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争取早日胜利。讲到激动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师生们亦感动得流下不少眼泪。 有一天下午,突然吹起龙卷风加上大冰雹,何的住地首当其冲,“文静居”摇摇震动,狂风把怡怡楼的屋瓦卷得满天飞舞,因事起仓卒,许多人在躲避。翼群未见何出来,急令其侄去找。只见她在房里坐着,头上蒙着红洋毡,双手抱着一大捆画轴,镇静自若。雨水已经从屋顶直漏下来,她什么也不顾,只怕她的画幅被弄湿。她被扶出房门后还说:“蕴源,还有一幅未竟的画在桌棚底,你快帮我拿出来。”旋亦风停雨收,没有出什么事。 不久,何香凝的媳妇经普椿(廖承志同志夫人)亦逃难到兴宁急待分娩,在兴宁医院留产,得一女,母女平安。何香凝生活负担加重了,只好继续卖画度日。而今事隔四十年,想当日之情景,犹历历在目。她在兴宁逗留时间虽不长,但留给人民群众的印象很深,她的功绩和浩然正气,永远活在人民的心坎里! 她于一九四二年春离开兴宁,由翼群陪往韶关。后来她转入桂林八步一带从事抗日工作,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 今年九月一日,是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党和政府在广州建成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举行隆重的揭幕典礼。笔者把亲见亲闻的事迹,谨撰此文,以供史学研究同志参考。 (广州市民革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