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刘英
1924年 生于河北省饶阳县大城北村
1933年在村上完小学,1938年任村儿童团团长
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在家乡打游击
1949年南下到广西参加土改工作,并立二等功
1954年任广西邕宁县委书记、地委委员
1956年任广西南宁地委宣传部部长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3年后脱帽,“文革”中当过糖厂仓库保管员
1979年任天等县革委会副主任,后任南宁地区农办副主任、主任
1986年离休,任南宁地区老年大学首任校长
冀中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刘英
儿童团长带鬼子走向地雷阵
刘英深深吸了口气,大叫一声“看镖”——梭镖便闪电般刺入了日军小队长的肛门里!
这是1941年初夏的一个上午,刘英16岁出头,加入村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刚刚半年。这是他杀死的第一个日本军人,同时因此获得了日军悬赏500大洋的“身价”。
2005年夏,在广西南宁一所医院,因糖尿病并发败血症,高烧、心衰一直半昏睡的刘英,听说有记者专程从广州来寻访抗战老兵故事,突然来了精神,坐在病床上清晰讲述了64年前杀敌的那一刻,他甚至记得,“由于刺得太深,把镖标转了一圈才奋力拔了出来”。
在他的家乡河北饶阳县大城北村,刘英拿起枪打了5年游击,是八路军对日游击战略中一名最基层、最本土化的游击队员。他分别用梭镖、土喇叭(土枪)、盒子炮(驳壳枪)和三八大盖(日本制造的一种步枪),打死、打伤了至少4名日、伪军。
梭镖捅向鬼子“后门”
太阳探出地平线时,刘英提着一根竹竿就上路了。这实际上是一支梭镖,拔掉最上面的竹鞘,就是铮亮的梭镖头。在1941年初夏的这天上午,刘英还必须这般装备地去邻村开会。其时,日军经过5次大规模的围攻“扫荡”,占领了冀中根据地内的全部县城,据点亦从初期的181个增至500多个,大大限制了抗战活动的开展。
刘英进入邻村后即遭遇敌人。两名伪军骑着自行车在前,两名日军骑着马在后,正逢墟日,他们的到来让路人纷纷惊恐避让。但刘英根据敌人的样子作出判断,他们是路过临时来找点吃的,不是要来执行军事任务。果然,日本鬼子下马后,将缰绳往路旁的柳树上一系,伪军也赶紧把自行车就地放倒,便各自到集上去转悠了。
“当时我看到其中一个鬼子挎着一支‘王八盒子’,就知道这是日军的小队长。我在想,如果能把那支‘王八盒子’搞到手就好了。”当地人称鬼子为“王八”,鬼子身上的盒子炮就是“王八盒子”。刘英不再急着去开会了,开始悄悄跟随在鬼子后面。
那鬼子东张西望,走走停停。这时,有位小媳妇的花褂子在鬼子眼前一晃而过,鬼子就兴奋地叫着,笑着,一路追了过去,无人敢上前拦阻。有胆大的对小媳妇喊一嗓:“奔南!奔南跑出村去钻玉米地!”那小媳妇慌忙中却跑进了一条死胡同里。
鬼子大模大样地脱掉裤子,正将施暴之际,紧跟其后的刘英已经拔掉梭镖的竹鞘,露出了铮亮的梭镖。“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准鬼子那朝天拱起的屁股,大叫一声‘看镖’!梭镖就直捅进鬼子的肛门里了。由于用力过猛,那梭镖插进去过深,拔出来都有点困难。我把手中的梭镖转了一圈后,总算把梭镖拔了出来。”鬼子的鲜血立刻喷射而出,很快就把地上染红了一大片。刚开始鬼子发出了一声杀猪样的狂叫,后来很快就没了声息。刘英将梭镖插入墙角的一堆沙土中,用力擦净了上面的血迹。然后,他从地上拎起被鬼子撂在一旁的“王八盒子”,脱下身上的衣服将枪包好,纵身一跳,越过那堵墙,再穿过几条村巷,一阵风似的钻进了青纱帐,与等候在那里多时的青抗先同伴们会合了。
过了没多久,刘英听说,鬼子小队长回驻地就一命呜呼了。而那支缴获的“王八盒子”,在多名青抗先队员手中传用,又先后击毙了数十名日本“王八羔子”。
刘英的名气,就这样传扬开了。他所在的大城北村民为此扬眉吐气,一个流传当地的段子说,一个驼子拾粪走进了外村,当地人没好声问他:“哪村的?”驼子立即直起了腰朗声答道:“大城北村的!”
日军开始悬赏500大洋捉拿刘英。刘英的名字正是这时候改的,他本来叫刘国昌。“改名的原因一是让鬼子搞不清我是男是女,二是我立志要当抗日英雄。”说到这里,老人笑了。
两个故事改变人生
刘英是家中长子,下有两个妹妹,因从小聪敏过人,被父亲寄予厚望。父亲目睹了表舅通过读书成为富商的发家过程,希望儿子也能走这条道路。刘英没有让他失望,尤其是国语成绩非常好。
这位姓宋的国语老师是一个瘦高的年轻人,毕业于北平一所学校,戴副眼镜,一身长袍,进教室之前会用手指轻轻地敲一下门。他的文质彬彬和优雅从容让刘英至今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一堂国语课,从此改变了刘英的人生追求。
那是1938年春,日军还没有踏进这个200多户的村庄,而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然初步建成。13岁的刘英正在村小学上5年级。宋老师讲了2个故事。
“一位中国母亲在逃难的路上遭遇日本鬼子,见着中国母亲怀里不满周岁的婴儿,鬼子把一颗糖块塞到婴儿手中,婴儿用还没出齐的门牙咬下了一小口糖。没想到,那鬼子一把将婴儿拽过来抛向空中,然后,好几个鬼子举起带刺刀的枪,几把刺刀同时从婴儿的胸腹部穿过!那孩子死的时候,嘴里含着的糖块还没融化……”刘英说到这里,沉默了好一会。
第二个故事是,南京大屠杀之后,一群日本兵在一个村庄里排队轮奸一名年过六旬的中国老太太。“刚开始老太太还凄厉地喊叫,拼命地挣扎。后来上去一个粗壮如铁塔般的鬼子兵,对着她的脸死劲地左右开弓,很快就将老太太打晕,最后气绝身亡。”
“那堂课上,女生们都哭了,男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嗷嗷大叫着要去当八路军,要把鬼子的脑袋像剁西瓜那样剁个稀巴烂!”这个场景至今仍让刘英热血沸腾。
村里的年轻人在宋老师组织下开始成立武装组织,后来发展成青抗先。此时,宋老师的地下党员身份才真正开始暴露。此前,他多次给学生们讲解延安送来的《解放》杂志内容和抗日理念。刘英曾3次问他是否“在党”,他都笑而不答。
刘英因年纪小,“不能参加大人的活动”,但在宋老师帮助下,把村里小孩组织成儿童团,刘英被推选为团长。从此,孩子们的游戏就不再是娶新娘、过家家了,而是“摸舌头”、“炸碉堡”,每次都像模像样。
自告奋勇为鬼子带路
1940年冀中初秋的深夜已浸染寒意。日军从饶阳县城出来抢粮了。地雷战那时已在冀中平原开始应用,鬼子进村无不提心吊胆。这一次,日军的卡车不敢走车道进大城北村,而是在村东头就远远停下了。日军派伪军先从小路进村,把村里的男女老少带到村东头集中,逼问他们哪里埋有地雷,好让工兵除掉。
面对长时间沉默的村民,鬼子急了,拔出了腰刀。这时,人群里站出一个人说:“俺来告诉你!”
此人正是儿童团团长刘英。“人群里的青抗先队员后来告诉我,那时他们都把肠子悔青了:那晚怎么就让这小子参加了行动呢?这回可全砸在这小子手上了!”说到此,刘英呵呵笑了。
鬼子们立刻将刘英团团围住,追问他地雷埋在哪里。刘英没答话,他反问鬼子有没有糖。鬼子忙说:“有有有,糖大大的有!”接过鬼子递给他的糖块,刘英小心地把糖装进衣袋里,而后他告诉鬼子:“这里没有地雷,俺们不认识地雷。”鬼子大笑:“好!没地雷好!你的,在前面的带路,我们一起进村去!”
“你为什么向鬼子要糖吃呢?”记者问。刘英有些得意:“那样鬼子才觉得你是个小孩啊。”
刘英走上了车道,狡猾的鬼子并没有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原地不动,直到看着刘英在晨光中渐行渐远。乡亲们满是疑惑:怎么回事,那铁西瓜全瞎了?只有青抗先们看得明白,他们按“之”字形埋设地雷,刘英当时不仅看得清楚,而且记得很牢,现在刘英走了个直线,是从雷与雷之间的空当走过去的。
鬼子要进村了,10名伪军的后面是4名日本兵,他们大摇大摆地踏上了车道。地雷炸响了,从浓浓的烟雾中传出敌人的嚎叫声……
没多久,刘英被准许加入村青年抗日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940年9月11日这天,就成了刘英入伍参加革命的时间。仅一个月后,刘英转为正式党员,宋老师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一个叫田辛未的人
1942年5月1日,日军策动5万余兵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两个月的大“扫荡”,史称“五一大扫荡”。
那天,刘英和3名青抗先队员正在自家炕上开会,鬼子突然进村了。要跑到村外的青纱帐已经来不及了,大伙便跳进了刘英家旱厕的“蛤蟆蹲”里。这“蛤蟆蹲”是一个简易的单口地道,往下3米再横向挖掘一个洞室,可藏身数人,几根竹筒通到地面以供呼吸。人员进出的道口都是厕所的那口大小便用的铁锅,因此俗称“蛤蟆蹲”。
刘英和队友进去后,其母亲便把铁锅放回原地,说好“鬼子一走就把锅端开”。很快,鬼子就把村民们赶到刘家院子里集中了。刘英刚开始还能听到上面隐约的声响,但后来就一直是死一般的寂静,狭小的洞室开始让4个人感觉到憋闷,而铁锅还是纹丝不动。莫非家人遭受不测?刘英按捺不住,揣着“盒子炮”往上爬,头手并用把铁锅顶开钻出“蛤蟆蹲”。
等到适应了外面的光线,刘英才看到乡亲们还呆在院子里,而鬼子也没有撤走。这时,一个影子从厕所外逼进,刘英想回到“蛤蟆蹲”已来不及了,索性掏出盒子炮准备火并,“撂倒一个够本儿,干掉两个赚一个!”
进来的是刘英称作辛未哥的同村庄稼汉子田辛未。“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从来没有笑过,总是一脸木然。”田辛未进来如厕看到了刘英,仍然是面无表情,然后,他指了指洞口。刘英会意,再次钻进地洞。“我还记得,入洞时辛未哥从后面拉了我一把,怕我踩空。”
田辛未把铁锅重新端了回去,小便后还用鞋沿着铁锅的周边,将缝隙一一踩了一圈才离开。不一会,鬼子就踩着嘎嘎响的军靴进来上厕所了。
刘英等人虚惊一场。鬼子走后,他们来到田辛未家表示感谢。“想不到田家老少8口人,居然合穿一条裤子!怪不得辛未哥脸上看不到笑容。”而就在刚才,只要向日军告发,田辛未就可以发财了:一名青抗先是300大洋,刘英是500大洋,1400大洋的赏钱足够他吃穿不愁了。
刘英等人把身上所有的碎钱都留了下来。“那时我就发誓,等到革命成功了,一定要让辛未哥这样的乡亲们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20年后,刘英再回到家乡,带着一袋烟丝、一包古巴糖和一小袋南方的大米专门去看田辛未,但他因贫寒早已不在人世。“田辛未们没有杀过敌,没有立过功,但是,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风清云淡的日子里,刘英经常会想起那个叫做田辛未的人。“那天是1942年6月22日”,这个对他来说和入党时间同样难忘的日子,已深深镌刻进他的沧桑回忆里。记者袁小兵通讯员江玉云
边区抗战好青年
1938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在敌后“建立半武装及武装组织”。接着,中共晋察冀省委和冀中区党委先后提出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
1939年4月,晋察冀边区青抗先的筹备总队部成立,许世平任总队长。1939年7月,冀中区青救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了普遍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武装组织的决定。青年抗日救国会领导青抗先队伍的组建和作战。
青抗先不是游击部队主力兵团,而是半军事性的不脱离生产的青年武装组织。凡抗日积极的青年,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民族与信仰,都可以参加这个组织。
青抗先的基本任务是:配合部队作战,进行群众游击战争;维持后方治安,担任抗战勤务;加强青年的军事训练及政治教育;不断输送队员参加部队,壮大子弟兵队伍。
青抗先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各级队部由正、副队长、指导员组成。青抗先编制以村队为单位,队下有小队、有班,采用“三三制”,每班原则上5人~14人。青抗先又有自己的队风、队纪、队旗、队歌、队礼和队章。
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地雷战,最早就是冀中安国县的东赵、西寇两村的青抗先发明的。据统计,1940年冀中青抗先采用地雷战炸死炸伤敌人400余名,1941年炸死炸伤敌人1000余名,至1943年后更是把地雷战应用得得心应手。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7-29 10:04: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钟信:为父报仇从军杀日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