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耳短发、精明干练,6月1日,记者来到旧城仓巷昔日的新四军女战士李玲家时,这位92岁的老人特别开心。虽然耳朵不太好使,但老人内心深处对战争的记忆却历久弥新。那是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而马塘,注定成为李玲老人人生旅途上一个重要的驿站。
昔日的新四军女战士李玲
小乡村来了年轻女兵
南通女工集体投奔抗日根据地
1939年4月28日拂晓,一艘满载热血青年的船,在离开唐闸郊区经过一夜航程后,终于顺利抵达目的地马塘。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船慢慢靠岸了。呵!这就是!
上岸后,我跟着陆斌她们径直走向不远处的印心堂,这里是抗战支队政治处的驻地,我们和先期到达的同志们会合了。
第二天,政工队的同志要我们准备一个节目,参加五一劳动节演出。根据平日听到的故事,我编了一个话剧,剧情是一个纱厂女工,正在喂婴儿时,突然一个日本鬼子闯进来,女工和鬼子展开搏斗。这时,她的丈夫——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出现在门口,开枪打死了鬼子。我自己扮演女工,又找了两个女同志分别扮演游击队员和日本鬼子,在不到两天时间里,把台词和动作排练好,如期参加了镇上的公演。
1938年3月17日,南通城沦陷后,日寇烧掉我的家,15岁的我,心里燃烧着一股抗日的怒火。因此,听说陆斌她们一厂的女职工准备投奔抗日根据地的消息时,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她们的队伍。这次由地下党动员和组织前来马塘的女工,一共不到30人,我们成立了抗战支队独立妇女分队,不久又从南通、马塘来了一批女青年,分别编在三个班里,我是二班副班长。
记忆中的“军训”
白天操练,晚上上政治课
我们的驻地在离印心堂大约半里的观音堂,这是一个很大的尼姑庵,在空旷的大殿上,用砖头围成三个长方形地铺,三个班集中住宿,两人一个铺位,两条军毯正好一铺一盖。女同志们一律剪成齐耳短发,穿军装,打绑腿,背一支小马枪,腰系子弹带,还插上两枚手榴弹。如果长行军,还得把军毯、雨衣叠成长条交叉背在肩上。
每天凌晨,天际还挂着残月,我们便开始早操了。白天出操时,一般练习步法、队形、卧倒及枪上肩、持枪敬礼等动作,掌握子弹上膛、退子弹壳等技术,有时也演习打靶。各人的枪自己保管,按时擦枪。
除军事训练外,每天整队到政治处,听史白同志上政治课,他第一篇讲的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他还布置我们写控诉日寇罪行的文章。梁灵光等领导同志后来也来作过形势报告。
天暖了,洗澡可是个大问题。我们便在小屋里放两只木盆,三十几个人轮流进去洗,十分钟左右就赶紧出来让别人进去洗,困难也就克服过来了。
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除唱歌、演戏外,还可以读到《大众哲学》、《西行漫记》、《铁流》等进步书籍。队里有十多个同志不识字,我就编了以抗日为内容的识字课本教她们,利用午睡时间,我给每人订一个小本子,分别抄上课文,编一课,教一课,她们进步很快。
7月份我们军训基本结束,有更多的时间排戏了。除我们自力更生搞一些小节目,政工队的同志有时也和我们同台演出。有一次,史白、顾尔钥两位同志和我们排了一个独幕剧“游击队”,除在镇上公演外,又到王袁乡邱升中学给全校师生演了一场。
李玲和爱人参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依依惜别马塘
红色的种子在这里播下
七、八月间,顾尔钥、顾尚劼、刘紫萍等政工队的同志和妇女分队的陆斌、陈玲、周平、吴志纯和我,进驻离马塘十几里路的三和乡,住在一家地主的大房子里。顾尔钥同志是我们的队长,他带我们到田头向老乡们宣传抗日的道理,教他们唱抗战歌曲,我曾写过一篇散文“波动在原野的歌声”,记述当时的动人情景。
午后,顾尔钥同志把我们集中在车篷里教歌,“流亡三部曲”、“拉犁歌”等便是在那时学会的。顾尔钥同志还作了一首“农夫苦”的曲谱,让我们填歌词,我写了三段,第一段是“日日辛苦日日忙,还是一身破衣裳。天灾人祸闹不了,一年更比一年荒。”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排戏,有时也和老乡们一块儿乘凉,讲革命故事,教孩子们唱救亡歌曲。大人小孩都很喜欢我们这些年轻人,还用大瓢盛着馒头干或炒蚕豆送给我们吃。
由于形势的变化,妇女分队在未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发挥更大的作用之前,于1939年10月初宣告解散,9月底陆斌即带着我、周平、邵民、吴志纯、陈玲和陈华等几个人提前撤离,重返唐闸郊区。
别了,马塘!别了,亲爱的首长和战友们!在这短短的令我终生难忘的五个月里,我学到了许多,也长大了许多,但我毕竟还是太小了。在队里我是最小的一个,陈伟达同志喊我小鬼,宋祖望同志喊我小兵,陆斌她们喊我小人儿(因我本姓倪),到支队部时,战士们听我一口南通话,总是笑着喊:“小蛮子来了!”
当年江北特委在江海平原这块土地上,播下了一大批革命的种子,我也是其中的一粒,由于过于稚嫩,没有能像别的种子那样很快发芽、开花结果,但,它毕竟是一粒红色的种子,在稍后的岁月里,终于还是发芽开花结果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离1939年已过去了76个年头,这可贵的一页,在我的人生的长河中犹如一朵闪亮的浪花,它始终在我的心潮上跳跃。
当年那些和我在一个锅里吃饭的战友,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如今差不多已在我的缅怀中一个一个地走了,但他们的教导常常在我的耳畔萦绕。(扬州晚报 通讯员 老干轩 记者 姜涛)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7-07 10:17: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柔女子曾是抗日小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