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江抗”东进五个多月,部队由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大大改善,每个班有一挺轻机枪,每个支队(营)有两挺重机枪,总指挥部还建立了两个重机枪连,调出支援新四军军部和兄弟部队的机枪近200挺。部队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扩编为五路,不仅完成了争取“人枪款”的任务,而且帮助苏南东路各地建立健全了党组织,为发动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
“江抗”的业绩振奋了东路人民,却引起了反共顽固派的忌恨。1939年9月下旬,“江抗”从常熟方向转移到江阴顾山南麓,遭到“忠救”1000多人袭击。部队指战员不顾夜行军饥饿和疲劳,一鼓作气攻占山头,顽军很快溃逃。“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和连排干部10多人负伤。“江抗”在长泾附近遭到从北漍下乡的日伪军拦截,发生激烈战斗,毙伤日伪军10多人,向江阴继续西移。“忠救”正副总指挥俞一则、杨蔚率部从宜兴赶来,约2000多兵力部署于澄锡一线。“江抗”奋起反击,和顽军在白丹山、鞋山一带鏖战,挫败了顽军挑衅。
“江抗”继续在江阴境内转移,到达马镇、璜塘一线,又遭“忠救”三大队章晓光部突袭。吴焜亲自带队捣毁对方一个修械所和歼灭一股伏兵。此时侧翼又响起了枪声,他带队搜索前进。部队抵达马镇附近,敌人从旁偷袭。吴焜在反击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牺牲。人们满腔悲愤把他抬到周庄,安葬在定山东麓。
吴焜,1910年生于四川万县一个雇农家庭,从小就在嘉陵江当纤夫,卖苦力。他也曾在地主家当过放牛娃,因受尽折磨而逃出。四川军阀杨森部队有个连长,把他收留下当了勤务兵,后来改当司号员。杨森部队 镇压农民、枪杀被俘的红军。他亲眼看到红军同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在牢狱里听到红军讲革命求翻身的道理。一次他得知要处死一名红军战士,便帮这位同志换上了杨森部队士兵的服装,两人一起逃出川军军营,投奔了川东红军游击队。他革命意志坚定,作战勇猛机智,经一次次严峻考验而走向领导指挥岗位。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从延安抗大调到新四军六团任副团长。吴焜同志牺牲,全军将士义愤填膺。作曲家何士德迅速谱了一首《反扫荡》歌:“反扫荡,反扫荡,延陵大捷血战繁昌。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壮烈殉国的吴副团长……”《反扫荡》歌唱遍了新四军部队。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冷欣一面继续诬告新四军“越界作战”,和重庆方面向新四军施加重重压力,一面加紧调兵遣将,由“忠救”和土顽武装紧追“江抗”主力。在此关键时刻,王必成奉命率老二团驰援江阴。叶飞、王必成分析了形势,决心要在定山一线和“忠救”打一仗。半夜里,他们接到陈毅电报,要部队立即撤出,集结待命,并告知即日来传达军部指示。10月上旬,陈毅由老二团副团长刘培善陪同,带一个特务连赶到周庄定山湾。他听完汇报,传达了军部指示:为团结抗日,避免摩擦,经和三战区谈判议定,双方撤兵,我们不要和人家拼消耗战,应按谈判精神撤兵。陈毅在部队撤到西石桥后,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和全体军政人员会,耐心说明了“江抗”西撤为了保持有生力量,准备执行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
陈毅在澄西,还亲赴利港江边,实地考察地形,选择“江抗”准备北上的渡口。他面对湍急奔流的长江,感叹国防要塞的衰落,展示江南人民遍地点燃的抗日烽火,激情满怀地赋诗一首:
江阴天堑望无涯,
废垒犹存散似沙。
客过风兴敌惶急,
军民游击满南华。
在陈毅主持下,“江抗”在西石桥整编成两个团:一团团长乔信民,政委刘先胜,参谋长廖政国,政治处主任李一平;二团团长徐绪奎,政委何克希,参谋长廖昌金,政治处主
任杨浩庐。部队稍事休整后,由叶飞率领继续西移到丹阳以北的扬中县,不久,与管文蔚“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简称“挺纵”,准备北上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
(六)
“江抗”西移北上后,留下的革命火种又在苏南东路熊熊燃起。
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原有后方医院,“江抗”东进时伤病员也大多在此疗养。常熟昆承湖与阳澄湖之间,方圆几十里,水村接芦荡,芦荡掩水村,港汊纵横,地形复杂,党和群众工作基础好。“江抗”部队行动频繁,西移时伤病员不能随军行动,只好留在常熟。后方医院有老六团的红军医务干部林震、梁玉贵和从上海党组织介绍下乡的盛立、张贤、赵熙、张力等医务干部,有从上海等城市下乡和本地参军的20多名护理工作同志,照料100多名伤病员。医院没有武装掩护,缺少必需的医疗设备和药物。日伪军和汉奸、特务、反共武装不断搜查骚扰,伤病员分散掩蔽在各处,有的在船上,有的在芦苇丛中,有时一天要转移好几个地方。医务工作人员不分昼夜轮流到各处巡诊,并要随时准备应付紧急敌情。从上海等城市下乡的女同志,大都要扎着毛蓝布头巾,围着毛蓝布短裙,打扮得像个农村妇女的样子。刘飞等同志伤势严重,急需手术。医务人员在村外布置岗哨,用被单围着施行手术。医院没有消毒锅,用蒸笼代替;没有钳子,用竹筷削尖代替;没有夹板,用扁担,木片代替;没有热水袋,用砖头放在群众热灶膛里捂热、用破布包起来代替。几十名医护人员,几乎每人都为伤病员献过血。1939年12月27日深夜,因汉奸告密,昆山巴城据点日伪军数十人突袭横泾附近后方医院,伤病员和医务人员20多人被捕,伤病员章立、许冠生等8人牺牲。
1939年10月中旬,杨浩庐返回常熟,见到刘飞和因病在后方医院的六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司令夏光,传达上级指示:“江抗”主力为执行抗日统一战线,西移待命,留在东路的部队人员要配合地方党,重新组织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当地党组织和军事人员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新“江抗”),由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处主任。为巩固统一战线,新“江抗”委任阳澄湖地区游杂部队头头胡肇汉为副司令,委任地方抗日人士周嘉禄为参谋长。会议还决定,恢复常熟“民抗”活动。11月6日,新“江抗”在东塘市附近召开成立大会。到会约60人,除了常熟地区领导人和做民运工作的同志20多人之外,只有一个特务排,这个排是以刚出院的10多名伤病员为骨干组成的。
出院的伤病员陆续补充到特务排,发展成一个连(后被称作“沙家浜连”)。新“江抗”特务连在东塘市及四周乡镇和日寇打“麻雀战”,声东击西,奔袭在李市一带危害乡民的土匪。为了震慑匪伪和安定群众情绪,新“江抗”从办事处取出部队西移时未及运走的200套军服,让东塘市周围乡镇常备队队员穿在身上,夜间和特务连一起在街市上行进,街头放上步哨,互答口令。新“江抗”用同样的方法,先后到太仓、昆山、吴县边境活动。老百姓纷纷传言:“‘江抗’没有走,还有大部队在这里经过。”夏光等在当地党委支持下,稳住常熟南部的胡肇汉,不使其阻扰抗日;动员未及随老“江抗”西移的二大队殷玉如部参加新“江抗”;动员常熟“民抗”六个常备队编为一个连。12月中旬,太仓保四团被日寇击溃,散兵游勇流落乡下。三营副营长郭曦晨、连长李超收容80多人,在新“江抗”帮助下,转移到常熟,仍以保四团名义参加新“江抗”。至1940年初,新“江抗”已发展到四个连。上海党组织不间断地介绍一些进步青年到常熟,充实了“江抗”和地方“民运”工作的力量。新“江抗”政治部还保留了服务团,其中有老“江抗”留下的、从上海等城市下乡的男女同志近20人,部队的文化工作和战地服务工作比较活跃。1940年2月6日,新“江抗”又在北桥伏击了日寇汽船,汽船拖着伤兵逃遁。
部队当夜乘几十条小船,经过几个小时的水上行军,来到洋沟溇。洋沟溇在常熟东塘市西南约30里,在阳澄湖的北边,属苏州吴县。这里虽说是一个村庄,有几十户人家,但许多人家之间是隔水相望。村子掩映在芦苇竹树中,平日一片静谧。洋沟溇村民深夜里迎来了亲人,家家忙着腾出堂屋,捧出稻草,让战士们铺在地上安睡。2月7日是除夕,许多人家拿来鸡蛋、年糕等慰问部队。服务团员忙着借门板、长凳和船帆,准备搭个简易戏台,在春节与乡亲们联欢。连队干部照常到村头湖边查看地形。部队官兵在吃年夜饭时也互相敬酒。夏光一再吩咐:“大家不要喝酒太多了,要警惕敌人突然袭击!”
新“江抗”的活动范围四周不出百里,在敌伪据点之间穿插迂回。日寇不仅在陆上设立据点,而且在接近阳澄湖的巴城小镇也构筑了碉堡工事,布置了由60多名日本兵和10多名伪军组成的警备队,监视常熟、昆山、吴县地区的动静。警备队队长斋藤(译音藤一岛),嗜血成性,经常带领日伪军在阳澄湖及周边地区抓人,烧杀掳掠,狡诈狠毒,老百姓恨之入骨,咒骂他为“杀一刀”。 “杀一刀”为了刺探“江抗”行踪,绞尽脑汁。当他获悉“江抗”已到了洋沟溇,并打算在此过春节,决定倾巢而出,进行突袭。日伪军乘汽艇和小渔船,深夜里接近洋沟溇,偷偷地靠近村边小港汊。2月8日是春节,天刚破晓,气候阴寒,湖面上笼罩着蒙蒙的迷雾。正在岸边放哨的战士陈锦棠,首先发现日军登陆,这时保四团连长李超在查哨,感到情况紧急,立即鸣枪。夏光、杨浩庐等听到枪声,急忙起床奔向屋外指挥部队。特务连连长吴立夏带领全连,迅速占领附近小高地和屋角,掩护兄弟连队转移。日寇的机枪、步枪、小钢炮齐发,子弹炮弹像雨点似射向我方阵地,我军官兵熟悉地形地物,打得坚决勇猛。当地村民房前屋后堆有土坯,是用来挡风或盖猪圈的。战士们便利用土坯、河坎做掩体,有的还爬上屋顶,居高临下抗击敌人。战斗呈胶着状态。夏光同志在运动前进时,一颗炮弹就在他身边不远处炸响,他仍沉着指挥。杨浩庐同志被敌人子弹击中胳膊,服务团员和群众忙着运送他和几位伤员到后方医院。特务连乘机派出一个排,悄悄地迂回到敌侧。战士们听到鬼子兵叽里咕噜在喊叫,一个手持指挥刀的家伙露着狰狞的面目。砰的一枪,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脑袋。他就是斋藤,这个杀人魔王得到了应有的报应。鬼子兵见指挥官被击中,生怕汽艇被击沉,断了归路,也急忙拖着尸体、伤兵,上了汽艇,开足马力,逃之夭夭。
这场战斗,敌伪被击毙击伤各10多人。入夜,新“江抗”司令部率四个连乘舟转移。洋沟溇一战,是新“江抗”成立之初一次重大的战斗洗礼。新“江抗”充分继承发扬了铁军精神,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士气,大大激励鼓舞了苏南东路人民坚持发展抗战事业的信心。经过这场战斗,苏常地区局面相对稳定。2月初,上级派老六团原三营营长陈挺来东路。不久,上级又派何克希、吴仲超来东路,任命何克希为“江抗”东路司令,吴仲超为政委,夏光为参谋长,黄锋为政治部副主任。“江抗”东路编成第二支队,由陈挺任支队长。在北港庙、张家浜等战斗中,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连载之三,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25 16:15: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施光华:“江抗”的传奇(二)
下一篇:施光华:“江抗”的传奇(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