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林士瀛:世纪老人的金色年华
2018-08-31 10:39:51  来源:黄埔杂志  点击:  复制链接

  2017年3月25日上午,在杭州文一西路的湖畔花园,我们访问了抗战老兵林士瀛先生。林老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在杭州度过青少年时代

  我1918年农历七月十九日生于杭州,祖藉在福建永定。父亲林烈扬(在日本时叫林金光)是老家福建永定县高陂乡西坡村唯一通过科举考试的举人,至今祠堂里还挂着他当年中举的匾额。父亲早年到日本留学,那时蔡锷下野,也在日本,恰巧与父亲相遇,成为挚友。回国后,父亲追随云南督军蔡锷,担任过云南省马龙州的知事。后来调回浙江,在慈溪、孝丰、永康三个县当过几任县长。

  1917年,父亲在杭州买了房子定居下来,开了家肥田粉厂,后来又办过袜厂。张静江成为浙江省主席后,父亲担任禁烟局局长。

  我在杭州出生,在大塔儿巷(皮市巷旁边)的正则小学上学。小学毕业后,到惠兰中学上初中。高中时,在六和塔附近(二龙头)的之江大学附中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我高中毕业。

  那时,爷爷在桂林开着一家厂,叫作林福裕五金厂,父亲与一个哥哥已先期到了桂林,管理那家工厂。

  1937年8月31日,淞沪战役打响后,杭州受到影响,日本飞机经常飞临上空轰炸。开始时,城里没有什么防空设施,全家人只好在堂前的八仙桌上放几床棉被,方便藏在桌下躲避空袭。后来,飞机轰炸越来越频繁,百般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到余杭乡下避难。

  在余杭待了一个多月,似乎日本飞机来得少了。我们又回到杭州,谁知淞沪战役越打越激烈,日本轰炸机不时飞来,全家人只好再次去诸暨乡下躲避。随着日军的大举进攻,学校张贴出布告,要师生们向内地撤退。于是,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到桂林去投奔父亲。

  我们一家人从金华坐火车到鹰潭,在鹰潭下车后,步行到桂林去。一路上,遇到能搭便车的,我们就搭车,如没有车子,只得走路。那时,我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年龄还小。逃难路上,全家疲于奔命,颠沛流离,母亲操劳过度,不堪负担,途中得了重病。到桂林的时候,只能依靠我们兄妹几个人将她携扶进大门。用了两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总算与父亲团圆了。可是母亲却一病不起,不久就过世了(1938年3月)。

  投考黄埔军校

  在桂林,我先在一家青年会办的补习班里念书。在那个补习班里遇到一位同学,叫鲁雅良,他的父亲鲁忠修中将担任着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他父亲来信动员儿子报考军校,为国效力。鲁同学与我是好朋友,就来劝说我一起去投考陆军军官学校。

  对于我个人来说,一家人原在杭州过着和睦平静的日子,日本人打过来,被迫逃亡,流离失所。逃难时的艰难困苦,母亲的过早离世,令我悲痛万分。听了他的一番话,国恨家仇一齐涌上心头,心想,没有国哪能有家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报考军校正可以保家卫国。

  其实,我爱好文学,那时(1938年8月),已经考取了广西大学文科。但听了鲁同学的一番话,我与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决定投笔从戎,报考军校。由此,我与鲁雅良及另外一位补习学校的同学一起赶到桂林城外30余里的鹿寨军校招生办事处,那里正在招收黄埔16期炮科学生。

  在炮校学习

  录取后只过了一个多月,我们从桂林的鹿寨出发,步行到贵州都匀的炮校所在地。一路上,行军十分艰苦。教官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刚从老百姓转为军人的年轻人,第一天只走了30多里,让大家有个适应过程,然后,每天增加行军的里程。经过一个多月的步行,到达贵州省都匀的炮兵学校。

  在炮校,我所在的部队隶属炮兵总队3大队8中队,初时我们先做了几个月的入伍生,进行步兵的基本训练。基本训练结束后,才正式进入炮科学习。

  一门炮需要有一班人合作,分别是炮手、填充手、射击手、瞄准手等。对于炮科学员来说,每一个位置都要训练。那是战争时期,炮弹稀缺昂贵,每个学员只能有一次实弹演习机会。一个中队也只有四五个人有机会实弹操作练习。

  炮校的学习期限应当是3年,可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学制缩短为2年。

  参加抗日前线的战斗

  1940年,我从炮校毕业,奉命到浙江的第10集团军报到,分派在宁波防守司令部重迫击炮连担任少尉见习官。

  记得有一天夜晚,我所在的部队被调到奉化布防,我军星夜赶到甬江岸边的阵地。上级下令晚上不能点火,以免暴露目标。未料,友军有个战士忍不住点了一支烟,对岸的敌军炮手见到火光,就打了一炮过来。我军暴露了目标,敌军也暴露了自己的阵地。当时,两军隔江对峙,战斗一触即发,形势非常紧张。

  那些日子,我军不断地转移阵地,不断地撤退,不是因为我们打了败仗,而是为了争取时间,更有效地牵制日军部队。

  1941年,重迫击炮连调到35师,我升任中尉排长,参加在临安、嵊县、新昌及浙西一线的作战。我所在的连队拥有的炮是口径82mm的迫击炮,炮身不足1米,最远射程可达800米。实际上,迫击炮的射程在二三百米内威力最大。相对于我们炮兵连来说,步兵在作战的第一线,损失比我们炮兵部队要多。因为迫击炮连在战斗中的位置在步兵的后面,伤亡损失不如步兵那么惨烈。

  我军的武器装备比起日军来说,要落后许多,以步兵而言,一个班10个人往往只有七八支枪。不少士兵是抽壮丁来的,有的士兵连草鞋都没得穿,甚至经常饿肚子。那时我在想,像这样打仗,什么时候才能胜利呀?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是到了印度后才建立起来的。

  1942年的一天,我随部队驻防江西樟树。那时,我刚从福建接领新兵回来,忽然接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说,他的一位朋友是军委会桂林行营的少将高参,可以介绍我去在桂林的陆军大学参谋班受训。在那非常时期,离职很困难。我拿着父亲的信,向上级请假去军校学习,长官才特例批准。

  好不容易从江西到了桂林,刚走到家门外,就感到不对劲了,只见大门上挂着白布条。进去才知道,父亲不久前去世了(享年60岁)。父亲的不幸辞世,让我到陆军大学就读参谋班的希望也破灭了,因为几个兄弟都不知道那位高参的姓名。

  在印度兰姆伽军事基地

  有一位在贵阳防空学校(下称“防校”)的同学告诉我,防校正在组织两个营的兵力编入中国远征军准备到印度去,问我愿不愿意到防校,就这样,我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

  防校组织了高射炮两个营,到印度后改为高射炮营与工兵营。工兵营的任务是修理汽车与武器等机械装备。我所在的高射炮营(按美国编制)设5个连:营部连,第1、2、3连,补给连。我在营部连任上尉连长。

  1942年,我们从贵阳坐汽车到昆明。然后,在昆明的巫家坝机场乘军用运输机直抵印度的兰姆伽军事基地。我所在的高射炮营有官兵400多人,分坐十几架飞机直飞印度。

  在国内,我们被称为中国远征军,到了印度,就成为“中国驻印部队”。

  1942年11月底,我们飞抵印度时,中国是冬天,可到了印度,气温高达二十几度。下了飞机,一位英国军官指挥大家到一个操场上集合,官兵分别列队,按个子高矮顺序排好队伍。

  接着,我们队伍向前行进100米左右,只见那里已放好大、中、小三种型号的军装。再往前不远的地方,有条小河,官兵们纷纷下河洗澡。洗完澡,每个人换上一套崭新的浅黄色英式军服。这时我已是炮兵营的上尉营副,有一双崭新的马靴,穿上后,人显得特有精神。

  兰姆伽训练基地的后勤保障不错,生活条件比国内好许多,每个人每天有二两油、四两肉,还有巧克力。军官甚至配给香烟。除了军事训练,官兵还能打篮球、踢足球。部队训练了3个月左右,官兵们养壮实了,脸色也变得红润。

  在印度、缅甸与日军作战

  在兰姆伽训练结束后,我们又到离前线更近的印度东北角的雷多。到了雷多,部队一律换上美式装备。

  在雷多又训练了一两个月时间。无论是在兰姆伽还是在雷多,不分兵种,先训练军官,再训练士兵。每个连队都配有一名中尉美军联络员和中国翻译,营部则配有美方的中校联络官。

  当时,国内时常有剧团来慰问演出,电影则是清一色的美国片,全部是英语原声影片,我们不太看得懂。当然,他们也看不懂我们的京剧。有时还有美国歌舞团来表演。

  雷多训练完后,部队开赴前线作战。我所在的是高射炮营,一个美国军官告诉我们,在印缅作战,制空权基本上已经操控在我方手里了,敌机被我方空中力量压制,不敢轻易过来骚扰。

  实际上,日本飞机只来过两次,第一次敌机飞来时,我方的炮火将日机赶跑了。还有一次,我军将几架敌机打伤了,高射炮使用的次数不多。不过,我所在营的2连曾用高射炮打下过一架日本战斗机。2连的连长周肇颐是我在军校16期炮科的同学,当时受到了司令部传令嘉奖。

  战斗推进得很快,几乎每天换地方,白天行军打仗,晚上睡帐篷。部队到过缅甸的八莫、密支那等地。在八莫待的时间较长,步兵几乎天天打仗,不时有日军俘虏送来。这些日军俘虏虽说打了败仗,看起来还是很强悍,一副不服输的样子。

  每次战斗结束后,美国工兵就会马上跟进,只要3天时间,就可以用推土机将战场变成平地。

  有一天,我们正在出操,一位美国联络官跑过来,大声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日本人投降了!”大家听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许多人当场开心得哭了!

  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为止,我们在境外整整待了3年。我所在的高射炮营坐汽车经过仰光、密支那、野人山回到国内。

  回到国内

  胜利后,部队返国,驻扎在距离昆明30余里的小营坝。此时,我在新6军直属105榴弹炮营,升任少校连长。

  在昆明住了一个多月,上级命令我们这个营开到长沙待命,准备调往东北。当时从西南调往东北有20个师,大部分是机械化部队,经过武汉、上海,全要涉河过江。每个登陆艇只能载6辆车,我们在长沙待命一个多月,才由长沙开车到武汉,上登陆艇。

  不料,船到岳阳时我开始生病。到了上海,正等着过黄浦江时,病情加剧。部队将我送到上海医院检查。医师临床诊断,我得的是伤寒病,必须住院治疗。由此,我进了医院。部队则随着登陆艇开到东北去了。

  一个多月后,我病好了。此时得到消息,我所在的新6军在东北已被解放军打垮了。新6军是回不去了,我只好先回长沙。

  在长沙,我被任命为联勤总部第五分区司令部运输处燃料科少校科长,分管湖南等地的弹药兵器。当时哥哥在长沙当外科医生。我结识了汤桂英,我们在长沙结婚。从1947年到1949年期间,我一直在长沙司令部运输处燃料科服役。

  参加卢汉的“云南起义”

  到了1949年8月,我们接到上级命令,部队开到昆明,与第十五分区司令部合并。我管理着100多辆汽车,带领着浩浩荡荡的车队,向西南方向撤退。未料,解放军走得比我们快多了,到了贵州省的贵定县,要过一条大河,前面的60几辆车已经过了桥。我坐在后面车上,前面的桥梁被解放军炸断了,我们只好将几十辆汽车全部留在河这边。

  一直到了1949年11月,我们才撤退到昆明。12月,我们就参加了云南卢汉将军的起义。

  解放军进昆明城时,我所在军的司令、副司令全去了台湾,最大的官是参谋长,带领我们起义。1950年2月初,解放军派来了一位军代表,每天领导我们学习。

  在西南军政大学云南分校

  5月1日开始,解放军进驻云南,我们这些旧军队官员集中参加西南军政大学云南分校学习,为期半年。军政大学按部队编制,连长、指导员、排长都是解放军。

  学习结束后,解放军的连长对我说:“在学习期间,你的表现不错,是愿意留在军队继续服役呢?还是复员回家,参加生产建设?”

  当时,我与妻子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于是,我向上级要求,复员回乡。

  回到杭州

  1951年8月,我拿到了复员证,带着妻儿回到杭州。

  我们在劳动局报到后,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各家单位正在搞“三反五反运动”,企业不仅不需要员工,还要大量裁员。由此,我只好在家中赋闲,待了半年多。我的父亲在马市街还有老房子,一家人便住进了老屋。半年后,当地成立了一家公私合营文教用品厂,我被劳动局派到这家工厂当会计。

  刚到文教用品厂时,我的工资是47元一个月。这家工厂是生产计算尺的,虽说我是会计,也要常常到车间与工人一块儿劳动。那时候,工人的收入是计件的,也就是每个人按自己生产计算尺的多少来决定拿多少钱。我见到工人每个月能拿到80元之多,收入比会计高多了。于是,我向领导要求做工人,也按件计酬。这样,每个月我也有80多元的收入了。

  在杭州民生药厂

  1953年,领导又将我调到杭州民生药厂,这家厂在余杭塘上。

  到了药厂后,他们对我说,这里没有那么高的工资,按“保留工资待遇”的规定,给我定为一个月70元。

  自此,我一直在民生药厂的葡萄糖车间工作。我与厂里的所有职工一样,每天“三班倒”。厂里待我不错,让我在葡萄糖车间操纵仪器。我对这样的待遇较为满意。到了1978年,我年满60岁,在民生药厂办了退休手续。

  加入杭州市民革

  1981年的一天,有个人找上门来,对我说:“我是杭州市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工作人员,我们想吸收你加入民革,成为会员(那时不叫‘党员’),我过来征询一下你的意见?”

  我说:“我不知道自己够不够格加入民革?”坦率地说,我在黄埔军校读书时(在毕业前一个月),上级要我们学员集体加入国民党,大家只要举一下手就行了,根本没有履行过什么手续,差不多是强制的。临到毕业时,才发给我们一个党证。后来,在临安的一次对日作战中,一个传令兵开溜,将我的党证及其他东西也顺手带走了。此后,从未补办过。解放后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时,我们这些从旧政府过来的军官自愿全部集体宣誓退党,早就不再是国民党员了。

  参与“民联业余学校”工作

  加入“民革”后,除了参加杭州市民革举办的各种会议与活动以外,1983年开始,我参与创办“杭州民联业余专修学校”(当时省民革也有一个类似的学校,叫做“浙江长征业余学校”)。民联业余专修学校属于市民革管理,长征学校则属于省民革领导。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各个单位求贤若渴,因此,我们民联业余学校非常兴旺。从1983年开始,每年招收新生,全校学生最多时达到60多个班级。学校采取业余形式办学,我们借用了杭二中、杭八中、人民中学,还有艮山中学等的校舍作为“民联学校”的教室。

  学校的教师是外聘的。初时,我担任学校的总务主任,每学期我都忙着招聘临时教师以及处理其他事务。当然,民联专修学校的毕业文凭不是由民联发的,学校是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委托民联办学,采用的教材由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提供,毕业文凭也由杭州广播电视大学颁发。考试时间也由市电大决定,电大总部设在解放路上。考卷是在临试前一个钟头才送达教室。十几年下来,我们培养了数千名大学生,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

  开始时,我是民联学校的总务主任,后来,成为教务主任、副校长。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杭州民革下属的四个单位比较出名,一个是我们的民联业余专修学校,另一个是中山科技公司,还有书画社以及一个文印社。

  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有四个孩子,两女两男,大女儿从事财务工作,二女儿是国家机关退休干部,两个儿子在阿根廷开餐馆。大儿子已退休回来,在杭州买了房子养老。小儿子仍在阿根廷。那是一个旅游城市,他经营得不错,城市中只有他这一家中餐馆,生意兴旺。小儿子也已在杭州买了房子,准备退休后回来。小儿子夫妻早就将独生女儿送回来了,让她在国内念书,在杭州结婚。我希望孙女能学好国学,将祖先传下来的优秀文化继承下去。我的另外两个外孙与一个孙女,也已成家立业,并有了孩子。我们一家人四代同堂,其乐融融,有着说不完的快乐故事。

  2010年,我和老伴住进转塘的“金色年华老年(居家型)公寓”,有100多平米。儿女们也常常来接我们去他们家里住。

  老年公寓的环境不错,管理一流,不仅有餐厅、医院、超市、影院、棋牌室等,还有一个书画社。每座大楼都有个管理站,工作人员每天来查房,嘘寒问暖。我们生一点小病,管理员都会知道,无论有什么困难,管理员都会想方设法解决。老人们称她们是“好管家”。

  我常去棋牌室打牌,我的运动主要是走路,楼道里有条长廊,大约有100多米,我每天要来回走10圈,老伴只能走两圈。有时我还在院子里打太极拳。

  2013年2月8日,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黄坤明特地到金色年华老年公寓来探望我,给我们拜年。

  多年以来,我的心态平和,儿女孝顺,饮食有规律,不管菜好坏,只要吃到七分饱就行,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过,这是我长寿健康的诀窍。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年轻时的艰苦训练打下了健康的基础,一辈子不停地工作也是长寿的原因之一。

  我对晚年生活非常满意,也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08-31 10:41: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温金林:一位新四军老兵1939至1945的经历

下一篇:林士瀛:我经历的抗战岁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