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驷马桥附近一个小区内,住着一位操着山东口音的老人。他叫郭进财,房间里挂着20多个勋章,记录了他的戎马生涯,也显示了他一直引以为傲的身份:抗日战士。
郭进财今年85岁。70年前,15岁的他正式加入冀南军区第七分区二十四团,成为一名八路军。即使之前从未握过枪,即使知道枪林弹雨,但“当兵比种地痛快”的想法,让他毅然走上战场,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参与抗战的4个月,这位新兵多次化险为夷,子弹打进背着的被子,差点击中他。2015年7月15日,郭进财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起了自己杀掉5个日本鬼子的故事。其实,郭进财跟鬼子的斗智斗勇,要从他更小的时候讲起。
鬼子进村抢了家里唯一的羊
1930年,郭进财出生在山东省冠县第二区郭胡町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家五口住在一间简陋的草房里。房子前的五亩田地,是一家人所有的生活来源。作为家里的老大,郭进财早早地成了父亲最得力的帮手。
然而,地里每年产出的几百斤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吃,“起码有半年时间,只能吃糠或者饿肚子。”在郭进财的印象中,小时候的生活,除了贫穷,还有担惊受怕。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后,日本鬼子的炮火,蔓延中原大地。不久,沿着津浦路南侵的日军,进入了山东境内。
从郭进财记事以来,身边就常常出现口里说着“叽里哇啦”语言、肩上扛着枪的日本人。“他们来到村子,踢开门,见什么拿什么。”郭进财家里唯一的一只羊,被日本鬼子当场宰来吃了。他们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句话也不敢说。“他们拿着枪呢!”
原本粮食就不够吃,被鬼子这么一抢,更是没得吃了。因此,从很小的时候,郭进财就跟着父亲和其他邻居藏粮食:把粮食放在袋子或罐子里,埋进地里。“不能都藏在一个地方,要这里藏一点,那里藏一点,万一一个地方被发现了,还有其他地方的粮食。”
积蓄被抢立志亲手消灭鬼子
尽管如此,一家人还是没米下锅,连米糠都成了奢侈品。大部分时候,一家人都是吃棉花籽充饥。“那个东西太难吃了,又不消化,吃了大便都解不出来。”
回忆起当时的日子,郭进财眼角有些湿润。在他10岁那年,母亲因为生病去世,“那天刚好是大年三十……”
没有粮食吃,院子里的石磨,也成为摆设。为了能换点吃的,父亲让郭进财把石磨卖掉。拿着卖磨换来的1000多块解放币,郭进财视若珍宝,白天绑在腰带里,晚上还要数一遍才能安心睡觉。睡觉时,还要双手抱着。这点钱,足以维持一家人半年多的生活啊!
然而,一天晚上,当所有人睡得正熟时,10多个鬼子又闯进村来。鬼子掀开被子,发现了郭进财身上的1000多元钱。“我死死拽住,他就开始骂,作势要打我。”最终,家里唯一的积蓄进了鬼子的腰包。
因为这事,郭进财自责了好久,也在他心里种下了长大后一定要亲手消灭日本鬼子的想法。“只有把他们赶走,村上的人才能吃得饱饭。”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但却影响了他后来的一生。
斗智斗勇晚上跟大人挖壕沟
在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前,郭进财就开始和鬼子对抗了。
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游击队据点。游击队员常常潜伏在村子里,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和鬼子开始斗智斗勇。
在村口,有一棵信号树。当发现有鬼子过来,树就会倒下。村民们看见了,就会藏好东西,牵着牲口往田野里逃跑。在各村之间的大路中间,每隔一公里,就挖了一道宽一公尺半(1.5米)、深一尺半的壕沟,村民们可顺着壕沟跑到玉米田、高粱田里躲起来。当鬼子开车进村时,路上的壕沟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当他们狼狈地下车,走路到村里时,村里早就人去屋空了。
挖这些沟,都是趁着晚上鬼子看不见的时候。当天色暗下来,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又扛起铁锹、铲子,推着小推车开工了,年仅10岁的郭进财也跟着父亲加入其中。对于年仅10岁的他来说,这是一项体力活,他的手被磨出了水泡,却一声不吭。
父亲牵线15岁时加入八路军
一次,郭进财在家里的炕下,发现了一把黑色的土枪,这把他吓了一跳,赶紧放回原处,当作没看见。这把枪,是父亲的。直到后来他去当兵后才知道,父亲是中共地下党员。郭进财入伍,也是父亲牵的线。
“想不想上战场打鬼子?”1945年4月的一天,父亲突然问道。还未满15岁的郭进财想也没想,脱口而出:“想!”在他看来,“当兵比种地痛快。”
郭进财告诉父亲,与其在村里种地被鬼子杀死,还不如死在战场上,“至少这样还可以找几个鬼子陪葬。”
听了这样的回答,父亲点了点头,出了门。几天后,郭进财得到一个好消息:他成了冀南军区第七分区二十四团二营五连的一名八路军战士。和他一起入伍的,还有村里另外两名年龄相仿的青年。
一卷铺盖、4个手榴弹、一把“老套筒子”、3发子弹、一袋小米,这就是他全部的装备。上午刚到连上报到,下午,从未摸过枪的他就被安排上了战场。“我紧紧地跟着一个老兵,他趴下我就趴下,他往前跑,我就往前跑。”
第一次上战场,郭进财并没与鬼子正面交锋,“大家见我小,不让我跟鬼子拼刺刀,我就和几个人在路边设埋伏。”因为从小就有和鬼子“捉迷藏”的经验,这对郭进财来讲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老兵保护听子弹声音辨距离
每个新兵,都必须要一个老兵带着。一方面是指挥他们作战,更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的安全。同一个连的黄禄嗣(音)比郭进财年长5岁,已入伍3年多,他就成了郭进财的老师兼贴身“保镖”。
战场上,子弹像刮风一样,郭进财来不及害怕,仔细地听着黄禄嗣的指令行动。“赶快趴下!”郭进财刚一架上枪,就听见耳边“哒哒哒”的枪响,离他不到20厘米的黄禄嗣伸手将他按在地上,震耳欲聋的声音持续好几分钟后,才停了下来。
一个月后,郭进财已经能够独自听声音辨别子弹的距离了。“如果是很急促的‘哒哒哒’声,说明距离很近,马上要趴下;如果声音是‘嘟嘟嘟’,就不用怕,子弹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如果声音频率变慢了,说明子弹要打完了,立马要做好向前跑的准备。”
炸毁碉堡顶着桌子冒弹前行
因为“跑得快”、“反应快”,包括之后的解放战争中,郭进财都没受过枪伤。然而,惊险的时刻也少不了。
“最高兴的,就是把碉堡炸下的时候。”回忆起当年打鬼子的一幕幕,郭进财握紧了拳头。那是他打鬼子的第二个月,接到炸碉堡的任务后,不容多想,他就和战友们上了前线。
鬼子站在碉堡里,居高临下,又有机枪,硬拼是绝对不行的,一切行动都要等到鬼子放松戒备的时候。为了躲避子弹,没有坦克的八路军“就地取材”,将3床棉被用水浸湿润,绑在一张大桌子上,一辆“土坦克”就诞生了。
天黑后,鬼子的视野下降,正是进攻的最好时候。郭进财和战友们扛着“土坦克”开始行动了。因为年轻力壮,郭进财双手举着一只桌腿走在外面。冲过铁丝网时,鬼子发现了他们,用枪疯狂扫射,他们冒着子弹往碉堡那边冲。
在掩护战友扔手榴弹时,郭进财感到背部遭受了一下猛击,一颗子弹打进了他背着的被子里,停留在距离他背部10厘米的地方。“快跑!”他还没缓过劲儿来,战友就将拉过弦的手榴弹扔进了碉堡里。
背后“轰”的一声,碉堡里的鬼子被炸死了。除了机枪、掷弹筒等武器,还有粮食。八路军自己留一部分,其他的,都分给了附近的村民。
伤感时刻亲眼目睹战友牺牲
战场上,既有消灭敌人后的快感,也免不了眼看战友离开时的伤感。“我很幸运,活了下来。但看着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离开,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从临清撤走,但仍有一万多名伪顽杂匪武装盘踞在此,与人民为敌。为此,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临清战役。冀南第七军分区二十四团、一军分区二团、卫东县和清平县大队统由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指挥,攻打砖城和东关。其中,郭进财所在的二十四团担任主攻。
8月30日傍晚,八路军部队包围了大辛庄炮楼,监视城东姚楼、城东北石槽敌人,封锁消息,各部队冒雨急进,将临清城包围。
凌晨时分,二十四团的300名战士组成两个攻城先锋连,一连佯装进攻,二连正面进攻。身高近1.8米的郭进财,被选中扛云梯。他和30多名战友一起,在15挺机枪密集火力的掩护下,扛着几丈高的云梯冲到城下,为后面的战士架起了云梯。
战士们以生命作为代价,占领了东关,攻下了城池。在下面扶住梯子的郭进财看着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心情很复杂。和他一起入伍的另外两个老乡以及黄禄嗣,后来都和他断了联系,“也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
幸福晚年最爱收看军事频道
退休后的郭进财有一个爱好——看电视,但他从来不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太假!”老人毫不客气地说。电视剧中,面对前方正在逼近的鬼子,一个八路军战士英勇地站了起来,举着机枪,疯狂地扫射。“那个时候,机枪和子弹都是很宝贵的,怎么可能这么乱开枪?用机枪的都是主力队员,还有人专门给他扛枪。”
那时,新手郭进财可是没有“资格”使用机枪的,“我们都是用的老套筒子,你们听都没听说过吧?”这些枪的“年龄”,比郭进财当时的年龄还大,射程只有300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很珍贵的。
因为子弹有限,开一枪很是谨慎。“打不着不开枪,距离远不开枪,没有命令也不开枪。”直到现在,郭进财还记得当时军队中的“铁律”。“每开一枪前,都要瞄准了,要争取每一颗子弹能打死一个鬼子!”郭进财伸出右手说,“我用枪打死了5个鬼子。”
3年前,郭进财患上了尿毒症,每周都要去医院透析3次。因为腿肿,他只能靠人搀扶着才能站起来。然而,当女儿郭莉从衣柜里拿出那件老式的军装时,他咬着牙站了起来,用颤抖的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搬了几次家,我爸还是一直保留着这身衣服。”郭莉说。军装上,别满了勋章。“这是抗战60周年的纪念章,这是淮海战役的纪念章……”抚摸着这些沉甸甸的勋章,郭进财的语气依旧和年轻时一样铿锵有力。
退休前,他一直都是一名军人。他唯一的儿子也受他的影响,曾当过兵。
“作为男子汉,就是要保家卫国!”郭进财说,他最爱收看军事频道,“现在的武器比以前先进多了,国家也强大多了。”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8-19 14:41: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史校民:“爆炸大王”忆抗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