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梁漱溟。
梁漱溟原籍广西桂林,1893年生于北京。其先世为蒙古贵族,元朝末年随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耳北归,困居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市),遂以梁为姓。经明、清两代与汉族通婚,早已汉化。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清朝的举人或进士,都做过清朝的官吏。祖母和母亲也都能诗能文。他兄弟姐妹4人,长兄是日本留学生,两妹也都是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的毕业生,是名副其实的诗书门第。
梁漱溟出生于清朝最为衰败腐朽的时期,所以从他少年时代起,便对清王朝极为不满,参加了京津地区的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后,他在《民国报》任编辑兼记者。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梁被聘为北大讲师。这时,虽然清朝皇帝被打倒,但各路军阀据地自雄,战争连年,民不聊生,政治毫无起色,依然跟过去一样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梁漱溟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造中国的政治。“要改造中国的政治,必须从基础做起,国家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础做起,就要从最基层开始做,搞乡村的自治。一乡一村的自治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全国就会有一个坚强稳固的基础,就可以建立一个进步的新中国。”(梁漱溟:《回忆我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梁漱溟的主张是用“村治”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基层组织,进而解决中国的问题,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苏联式的政治制度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有了这种想法,他就想找个地方实验。可是当时全国军阀林立,东北有张作霖,山西有阎锡山,四川有刘湘,西北有“五马”……他们各自为政,据地称雄。当时在广东掌握政权的人是李济深,是梁漱溟的朋友,征得李的同意后,梁漱溟便在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由北京到了广东。
在广东搞实验梁漱溟没有用“乡村建设”这个词,而是用的“乡治”。他想在广东先办一个“乡治讲习所”,把他的乡村建设思想讲给学员听。可是讲习所没办成,他只在一个叫做“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的单位作了10次演讲,阐述了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施办法,名曰《乡治十讲》。可是不久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变化,蒋介石搞垮了李济深,将李囚禁于南京汤山。李济深一倒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搞不成了。1929年初,回到了北京。
再说韩复榘。
韩复榘,1890年生,河北霸县人,从青年时代起便在冯玉祥部当兵,积功累升至军长,兼河南省主席。1929年叛冯投蒋后,1930年9月被蒋介石委任为山东省主席,因他常亲自审理案件,并以“当代包公”自命,所以山东人戏称之为“韩青天”。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因他不战而退,1938年1月被蒋介石枪决。
当梁漱溟离开广州回北京的时候,韩复榘这时正在河南省当省主席。当时河南也有几个搞乡村建设工作的人,在韩复榘的支持下,在河南百泉办了一个“村治学院”,院长彭禹庭,副院长梁仲华。他们早就听说过梁漱溟其人及其乡建学说,引为同调,于是他们敦请了梁漱溟任“河南省村治学院”的教务长,负责实际工作。这是梁漱溟与韩复榘交往的开始。可是这个“村治学院”办了还不到一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村治学院”草草结束,梁漱溟又回到了北京。
中原大战是此前中国最大的一次内战,双方动员兵力百万以上,死伤达30万人。战争进行中韩复榘叛冯投蒋,使蒋介石大获全胜。战后论功行赏,韩复榘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原河南“村治学院”副院长梁仲华听到韩当了山东省政府主席,便赶到济南向韩复榘报告河南村治学院的结束情况。因为这个学院是韩复榘在河南任省主席时办的,所以韩对梁仲华说:“欢迎你们到山东来,继续在河南的事业。”这样,在1931年1月,梁漱溟及其河南村治学院的同仁们,便又齐集山东。这是梁漱溟与韩复榘的第二次合作。
韩复榘为什么欢迎梁漱溟到山东来搞乡村建设实验呢?据韩身边的人说有这么一个渊源:早在20年代初冯玉祥任陆军检阅使时,曾请梁到他的驻地北京南苑讲学,当时韩复榘在冯部任团长,曾听过梁的讲演,并对梁的乡村建设理论很欣赏。当韩后来成为封疆大吏时,他觉得梁的乡村建设理论中所谈的关于乡村基层组织的改革,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他的军阀统治。而梁漱溟则认为:乡村建设必须依靠实力派才能得以实现,他说:“我们与政府是彼此相需的,而非不相容的。至于依靠政权,则亦有不得不然者。”当他的追随者问他:“乡村运动为什么一定要在山东搞?为什么同一些意趣并不一致的人一起搞?”梁说:“除了山东之外还有什么地方能允许我们这样搞呢?原来意趣不一致的,到事实面前可能渐渐一致。”正由于韩、梁各有其打算,所以韩才欢迎梁来山东,梁才愿来山东。梁到山东以后,韩对梁非常尊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他甚至在省政府纪念周上公开对他的部属讲:“我就是迷信梁先生!”
但也有些熟知韩复榘历史的人认为,韩青少年时代也“四书”“五经”“子曰”“诗云”地读了十来年私塾,且其父韩静原是熟读经史的秀才,韩很受一些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梁漱溟是醉心中国文化的儒学大师,所以才得到韩的器重。
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韩复榘对于梁漱溟的支持是事实,而且这种支持越来范围越广,直到韩复榘退出山东再无权过问山东的事务为止。
1931年初梁漱溟、梁仲华等人来到山东以后,韩复榘特别划出邹平县作为梁等的乡村建设实验县,以后又陆续划出菏泽、济宁两县来作实验。这3个县的县长都由乡建派提名、韩复榘批准加以任命,至于怎样实验,那便是梁漱溟他们的事了。
梁漱溟这次在山东搞的实验不叫什么“乡治”或“村治”了,而是叫“乡村建设”。梁漱溟等人在邹平县成立了一个“乡村建设研究院”,下分三部分,即: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训练部、乡村建设实验区,并另附农场。梁仲华任院长、孙则让任副院长,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不久,梁仲华调济宁、孙则让调菏泽分别任两实验县县长,邹平就只有梁漱溟任研究院长全面负责了。
当时在中国搞这种乡村工作的除梁漱溟等人外,还有在河北定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会、余庆棠女士在江苏无锡的民众教育学院、黄炎培在江苏昆山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华洋义赈会的章元善等等。
1934、1935年还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乡村工作讨论会。因为梁漱溟等人在山东搞的乡村建设实验规模、影响都比较大,所以当时到山东来参观的人很多,如张治中、陈立夫、蒋百里、甘乃光、张难先,以及南京市长石衡青等等。不管这些人参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县的观感如何,但韩复榘对自己支持下的梁漱溟的实验引起全国的注意和重视是私心沾沾自喜的,因为这种实验是韩复榘统治山东的民主橱窗。
梁、韩的合作是1931年初到1937年底,这几年是日本加强对中国侵略的时候,日本各军政要员纷纷到山东来访韩复榘,有的劝韩参加“华北五省三市自治”,有的劝韩实行“山东独立”。对于日本人的这些“建议”,韩复榘既不敢断然拒绝,又不敢冒全中国人民之大不韪跟着日本人走,他犹豫徘徊,彷徨歧路。梁漱溟深知,他在山东搞乡村建设工作的成败,与韩复榘对抗日的态度息息相关:如果韩倒向日本人,他就不可能继续在山东搞什么乡村建设实验。所以在1935年到1936年间,梁与韩曾多次长谈,梁向韩陈明利害,提出对付日本的办法。
韩同意了梁拟定的“三年防卫计划”,即:从1936年起,到1938年,在这3年之内推行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实行地方行政改革。为对付日本人的入侵,要改组县以下行政组织,将区公所改为乡农学校,它一方面行使区公所的行政职权,另一方面是训练农村青壮年,以备自卫。将全省108个县划为7个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第二项工作是实行民众自卫训练,全省逐步开展训练壮丁,3年完成,并向受训者讲明训练目的是保卫家乡。
梁漱溟为韩复榘制定的这个“三年防卫计划”,从1936年起开始执行,先划定了菏泽、济宁、临沂3个专区,专员一般由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研究院训练出来的人员充任,如济宁专区即由梁仲华任专员兼保安司令。1937年又划定了几个专区,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前夕,山东全省已有70多个县废除了原来的区公所,改设了乡农学校。但这个“三年计划”尚未完成,日本人便发动了战争,大举向中国进攻。
战争初起时韩复榘表示应战。1937年7月9月梁漱溟应召到江西庐山去参加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韩托梁给蒋介石捎去一封信,要求蒋尽快让韩部在庐山受训将领速返山东做应战准备,并要求蒋补充一些防空武器。当梁由庐山返回济南时,韩对梁笑着说:“你赶紧回邹平挖地洞吧!”从韩上述表现可以看出,战争初起时韩是准备应战的。
可是到了1937年8—9月间,韩的对日态度就和战争初起时不大一样了。1937年8月2日下午,梁去访韩,韩正与日本驻济南领事、武官及日本居留民会会长谈话。据当时任翻译的朱经古事后对梁说,韩当时向日本人说明三个问题,即:外问所传中央任韩为右翼总指挥,不确;外传中央派蒋伯诚来济助韩指挥军事,非事实;日侨回国与否,自便,凡未离济者,照旧保护。又如抗战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指示各省组织“抗敌后援会”,而韩却将此组织改称为“省防后援会”。从上述韩的态度可以说明韩不愿刺激日本人,只求苟安以保存实力,避免与日本人作战。
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7年10月前后,战线由平津逐渐南移,日军前锋已到达山东德州一带。当时,冯玉祥被任命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线北段战事。冯因手下兵力不足,要韩派两师人去鲁西北对日作战,韩竟以他的防区在胶济线加以拒绝,直到蒋介石亲自电令韩派两师人归冯指挥,韩才不得不派两师人去鲁北。但韩对冯将他不愿派兵去鲁北的事告诉蒋介石,始终愤愤不平,韩对何思源等人挖苦冯玉祥说:“冯先生是光着屁股推磨——转圈丢人!”可见韩对派他的部队直接与日本交战是十分不满的。
1937年10月间,黄炎培、江问渔等来济南,他们是为帮助山东搞民众动员工作而来的,但韩对抗日态度暖昧,不让人做民众动员工作,并且将省政府迁往宁阳。为此梁漱溟偕黄炎培、江问渔访韩,表示不赞成将省政府迁离济南,以安民心。韩说:“战事已迫近济南,省府公务人员对作战无用,而且会成为累赘,所以先将省府迁走。”梁见韩已无抗击日军之意,乃匆匆返回邹平,结束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的事,7年心血,付之东流!
1937年11月24日,梁漱溟参加国防会议、参议会后,由南京回到济南,当日就同何思源一起去访韩复榘。这时韩为躲避日本人隔着黄河打来的炮弹,迁住在千佛山上的寺院里。韩一见梁、何到来,说:“你看,我还没走吧!”这显然是针对梁原先的疑虑而说的,实际上他想撤出山东的心情更加迫切,因为事实上他已令自己的部队西撤了。26日,梁漱溟、梁仲华、余心清、王绍常等聚会于何思源家,讨论如何挽回山东局势,促韩抗战,当时拟定几项具体办法,29日,梁漱溟携带上述建议访韩,自上午10时谈至下午3时,韩一再强调抗击日军侵略的种种困难,什么中国军队不如日本军队的质量啦、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啦、蒋介石把派来的炮兵又撤走啦,等等,只心急如火地想把自己的部队撤出山东。梁见凭自己的力量已无法说服韩复榘,乃急去徐州见李宗仁,二人一见面,李就急着说:“我前天在济南视察,韩复榘当着我的面便命令部队撤往河南周口、郾城一带”。梁将韩无意抗战一心西撤以保存实力之事详告李宗仁,并请李以司令长官的名义制止韩部西撤。梁至武汉后,又将韩无意抗战事告蒋,蒋介石笑着说:“这事我全已知道。”
韩复榘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置国土与人民于不顾,力求避战,不管是梁漱溟、何思源、黄炎培的劝说、开导,还是李宗仁、蒋介石的电令,都未能阻止他的西撤,甚至李宗仁电令他“如济南不守,要守泰安”时,他竟回电说:“南京不守,何守泰安!”1937年12月下旬蒋介石曾对韩发来十万火急电令,令他不得放弃济南,可他接到电令时却已将济南放弃逃往泰安;蒋又令他死守泰安,他却又逃到济宁了。由于韩复榘屡违军令,致使山东很快沦于敌手。蒋介石乃将韩拘押,1938年1月24日在汉口枪决。
现在,梁漱溟、韩复榘,都已成为古人,梁年过90而寿终正寝,韩年不满半百而“中道崩殂”;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曾翻卷起一簇簇浪花,如果把中国的历史看做一座舞台,他们都曾粉墨登场,扮演过自己的角色。他们在这座历史大舞台的活动,是耶?非耶?功耶?过耶?不一定留待史家评说,你也是观众、看客,你是怎样看待他们呢?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11-09 16:10: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佚名:我所知道的冯治安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