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痕迹已拂平,老兵完成了他的使命。
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远离了生死与共的战友。
战争的疤痕依然还刻在身上,那是一枚枚无言的勋章。
一次次的冲锋陷阵,一次次的死里逃生。
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沧桑。
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
(2009年10月,彭忠荣重回当年战场张家山,向埋在这里的三千英魂敬了一个军礼。资料图)
彭忠荣再次登上张家山的时候,已经眉发皆白。他是坐在轮椅上,被人抬上去的。
当年,他矫健的身影曾在此抗击日寇。如今,他举目四望,张家山草木依依,周围是勃兴的衡阳城,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哪里还有半点痕迹?
得知脚下埋着三千忠魂,他坚持站了起来,拄上双拐,颤颤悠悠地走走停停,热泪盈眶,哽咽失声。
突然,他挺直了身子,敬了一个军礼。
67年了,每当彭忠荣回忆那段往事的时候,依然会哽咽。
“是老弟把我抬下来的,没有老弟,就没有我的命。那前面死了好多人,别人谁给你抬?”
当年,经过手术,他脱险了,但醒来后的第一个消息让他放声大哭。
“我的两个排长都死了呀,我这个连118人,就剩下13个。”彭忠荣说。
纪录片《我的抗战2》之《47天》看片会近日在长沙举行,这个92岁的耄耋老人,看着眼前的《47天》,想着当年的47天。
A、当兵的时候,还是中学生
彭忠志是彭忠荣的弟弟,他91岁了,身体不好,行动也不方便。
不大的房间里,老人将纪念牌、奖章、媒体报道的音视频资料,摆得整整齐齐。在一本泛黄的相册首页右上角,有一张军装寸照,里面的小伙子英武逼人。
“那是我24岁时照的,现在只剩这一张了。”彭忠志说,他当兵的时候,还是个中学生。
他原在娄底文艺中学就读。1944年6月,学校停课后,他前往衡阳寻找哥哥彭忠荣。
在彭忠志的记忆中,哥哥是“黄埔生,马骑得很好,很有军人气质。”
彭忠荣,1919年生,黄埔军校14期炮科毕业,1944年3月调入国民党第十军预十师,任29团迫击炮上尉连长,驻扎在衡山吴集市。
当时,日军已攻陷长沙,下一个作战目标指向了衡阳。衡阳是粤汉、湘桂铁路联结点,又是西南公路网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大战将至,机关、民众纷纷撤出衡阳城。逆着人流,彭忠志进了城。找到哥哥后,他选择留在第十军,成为29团的一名政工干事。
“我在学校本来就是文艺积极分子,会写会画能歌善舞。”彭忠志说,团部分派给他的任务是到街上刷标语,鼓舞市民斗志。
“有一次,我哥哥带领部队去接新式武器,团部安排我到吴集市刷大标语,我很高兴,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现在,他仍能记得当年的标语:“整军精武,还我河山”,“秣马厉兵,驱逐倭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等。
不过,他写标语、教唱军歌的新鲜劲还没过,日军已经包围了衡阳城。
守卫衡阳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旗下4个师,但只有1.7万人,建制严重残缺。
战前,方先觉已下令衡阳民众疏散撤离,“如果不疏散,不晓得会死好多老百姓。”彭忠荣说,这个决策很英明。
B、发射四千发炮弹,炮管通红
1944年6月22日,日军飞机开始轰炸衡阳城。次日,日军分三面进攻衡阳。彭忠志放下了笔,端起了枪,成为督军营的一员。
6月28日,日军发起第一次总攻并投下硫黄弹,引起城内大火,很多房子、粮食被烧掉。彭忠荣说,这样很多伤兵都没法安顿了。
彭忠荣回忆,他的连队有6门82迫击炮,交战期间共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炮管打得通红,“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用麻袋浸湿捆绑在炮管上降温。”
张家山是衡阳的制高点,交战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彭忠荣说,迫击炮在张家山之战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连队打死了日军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中将等高级军官(记者注:有史料记载佐久间为另一个迫击炮连打死,衡阳会战研究学者萧培考证后认为确实是彭忠荣连队所为。另,日本史料记载佐久间只是重伤)。
“不过,日本人有山炮、野炮、数量多好几倍。敌人发炮时我们经常抬不起头来,只好想尽一切办法,打溜炮。”
彭忠荣说,所谓溜炮,就是打一发躲一发,往掩体内躲。“掩体非常坚固,防空洞很大,内有床铺桌椅板凳,一个防空洞可容纳一个排,上方有铁轨沙包,每根铁轨12米长,炸弹炮弹都顶得住。”
“不打仗时,弟兄们都在防空洞内打麻将。每天嘻嘻哈哈,好不快乐。”彭忠荣回忆说。
战斗异常惨烈。彭忠荣说,他亲眼看到两个担架兵用竹床抬一个伤员送往城内,被机枪击中,“三个人死在一堆。”
多日连续战斗,双方都无法收尸,天气炎热,奇臭无比。几十年过去,彭忠荣说他依然记得那难以忍受的臭味。
彭忠荣说,他每天上观测所都得戴上防毒面具,士兵则只能用橘子皮塞鼻子。
7月11日,日军发起第二次总攻。这次,日军投下毒气弹。彭忠志说,他当时闻到了强烈的刺鼻味道,戴防毒面具时还出了差错。
——由于没有经验,他直接把面具戴到脸上,结果毒气还是进入喉咙,“摘下来一看,原来是没有揭开莲蓬头的铁盖。”
彭忠荣记得,当时中美联合空军飞虎队也赶来参战。在战斗中,一架飞虎队的飞机被击中,冒着烟向衡阳城区坠落。
彭忠荣说,这架飞机正好落在交战的中间地带,为了争夺飞行员,他们与日军展开恶战,“最后守军以牺牲4名士兵的代价,将飞行员救了出来。”
7月底,日军久攻不下,转用心理战术。
“日本人用大喇叭喊话劝降,用飞机抛撒传单,说你们已经对得起你们的国家民族了。你们赶快投诚。不要想解围,援军都被日本皇军各个击破,衡阳城指日可下。”
“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出去投降。”
C、“没有老弟,就没有我的命”
1944年7月27日,彭忠荣说他永远记得这一天。当天,日军猛攻他所守的虎形巢阵地。
“有个老兵杨子琴,是江苏人。他被机枪击中,肚子、肠子都落在地上,满身鲜血直流,他喊‘彭连长救命呀’,但这个时候,日军又打枪又丢炸弹,我在战壕里抬不起头来,实在没法救他……”
67年前的往事,彭忠荣记忆犹新,他说他心如刀绞。
当敌人冲上来时,彭忠荣大喊“冲啊”,一道与敢死队的战士迎敌。不过,冲出战壕不久,他被日军三八式步枪击中,子弹由左胸上方贯穿前后,负重伤。
“我躺在地上喊人来救,都在肉搏,哪个管得上你?”彭忠荣说,后来他昏迷过去。
这天部队撤下时,在后面督战的彭忠志没发现哥哥的身影。
“当兵是为哥哥,来衡阳是为哥哥,哥哥不见了怎么办?”他发疯般往阵地上冲,从死尸堆里找出彭忠荣,送进了野战医院。
“是老弟把我抬下来的,没有老弟,就没有我的命。那前面死了好多人,别人谁给你抬?”在看片现场,彭忠荣感叹。
手术后,彭忠荣脱离了危险。不过,醒来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让他放声痛哭。
“我的两个排长都死了。我这个连118人,就剩了13人,还不是最惨的,有的连只剩了七八个。”
彭忠志说,哥哥在医院进行了简单治疗,几天后转移到一间民房养伤,他负责为哥哥进行简单护理,“当时没有麻药,每次加药都痛得死去活来,用过的绷带还要洗了晒干再用。”
食物缺乏,卫生条件又恶劣,很多士兵都患上了红白痢疾,彭氏兄弟也不例外,拉了一二十天后,两人体重迅速下降。
彭忠志记得,因为缺医少药,有的重伤员伤口生蛆,剧痛难忍后投江自尽。还有些伤兵,由于没有治疗,活生生痛死。
D、65年后,再登张家山
交战双方都在苦熬,衡阳城内已是弹尽粮绝。
“那个时候,开始就是想援兵,后来总不来,都绝望了。”回忆起援兵迟迟未到,彭忠荣很愤怒。他说,常德被围时,第十军救援最快,甚至牺牲了一名师长,结果衡阳被围了40多天,还没一支援军打进衡阳城。
8月8日,为保存全体官兵和数千伤员的生命,方先觉决定与日军停战。历时47天的衡阳保卫战结束,彭氏兄弟等人也成为战俘。
彭忠荣回忆,在押解途中,有人说穿铜扣军装者要被杀,无和平证者要被杀,“没有办法,很多人只好扒死尸上的衣服,或者用金戒指换和平证。”
在战俘营,彭忠志被抓去当挑夫,“挨了日本人几枪托。”
兄弟俩分别被关在一个房子的楼上和楼下。一天深夜,在看守的日本兵睡熟后,彭忠荣挪动楼梯把彭忠志接下来,又偷了两套日本军服,化装成日本兵逃了出来。他们的目标是江华县,因为父亲在那里当锡业局局长。
“到处都是日本兵,我们穿了日本军装,沿途很少被盘问。有时碰上,就说两句简单的日本话蒙混过关。”
不过,逃到农村后,村民也把他们当成日本兵,见了就跑。住进一个村民家后,他们不敢睡觉,怕被村民杀掉。
兄弟俩又困又饿,后来遇上了一位老人,“我们说是第十军逃出城的,老人半信半疑,带来两个拿汉阳造步枪的年轻人,盘问了好久才相信了,给我们换衣服、招待吃饭喝水,乡政府发给我们每人10块光洋作为慰问金,又派三位老百姓用轿子一乡一乡、一保一保接力送到道县。”他们最后到达了江华,与家人团聚。
伤养好后,彭忠荣又参加了方先觉的207师。彭忠志则考上中央警官学校,后来参加了湖南的地下党工作,解放后在公安、教育系统等单位工作,直至退休,现在住在养老院。
2009年10月,在阔别衡阳65年后,彭忠荣再次登上张家山。
当年,他曾在此浴血奋战。如今,他是坐在轮椅上,由众人抬上了山顶。
彭忠荣举目四望,张家山已然草木依依,周围是勃兴的衡阳城。他的眼中透出几丝迷茫: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哪里还有半点痕迹?
1946年2月,第十军预10师师长葛先才重回衡阳,收得第十军将士遗骸3000余具,并建烈士公墓于张家山之巅。
如今,墓葬和碑石皆已不存。
不顾众人的劝阻,彭忠荣坚持站起来,拄上拐杖,颤颤悠悠地走走停停,热泪盈眶,哽咽失声。
突然,他挺直了身子,敬了一个军礼。
档案
衡阳保卫战
抗战后期,日军向豫湘桂黔地区发动大规模战略性进攻,希望打通大陆交通线,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22日-8月8日)即发生于此时。此役,方先觉以第十军1.7万余人,抗击日军10万人。《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衡阳战役之部)》中称,日军伤亡19380人,其中军官伤亡910人(战死390人)。
抗战史研究专家、《1944:松山战役笔记》作者余戈认为,“第十军孤城死守47天,几乎是1万多人伤亡,伤员6000多人,应该说打到了最后一刻,在整个抗战史上像衡阳这么惨烈的死守一个城市,打到最后,这是唯一的。”
责任编辑:陶玉婷 最后更新:2014-08-28 10:08: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