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善美,1926年4月3日出生于浏阳县青草乡张家店,出生后名叫潘保生。父亲名叫潘奕松,1930年曾经担过张家店的农会主席,当时被抓住要杀头,幸被好多人保下来。母亲名叫张境莲,是老实本份的家庭妇女。父母从本地黎尧阶处租赁了10亩田,靠耕作养家。1937年,我11岁多进入张家店“合力”初级小学学习,1940年初小毕业。随后转入浏阳县中庸乡中学校第三班学习,1943年7月高小毕业,时年17岁,此时改名为潘善美,当时读书虽然不收学费,但书籍、作业本等的费用还是要自家承担,是父亲用辛苦种来的粮食换来的。高小毕业后本还想报考县中学,因家里没钱就没有向父母提出来。入伍时家中兄弟姊妹11人,我排行老四。大老兄潘桂生,1920年出生,他比我早一年参加抗日部队,首先是当铁道兵,后来在云南昆明市十一前进仓库当中尉仓库员。1944年我从湖南到桂林培训路过鸡笼街火车站时,我与大老兄相见,大老兄还拿了一条被单送给我。
当时,由于战争及家庭姊妹多,生活十分艰苦。因为国家抗战的需要,也是因为当时参军的部队为100军军属辎重兵团,刚好驻扎在家乡浏阳县青草乡张家店,所以自愿报名参军。当时招兵的书记官问我读了书没有,我说读了,又问我读了几年,我回答说高小毕业,书记官就拿来纸笔,要我写字给他看,我按他的要求用硬笔复写了几份上峰来的规定。书记官比较满意,就招我入伍了。入伍时发了套制式衣服和黄胶鞋,并发了服役证,证明我家有人入伍当兵,再不用抽丁。但是没有配枪。入伍的时间是1943年9月,记得阴历是中秋节了,因为当时还发了月饼。
当时辎重兵团的团长为周昆源,是湖南祁阳县周官桥人;团部书记官雷声夏,是湖南益阳人。当时团部由四个营组成,每个营大约400人,没有任何车及马,所有物资全都由人力搬运。辎重团任务主要是运送粮食,到前线运送弹药和伤员、掩埋尸体。我当时被安排在团部书记室任上等兵帮写(相当于文书),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写一些通电、代电,其他私人的文书不太要写。上等兵当时的月军晌4元。
没过多久,1943年8至9月份进行常德会战,约10月份(当时天气已比较寒冷,月份记不太清楚),我们100军赶赴当地时,已击退大部分日军。到那时我们发现多处稻谷已烧黑,房屋烧坏、炸坏很多,到处冒着烟。我们收集尸体掩埋,其中一个坑埋了700多具尸体,有老百姓的,也有日军的,臭味难闻。为了防守,部队驻扎在津市。由于战争的原因,那一带十分萧条,民不聊生,很少看得到人,很多老百姓都躲避战乱,拖儿带女远离家乡,即使看到一些百姓,他们都是怯声怯气躲避当兵的。
1944年4月,我和团里其他8人被选派至广西桂林东南干部训练团培训。我们先从津市坐船到长沙歇一晚,然后走路到株洲再歇一晚,又走路到衡阳,住到周昆源团长公馆,团长有三个太太。大太太与我很熟,对我们很友好,好酒好菜招待,大太太对我说:“潘师爷,你们在这里住好吃好。”然后大太太还送我们上到桂林的火车,临上火车时大太太又对我说:“潘师爷,记得培训回来时再来我们家住。”
我们参加的是东南干部训练团第二十五期训练班,时间两个月。来自各个部队的湖北、江西、贵州、河南等地人员大约100多人受训。训练团设在广西桂林李家村。住所为当地泥瓦加木料所修的房屋,几个人一间房。当时的伙食不错,一日三餐,正餐有8个菜,餐餐不离荤。所学内容为:兽医及掌工(通俗称“打马脚”)。早上出操不多,主要还是业务培训。当时授训团团长为蒋中正,副团长为张发奎,教导主任为罗卓英,教导副主任为甘利初。培训班发了不少有关兽医兽药的书籍,学习了当中一部份知识,而且每个人都实践了烧煤炉、木炭炉,学会了打马掌。毕业时给每个人发了毕业证和掌马用的工具。当时想法是能学会多少算多少,到时能派上用场就行。虽然当时未用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后来第二次入伍后在广东还是用上了,为团部里马匹钉了马掌。
1944年6月在邵阳归队后,被编入75师225团3营7连。当时部队驻扎在邵阳佘田桥。此时长衡会战打响,我调回部队后,被安排在辎重兵团医务室任职,为当时在前线受伤的士兵进行包扎处理及换药,为时一个月。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只有硼酸、纱布、生养粉,没有吊针,没有手术设备。医务室也没有女护士,只有一个上尉医官,一个司药名字叫蒋清山,湖北人,加上我共3个人。因为没有做手术的条件,医官不能做手术。所以伤员得不到很好的救治,救护室每天都充斥着各种腐烂的气味。
长衡会战结束后,当时75师的师长为朱惠荣,师长在福建准备来湘接兵,由于日军向中国南部猖狂进攻,福建沦陷,师部在福建过不来。在湖南的75师部队只好整编到63师。75师225团3营7连也被编入63师,仍然隶属100军,军长是施忠诚。63师下辖187团、188团、189团三个团。当时师长为唐冠英。63师有一个迫击炮连,每一个连都有小钢炮、重机枪、轻机枪、加拿大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还配有掷弹筒。服装虽粗还算整齐,有一少部分人有钢盔。总的来说装备还可以。我在63师189团3营6连,任6连准尉特务长,手下有文书上士、军需上士、军械上士、炊事班、传令班、杂务班共计30多人,都未配枪。主要工作为带领伙夫管理伙食,服务连部。采购物资则由各排轮流由班里派人进行。在湘西开展游击战,布了一些岗哨,发现哪里好打就在哪里打,有一次在新化县叫水车的一个冲里,打了一个月的游击。打游击不比正面作战伤亡大,伤亡很少。
当时俘虏过一名日军,大体经过如下:1944年7月的一天,部队驻扎在新化县的一个山冲里,我与军需上士、文书上士吃过晚饭后散步,远看一个军人走来,首先还以为是中国兵,突然这个人跪在我面前,仔细一看,是一个50岁左右、个子不很高、身着日军服装、脚穿皮鞋、手上没拿武器的日本兵,说着生硬的中国话“陆天没有米西米西,大队开路开路的”,说完把眼睛闭上,往地下一倒,做出睡觉的样子。我们先对他进行搜查,得知他没携带枪支和刀具,然后反复问他,好不容易得知他说的意思是:因为睡觉未醒,部队开走了,已经六天没有吃饭了。当时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我赶紧一边安排伙夫为日本兵做饭,一边派人向连长报告。看这个日本兵吃起饭来真像他说的几天没吃饭,吃起来狼吞虎咽。当晚安排这个日本兵住下,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安排了战士对他进行监视。第二天就由士兵抬轿子将他送到邵阳总部,后来听说这个日本兵的姓名是田四三宝,是日本东京三曹县人。
1945年抗战胜利时,队伍由邵阳开入长沙。全连由邵阳步行到湘潭,在湘潭歇了两晚,再步行到长沙。我当时还是准尉特务长,工作特殊,除管理伙食,还要管其它的事。就从湘潭搭货车先到了长沙,住在宾馆里,第二天在街上碰到连长,得知部队驻扎在长沙东屯渡以东的龟义山。日本投降时的庆贺热闹场面没有看到,因为驻扎的地方距邵阳市区较远,但还是享受了抗战胜利的红利,我当时军衔是准尉,发了20000元胜利金,一般士兵也发了10000元的胜利金。当时听说总部派了15台汽车去拉胜利金,都是用篾娄子装钱。但所在部队未参加任何受降及接受任何物资。
部队驻扎在邵阳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我就蒙生了退伍的想法,写了退伍申请交到连部,连长在申请书上批示“所请硬难转移”,意思就是退伍申请书不好转上去。在邵阳时师长唐冠英找我谈了“隔壁话”(即只有两个人的谈话),师长说:“你对局势如何看啊,思想怎样啊?”我说:“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书读得少,学历也不高,好像墙上的一蔸草,风一吹来就两边倒”。师长听我说了这些话,当时只是笑了笑,没有进行劝说。部队到长沙后,收到家中书信,说父亲病倒,加之想到家中弟妹多,要维持这个家庭,因此坚定了回家的想法。当时部队已经接到了命令,队伍要由长沙北上开往河北、济南接收日军的兵工厂和军火仓库。我再次直接向营部递交了退伍申请书,营长在申请退伍书上批示“所请暂缓”。当天白天办清了交接手续,把自己的衣物都整理好。晚上9时吹了熄灯号后到了营部营长住处,在门口的卫兵说,你快点进去,营长就要睡了。营长知道我的来意对我说,“你是我的小老弟,我是你的大老兄,你跟着我,好好干,想读书我推荐上军校,位子不好,我帮你调好一些的位子。”起先我说:“还说要调升,现在这个职务都干不好”。见营长总劝我留在部队,我只好回答“谢谢营长的抬爱,我跟着营长好好干。”当时一心只想回,于是就住在当地老百姓胡家的仓里,跟胡家人打好招呼要回去,请他们帮我遮掩一下。第二天5点多,我喊了炊事员起床做饭,就离开了营地,哨兵见我大小也是当官的,问都不问一下,就让我离开了营地。记得是1945年10月份从长沙步行回家,在蕉溪铺(浏阳蕉溪岭下)歇息时,远远的看见几个穿军服的兵停下脚步,他们以为我是抓逃兵的,我向他们招手并喊话,他们走过来一起结伴同行,见天色已晚,在蕉溪岭上宿了一夜。他们共有8个人,不知是哪一个部队的,都是江西人,后在我家吃了一餐晚饭,住了一晚,第二天吃了早饭,把他们送到浏阳县的南站处上路。
这一年春节前我们家从青草张家店迁到现在的居住地关口乡,在新地方过的年。第二年正月,我收到从济南寄来了公函,意思是“国民革命军63师189团3营6连潘善美,呈请长假照准。”署名是军长施忠诚。原部队的长官并没有把我当逃兵看待。
回乡时不到20岁,一直在家务农,尚未娶妻。由于当时国民党与共产党打仗需充盈部队,家中兄弟姊妹多,加之本人又有当兵经历,所以又被抓回部队。我是1948年 10月被抓到岳浏师管区19师新兵团的,当时的军长薛仲述,是薛岳的弟弟,师长葛先才,团长李连运。部队从长沙坐火车到广州,当时宋子文在广东省当省长,在海南负责防卫的总司令是薛岳。战争失败后,1950年海南由解放军解放,我当了解放军的俘虏。在广东有个遣送委员会,每个俘虏都经过登记,统一安排坐火车回到长沙,当时解放军给我发放了1.8元的返乡费。我从长沙走路回家,当时脚好痛,走不了啦,就在地下爬,在离家五六里路的冲口,是老乡钟实忠和钟绪德两父子轮流背着我好不容易才回到家。
回浏阳来时,由于家境不好,所以我在土改时划成份为贫农,分得4亩多田。1951年结婚,育有两女一子。妻子1961年过世,我一个人艰难地抚养两女一子,以后一直未再婚。一直靠自己劳动所得生活,我比大老兄幸运,并且过去参加抗战的历史得到了肯定。
(来源:《团结报》2014年9月6日)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9-07 11:16: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陈奇:躲在日军尸体下打伏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