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群俘虏被胜利者押送着走过。而其他兵士,还在各个角落搜寻俘虏,打扫战场。各个路口设立了岗哨,严格地盘查来往人员,以防大鱼漏网。在辽河边的一条小道上,一群巡逻的解放军战士,看到两个穿着破烂衣服的老乡,中间一位矮矮墩墩,脸上有一股英武和桀骜之气,根本不像老农,而旁边的人,对他显然有一种相当的尊重。这绝对不是当地百姓,便喝停他们,巡逻队军官带领几位兵士上前盘问,对方一说话,一口南方口音。
巡逻队决定将他们扣留,带回驻地继续审查,可没费什么周折,这位中年汉子很干脆地自报家门:“我就是廖耀湘。”
拥有国民政府五支王牌主力之二的第九兵团司令员廖耀湘中将被俘,十几万精锐被全歼,这是一件多么令胜利者高兴的事。廖被俘虏的消息立刻传到三纵司令员韩先楚的耳朵里,随即报告给林彪,然后马上电传给守在西柏坡坐等捷报的毛、朱、周等人。至此,东北鏖战已无悬念,固守在沈阳的残余守军,很快被消灭顺理成章,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工业雄厚、土地肥沃的东北全境落入共产党手中,有这张牌在手,毛便有了和蒋介石争夺华北、角逐中原的胆气和资本。
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走廊被围歼的消息传到南京,非常器重他的校长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昼黑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
这一年,廖耀湘42岁,正是一个男人成家事业最好的年华,而他开始了长达20年的战俘生涯。
一、书生乐从戎
廖耀湘,1906年4月12日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今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土桥村),家道不甚富裕,但在当地农民中间,算是小康境地。祖父艺圃公,是一位饱读诗书的私塾先生,曾于乡里设馆授徒。父亲半耕半读。土桥,是一个风景很秀丽的湘中小村,它的西边一公里处是浩浩荡荡、奔腾北上的资江,村口则是一条蜿蜒如蛇、清澈见地的溪水,酿溪镇因溪得名,四周是高高低低、翠色逼人的小山丘,长着松树和各种野花。此地距宝庆城才不到二十里,交通方便,而又物产丰富,因此开放程度较高。
耀湘这个名字显然寄托着祖父和父亲望其光大门楣、名耀三湘的期望,而他的表字“建楚”也正是名的引申,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当前辈起这名字时,也许没想到他的成就超过了他的期望,日后何止耀湘,而是名满华夏。
六岁时,他在祖父的指导下,开蒙读书,念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四书”、“ 五经”,等他略知经书精义时,清廷已经逊位几年了,由于有一帮三湘英才参与创建民国,此地开风气之先,有着远见的廖父觉得科举早已废除,仅仅凭读古书是很难有出息的,读新学堂,出洋留学才是成才正道。1918年,受过六年传统私塾教育的廖耀湘考进了县立高等小学,接受现代教育。
1920年冬天,廖耀湘从县立高小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考入了长沙私立岳云中学,这是所完全按着现代教育模式设立的新式中学。在那个年代,作为湘西南重镇的宝庆城,还十分保守,邵阳的精英,如果要进一步深造,必须离邵赴省。廖耀湘走了一条和前辈乡贤一样的道路,当年的蔡锷和蒋廷黻都是在少年时代,负笈省城,蔡念的是时务学堂,碰上了他一生的精神导师梁启超,而蒋廷黼进了明德学校,后转学湘潭长老会学校,结识了生命中贵人格林尔夫妇,因此才有了去美国留学的因缘。
和闭塞保守的邵阳相比,长沙城不但是通衢大邑,而且在上世纪20年代初,是全中国各种思想激荡冲撞得最厉害的城市之一,北洋政府维持着在北京的正统地位,南方的革命党人在孙文的领导下,开府广州,与北京分庭抗礼。湖南处在南北必争之地,加上湘人好勇任气、敢为天下先的集体性格,长沙城在那段岁月注定不平静。那几年,说长沙藏龙卧虎毫不夸张,日后有多少纵横于中国政治舞台上人物,当时都还籍籍无名地蛰伏在湘江之畔。廖耀湘,还只是一个14、5岁的少年,当然只能算小字辈。
1925年夏,19岁的廖耀湘从岳云中学毕业,当时中国的局势十分混乱,湖南的政局更是扑朔迷离,赵恒惕执掌湖南,许多湘人不服,要把他赶出去,湘人治湘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谭延闿和程潜两个老资格湘籍政治家落败,就食广东,时时不忘打回老家去。唐生智拥兵湘南,南北观望作骑墙之势。
赵被看成北方政府派来治湘的军阀,湖南一般有些文化的年轻人受新思想的影响,将为赵效力看成落后反动,而珠江边正在酝酿一场改变中国政治版图的大文章。从湘军建功以来,三湘俊杰以从军为荣,廖耀湘也深受这种风潮的影响,何况,在黄埔的前四期,湘籍子弟占相当大的比例。
中学毕业的廖耀湘,在当时算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北上报考大学非他所愿,而且乡下那个小康之家,也很难供得起一个大学生,受新思想影响的他,满怀少年的拿云心事,选择了南下报考黄埔军校。
为供廖耀湘在长沙五年的学习,全家几乎竭尽了财力,连供他去广州考试的路费都没有筹集到,他错过了黄埔五期的招生,不得已只好就近从军,解决吃饭问题,便进了赵恒惕属下的湖南陆军第三师叶开鑫的部队,从列兵干起------老毛当年为解决吃饭问题,也曾在长沙有个短暂的投军经历。一个中学毕业生,在一支被视为反动、欺压湖南百姓的部队里当兵,该是一件多么憋屈的事情,他时时不忘黄埔。1926年5月,他脱离叶开鑫部回邵阳,筹集了去广州的路费。------他这一决定多么英明,因为当时唐生智已经倒向广东孙文,公开和赵恒惕决裂,进长沙驱赶了赵恒惕,没多久,吴佩孚的部队从岳阳南下,又将唐生智驱赶到衡阳,如果廖继续呆在叶开鑫部队,很可能成了北伐战争的炮灰。
1926年7月,北伐军正式在广州誓师,一大帮黄埔前四期的师兄,跟着校长北上,开始了悲壮的军旅生涯,而廖耀湘就在这个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北伐的烽火与他无关。
后来在抗日和国共内战的,国军重要将领大多是黄埔前四期,而廖耀湘以第六期这样浅的资历,成为领军大将,年年轻轻就做到兵团司令,是军界异数。
二 城破幸脱险
在黄埔学习的时候,校长蒋介石更多的时间在北伐前线,廖耀湘不可能像第一期师兄陈诚、胡宗南、陈赓、陈明仁那样有机会杰出校长,我估计读书那几年除了开学典礼,他恐怕连校长的面都见不着。
1929年廖耀湘毕业时,北伐已经完成,中国名义上得到了统一,国民政府搬到了南京,黄埔军校也迁到首都,她的正式名称应当是中央陆军学校,所谓“黄埔军校”只是沿用在广州的俗名。廖是广州入学,南京毕业。前四期黄埔生,除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时势使然,他们在军校也就接受不到一年的训练,就投入了战斗。而廖入校后,接受的教育则更为系统、扎实。
廖毕业时,国民政府雄心勃勃要打造一支现代军队,从中央军校里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去法国留学,廖耀湘参加了1930年的留学考试,成绩列前三甲。可是最终确定名额时,他被刷下来了,理由是他个子矮,其貌不扬。-----那时候这类考试估计和现在考公务员差不多,面试很重要,这种的面试,当时已经是国民政府最有权力的蒋介石不可能亲自主持,当然由下面的人决定。
在这关键时刻,廖耀湘那种爱霸蛮的“宝古佬”性格让他的命运发生大逆转,他演出了一出“闯宫面圣”。他直接去找蒋介石,当时老蒋正在午睡,卫兵将其挡住,吵闹一番后,他干脆坐在台阶上,等老蒋出来。
蒋介石得知禀报后,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位倔犟的青年人。当着蒋介石,他大呼留法生录取不公,一千人参加考试,录四十四名,自己笔试在前三名,却名落孙山,考官的理由是他个子矮,脸上有个疤。他直率地对老蒋说,这是选拔留法军官,又不是选女婿,相貌用得着那样重要?拿破仑的个子不也很矮?
老蒋很欣赏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得知他“耀湘”的名字后,说你原来是湖南人,是曾文正和蔡松坡的老乡,更有好感。------老蒋很佩服这两人,当然此时他还不知道1949年后还有一个湖南人将夺了他的花花江山。便决定考考他,问了问蔡锷的《曾胡兵法十三篇》、《曾胡治兵语录》等等,这些书是老蒋用兵的教科书,廖耀湘烂熟于心,甚至对曾国藩撰写的《湘军水陆战地记》出版年月都记得。
校长大喜,遂决定特批他去法国留学,临别前勉励一番。并向有关部门批示:该生系难得军事干才,学成归国后委以重任。
1930年在南京的蒋介石,已非1925年在广州的蒋介石,在广州时他不过是一个政坛新贵,他的学生还敢随便找他,到了他定都南京后,如此闯宫确实需要勇气。廖耀湘被校长亲自识拔,成为军界佳话,他自然有一番报答知遇之恩的心思。
在法国,廖耀湘先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后入机械化骑兵学校深造。
1936年,廖耀湘学成归国,此时中华大地上阴云密布,中日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廖本人表现突出,又有老蒋曾经的关照,在军界当然顺风顺水。他先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第三连少校连长,军士营学兵连连长。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战争全面打响,他这样的人才,当然要派到作战部队去。他先任中校营长,不久调任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这年11月,日寇逼近首都,廖耀湘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的指挥官,正是那位当年廖耀湘在叶开鑫部队当兵时,率先投向北伐军而改变湖南政治格局的大胡子唐生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12月城破,高级官员早已逃离,而廖耀湘这样的中级军官必须率兵打到最后一刻。
南京保卫战的撤退,是军事史上一大败笔,犹豫不决、预案不扎实,使数万国军将士成为战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蒋介石和唐生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日本人进城后,廖耀湘成为困在城中的国军将士的一员,到处都是流血,到处都是屠杀,他一旦落入日本人手中,基本上没有生亡的希望。12月13日,他脱下军装,换上便服,带领几个不下和几千难民躲进了南京城的栖霞寺,监院寂然法师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爱国僧人,不但保护了许多难民,也想方设法帮助混在难民中的国军军官脱险。几天后,在法师和特殊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廖耀湘和几位军人深夜坐船,到了长江北岸,脱离了这座人间地狱。
南京脱险,是他军旅生涯真正辉煌的开始,他也将栖霞寺视为自己的福地。从此,猛虎出谷,利剑出鞘。
三、血战扬威名
从南京脱险后,廖耀湘赶到当时的国府行政中枢武汉。1938年初,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机械化师200师,这支部队是当时国军装备最好的,专门在法国进修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任少将参谋长。这支部队后来奉命首次出征缅甸,东瓜之战损失惨重,回国的途中师长戴安澜将军牺牲在丛林中,此乃后话。1938年9月,200师扩编为新11军,廖耀湘转任22师副师长。
22师,是廖耀湘发家的部队,这支部队 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荣耀。
1939年11月,昆仑关战役打响,这是一次中日两支钢铁部队硬碰硬的交战,当时22师划归新5军,军长杜聿明,22师师长邱清泉,包括廖耀湘在内,都在这场战役中威名远扬。
昆仑关位于广西境内,距南宁七十华里,周围群山环抱,地势险要。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直指滇、黔,威胁陪都的安全。昆仑关日前已被日军抢占,直接威逼重庆。统帅部要求将昆仑关夺回来。憋了很久的廖耀湘在战前宣誓,要把军旗插到昆仑关上,为校长争光,为国家争光。
12月18日,新5军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向昆仑关猛攻,驻守昆仑关的是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号称“钢军”。进攻的国军主要是200师和22师两支机械化部队,此役廖耀湘非常枪眼,身先士卒带领部队打冲锋。是役日军4000余人被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战后从阵地搜索出他的日记本,中村如此记载:“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廖耀湘实现了诺言,将军旗插上关口。
昆仑关大捷,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它和台儿庄战役一样,给溃败的国民军和全国人民一支强心剂,说明国军也能和日军正面相搏。台儿庄战役是杂牌军军头李宗仁指挥的,参战有川军、桂系等非嫡系部队,而昆仑关之战主力新5军是老蒋真正的子弟兵,因此他格外重视这次胜利。战后大后方开动宣传机器,广泛宣传这次战绩。33岁的廖耀湘此役才真正走进公众视野。剧作家田汉事后采访了廖耀湘,将其比喻成北宋名将狄青。------当然,有可能是田汉这个湖南人对老乡过高的赞誉。
战后论功行赏,邱清泉任新5军副军长,廖耀湘升任22师师长。
1942年3月,廖耀湘率22师远征缅甸,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开始他军旅生涯最悲壮和辉煌的篇章。
当时200师作为先头部队陷入缅甸,但战局出现了逆转,英国人决定放弃缅甸,留下戴安澜的部队孤军奋战,200师是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老蒋的掌上明珠,他当然不愿意这支雄师困死在外邦,命令新五军西渡怒江,接应200师从同古撤退,一场血战后,回国的路已经被日军56师团堵住,廖建议军长杜聿明冲击防线,杜没有采纳,命令部队进入野人山,而另一支部队38师的师长孙立人非黄埔系,不用廖耀湘以尊重长官兼师兄的态度面对杜聿明,没有将部队带到死亡之林中,几乎没有什么伤亡退到了印度。
野人山可能是廖耀湘最不愿意回忆的一个地方,进山22师尚有7000余人,在野人山中损失一半以上,远远大于和日军激战的伤亡,四个团长都死在野人山突围的途中。最后,杜聿明率军部回国,廖耀湘带领3000余人撤退到印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进野人山,和后来的辽沈战役一样,廖所率部队的败绩,多由上峰瞎指挥造成。
新22师和先一步达到印度的孙立人的38师组成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22师在印度兰姆迦整训,当时国内掀起了从军热,大批中学生、大学生投笔从戎------号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大批高素质的兵员补充到廖耀湘的22师,美国人也为中国驻印军配备了全套新式装备。此时,廖和22师和孙立人的38师无论从装备还是战斗力,都不逊于同等数量的日军。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此时的22师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廖耀湘率部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密切配合,二进野人山,占领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歼灭敌人20000多,一雪1942年初年兵败野人山的耻辱,其中新22师在卡盟一役中就击毙伤日军不下5000,,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日本的精锐之师18师团几乎全军覆没,蒋介石给自己得意弟子嘉的奖电只有三个字:“中国虎。”我想,当时远在重庆的老蒋,一定为自己13年前在南京那次特批廖耀湘这个纯朴的农民子弟去法国而得意,当年种豆,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史迪威在缅北反攻结束后给廖耀湘的贺电如此说:“这是你的光荣,是新22师的光荣,是中国驻印军的光荣,是全体盟军的光荣,更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缅北的胜利,不但彻底解决了日军对中国大西南的威胁,而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英勇善战的现代化军队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缅北反攻胜利后,第14师和第50师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驻印军扩为两个军,和加上新22师组成了著名的新六军。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随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全歼日本第38师团,师团长自杀。
在缅甸战役结束后,美英政府分别授予廖耀湘“自由勋章”和“十字勋章”,此前他已经获得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勋章。”一个军人,以少将的军衔获得了三个国家的最高勋章,光这一点,足可傲视后来者。
此时,抗战已接近尾声,新6军在战火中成长为国军装备最精良、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1945年4月,一场血战在廖耀湘的家门口打响。------这就是中日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雪峰山战役。这场战争北至新化,南到新宁,西至芷江,东到宝庆城,战区包括武冈、绥宁、洞口、邵阳、新化、新宁、溆浦、辰溪等县,为了保证这次战役的胜利,统帅部命令廖耀湘率新6军从缅北空投到芷江。临走前,廖耀湘对留在缅甸野人山守护牺牲战友坟墓的伤兵们说,等着吧,胜利后我们回来接你们的。谁料到,抗战胜利后又是另一场战场,守坟的伤兵们望穿秋水,也见不到他们的廖长官。
雪峰山之战,对于职业军人廖耀湘来说,也许十分郁闷,他的部队被命令呆在芷江,作为此次战役的总预备队,而仗,主要是74军、18军、73军、100军等兄弟部队打的。尽管作为总预备队是一种荣耀,说明将其作为最后一张制胜的王牌。但那时华南的日军已成强弩之末,不劳总预备队投入战争,日军以伤亡30000余人的代价惨败,我儿时在老家还有老人说起那场血战,资江水都被染红了。扬名域外的廖耀湘,肯定想在家乡父老面前显露身手,可惜这把“牛刀”只能坐观。遗憾。
雪峰山战役完毕不久,日军投降,首先在芷江举行了受降仪式,选择这个地方,因为此地驻有廖的新6军。芷江仪式后,正式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南京附近尚有日军精锐部队,国民政府担心这些投降的部队不服气,必须要一支精锐之师作为威慑力量。如此,廖耀湘又率领新6军,被空运到首都,接受日军的投降。-----芷江和南京两次受降,新6军都作为王牌军来保证受降的成功举行,可见廖耀湘和新6军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
1945 年11月12日,廖耀湘和当年一起从南京脱险的战友去栖霞寺谢恩,写下了:“凯旋还京,与旧友重临栖霞。”字迹遒劲端庄,包括老蒋在内,国民党军政大员的书法多是这种风格,和毛的龙飞凤舞正相反。-----当然,职业书法家于右任例外。此时,廖该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当年脱险的败军之匠,此时率虎贲之士来受降。
人生总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栖霞寺对廖耀湘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他第一次来这座寺庙,是避难,十分狼狈,可是有谁知这是否极泰来的开始;第二次来,是报恩,凯旋还京,可确实水满则溢的开始。
四、遗恨在辽西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战火又起,东北这块膏腴之地首先成为毛、蒋二人争夺的地方。
和华南、西南不一样,抗战胜利后,在东北共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国民政府抗战后期和胜利后接收的腐败行为,使原沦陷区的人民大为失望,而共产党作为割据一方的在野党,成功地在国内民众包括知识分子眼里,树立起一个清廉、民主、进步的公关形象。而地利则是胜利后国民党大部分精锐部队在西南和华南,而临近的东北的华北、山东地区,有共产党的数块根据地,日本刚投降,在冀热辽根据地的李运昌部队率先出了山海关。人和则指苏联红军全盘接受了日本,此地国民政府毫无根基,为了苏联国家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充分地关照了自己的兄弟党。
东北大地成群结队的伪军被共产党收编、改造,重要城市先被东北民主联军占领,此时老蒋认识到要花大本钱才能把东北夺回来,他想到的自然是自己的一帮黄埔子弟兵,廖耀湘被老蒋点将,1946年1月,廖率新6军于秦皇岛登陆,进入东北。
廖耀湘进东北之初,和民主联军的交手中占了上风,当时他的部队挟抗战之余威,而共产党在东北急剧扩大的部队还没有完全训练好。他一口气攻下盘山、台安、辽中, 1946年3月间就打通辽阳、鞍山与沈阳到营口的交通线, 攻入长春。
“四平之战”是国、共两党在东北早期争夺的关键,是役让林彪耿耿于怀。国军这边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等抗战名将都参加了。
1946年5月15日,廖耀湘的新六军22师65团进攻威远堡。除了第一次试探性的冲锋外,65团所有攻击都是一次成功,新6军一个团依靠优势炮火在威远堡就能打垮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主力,难怪当时国民党觉得剿共胜利指日可待。在这次战斗中,专修过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把炮步用到极致。他先命令集中火炮猛攻,限令攻击部队在炮火停止后5——10分钟内冲入守军阵地,不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如果进攻太慢就失去炮火压制的意义,如此用炮火优势抵消冲锋部队冲击的最危险路程,有效减少伤亡。由于战术得当,一个个阵地基本是一次拿下。
威远堡被廖耀湘的部队攻占,林彪已断定四平之战必败,他没有等待中央的命令,开始部署撤退。在撤离四平时,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由此了解到民主联军已经实力大损,指挥军队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廖此次又大出了风头,被任命为国民党最精锐的第9兵团司令,下辖5个军,其中新1军和新6军是五大王牌之二,当年远征缅甸的百战之师。
到了1948年,风水轮流转,在北满修养生息的林彪部队已非当年四平之战的东北联军了,但远在南京的老蒋还以刻舟求剑的眼光看待林彪的部队,以为可以在东北决战,歼灭林彪的部队。
老蒋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当然作为一个政府最高军政首长,他不仅仅要从军事上考虑问题,而且更要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当年日本侵犯南京时,明明知道不可守,但不战而放弃首都,没法向国内国际舆论交待,此番同样他不能主动放弃东北。而廖这些将领,考虑问题纯粹从军事角度,而且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但蒋的固执让国民党自失苦果。
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就是锦州之战,锦州的重要性毛、和蒋都看到了,谁夺取锦州,就能占据通向华北的通道,对国军来说,锦州不失,东北部队和华北傅作义部队能连成一体,可攻可守。林彪的部队首先进攻驻守在锦州的范汉杰守军,老蒋不愿意锦州失守,东北和华北的通道被斩断,命令沈阳附近的廖耀湘兵团西进,驰援锦州。而在东北战场的卫立煌和廖耀湘认为去锦州风险太大,有被围歼的危险,不如固守沈阳。但蒋介石毕竟是元首加恩师,廖不能违背其命令,他一万分不情愿率第9兵团西进,但他留了个心眼,认为去锦州于事无补,10月13日占领彰武,15日占领新立屯,便在这一带徘徊了一周左右,他想一旦锦州失守,就可以不用再去冒险了,可以退回沈阳,可老蒋一意孤行,让他继续西进,收复锦州。当时老蒋令52军占领营口,他认为如果锦州不能收复,可直接南下营口渡海。哪知道这一如意算盘早被共当安插在国民党心脏部位的间谍得知,告诉了西柏坡。-----当时像阎宝航、郭汝槐等高级将领都是间谍。
锦州刚占领,解放军就决定收拾廖耀湘兵团,这支东北大地上国民党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如果整建制撤退到关内,绝对是放虎归山。1948年10月20日,林彪命令:刘震第2纵队、韩先楚第3纵队、邓华第7纵队、段苏权第8纵队、詹才芳第9纵队、李天佑第1纵队及第6纵队第17师和炮兵纵队,立即由锦州地区向东,隐蔽往新立屯、大虎山、黑山方向疾进,从两侧迂回包围廖耀湘兵团;万毅第5纵队、黄永胜第6纵队分别由阜新、彰武地区南下,切断廖耀湘兵团往沈阳的退路;梁兴初第10纵队和第1纵队之第3师由新立屯东北地区后撤至黑山、大虎山地区,构筑工事,坚决阻敌前进,以争取时间等待主力回师,尔后配合主力部队围歼敌军;吴克华第4纵队、贺晋年第11纵队在塔山地区继续阻击锦西方面敌军,保障主力作战安全;独立第2师以4天时间赶到营口,切断敌军海上退路。
10月23日9时,廖耀湘命令向黑山、大虎山发起猛攻。东野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命令各师:“死守3天,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经过3天激战,10纵守住了黑山、大虎山,使廖耀湘兵团失去了西进的可能和南撤的宝贵时间。廖耀湘以5个师的兵力连日攻击黑山、大虎山阵地受挫,西进无望,于25日晚下令向东南营口方向撤退,但行至台安附近便遭独立第2师阻击,廖耀湘误以为是共军主力。廖耀湘此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不复有抗战时期那种敢闯敢冲的劲头,大约当师长和当兵团司令地位不一样,责任也不一样,谨慎为上。如果他此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南冲,完全可以冲破独立师的阻截,到了营口,林彪就望尘莫及了,可他命令往东走,和沈阳的部队会合,早有两个纵队在那里以逸待劳。如此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东野数五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廖耀湘此时已知败局已定。韩先楚的3纵队仅用3个小时,便一举端掉了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和新1军、新6军、新3军军部。廖耀湘10万人马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廖耀湘急得用明语呼叫:“部队到二道岗子集合!”林彪下令:以乱对乱,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并派部队到二道岗子去抓廖耀湘。至10月28日拂晓,辽西会战结束,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新6军、新3军、第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
1948年10月27日,廖决定向南方突围。夜间很黑,卫队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李涛、周璞和新6军一个高参。涉饶阳河通往盘山一条水渠时,周璞不慎跌入一个水深没顶的地方,大声呼救,便引来解放军的搜索,他把周璞拉出水坑,李涛便被冲散,只剩下三个人绕过一处小树林继续向南摸索前进。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看到前边有一小村庄似乎很平静,那个高参便决定先进去看看,好买点东西吃,因为又饿又累。没想到那个参谋一进村,就被在村里休息的解放军抓住了,他和周璞便赶快离开那里。不久,天大亮了,他和周璞只好在高梁秆堆里躲了—天,又饿又渴又累。就这样夜行晓藏地前进,希望能赶到沈阳追上杜聿明的部队;路上他花重金买了几件老百姓衣服,化装前进,胆子也比较大了些,等到走到辽河边正在等渡船时,听说沈阳已解放了,这时,他走投无路,便决心自杀,可手中连用来自杀的枪都没有,他坐在一棵大树下,抱头痛哭起来。准备等到天黑就在那棵树上自缢。周璞苦苦相劝,要他绕道奔葫芦岛,没准赶上国民党撤退的部队。两人起来满满地走,结果在一条小路遇到一小队巡逻的解放军,一盘查,他便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以求速死。
在自己被俘的情况下,廖耀湘还是显露出他仗义的一面。他对解放军战士说周璞是他的勤务兵,巡逻的人觉得抓住了廖耀湘就行了,再捎上一个勤务兵是累赘,便把国军师长周璞放走了。
此时的廖耀湘,没有了11年前在南京的好运气,没有被日本人俘虏的他终于当了同胞的俘虏。
尾声:功过谁可评
被俘虏的廖,死活不愿意和得胜将军韩先楚握手。进了战犯管理所,廖耀湘还非常自负,常说自己的失败是非战之过,是上面举棋不定,一再贻误战机。 毕生以同乡先贤蔡锷为楷模的他还和其他战俘说,湖南宝庆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蔡锷将军,一个就是他。从监狱里出来后,仍然不理睬他当年身边的间谍同事,说他平生最痛恨那些偷鸡摸狗的人。
1961年他被特赦,到了1968年,“文革”正席卷神州,这个国民党的将军自然在劫难逃。他不像范汉杰、宋希濂等人那样识时务,依然性格耿直,当然没有他的好果子吃,在一次批斗中情绪激动,突然心脏病发作,一代抗日名将,就这样撒手人寰。
1974年,当年在辽西俘虏廖耀湘的韩先楚处境很不好,就曾向林彪写表态信并就怀疑张春桥一事向中央检讨,他认为身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春桥远不如国民党的战俘廖耀湘,他说:“无论我军吃了新六军多少苦头,又怎样恨死了这个冤家对头,他都不能不对这支精锐之师和它的指挥官,怀有几分敬意。更何况这位新六军的老军长还是抗战名将,曾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出生入死,为中华民族立过战功。可这‘鳝鱼眼’(指张春桥)算个甚么东西?”
未能杀身成仁,一直是他心中的结。他的妻儿后来到了台湾,儿子去美国留学,当时这边的统战工作颇有成效,很多高级战俘的子女从美国回到大陆,他辗转托信给美国的儿子,千万不要回大陆。-----难道他不想儿子吗?大约他有更深的认识,他的儿子后来成为美国一名工程师。
他的同事,原新六军的参谋长舒适存,针对他的遭遇写了一篇《辽西恨》,其中说道:
“ 廖氏秉性骨梗,不谙世故,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酒食征逐,更是外行,既不逢迎上级,朋友之间,更少周旋,家中宴客六菜一汤,入席时每人斟酒一坏,不斟第二杯,惟一嗜好,就是训练,每逢军队驻定,即亲率连、排、班长,从事实战演习,亲身示范,乐此不疲。与人说话,喜直呼姓名,人以为忤,他则认为这是够朋友的亲热表现,说他骄傲,想是由此而来。”
去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时,凤凰卫视播放远征军的纪录片,其中一位如今生活在泰国的老兵的回忆可做舒适存这段话的佐证,他说孙立人仪表堂堂,不苟言笑,很有派头。而廖耀湘嘻嘻哈哈,和士兵随随便便开玩笑。
我小时候,听大人讲过许多关于廖耀湘的故事,例如他少年时很顽皮,和拳师学了一身武艺,耍齐眉棍的时候,将旁边的鸡鸭故意打死。还有他家老太太一直住在老家,邵阳县政府谁也不敢抓他们家族的壮丁。他的弟弟廖耀汉从国立湖南大学毕业,70年代末落实政策,在县一中教过几年外语。
廖的军事才能完全可能使他有更大的成就,可惜生不逢时,在那场烽火中,多少名将之花早早凋落了,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何尝不是民族的悲剧?由于是败军之将,关于他的资料很少,我勉勉强强辑录成这样一篇文字,以纪念一位前辈乡贤的一百周年。
一个在抗击外寇战争中屡立功勋的英雄,尽管在内战中落败,但他依然值得我们缅怀和尊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历史价值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12-07 08:46: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陈修义:听91岁老兵讲过去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