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埔老兵:子弹从我的嘴巴穿过
2018-09-22 09:16:42  来源:晋察冀民族抗日研究会  点击:  复制链接

  1922年8月,杨永彬出生于广东大埔县百侯村。这是一个位于闽粤赣三省边界的山区村庄。“四面环山、交通闭塞”,这是杨永彬对童年最深的记忆。与大多粤东地区一样,去南洋成为村民谋生的主要方式。根据《大埔县志》记载,到1929年全村一万四多人中有超过三千人去南洋谋生。等到杨永彬开始读书时,远赴南洋的乡贤义士们不仅捐建了很好的中学,而且带来了各种新式思想。当时的“百候中学”是全国有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支持的实践基地,教学成绩显著,拥有“北有晓庄,南有百候”的美誉。

  在这样的氛围中杨永彬完成了初中课程。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学校停课,无书可读的杨永彬很快加入了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70多年后在谈到之所以选择当兵时,杨永彬说,“当时没饭吃,自然是哪里有饭吃就去哪里。当时也根本不知道什么三民主义、什么共产主义。”

  经过近2000公里跋涉后,杨永彬和200多大埔青年来到江西分宜县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总司令部,成为青年军训班的一员。3个月结束后,杨永彬顺利考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并且编为第18期12总队步科,开始学习各种兵器制造原理、骑马、作战战术等。从此,杨永彬开始了自己刀头舐血、未知命运的一生。

  1942年11月杨永彬黄埔军校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和每个学生一样获得学校赠送的一把“短剑”和一套横直式的“精神带”。“短剑”由铜钢炼制而成,剑柄两侧分别刻有“不成功便成仁”、“蒋中正赠”。杨永彬说,“短剑”除了防身还有一层意思,战败时自杀殉国。

  毕业后,杨永彬被分配到陆军74军57师,军长是战功赫赫、同是黄埔军校学长王耀武,而师长也是黄埔一期的余程万。与杨永彬一样,余程万也是广东人。杨永彬至今都还记得,当他报到的那一天,余程万亲自接见了他,并且用广州话与他交谈,“以示亲热”,结果杨永彬却一句话也听不懂。后来杨永彬在回忆录里写到,这“令他非常失望,缺乏感情交流。”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之年,日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其海军及航空兵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日本为策应太平洋战场,牵制中国军队转移到滇缅,在发动鄂西会战后紧接着发动“常德会战”,全面入侵湖南桃源、常德地区。陆军74军随即进军,杨永彬所在的57师受命镇守常德。也就是在这场恶战中,杨永彬所属57师从8000多人战斗到只剩下3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杨永彬也差点丧命。

  我很好奇地问,“你第一次上战场害不害怕?”杨永彬说,“我也没打过仗,没经历过死亡,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杨永彬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残酷是在一天深夜。“日寇趁我们不备利用黑夜偷偷跑到离我们只有两三百公尺的树上,以密林为掩护,居高临下用机关枪扫射。”在杨永彬和战友们根本没反应过来时,已有超过一半战友阵亡。

  但更加残酷的经历才刚刚开始。一天下午,进攻受阻的日本军队开始使用“催泪弹”,一阵疯狂进攻后,阵地官兵的眼睛受到刺激无法睁开。“在学校的时候根本没学过,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大家都很惊恐。”日军趁机猛攻,夺取常德以东阵地,57师伤亡惨重。

  在奉命向常德城内撤退时,作为排长的杨永彬却接到了一个几乎是“炮灰”的任务——带领十几个人、不带机关枪、也不带通讯设备死守东门,阻击敌人向城内进攻。杨永彬将人马扎在东门外500公尺的一座两层石楼内。他们堵死了上楼的唯一楼梯,除了几条凳子、几十箱子弹、几百公斤大白菜外,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曾经宣誓“此一战斗,上无指挥、下无援兵,唯有单打独斗,与此楼共存亡。”不少士兵还写下了遗书。

  在与日军近十万部队激战十余天后,74师失守常德南、北门,剩下不足一千人,弹尽粮绝,师长余程万弃城带领部分将领渡沅江突围。后幸得援军,再加上英美等盟军空中炮火支援,余程万重又夺回常德城。而此时,57师仅剩下300余人。但神奇的是杨永彬指挥下的排却未损一兵一卒,杨永彬本人还被盟军授予“华胄”勋章。

  曾经有个盟军记者问,“东门一角的一个医院大楼坚持了六七个昼夜,敌人屡攻不下,最后也不知去向,到底是谁?”除了杨永彬等人誓死战斗外,有一个很重要原因估计是他自己也想不到,那就是该楼顶一直挂着“瑞士的国旗”,由于其属中立国,未参与战争,日军也不敢炮击。现在回想起来,杨永彬说,“幸运,命大”。

  常德虽然保住,但57师却几乎全军覆没,不得不转移到湖南衡阳调整休养。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德会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日本侵华6年后彻底走向失败的开始。

  我问杨永彬,“日本人真像现在电视上演的那样不怕死、那样残忍么?”杨永彬笑着说,“其实日本人很胆小,一抓获立刻向你跪拜求不杀头。”他曾经问过一个被他抓获的日本兵,对方说日本部队中大部分不是日本人,而是来自台湾和蒙古的中国人。一个班级最多一个纯种日本人当班长。“实际上,我们抗战打日本鬼子,被打击最多的还是自己中国人。”杨永彬说这话时,不断摇头。

  “现在电视上演的那些很多并不真实,比如军队会经常偷窃百姓财物等。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我们大部分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纪律相当严明。杨永彬曾经听说有隔壁团的一个士兵饿得实在难受,没给钱吃了老百姓的一碗面,结果被枪毙并且用刀剖开其腹部,取出了面条。

  1945年,日本宣布向中国投降。参加常德会战的74军剩余部队被整编为74师,全部纳入美国装备,并且任命张灵甫为师长。美军军队建制没有军,只有师,虽为师实际是军的规模和配置。作为蒋介石的王牌劲旅,整编74师接到一个重大任务——去南京接受日本人投降。

  在南京,此时身为连长的杨永彬管理了一万多日本兵。在遣送这些人回国时,杨永彬注意到一个细节:“每个人胸前都挂着一个黑布包裹的黑色四方形木箱,里面是战争死去的同胞骨灰,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有名有姓的人。”但好景不长,不足一年的时间,整编74师又奉命“剿匪”,陷入内战的漩涡。后来文革时,杨永彬被红卫兵逼着写交代材料时说,我由原来的“抗日”革命走向了“内战”的反革命了。

  1946年8月,整编74师奉命开往徐州,归“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指挥,当时的总司令是刘峙,副总司令是杜聿明,两人都毕业于黄埔军校。杨永彬说,当时称之为“剿匪”,主要是指日本统治期间留下来的地痞、流氓、汉奸等。“根本不知道有匪里面还有共产党人。”军队在涟水一带遇到了解放军,74师很快取得胜利。杨永彬在类似自传的材料《我的曲折和坎坷的人生》写到,“张灵甫以战无不胜自居,乘胜追击,不料落入了包围圈。”在临沂等地,张灵甫无路可退被逼上孟良崮。而正是在这次恶战中,身为连长的杨永彬几乎丧命。

  由于孟良崮是一座石山,四周陡峭、草木不生,根本无法开挖隧道,全师一万多人只能分拆藏匿石洞中,而美式装备笨重的大炮只能丢弃。在一次突围中,杨永彬带领连队冲锋,就在他跃出战壕刚大吼一声时,一种子弹迎面打来,穿过他的口腔从后脑耳根后部穿出。我问杨永彬,“当时知道自己中弹了吗,很疼吗?”他说,“一开始没感觉,以为只是擦破了皮,也没出太多血。”等到冲锋结束后,他才意识到子弹穿过他的后脑勺。多年后的今天,杨永彬说,“我真的是命大。当时年轻呀,伤疤两三年就消失了。”

  住入石洞内医治的杨永彬知道,此役凶多吉少。事实也是如此,张灵甫领导的74师抵抗了六七天后,再也没有补给,几乎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在山顶石洞内自杀而亡。杨永彬说,“当时他叫来部队剩余将领,要求他们跟着自己自杀,但是很多人不肯。”

  孟良崮之战后,杨永彬因为重伤被释放,回归到连云港陆军医院医治。在医院期间,杨永彬被升任为营长,官拜少校。一年后的1948年,杨永彬又回到战场,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终因蒋介石军队内部斗志涣散,“40多万人的部队,整个被解放军包围。”

  杨永彬至今都还记得,在淮海战场上的整整40天,双方待在各自战壕里,“以不打也不相见的情况度过。”由于被长时间包围,“弹”未尽“粮”已绝。他们甚至把随军的战马杀光吃掉了。两军边界的士兵甚至还能相互谈话,一边说“过来,我有罐头”,另一边说“过来,我有小米粥”。长期的内战导致双方军队都不想再打仗了。

  在等待王维兵团援救无望后,杨永彬决定逃出战地,在一个黑夜,他以灌木和山坡为掩体开始逃命,不料仅仅走了三四公里就遇到解放军。放下武器后,杨永彬与一万多国民党校官被集中到鲁南参加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了解到人类发展史,奴隶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也了解中国发展的前程和建国方针。杨永彬觉得,“令我在思想上有很大改变,也有了思考的能力,不再只是听从指挥打仗。”学习三个月后,杨永彬来到广州。那时大规模逃难的人挤满了南下的火车,杨永彬和同伴冒险登上车顶才抵达广州。

  当时杨永彬的大哥在国民党中央国防部民用工程司任职,他跟随南京政府已经南迁,杨永彬找到了落脚点。1949年11月14日,国民党炸掉海珠桥,撤离大陆,退居台湾。而杨永彬则经过统战部介绍去了广东省行政学院学习。后来杨永彬先后在广东省水产局、广州市水产供销公司、广州市机电工程公司工作,直到1982年退休。杨永彬有四兄弟,老大老三都毕业于中山大学。老大后来官职国民党国防部少校。正式因为这样的问题,他在文革中被打为“反革命”,后来移民美国。

  杨永彬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战场上命大,没有被打死。建国后跟着共产党搞建设。即使文革也没有被批斗,没有戴过纸帽或游街”,“我也不去谈论什么政治,安安心心干好工作就行。”

责任编辑:叶子 最后更新:2018-09-22 09:17: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刘国霖:我所亲历的日俘改造

下一篇:杨永松:部队憋着一股劲要打好第一仗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