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廿七年秋,日敌进攻华南。本县大部沦陷,仅余东高、灵山两安全之乡,敌扰区有15乡。县府北撤派潭区东洞。继续展开战地施政工作,教育事业亦不容偏废。当时县府尚未改制,仍设置教育科、实施国民教育。敌扰区常遭敌犯,县府撤迁东洞后,推行国教始终不懈。而群众虽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着艰险的岁月,犹能深明大义,不畏艰辛,千方百计致力谋求恢复学校培育儿童,以免失学。县教育部门亦因势利导,普遍发动设立乡保学校,实施全面深入推行国民教育,同时严密防范奴化教育渗入。可是连年战祸,民生困苦不堪、各校经费来源筹措不易,所以办理方面,以着重管教培育青少年的知识为原则。对设备方面,因应各地方财力措施,因陋就简在所不计。卒能陆续达成每乡乙所中心小学,每保或联保乙所国民学校,也不致儿童失学。计乡中心小学共17校,每保有国民学校70余校。其中也有办高级班。实施以来,至抗战中期后期,全面日趋发展,大部分设施,亦颇有可观。从而升学初中生递增、殆缘官民合作,共赴时艰,才有此优良成就。各乡保学校亦有半数举办成人、妇女识字夜班。对于扫除文盲工作,实效良多。
安全区实施教育概况
东高、灵山,是陷余的安全区。该两乡接近县府所在地,环境较为安定。虽不免时有敌进犯侵扰,幸为时亦暂。实施教育筹款办学较为易举,两乡均能悉力以赴,普遍设立乡保学校。县当局又随时派员督导协助一切,故办理以来,能较理想,可供敌扰区之校为示范之鉴。
中等学校方面
本县自遭沦陷后,增城中学停办。经过一段时期,县当局在东洞利用黄家祠为校舍,草创复校招生。派陈殿杰为校长,陈系本县人,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是饱学多才者。抗战前已曾任增中校长及省立两阳中学校长,对教育事业具有相当经验。此次亦是重长增中,可谓得人。按当时情势环境,只能先办初中一年级一班,招生四五十名而已。翌年秋季续招新生一班。师资就地取才,地方人士均能体念时艰,各尽所长,愿为教育大业服务。初创之始,百无一备。尤其处于漫天烽火,风雨飘摇的战地危区,军事政治统筹兼顾,实非易事。毕竟事在人为,先行解决复校基本条件,徐图分别因应缓急,采取措施、复校告成。从此战地青年学子,不致升学无门。后来递年各乡小学毕业人数渐增,每期考生亦众。敌扰区青年,闻风纷纷前来升学,班级随增,学生达百余人。复校以来,曾办两届初中毕业,人数有90多名。1944年来,敌扰区之乡保,已陆续发展小学教育普遍设校,战地师资缺乏,难以分配。当时县长李友庄乃在增中举办附设一年制师资训练班乙班,以应当前急需。招考初中修业两年或相当程度者,肄业期满,考试成绩及格者,给予毕业证书,由县分派各乡保学校充当代用教师。甫办两期毕业便传来抗战胜利喜讯,即告停办。但又值秋季初中招生工作,不容缓办,另由统招会专责办理。先在东洞办理统招,随后迁校回城再招新生和各级插班生,以因应战后的措施,同时实施正本清源的教育工作。
战时增中创办临时高中班
民国卅四年秋,日敌大举进攻粤北,本县不少赴韶升学之高中生,突遭战祸影响,疏散回乡,顷告停学,继读无门。当时县长李友庄有见及此,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在增中扩建简单校舍课室,举办临时高中班,招收本县及邻县停学来归之高中生以免辍学。设备虽简,务求能解决当前之急为大前提。办有高一高二两班级,共招收学生人数有六七十人,教师均向外择优聘请。但战祸不息,升学高中的学生,无法负笈外地求学,势必局限于此。于是又发起筹建校舍,先行成立增中建校委员会专责其事。邀请地方名流协商筹措进行工作,获得热情赞助,即行动工奠基,加紧建造,历时仅三两月,已成其半。后任县长邓琦昌继续进行,方谓指日落成。旋闻抗战胜利,便须转向准备迁校回城事宜,建校遂告中止。回城后仍继办高中。
战时备案设立的私立初级中学
在正果区灯芯冚有东山初级中学核准备案开办(后改东岭中学)。该校地处山僻,战时因陋就简,利便区内各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学而设,初中有三个班级,学生130余人。该校附设高小班,附小有八九十人。该校在人力物力财力贫乏的条件下创办而成,难能可贵。办理以来,又能循序渐进。抗战胜利前,曾办两届初中毕业,小学亦然。初中毕业生人数共有80多名,首任校长陈庆薰,后来先后接替有王鉴中、王冠球等担任校长。
在抗战胜利前一年,派潭区有梅都初级中学,亦核准备案开办。该校设在派潭附近之西竺寺,校舍环境幽雅,最宜办学,地方亦足用。原属梅都私立小学,于抗战胜利前一年,扩办为初级中学,设备虽未尽完善,系统亦具规模,小学仍附设办理,由原小学校长陈冠中主持。中学方面,由该校校董会推选原任战区教育督导赖卓洲充任校长,越年继由萧佩兰接充。初期办有初中一年级一班,后增办二三年级,学生人数约有130余人,高小班约150余人。
文化部门
抗战初期,在东洞县府所在地,设立民众教育馆。设馆长一名,干事二名,职员不多。经费支绌,书报刊物、图藉,未能购置多量。所列供览的多属断简残篇与明日黄花之本,亦不盈架。阅览人稀,形同虚设。对于发展文化事业,推广群众教育,更限于人力财力,是可理解的。设馆之始,由赖梅芳兼任馆长,后由郑煜权、汤朝创、颜某等先后接充。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并文化局。
县教育部门对学校行政管理的措施
人事方面,乡保学校设立基金保管委员会。组织机构,有主任委员和委员所组成,管理学校经费事项。成员由当地人士推举负责,呈县备案。至学校校长的任用,因应地方情形,或由县直接委派,或由各校基管会荐委,教师由该校会同基管会聘请报备。
私立学校,成立校董会,设有主席、校董成员组织而成。关于人事经费,概由校董会负责办理,呈报备案。
管理方面,每学期县教育部门派督学分期分赴各校进行督导考查施教工作情况。分别优劣奖惩,成绩优良受奖者有正果、梅都、贵章等小学。
公私立学校应届毕业班举行毕业试时,事先报请派员到校监考阅卷。其成绩及格者,由校填具毕业证书,送县验印发还转给领取。
中等学校方面,公私立中学应届毕业班生,是由县定期集中会考毕业试。命题阅卷,由县制订保密施行,并由县指派会同各校负责人或代理人共同评阅,以昭慎重,而求实际。毕业证书由校填送县转呈省教厅,验印发还转给领取。
抗战时举办小学教师检定登记
民国卅三年秋,县教育部门曾举办一次检定各校教师资历。经审核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其不合格者,分别甄别或准予暂行代课,以提高教师质素。使教学臻于良好效果。
办理中等学校统一招生
公私立中等学校招生,由县按照省教厅规定组织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命题、阅卷、取录、分配等事项。主管教育部门领导及公私立中学校长等,为当然委员,县长为主任委员。另外并邀请地方教育名流及各校教师协同担任统招工作,以杜绝徇情滥取之弊,亦起收效作用。
学校内党团活动概况
在过去各校原无党团的组织机构,抗战时才有此组织。乡保学校简直漠不相关,但上级对公私立中学,规定要成立支党部及三青团。支党部由校长为当然负责人,三青团以训育主任掌握联系学生自治会进行发动入团和活动工作。可是各校对此项工作,实非重视,徒具虚名。而教师忙于功课,学生缺乏政治认识、视作等闲,故作用不大,此中情况,众所共知。
战地举办体育学艺比赛运动会
在1943年间,县长李友庄为求振兴战地体育运动及提高学艺学习精神,奖掖先进起见,在东洞地区,曾举办元旦体育比赛运动及学艺比赛大会。规模相当宏大,引动敌扰区各校学生踊跃前来参赛,盛况空前。并请63军政工处、粤剧团远道前来义演昼夜助兴,热闹气氛,轰动遐迩。群众们咸认为与民同乐,永留深刻印象。后任县长邓琦昌亦如前举办,盛况已不如前。自经此两次举办比赛运动,大大鼓舞起学生们奋发学习情绪,精神为之一振。评奖方面,由县府聘请地方教育、体育界名流,分别评奖。并分别个人和集体奖。其奖品来源系向上级及各方面机关团体和私人征集。获优胜奖者,结队鼓乐荣归。在战地饱受苦难的岁月当中,尚能有此庆典欢乐,诚为难得的。
战时与复员之本县教育部门组织机构
1940年战地县府改制,本县裁撤教育科、并政治科统辖。只设督学四名,负责教育行政事务,以下人员亦缩减。及至胜利还制,复设教育科。
人事方面,复员之始,以萧藜羲为首任科长,后调秘书职务。改派黄宝绣接充数月,值更易县长,随任卸职。新任县长刘起时,复派萧藜羲兼任。嗣因不暇久兼,乃改派李自兴接任。但不久李另有别就辞职,先后有司徒扬、汤梦畴、熊耀培等接充。
战时增中和东岭中学发生不寻常事件
增中学生大部分来自敌扰区和沦陷区,间关前来就学的,多数寄宿,自办伙食,常要利用民间节日回乡取食用接济。校方虽无例外假日,但其所带食用,自有预算支持的限度,到时便要回家携取,否则中断。民卅四年秋,学生乘着星期例假及节日,大部分请假归去。校方明知实情,不得不因应通融允许,因此所余人数寥寥,只好暂行停课。旋为驻东洞63军随军杀敌队指挥部闻悉生疑,便误认为事态严重,其中必受中共地下党所诱惑,煽动罢课,非彻查不可。先向校方调查,再通知县府会同彻查究竟。县府乃派政治科长赵仲恺偕同督学萧藜羲两员到增中查明究竟原因。校方据以实告,而督学萧藜羲原是在增中兼课教师,平日对学生情况直接了解其惯例行动,停课原因,并无别故,敢保证待学生回来,当可真相大白。该指挥部聆后、才释疑团,其事遂寝。此乃由于敏感过甚,自起猜疑,造成自扰而兼扰于人的杯弓蛇影心理。其次东岭中学于民卅四年春,县长李友庄据报该校有中共地下党人潜在活动。乃派自卫中队长率兵前往该校,深夜进行围搜,结果只搜获一些中共书报。但附小教导主任王冠寰,藏有驳壳手枪乙支,搜出被缴(王原系地下党),当场受拘捕带府。此外还有附小教师王世模、女学生王若冰二人,认为可疑,亦一并押解县府审讯。王世模、王若冰到府经讯问后,随即释放,转带到国民党驻东洞增城县党部办理自新,然后回去。王冠寰则入狱待讯明确,越两月才开释还家,后该三人仍继续在校任教。
沦陷区教育概况
日敌所占领县属的地区,也有其设立主管教育部门,秉承敌伪政制,推行奴化教育。在敌伪县府所在地新塘,设有县立中学,陈黄荫、顾伯礼先后任过校长。各乡亦设立小学,但不普遍。其中私塾蒙馆较多,以讲授《四书》及《三字经》红皮书等老的一套教学方式,别于中小学的奴化教育课程,尚不致普遍受流毒所沾染。学校方面,管教无方,放任自流,师资大都滥竽充数。一切设施,徒具形式,肄业三年也得不到一些致用的知能。当复员后前来投考之学生,与我有之校考生相比,程度大相悬殊。中学如此,小学皆然,概不足道。
敌伪奴化教育文化宣传
沦陷区内学校所采用之课程,皆具奴化教育意义。文化宣传方面,触目皆是张贴着奴化书报画图,并利用墙壁涂写什么日支亲善友好的愚民漫画。藉以扩大宣扬,实施麻醉人心的作用,其使我灭族亡种而后已。
复员后对光复区实施教育概况
除战时本县属敌扰区,为全区之乡保已全部设有乡保学校,继续按照原则实施国教外,对光复区之乡保,实施教育原则。分两项措施:(一)在沦陷时期所办之小学,现遗留下来的,须重新调整革新,遵照现行规章办理;未经设立学校之乡保,应即筹办。(二)厉行取缔私塾,凡所有遗留下来的私塾,一概撤销,不得复设,并通令各区乡切实执行。
此外,原有公私立中小学(属我有之乡及敌扰区)照常办理。增中迁回原校址,再度复校。续招新生,扩充班级,进行有计划步骤的发展,以应当前需要,作有系统的措施。复校之后,新生入学人数激增,同时也要增聘合格教师。对于复校经费,还须增加及临时费等,由县府拨复员善后规定提拨办理。除原有高初中外,并增办简易师范,规定免费入学,并给补助生活谷,每人每月领四市斗,先行招收乙班,总计全校共有学生700余人,实为前所未有的数字。复员后,仍以赖观生继续担任校长。至1949年秋才改派陈殿杰为校长。至解放时,暂仍保留,延至寒假学期结束,改调他为文教科副科长之职。遗缺由首任增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罗声兼任校长,增中由复员至解放时,曾办两届初中毕业。
复员后发展私立初级中学概况
县属福和、新塘两地区,距城离省均遥远,青年升学大感困难。县当局应地方人士之请求设校方便,分别准许先行组织成立校董会负责照章进行筹办工作。当一切筹办就绪后,虽未经转报省教厅立案,县方亦根据实际情形、因地制宜,核准该两校先行招生开课,容再办理立案手续。两校又得地方贤达大力支持,基本设施问题及时解决,日趋完善。福和区定95名为私立福和初级中学,新塘区定名为私立菊泉初级中学(是纪念湛甘泉意义)。至解放时,该两校亦由人民政府接管分别调整归公办。
复员后县城镇办学概况
原县立第一高小,在沦陷时停办。复员后增中校友发起办学,于是推举地方人士陈徐亮、汤朝创,萧藜羲、萧衍年、邓松煜、李炼荣等负责筹办。拟恢复县一高,但当时规定,不设县立小学,故改名筹办私立增光小学。基金由各校友各尽其力资助,并请各界热心教育人士赞助认捐。集资虽不大,略事修葺校舍,校具一切从简、初创筹办,教师由校友半义务担任。于民卅六年春筹备就绪,招生开课。收费从廉,学生亦相当众。仅办一年,规模粗具,达成完全小学。由于校友们共同努力,以公而忘私的精神、克服困难,谋求发展,才渐臻完善。开办伊始,以陈徐亮为校长,将解放时,改由汤朝创担任校长,后归接管公办。
复员后的幼稚园
复员后翌年,县妇女主任赖汝珰,利用公园之侧塌余的走廊,简盖葵蓬,作儿童游戏室。面积可容纳60个儿童娱乐活动,乃举办幼稚园,收费甚微,自任幼师管教工作。实为利便城镇一些幼儿有乐园之地。虽是破陋,而管教善循善诱,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至解放时结束,
复员后肃清敌伪奴化教育文化的措施概况
抗战胜利后,县府还城,展开各项工作。即行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及文化的有关课程图书报刊等,遗留问题不少。沦陷区内,触目皆是张贴图画及宣传文字,在广场与公共场所墙壁上,处处满布。当局通令各区乡严限扫除,彻底肃清具报,并派员分赴各地巡检,毋使贻留遗毒。
复员后县城镇范围举办的运动会概况
复员后翌年春,县城中小学曾联合举办一次小规模的各项体育运动及爬山比赛大会。当时只限于县城镇范围内中小学校参加竞赛。故规模不大,各类项目虽多,赛事未见精彩,场面亦不觉热闹,很快便告结束了。只有爬山一项比赛,引人注目。
增中及增光小学举办文艺展览会概况
复员后二年,增中在校内举办文艺工艺展览会。文艺有学生作品图表等展出;工艺有多类品种及动物标本等,可算是琳瑯满目。陈列供览,制作尚称精致,标本亦栩栩如生,饶有佳趣。增光小学只有工艺和各种玩具的制作品展出。其中以制作增江大桥模型技巧维肖,其余玩具制作品,亦堪悦目。该两校所制作的展览品,当经一番精心设计,刻意制作而成就的,自非朝夕之功,颇有欣赏的价值。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10-29 15:23: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李大典:抗战后岭南大学的学生组织
下一篇:徐直公:广州沦陷时期的教育概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