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名徐汝就,当时本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读死书”的所谓好学生,读书只求一技半艺谋生,图个温饱,所以与世无争,更不求什么达官显贵。
华北事变前后,我十四、五岁,在增城中学初中读书,逐渐懂些事了。眼看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怎样抗日?环顾许多社会现象,使我迷惑不解,如国民党政府出布告禁烟(鸦片)、禁娼,但县城五丁街一带的烟馆未减少过,变成了冠冕堂皇的“戒烟室”“俱乐部;娼妓也没减少,还在旅馆公开活动。又如袁虾九(袁照华)等增城著匪,昨天仍在勒收行水,打家劫舍,横行乡里,却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什么司令。县城的讼棍廖进,挑动农民打官司,凭姓族械斗发财,终日无所事事,却财运亨通,大肆挥霍,荒淫无耻。“五四”时代就提出打倒孔家店,为什么这时又提倡尊孔读经,要学校把它作重要课程,要青年尽忠尽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些客观的现实,一个接一个冲入我的眼帘,在我那单纯而幼稚的心灵中激起了层层波浪,使我百思不解。到底国民党、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军队是好是坏?使我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一、启蒙——组织读书会
我兄徐辛雷(原名徐诚贵),受老师姚德润的一些影响,一九三四年在增城师范读二年级时,开始阅读进步的文艺刊物、书籍,如鲁迅的《呐喊》、《彷徨》;茅盾的《子夜》、《春蚕》;巴金的《家》、《灭亡》;曹禺的《雷雨》、《日出》……;外国的高尔基、果戈里等的如《我的大学》、《母亲》、《毁灭》、《死魂灵》……。他订阅了《生活周刊》、《自修大学》等进步杂志,后来逐步扩展视野,涉猎到进步的社会科学书籍。
增城师范附设在增城中学内,教师多数是兼的,辛雷既是我兄,也是我同学,无论在家、上学、放学都形影不离,他读的书,有一些我也跟着读。
另一位教师梁劲夫,笔名马特,梅县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是个进步人士,一九三四年秋来增城中学。他任我们初中二年级的国语、经训教师、班主任,他到任的第一节国语课,就讲为什么要读书?撇开书本,讲得新颖,很有意思,虽然他的普通话带有很重的客家口音,听起来很费劲,但是他的主题哲理,却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幼小的、纯洁的心灵。他深刻的分析了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因而他们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美颜如玉”。有的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为了文凭,为了学历,有文凭、有学历,就有了找职业的敲门砖,有的读书是为了认识社会,剖释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前进。虽然,当时理解是很肤浅的,但第一次启发了我们要想一想这个问题。
梁老师对我们关心,平易近人。课余时间,有时他谈到劳动人民是创造社会、创造财富的动力,但工人、农民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他问我读什么书,当他知道我读过些进步文艺书籍时,一次谈到丁玲作品,他说胡也频是主张改变不合理的旧社会的。问我“你想当胡也频吗?”我既惊讶,但又受到鼓舞和启发。
梁老师在上作文课时,凡是写歌颂劳动人民、暴露社会黑暗或对现实社会提出疑问、不满的文章,他都加以称赞,表示欣赏,如我写了一篇描写一位农民伯伯的文章,描写他被生活压迫、煎熬,在饥饿线、死亡线上挣扎,使他虽然仅四十多岁,而额上已刻满深深的皱纹……。他给这篇作文九十八分,贴堂。在美术课里,我刻了一幅河南“水灾图”的木刻,在一片汪洋中,灾民逃到屋顶,在绝望中等待救援。梁老师看了,连连称赞。
梁劲夫一九三五年秋离开增城中学,曾写一信给徐辛雷、张城(原名张成美)和我等五人,内容大意是:“你们要关心社会生活,我在任教中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只是偶然有某些流露,未能给你们帮助,深感内疚。”并介绍我们读几本书:李达的《社会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沈志远的《政治经济学》和订阅《读书生活》等期刊,最后,嘱咐我们传阅,阅后烧毁。这封信是进一步给我们正面的、明朗的教育指导,使我们明确了读进步书的方向。
嗣后,我们串连了七、八个同学,经常互相借书,传阅一些进步书刊,后来相约分别订阅、交换阅读文艺书刊,进步社会科学书籍,如《文学》、韬奋的《萍踪寄语》、平心的《青年自学与修养》、《青年自学丛书》、及巴比塞描写斯大林的《从一个人看到一个新世界》、田军的《八月的乡村》、肖红的《生死场》等等。
一九三六秋,我初中毕业后,有徐辛雷、张城、曾映华、曾伯昌和我等六、七人,自动组织了个读书会,以后还有汤自持等人参加,第一个学习计划是学《政治经济学》,订出阅读的书目,以自学为主,定期集中讨论座谈,在读书过程中,要求尽量能记笔记和提出问题,以便讨论,第一次讨论的内容为:“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讨论地点是在距离县城二公里的槎岗曾伯昌同学的家里。由于国民党政府逮捕“七君子”一事给予我们以反面教育,我们意识到自己搞的好象是秘密组织。
过了一个时期,由于各个人的兴趣不同,爱好文艺的与爱好社会科学的分别进行联系和对一些问题交谈探讨,如徐辛雷喜欢文艺,就与吴介民(原名吴杰明)、黄轶球等联系,交谈文艺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为当时参加救亡运动及后来参加革命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二、救亡吼声振荡增江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日寇更疯狂进迫,一场暴风雨即临增城。中华民族的睡狮要怒吼了。
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有热血的青年,个个象热锅上的蚂蚊,忧心如焚,那种深沉、恐怖、徬徨、紧张的气氛,象一簇黑云把增城重重的笼罩着,民族的出路在那里?国家的希望在何方?千万人都注视着寰宇,渴望透过黑云寻找着那怕是微弱的闪烁的曙光。
一九三七年春,徐辛雷在增城县永和区矮岗村任县立第二十七短期小学校长,我在该校协助教书,虽然自学一些进步书,也参加一些当地的救亡活动,但整个气氛是深沉、死寂、闷热,使人透不过气来,处在暴风雨的前夜。
十一月,原在朱村当教师的张城同学,调到中山县任教,(解放后知道他在中山县入党)他邀请徐辛雷到朱村代课,我仍留在廿七短期小学,辛雷去朱村后,与朱村的抗日力量结合,发动了群众性的救亡活动,工作发展很快,很活跃。我便到朱村参观他们的活动,一进村,映入我眼帘的是到处贴了耀眼的救亡标语,下面署名为“朱村抗日御侮救亡协会”,街巷里学生大唱抗日救亡歌曲,使我茅塞顿开,大开眼界,大受鼓舞;还有大办民众夜校,讲抗日救亡的道理。从该村情况看:一、成立了抗日御侮救亡协会,有了组织领导;二、大办夜校,进行爱国教育,教唱救亡歌曲,抗日气氛很浓;三、群众开始发动起来,大长中华民族的志气,我觉得如果到处一样,抗日有希望了,民族有希望了。
在朱村流行最早、最广的抗战歌曲是《全国总动员歌》、《民众起来打倒日本仔》二首,是人所共晓的:
《全国总动员》的歌词是:
“动员!动员!要全国总动员;
反对暴力侵占,挣脱压迫锁链,
要联成铁阵线,
民族出路只一条,生存唯有抗战,
大家奋斗到底,枪口齐向前,
民族出路只一条,生存唯有抗战!”
《民众起来打倒日本仔》的歌词是:
“民众起来打倒日本仔呀!
民众起来打倒日本仔呀!
打!打!打打打!”
这首方言歌更是连几岁的村童也会哼哼,街头巷尾到处可闻。
我回到第廿七短期小学后,也在学校里教唱救亡歌曲,一面探索酝酿办民众夜校的可能性,一面与常驻在学校的更练(村地方武装)多接触,向他们宣传抗战形势和抗日救亡的道理。
一九三八年一月,徐辛雷、张城和我等放寒假回到县城,串连发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得到廖朝钧、汤伯宁、黎振华、黄丽棠、曾映华……等同学的响应和支持,后来,以我们这几个人为基础,进一步动员、团结了一部份增中毕业的同学,还有部分在校的同学汤自持……等,报名的有八十多人,能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二十人左右。我们用“增城县抗日御侮救亡协会”的名义活动,得到当时国民党驻军一五八师政治部的支持,原中学老师梁劲夫这时担任了政治部宣传科科员,通过他,我们认识了政治部主任郭翘然及其夫人高梅昭和黄锦翔、廖劲荪(注),他们对我们演出宣传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时,国民党县党部在群众及各方面的压力下,也不得不作出同情和支持的姿态。
由于国情的危急,国破家亡的威胁,使我们这群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同学,觉醒起来,本来见到男同学都会脸红的女同学们,纷纷冲破家庭的阻挠,冲破封建习惯势力,毅然勇敢地投入救亡运动的洪流。男女会员们,不分白天黑夜,没有人想、更不要说提出什么报酬,积极参加宣传,有的排练节目,有的背诵口头宣传的演说词,有的准备道具,很快登上了舞台、走上了街头,与千百观众见面。
演出的内容,包括独幕剧、活报剧、哑剧、合唱、二重唱、独唱、口琴合奏、拉洋片……,曾经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歌”。……歌咏有:毕业歌、流亡曲、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铁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鲜花、渔光曲、码头工人……,有一次演出一个揭露日寇暴行的活报剧,其中有一段是揭露敌人的烧杀奸淫妇女,需要找一个女角,做了许多工作,都没有人肯演,最后有一位女同学还是担任起来了。每次演出前及演出中,都插入一些口头宣传,讲日寇的侵略野心,在东北、华北的蹂躏、暴行惨状。使群众认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不能做羊羔,不能任人宰割,要加强全民团结,树立必胜信心,
演出场地,前期都在万寿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个大土台,观众都站在台下观看,会场可容纳五、六百人。
经费,在建立增城县抗日御侮救亡协会初期,国民党县党部迫于群众压力,每月拨给十元宣传费,该款只能订报、购些文具、印刷宣传品用,所有化妆品、租汽灯、一一都是同学们自筹,自己拿钱出来购买的,有几次,在演出前二小时,才临时凑钱租汽灯,至于道具,除了有些大件的大批的如军装、步枪、手枪……道具由同学分工负责去筹借外,一般都自演、自筹、自借、自用、自还,演“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鞭子,就请女同学找一些黑褐色的碎布,缝成一条象鞭子的长管,装进木糠,大力鞭打也不痛。
这样的演出,一般一周一次,坚持了三、四个月,但这种宣传,只在县城,还没有普及到全县农村。有见及此,有的同学提议要到农村去。约三月间,第一次到农村是到罗岗去,共八人,徐辛雷、张城、廖朝钧、黄丽棠、曾映华和我,还有梁劲夫、廖劲荪,在出发前,有同学提出,到农村去用什么名义呢?跟着有的建议用“流动剧团”名义,后用一块三角形白布,写上了上述四个大字。在罗岗,当我们在农民中,演完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后,农民群众把我们团团围住,问长问短,问这问那,他(她)们关心国家兴亡,爱国爱乡的深厚而朴实的感情,溢于言表,他们第一次听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呼音。以后剧团还去过派潭、腊布等地演出和宣传。
三、救亡阅览室
演出节目和口头宣传,虽然规模大,能吸引较广泛的群众,从老年到少年儿童,从有文化的到文盲,都可以看懂听懂,但作为经常的向群众宣传的阵地,还是需要多作文字的、漫画的宣传,以补不足,为此,我们同时在县城的中心,借了“字祖庙”有一百来平方米,作为抗日救亡宣传阅览室,同时“增城县抗日御侮救亡协会”也在这里挂牌办公。
阅览室办起墙报,这是增城街头上第一张抗日的墙报,刊头画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是一幅我国英雄儿女骑着战马,紧握手中大刀,冒着敌人的红色炮火,冲锋陷阵的壮烈图。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行人。墙报宣传了当前的时局,增城人民喊出了自己的呼声,并定期出版。
阅览室除了筹集少量款项订阅了几份报纸外,绝大多数都是同学们捐赠的、或借出的进步报刊、杂志和图书。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还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解放周刊上刊登的毛泽东《论持久战》等等。每天定期开放。
在阅览室内,筹办过小规模的抗日救亡漫画展览,展出漫画、连环画一百多幅,同时将一些重要消息、文章,剪贴成专辑展出,受到群众的欢迎。整个阅览室,每日都有好些市民群众进来看书报。
有一天,有个国民党基干队的队长(姓赵),闯进阅览室来,看到我们的进步报刊、图书,气势汹汹地提出质问,语言间似乎怀疑我们有政治背景。过了不久,国民党县党部就停发宣传费了。
在这半年多的救亡工作中,我们亲身感到国民党县党部对抗日救亡活动的限制、刁难、扼杀。使我们懂得不能把民族的前途、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身上,为了求民族的解放,追求光明,学习抗日救亡本领,徐辛雷、吴介民、王彦鸿(原名王燕鸿)、甘霖(原名甘志民)和我等五人,经过串连,作了准备,加紧锻练身体,每天清晨锻炼长跑,筹了点路费,带着一颗向往光明与希望的炽热的红心,下了不怕牺牲、不怕艰难困苦的决心,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初,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踏上了征途,奔赴延安。
注:郭翘然同志(现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付主席、民盟省委付主委)今年七月十七日来函称:“当时梁、黄(指梁劲夫、黄锦翔)都是第三党人,即现在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疗劲荪是党员,梁在解放后在北京参加了党。”梁劲夫在解放前曾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教,解放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并任《哲学研究》季刊的编辑委员,著有《从实际出发》等书,一九六八年病逝。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11-10 14:59: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