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兰老人还记得那首抗战歌曲,“打倒列强,保卫祖国,同胞们起来,起来!同敌人做英勇战斗……”
田玉兰老人的家乡防陵村,为徐水县大因镇最大的自然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东西和南北的最大跨度约2.5公里,田玉兰老人记得,八路军后方医院的伤员在自己家养伤,自己一家把最好的房子留给伤员、仅有的粮食留给伤员、每天给伤员们做饭烧水从不厌烦……
日本兵烧杀抢掠到了她们村里,田玉兰亲眼目睹了日本兵的罪行。村里好多人都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耳濡目染,田玉兰也跟在他们身后,经常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各种抗日活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由于她年龄小,便于隐蔽,经常为党组织站岗放哨、传送情报。
据田玉兰说,日本鬼子没少糟蹋老百姓!她回忆,有一次日军来了,很多跑不出去的村民就到了田玉兰的家,都在院内站着……她记得很清楚,日本兵把乡亲们集合在的大街上开会,当时日本兵怀疑一名妇女是八路军,于是当着村民的面,用刺刀刺那名妇女的身体,其血腥的场面深深地记在脑子里。
有一天,突然闯进去的日军及汉奸,就把三位女同志给带走了,被带走的有一个邻居的姑姑,一个表舅妈,一个邻居姐姐,日本鬼子把她们带到了另一家村民家里。
田玉兰的一个婶子问她的母亲说:“嫂子,这都把人弄到哪去了,叫玉兰去找找吧。”
田玉兰的母亲就叫她去找,如果在找寻的过程中,也被日本鬼子抓到,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作为妇救会的干部,危险的时刻,怎么能够退缩呢?
田玉兰巧妙地躲过日本鬼子的眼睛,据田玉兰当时估计,被日本鬼子抓走的妇女,不会走的很远。当时,在她家边上有一个小胡同,只能过一个推车,老人一看既没有日军,也没有汉奸,老人就喊“舅妈……姐姐……”
被抓走的她们听见后回答“玉兰”,田玉兰问:“我找你们回去,抓你们的人呢?”
“给我们弄面去了, 让我们给他们做饭。”被抓走的人回答道。
“那你们就赶紧跟我跑吧。”田玉兰说,就带着被抓走的人跑了回去,回到家以后,就让她们躲在一个草堆里。
当时日本兵在村里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把老乡们集中到一个大庙台上,逼问八路军物资的埋藏地点。我家老叔的小儿子也被抓了进去,要他们必须闭着眼,跪在地上,谁睁开眼睛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就是一枪托,村里的几个男子被日本鬼子当场用刺刀捅死了,
村里的刘书记被绑在村口的大树上,用枪托子劈头盖脸地打,浑身是血……他用鲜血保护的,是藏在我家“夹皮墙”里八路军的物资。当时田玉兰为了救助刘书记,匆匆忙忙跑去,假装抱着刘书记的大腿,对日本人说“这是我爸爸,你们别打了……他什么都不知道。”说着痛哭起来。
她哭天抹泪的样子,日本鬼子误以为刘书记是她的爸爸,放过了刘书记……
如今的田玉兰是一位耄耋老人,但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在和田玉兰老人的交谈中,她思如泉涌,把妇救会往事娓娓道来。让人唏嘘,催人泪下,引人深思。
据田玉兰老人讲:那时她年纪小,有不易被敌人怀疑的优势,搜集、传递情报,掩护地下党、游击队过封锁线,多次扮成卖瓜的、拾柴火或是打草的,来往于敌占区,完成打听消息、传递情报、掩护地下党和游击队过岗楼、封锁沟、封锁线等任务。
为防止日本兵经常性的偷袭,她日夜趴在村口老榆树上,不眨眼地盯着据点周围的动静。
田玉兰老人家说“别看我年龄小,组织却异常信任我,经常在组织开会的时候让我放哨,每次我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我的通风报信下,有好几次组织都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搜查。”
田玉兰老人记忆力超强,说起往事侃侃而谈,她说,妇救会是子弟兵之家,是兵源之本。它是抗日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开展各项活动中,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工作需要,妇救会做了大量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
田玉兰说,当年有首歌这样描述妇救会。
叫儿打东洋,
送郎上战场,
培训学武术,
支前打敌人,
军鞋壮又靓,
做好送前方,
反特又锄奸,
看护水井旁,
干活赛过男,
劳动生产忙……
如今已经84岁高龄的田玉兰老人在唱起这首歌时,仍然让人感到激情四射,荡气回肠。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满脸神往,宛如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与田玉兰老人的交谈,几乎是在歌声的穿插中进行的,前后一个多小时,老人唱了六七支抗战歌曲,一边唱一边还打手势,有时为让笔者听得清楚,还反复地唱。
她还记得那首歌曲,“打倒列强,保卫祖国,同胞们起来,起来!同敌人做英勇战斗!你看,日本强盗已在动手;你听,侵略者的炮声隆隆!退让就是死亡,要生存只有抗争!”
这激昂的歌声好似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奔赴抗日的战场,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斗争!
她记得,村里的妇救会长辈们,她们组织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开会,讲解当前日寇杀人放火、奸淫虏掠的滔天罪行,每天到邻村的堡垒户家里领棉布,然后发放给姐妹们,为八路军做军鞋、做棉袜,她们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奔赴前线、慰问抗日家属、给牺牲的烈士子女做衣服、送粮食……
抗日战争时期,妇救会组织妇女参加识字班,发动妇女免裹脚、剪辫子、做军衣、做军鞋、抬担架、送军粮、站岗放哨、坚壁清野……村里还成立妇女自卫队,挖地道,埋地雷,参加战地救护等,是一支活跃的抗日力量。大多数妇救会干部剪了头发,将当地常见的发髻剪成了短发垂耳的“女干部”发式。
难忘的岁月,可歌可泣的历史,在动情的回忆中鲜活苏醒。她有一句名言:“我永远忘不了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
听大人们说,是日本鬼子把潘家戴庄村给烧了,屠杀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千多口人,狗日的真他妈残忍哪!
张姨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的一个叫做后刘麻湾的很偏僻的小村子里,村里有20户人家,百分之八十姓刘,她家的张姓在村里属于单姓了。她出生后没几年,日本人就占领了滦南县。父亲是个村干部,早年想去投奔红军,家里不知为啥没让去。村里干部都不挣钱,只有一个治安员补助点小米,那就是正式的干部了。
张姨家里和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家里穷,孩子又多,她家里有一个大她10岁的姐姐,还有仨妹妹一个弟弟,她排行老二,可是她却要担当起老大的责任来。家里大人下地干活或是不在的时候,她得看着弟妹们。常常是背上背着弟弟,眼里看着妹妹们。
张姨说,滦南县是冀东抗日斗争很激烈的地方。给她印象最深的是41年冬天,在离她们村30多里地的潘家戴庄村,有一天突然大火冲天,烧起的滚滚黑烟好几天都不灭。听大人们说,是日本鬼子把潘家戴庄村给烧了,屠杀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千多口人,狗日的真他妈残忍哪!
张姨和全村人都站在村头,朝着30多里外的潘家戴庄村张望着。乡亲们流着眼泪,低声咒骂着。张姨拢着弟妹们,咬着嘴唇一声不吭。日本鬼子的残暴给她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多少年以后,张姨已经要到北京去了,她曾专门去了趟潘家戴庄村。那是侵华日军制造的著名的“潘家峪惨案”发生地。
1941年1月25日,16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和2000多伪军,在日军指挥官佐佐木率领下悄悄包围了潘家峪,这个日寇眼里的抗日堡垒村、冀东军分区兵工厂所在地。日军把人们驱赶到村中心的长30米、宽10米的西大坑,后又驱赶到地主的潘家大院。大屠杀一直持续到次日下午7点多钟。全村共有包括妇女儿童1230多人被杀害,烧毁房屋1100多间。惨案发生后,复仇的怒火很快在滦南大地燃烧起来,潘家戴庄村幸存的12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当年3月,人们迅速组织起了潘家峪复仇团。1942年7月18日,复仇团和八路军十二团在迁安县设伏,激战5个小时,全歼日军150余名,潘家峪惨案的直接策划者佐佐木二郎被潘家峪复仇团的战士亲手击毙。
那时,张姨所在的后刘麻湾村也有很多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村里有她叫大哥的一家,大哥参加了八路军,至今没音没信。老二也参军了是个机枪手,后来说是战死了。老三是村里动员当的八路军,那时张姨还看到他胸前戴着大红花。可没俩月就传来话,说是在一次战斗中老三牺牲了。
张姨还知道,留在村里的青年们为了抗日没有停止他们的斗争。他们晚上到很远的地方去破坏公路,破坏桥梁,割日军的电话线。张姨亲眼看见村里青年们盘着一捆捆的电话线,上交给了区里县里的上级。张姨的父亲还同村里的青壮年们一道参加了100多里地之外的八路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斗,抬担架救伤员。她说她印象很深,父亲回来后,给她们带回来她们从没吃过的栗子。
让张姨高兴的是,上级组织给她们村派来一位老师,姓刘,个头不高,黑黑的,瘦瘦的。刘老师在她们村不远的赵家麻湾村村边的一个小庙里,给两个村子的孩子们上课。开始,她父亲不愿意让她去上学,因为怕没有人看着孩子了。那阵子,张姨就背着弟弟,眼瞅着村里其他孩子们到赵家麻湾的庙里去读书。后来是刘老师来家做工作,父亲才同意张姨去上学。张姨高兴极了。
张姨清楚地记得,刘老师教给她们孩子的课本,是个铅印的正式课本,那上面印有“中日满都是亚洲大国”的汉字。刘老师就是用这个日本人印的教材教孩子们识字的。但是刘老师不仅教她们识字,还向她们讲授抗日的革命道理。比如,中国是我们的祖国,祖国的可亲可爱;日本和满州国丑恶的关系,他们侵华的暴行,他们的可憎可恨。
刘老师讲的课孩子们都喜欢听,他深得孩子们的爱戴。
刘老师很忙,白天教孩子们上课,晚上,他还要召集张姨的父亲他们村干部开会,布置抗日工作。后来,刘老师又给上级调走了。
张姨说,那时村里大人们要我们站岗,我们就站岗。村东头是块挺高的沙土地,我们就在那儿站岗。张姨说她站岗,还要背着家里最小的孩子,主要是看看离村七八里的日本人修的公路上,是不是过来日本人的军车,那就意味着日本人要到她们村来“扫荡”。还有就是看看附近的青纱帐里,是不是藏着我们八路军或是武工队负伤的伤员。张姨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没来过她们村。她们村附近,也没有打过仗。
所以,张姨用浓重的唐山话说,她那时岁数小没有做出什么抗日的成绩,咱们实话实说。她说她不愿再说那会儿的事儿了,她说她也不希望给她“编”出什么事儿来。
“那时候日本鬼子来了咋办,抓住了就不放你……往地里跑,上地里睡觉。日本鬼子来了烧房子,抢东西,杀人……”
“日本鬼子来了,烧房子,抢东西,不跑咋办,抓住了就不放你……”
八十六岁的杨淑英老人,在抗战艰苦的岁月中,曾经担任过妇救会主任的她,谈起往事的时候,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老人家人生中一段最难以忘怀的岁月,那时候的杨淑英老人还仅仅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女,当时生活在河北省定县幸店子村的她,就担任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河北省定县的幸店子村,有200多户人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大村,村里的少女杨淑英,通过全体村民的选举,担任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当时是1945年,也是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那一年。此时,日军对华北解放区的进攻有增无减,对根据地人民的屠杀更加凶残。
有一天晚上,杨淑英带领村里的姐妹们,抬起担架,奔赴了八路军攻打敌人炮楼的火线。枪声,炮声,对于一位十六岁的少女来说,并不感觉到恐惧,因为,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然而,当杨淑英看到一位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被敌人的炮弹,炸掉胳膊,身体受伤惨不忍睹的时候,少女杨淑英也和同行的姐妹们一样流泪了。
这不是恐惧的眼泪,这也不是懦夫的眼泪。这眼泪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也充满了对子弟兵的热爱和支持。
杨淑英知道,虽然自己还不能够上战场的第一线打鬼子,炸炮楼,但是作为一名妇救会主任,一名共产党培养的基层干部,她有责任干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子弹在飞,枪炮声在响,杨淑英给伤员简单的进行包扎过后,就和姐妹们抬起伤员回到了自己的村里,然后把伤员藏起来进行养伤。
我的作家朋友乔健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也曾经采访过一位老妇救会主任。这位妇救会主任面对日本人架起机枪,逼迫全村人,如果不交出八路军,就要进行扫射的时候,还是小媳妇年龄的妇救会主任,面对敌人的机枪和屠刀,扑通一声给敌人跪下了。
她的这一举动,不但保护住了隐藏在村里的两位八路军,而且还拯救了村里几百人的性命。
但是她的这一跪,在日本人面前的这一跪,就像一个巨大的石块一样,始终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许多年过去后,当这位年迈苍苍的老人,含着眼泪对采访他的作家乔健说,孩子啊,我给日本人跪下过,我是不是怕死啊,是不是懦夫啊。
老人家的问话,让我们眼泪涌出,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为了保护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为了保护全村百姓的性命,这一跪,更值得我们民族的尊敬。
同样的事情,还有解放时期的妇救会干部刘胡兰,当她面对敌人的铡刀,逼迫她交代同党的时候,刘胡兰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刑场。
杨淑英也清楚的知道,她在村里把伤员藏起来,是要有杀头危险的。少女杨淑英害怕吗?面对昔日的那个抗战的年代,采访中的老人家很健谈,她说:“怕,害怕,怎么能不害怕呢。日本人上各村抓八路军,谁要是收藏八路军,抓住就打死。”
这是老人家的原话,明明知道被日本人抓住,就要被打死的少女杨淑英,为什么还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要隐藏八路军伤员呢?
这应该是一种信仰,一种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
杨淑英十六岁就担任了妇救会主任,十六岁的年龄,在如今的这个社会,还仅仅是一位不懂事的孩子。可是战争的年代,对于革命的信仰,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并不是年龄的大小来决定的。
杨淑英也是在她十六岁那一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年纪小,但是带领全村的一百多名姐妹们,在支援前线的抗日工作中,一点都不含糊。
为八路军纳鞋底,为村里站岗放哨,帮助军属家庭干活,敌人来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杨淑英老人谈起往事来,仍然是津津乐道。
“那时候日本鬼子来了咋办,抓住了就不放你……往地里跑,上地里睡觉。日本鬼子来了烧房子,抢东西,杀人……”
作为妇救会主任的杨淑英,在日本兵扫荡的时候,多次带领掩护大家撤退,特别是家里男人去当了兵,去了战场,他们的家属更需要我们去帮助。妇女脸上要抹上锅灰,穿上破破烂烂的衣服,打扮得土里土气,以防止受到日本兵的伤害。
1942年,在白洋淀
有50多个妇女被凌辱,在
1943
年,日军对根据地人民的屠杀更加凶残。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制造了“阜平平阳惨案”“易县寨头惨案”“平山岗南惨案”“灵寿大寨惨案”“井陉黑水坪惨案”“平山焦庄惨案”等血腥暴行。
采访中,杨淑英老人多次说起日本军队在中华大地上制造的灾难,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小时候,我听我的奶奶说,日本鬼子来到鲁西南的那一年,黄河故道里发了大水,日本人来扫荡,大人小孩牵上牲口带上东西,全要躲藏到田地里进行跑反躲难。
当时我奶奶刚刚生下我父亲,还在坐月子的我奶奶,因为天降大雨,不能够着凉的她,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屠刀,被我爷爷埋藏在地窖里,我奶奶和我父亲差一点被憋死。
这都是真实的,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录。
让真实的人物,见证往日那段侵华的历史。那么,一位位像杨淑英老人这样,参与过抗战的妇救会主任,她们传奇的人生旅程,也更加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终于结束,日本天皇
裕仁正式向中国乃至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盼来了最后胜利的日子。
中华大地之上,挂起吉祥喜庆的大红灯笼,燃起噼噼啪啪的鞭炮,欢快地锣鼓响彻云天,一位位身穿五颜六色花衣的妇救会员们组成的秧歌队,她们俊俏的面容、苗条的身材,手拿两把火红的扇子,和着“咚咚锵锵”的拍子,上下飞腾,翩翩起舞,带动历史的车轮,舞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也舞起了中华民族随后的伟大复兴。
尾声:卢沟桥畔,白鸽子飞翔在蔚蓝色的天
生活在京城西南,卢沟桥畔的这些至今健在的老妇救会主任,她们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台区文联和丰台区妇联组织多位作家和社区志愿者,对她们抗日事迹的抢救保护,已经启动。
因为这些亲历抗日战争的妇救会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终会逐渐隐去。但是,她们留下的对中华民族的挚爱,留下的在抗战中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却是我们这个饱经磨难民族的永恒财富。
丰台区妇联和丰台区文联为了保证这次老妇救会主任先进事迹采写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为了提高基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写作水平,并于2015年4月14日,在区文联会议室,对来自街道社区的20余位基层志愿者,进行了报告文学写作采访中的培训和指导。
丰台区作协的领导,通过多次开会研讨认为:生活在丰台区的这些老妇救会主任,大都年近百岁,她们在行动上、思维上、记忆上,都存在着许多生活的不便。在写作采访中,势必要遇到沟通上的许多困难。我们的采访人员,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年事已高的老人,让她们讲述往日那些抗战岁月中,所经历的传奇故事呢?
针对许许多多的采写难处,区作协领导,委派了在报告文学写作上,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作家,为第一批入户采写老妇救会主任的基层社区志愿者进行了采访写作辅导。
女作家宋桂英在采访老妇救会主任杨文芳的过程中,多次被老人家的言语打动,流下了眼泪。流下感动泪水的,也不仅仅是女作家宋桂英一人,伍俊颖、许震、王慧玲、刘晓川、祁建、蒋宝贤、胡连河、王培静、韩雪等等一位位作家和社区志愿者,在采访老妇救会主任的过程中,无不都被这些老妇救会主任的抗战事迹深深吸引着,感动着。
曾任北京市妇联主席的荣华说:“她们用青春和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她们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开拓者,人们不应忘记她们。”
采访中我们被这些老妇救会主任的抗战事迹深深吸引着,感动着的同时,我们也为这些老人们的生活现状,深深地担忧。由于他们年事已高,对于往日的妇救会经历,因为年代的久远和家庭地址不断地变换,加上没有人证,也没有物证,说不清楚当时的妇救会属于哪一级组织,至今也很少享受到民族英雄的待遇。
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众多妇女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并非一个单一、严格的组织,而是官方组织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的团体。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妇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准备军鞋、军粮等军需物资,照顾伤病员,并以隐蔽的身份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采访时笔者一再询问,有没有当年留下的物件?多数老人都是无奈地说,都没有了,从家乡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再去找的时候什么也没有留下。
但是我要说,在我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她们这一份口口相传的声音记录,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资料。
牢记历史,珍视和平,采访中的每一位老人都希望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里,过一种平静祥和的生活,其实这种平静祥和的生活,也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其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愿望和心声。
此次采访写作活动,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这个主题,记录了一位位老妇救会主任的感人事迹,通过历史回顾、抗日事件、经典瞬间、感人故事等。歌颂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民族的牺牲。
这一篇篇凝聚了十四位作家和二十余位社区志愿者心血的文字,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展示了中华民族英勇奋战、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民族气节。通读过后,为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抗日战争史是一部浩瀚的巨著,岁月流逝,可抗日英雄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却代代都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着。
1937年的7月7日,中国人民在京城西南的卢沟桥畔,打响了对日宣战的第一枪。几十年过去后,热爱和平的中国人,为了纪念昔日的那场战争,在这抗日战争的发祥地,修建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06 12:09: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卢沟桥畔,抗日巾帼英雄谱(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