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和抗日武装的建立扩大,中共晋豫特委在中共阳城县工委的支持配合下,在阳城县西南30里的县政府临时驻地吉德村创办了一所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魏震五夫妇奉命来到这所学校,魏震五担任教务主任,齐云任政治辅导员。由于魏震五学过日语,其间,由他向俘虏的日军官兵讲共产党和抗日政府的政策,打消日俘的顾虑,一时成为佳话。
为了弄清楚齐云在阳城工作的一些细节,晋城党史办的贺建国和阳城党史办的卢剑锋于2013年年初拜访了当年的老干部卫祖青、韩国臣、郭济隆、王国才、王绍勋、李永泰等人。4月初,他们又收到郭济隆从珠海寄来的珍贵史料——他在阳城县民族革命小学学习时,齐云老师教唱、油印的13首抗日救亡歌谱。
郭济隆老人在附言中写道:
齐云老师当年发给我们的歌曲词谱因年代久远未能保存,只能由我自己演唱,请人记谱。记得齐云和魏震五来阳城是受中共冀豫晋省委指派,具体时间应该是1938年1月左右。齐云一到阳城,即被分配到牺盟会工作,马上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洪流之中。
1938年2月,日军轰炸阳城,朱瑞、唐天际、聂真等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和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领导人率领一批华北干部训练班学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因形势所迫,齐云、魏震五等随同阳城抗日机关转移到横河山区,开始创建敌后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同年3月,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在横河下寺坪成立,魏震五担任工委宣传委员,同时,八路军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驾岭乡吉德村创办,县长李敏之兼任校长,魏震五担任教务主任,齐云担任政治辅导员。5月,中共阳城县工委在台头石臼村改建为中共阳城县委,魏震五担任县委秘书兼管宣传部工作,齐云担任县委妇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
王国才和王绍勋当年都是阳城民族小学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南下福州工作,现已离休,他俩回忆道:
齐云性格爽朗,落落大方,浑身洋溢着革命激情和青春活力,尤其是她表演的抗日歌曲、戏剧,顿使闭塞小城的群众耳目为之一新。
在转战横河期间,齐云和杨惠文等人深入横河、索泉岭、岩山等村庄宣传抗日,同时向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53军万福麟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此后不久,齐云担任八路军晋豫边军政干校辅导员,向学员教唱革命歌曲,组织学员排练文艺节目,大力宣传抗日救亡,经常深入吉德村周围的二里、护驾、暖占等村进行宣传活动。
关于魏震五、齐云在八路军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情况,陈皓(时任晋豫边游击支队二大队队长)、王乐天(时任晋豫边游击支队学员)、李锦春(时任晋豫边游击支队民运队队长)、王学西(时任晋豫边游击支队卫生处教导员)4人曾专门撰文回忆,回忆文章写道:
抗战初期,我军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深入敌后,在广阔区域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需要去发动、去组织,这就遇到一个既迫切而又关键的问题,就是干部问题。当时真是干部决定一切,有了干部就有政权,就有军队。因此中央军委除在延安办抗大等学校外,毛主席指示八路军总部:“应在前方办一个500人至1000人的干部学校,由军队与地方党政合办,以充实游击战争干部。”
“唐支队”就是几个老红军干部带着二三十个“华干”学员创建起来的,他们对培养干部的重要性更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游击队创建之初,朱瑞、唐天际、聂真等领导同志,就十分注意办学校,办训练班,以培养骨干力量。虽然时间仅仅两年,但已经开办了阳城吉德军政干校、北寨干部训练班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干部学校等三所干部学校,培养了数百名干部。 早在决定成立晋豫边游击队的同时,经朱瑞、唐天际和聂真决定,抽出部分从“华干”来的学生、几个红军干部和阳城地方党政合作,开办晋豫边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因地址在阳城吉德村,也称“吉德干校”。阳城县县长李敏之兼校长,王佐为政治代表,李景良抓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杨希孔任政治指导员,校部工作人员中还有“华干”学员唐兰石、巴占一以及齐韫(女)等。4月又宣布魏健为教务主任,杨羽为副大队长。
军政干校的办校宗旨是培养抗日救国的军政干部,由于形势紧张,任务紧迫,定3个月为一期,需要时可提前分配到前线或后方去工作。开始时学员只有十来个人,不到十天就发展到300多人。这是第一期,共编了三个队。第一队以原来的村长为主,第二队以小学教员为主,第三队以青年学生为主。干校的教学内容有政治课和军事课两部分,政治课有“目前形势”“政治常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的简史”“民众运动”等。军事课有“游击战术”“制式教练”“武器使用”“防空防毒”“坚壁清野”等。干校没有专职教员,讲课最多的是李敏之、王佐、刘祖璋、魏健、李景良、杨希孔等。
4月初,学校迁回城里,杨希孔指导员就找几个同学谈话,决定输送11位学员到延安抗大学习,这11位同志是曹成、卫引棣(女)、乔兴立、刘福荣、常书恒、李锦春、杨羽、唐兰石、杨丙祥、巴占一、王淑琴(女)。这11人按校部通知要求,持证明信到济源邵原镇北寨村游击队司令部,唐司令、敖主任、杨副主 任当面谈话、考试,再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转送至延安抗大。
吉德干校当时既无校舍,又无课本,更没有经费来源,却能在很短时间内发展到几百人,主要原因是人们信服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寄希望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日本、救中国。
当时在阳城有不少青年一看到晋豫边军政干部学校的牌子,就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学校既管山西又管河南,相信一定是共产党八路军办的。”有的说:“我到学校问过了,不少工作人员是八路军派来的,司令部在济源,属井冈山老红军唐天际司令领导的。”人们仰慕共产党八路军,一呼百应,纷纷参加。
随同朱瑞、唐天际来阳城的“华干”学员,把“华干”的教学传统带到了干校,学员一入校,就展开了对学习目的的讨论,明确了学习是为抗日救国,为革命,为人民办事,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校园的生活既严肃又活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救亡歌曲响彻山村,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学员人人平等,欢聚一堂,促膝谈心。学员分散住在群众家里,轮流值班烧饭和站岗放哨。大树底下和大庙戏台上就是课堂,听课时有的搬块石头坐在上面,有的脱下草帽垫在地上盘腿而坐。在这种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大家却心情舒畅,朝气蓬勃,专心学习。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学员们提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揭穿了蒋介石、阎锡山反共宣传中散播的一派胡言。
吉德干校办了第一期以后,就完全由地方办下去,办了第二期、第三期,培养了大批干部。李景良、杨希孔、白甫仁、王姬雅、张桢等先后调回游击队。
1938年4月,游击队进驻济源邵原地区后,在北寨村又办起八路军干部训练班,大量招收爱国知识青年参加学习,为军队和地方培育抗战骨干,以适应晋豫边游击队和根据地发展的需要。在地方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干训班第一期就招收学员六七十人,多数来自济源、沁阳等县。游击队和特委领导对干训班的工作十分重视,聂真、薛迅、敖纪民、方升普等都亲自讲课,主要讲授当时的抗战形势和任务、我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以及各项政策等。由于战争环境恶劣,时间紧迫,他们都是联系实际,扼要、概括地加以阐述,学员们听了觉得既新鲜又生动,接受得又快又好,就这样培养了一批骨干。第一期干训班结业后,多数人留在游击队,有的分配到中队做军事、政治工作,有的充实到司令部、政治部、供应处、卫生队机关。以安平为队长的宣传队(黄河剧团前身)也搭起架子。有20多人送到延安进一步深造,这批人中有王乐天、翟良超、王志强、张锡嘏、刘复道、李志义、晋录国、杨择里、李宪昌、路行健、孔祥令、郭发祥等;少数人回地方工作,有张铎、李学仁等。当然,在这种革命的大浪潮中,难免混进泥沙,也有个别背叛革命,被中共抗日政府镇压的,如翟良恭、翟良温。
北寨干训班虽然是短期的、临时性的,但在当时条件下,确实为敌后爱国知识青年提供了学习机会,为他们参加革命、参加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中共建党建军建政提供了经验。
为了进一步吸收广大社会青年参加抗日,为游击队培养基层干部,提高部队的政治与军事素质,1938年九十月间,中共根据吉德干校和北寨干训班的经验,在阳城成立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军政干部学校,后改称“随营学校”,校址设在城内的魁星阁。校长由唐天际司令兼任,教育长由杨伯笙副主任兼任,副教育长张敢陈,总队长陈皓。从第二期开始设教导员,由王学西担任,专职教员有马克逊、桂斌,兼职教员有李景良、田林、李耳等。
1939年年底,为应变山西“晋西事变”的新形势,随校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副教育长张敢陈因病离校,总队长陈皓调至二大队任大队长,朱敬熙任副教育长,刘有余任政治教员。由司令员唐天际、政委敖纪民讲抗战形势,李景良讲军事知识,马克逊讲政治工作,李耳讲社会发展史。这些课目,对当时一些热心抗日、刚从中小学校出来的学员来说,十分新鲜,具有很大吸引力。比如,李耳讲的“人是怎样由猿进化而来的”,学员们第一次听说,听得津津有味。
学员的来源,除少数是部队连排干部和优秀战士,一面学习,一面担任区队、分队的领导外,大部分是经地方党组织介绍或自动参加的,以晋豫边和晋南各县的初中和高小学生为主。
从1938年10月开班,一直到1940年2月,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军政干部学校共办了三期,由于学员逐步扩大,由少到多,所以每期都编为中队管理。第一期编了5个分队,一个分队十多人,共80多人,到1939年2月结业。第二期学员全盛时近200人,编了4个区队,每区队三到四个班不等,到1939年六七月结业。第三期,由于形势逐渐紧张,特别是后来蒋、阎掀起反共高潮,一部分地方工作同志和积极分子在原来的工作地点待不住了,就拥向游击队,进入随营学校。大批新学员陆续入学,除男生外,还从豫北、晋南来了一批女生,成立了女生班,整个学员队伍扩大到200多人,编成了两个中队。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06 16:20: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齐云在阳城(1)
下一篇:齐云在阳城(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