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战士不弯腰,岂能怕死去求饶。
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青山上云霄。
铁军战士不发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李子芳写于石底监狱
李子芳,1910年5月出生于石狮市永宁镇子英村的一个华侨之家,1927年,17岁的李子芳放弃在菲律宾已然优越的生活,回国投奔革命。“父母不嫌子女丑,子女不嫌父母穷。既然咱们的国家这样穷,凡是有志气的中国人都应该为她争气立志,振兴崛起。”他如此劝慰伤心不解的姐姐。
1932年5月,李子芳经地方党组织介绍,到漳州石码参加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
行军中的“110部长”
长征初期,战火纷飞,部队沿着闽赣崎岖陡峭的山路行进。“行军途中学认字”,组织部干事李子芳,这位红军中的“大学生”,找来笔墨在旧报纸上写下“革命”“团结”等词语,战士们每天学十来个字,一个月行军下来识得几百个字。“我们要坚定反对政治上的动摇和逃跑主义”“红军将来还要打回来”……李子芳常常不失时机地传达首长的指示精神。后来调任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肖华,在1982年的纪念文章里深情写道,“李子芳总是那样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总是那样生气勃勃、永不怠倦,当时红军中的知识分子很少,他是部队中的佼佼者”。
经过40多天的行军,红一军团从江西南部于都的铜锣湾打到湘桂交界的湘江上游。这是最后的一道封锁线,也是“长征中最危险的日子”。李子芳原本已随先遣部队提前过了湘江,后因组织上急需政工干部投入宣传等工作,他又主动请缨返回东岸参加政治动员,还在敌人的枪声炮眼下接运伤兵。放眼湘江,血流成河。“老乡,两块银元,您拿着。”这一天,当地一位为红军作向导的农民,倒在距离渡口不远的小路上呻吟着,血迹顺着手臂往下淌,李子芳见状,三步并两步地冲上前扶起了老乡,掏出备用的银元,倒出部分米粮,捆在老乡腰间,目送其离去。
渡过湘江,红一军团把总部和政治部设在遵义城的一条小街上。“犯下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战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作为军团政治部组织部的代表,李子芳现场聆听毛泽东振聋发聩的报告,并迅速传达报告精神。1935年4月,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后方机关工作人员要到前线担任军职的指示,李子芳被派到军团直属队政治处任政治干事,直接参加了前线战斗。同年秋天,他回到红一军团,历尽艰辛地走过长征路,终于到达陕北。
多年以后,叶飞将军回忆说,“李子芳同志他的职位相当高,但没有警卫员,也没有秘书、通信员,生活很朴素,背包自己背,没有架子,住在连队里,和战士一起生活……那时部队有一匹马,大家看李子芳身体不好,就让他骑马,他总是谢绝不骑,一定要和战士们一起行军。记得长征的时候,有的战士不会打草鞋,李子芳还经常在路上帮他们打”。
1936年春,红军东征成立军委后方政治部,李子芳接任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5月,东征红军出师不利,被迫回师陕北,不少干部战士情绪大大受挫,李子芳使出优秀政治工作者严谨、细致、耐心的特质,反复告诫同志:一切听从党中央的指挥,要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一年,他又跟随西征的部队出师秦陇,参加了巩固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推动西北抗日统一战线发展和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等重大活动。
行军作战空闲时间,仍然坚持给战友宣讲马列主义,战士们亲切地称呼李子芳为“110部长”。关于“110”的由来,邓小平同志曾在学习总结中说:陈赓、李子芳同志成绩最好,都得了满分,另各加10分,以资奖励。
“皖南事变”拒绝先撤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子芳奉命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在项英直接领导下,负责新四军军部的组建工作。在袁国平主任、邓子恢副主任未到职之前,李子芳承担起了重担,主持军政治部日常工作。汤光恢回忆道,“当时,新四军是个新建单位,人简事繁,百废待兴,而身负重任的李子芳同志,总是日以继夜地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着……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的实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建树和成绩,这与李子芳同志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常年操劳,李子芳几次患疟疾,女友罗群忧心忡忡,“还是让我留在身边照顾你吧”!“抗战形势紧张,咱们在这个时候结婚不合适。”李子芳毅然推迟婚礼。后来,罗群前往上海开展工作,这一别,二人的婚事被皖南铺天漫地的战火无情地烧断……
1940年冬天,李子芳积劳成疾,肺病加重,并患上急性阑尾炎,被送进小河口的后方军医院开刀。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由于李子芳伤口未愈,只能由担架抬着走。当战斗打响的第二天,军部领导考虑到他随军行动有困难,决定派人到泾县茂林地区找地下党组织,请求协助将李子芳等3名伤病员化装隐蔽去江北。李子芳知道后说:“同志们都在前面战斗流血,我怎么能只身撤退呢?我是组织部长,应该和部队在一起。”再三坚持留下来,还把担架给撤走,并领导组织部迅速办理其他先撤人员的组织手续,使得许多年老体弱的同志得以安全撤至敌后。提及这件事,曾任军部民运部科长的陈茂辉说,“几位军首长都动员李子芳先走,他就是不肯,这个人的党性太强,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当战斗到了最后关头,叶挺军长决定部队分散突围。李子芳立即组织政治部机关和从各处阵地撤退下来的部队,进行突围战斗。他说:“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夺血路而走。”并勉励大家“突围出去,不管情况如何,对革命不要灰心丧气”。在突围已无望、部队已濒临绝境的时候,他拖着病痛之躯,仍不忘与叶挺军长商量如何保存一部分革命力量。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经过七昼夜的艰苦奋战,仅少数部队突出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李子芳也因体力虚弱,行走不便,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
血染石底监狱
被俘后,李子芳先是被送往敌52师长官招待所监禁,随后转押到上饶集中营李村监狱。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石底监狱。
52师师长李秉哲亲自审问李子芳:“你是组织部长,只要按照我们的条件办事,别的什么事情都好说。”“我个人的问题不必谈,你们的所作所为蓄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底把枪口对准谁呢?”李子芳斩钉截铁地回应。
据一同被俘的敌工部长林植夫回忆:李子芳坚定地说,“国民党一向强迫共产党的‘首要’人物‘自新’,以便当他们的走狗,不自首便杀。我是出了名的共产党员,他们自然免不了这一套。要我当叛徒,绝对办不到,要命有一条”。
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对李子芳抱有极大幻想,授意国民党少将、三战区情报室专员、上饶集中营特务头子张超“好好照顾”李子芳,不惜利用各种手段促使“转变立场”。在一段时间内,张超软硬兼施,打着老乡的幌子(张超是福建同安人),允许李子芳下棋、讲故事等“自由活动”,不时打敲边鼓,奉劝“悔过”写声明,答应给予加官晋级。李子芳软硬不吃、针锋相对,保持忠诚的本色。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敌人改变花样,让“学者名流”、特务总教官肖芬上演“理论战”,同样被李子芳驳得落荒而逃。
在这里,李子芳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同志们进行联络。他告诉战友,“我们要展开另一种战斗了,我们绝不屈服,不是坚持到胜利,就是战斗到牺牲”“事情并未了结,我们还活着,坚持气节,坚持斗争”。随后,在李子芳的领导下,石底监狱组织成立地下秘密党支部,李子芳被推选担任支部书记。党支部认真总结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套狱中斗争方针与策略,提出了“坚持革命气节,反对屈膝投降;团结就是力量,斗争才有出路”的口号。后来,这里成为上饶集中营狱中斗争的领导核心。
面对复杂、恶劣的狱中环境,李子芳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用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和古今中外名人的诗词、文章,及时对战友进行革命气节教育,要求大家对这种特殊的战斗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在斗争中求生存。
他要求没有暴露身份的同志继续隐蔽自己的身份,已暴露身份的同志要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积极着手组织越狱斗争,说“不是越狱出去,就是准备就义”。在他的领导下,石底监狱组织了一次越狱斗争,徐锦树、廖振文、胡崇德三人在越狱时因天黑下雨,逃出虎口后失去联系,后被敌人发现,徐在搏斗中英勇牺牲,廖、胡二人也被抓回。此后,在李子芳的带领下或指示下,关押在一起的战友,一次又一次挫败敌人的诱降、逼降的阴谋诡计,在狱中组织抗工、绝食、越狱、暴动等斗争。
1942年4月,上饶集中营转移前夕,顽固派向石底监狱伸出了血腥的黑手,李子芳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8-02 14:37: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