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南洋老机工:冒着炮火 他们抢运两万多吨军火
2018-11-19 09:12:07  来源:德宏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沿海。广州失守以后,滞留在香港的2万多吨军火,必须转从滇缅公路运入。国民政府在昆明设立西南运输处,并在新加坡和缅甸仰光设立办事处,负责把军火物资从香港经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从滇缅公路运入昆明。在急需大批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之际,在新加坡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下,仅数月之间就有9批共3226名从南洋回国的司机和机修人员参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而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名字———“南洋老机工”。

  程龙庆:最自豪周恩来当年曾关心过他

  今年90岁的程龙庆就是其中一位。这位1920年出生在新加坡、祖籍福建泉州的侨胞,18岁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五批回到祖国。

  近日在程老的家里,他向记者讲起了当初回国参加南洋机工的艰难岁月,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

  “1939年5月,我们从新加坡港出发,在香港稍事休整后搭乘原船驶向越南海防,办完入境手续就进入镇南关附近的凭祥县,驾驶着20辆汽车向重庆方向出发,途中遭遇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最后经广西过贵阳到达重庆。”程老一口闽南音,听起来很费力,于是照顾她的阿姨主动承担了翻译工作。

  抵达重庆后,程龙庆被分配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今红岩村)车队。在办事处的两个多年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在此期间,程龙庆3次驾车到延安。为了安全,车队每次至少有5至10辆车一起装运物资,一起出发,大部分是运送药品、汽油等急需物资,有时顺便护送地下党、民主人士、青年学生到延安。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延安,这个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这里到处洋溢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年轻的程龙庆被共产党的“延安精神”深深打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在程龙庆的心里打下了烙印。

  而在这时,“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中的很多人都产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入党成为了南桥机工们努力工作,不畏艰险的动力。

  “由于重庆是陪都,日军飞机常来空袭。起初,车队一听到警报,我们就把车开到郊外躲起来,后来,跑警报跑厌了,有时索性呆在屋里。”

  程老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次轰炸中,一块弹片在他左小腿上划出了一道2寸长的口子,在养伤期间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他俩经常用广东话问“小鬼,生活还好吗?习惯不习惯呐?”说到这里,程老脸上洋溢出幸福的表情。“那时,大家都很羡慕我咧!”说着他撩起裤腿,仍能隐约看见那道口子愈合的疤痕。

  作为一个普通的机工,能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程龙庆和其他机工都备感振奋,周总理和邓妈妈身上的党性,以及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再次感动了程龙庆,这也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侨机工完成了历史使命,在陈嘉庚先生的大力促成下开始复员南返。本已办好南返护照的程老与妻子彭云霜却因岳母身患重病,最终选择留在中国。

  解放后,程老在市公共交通公司工作,当公共汽车驾驶员。他没有忘记自己入党的初衷,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先人后己,勤俭朴素,积极工作,无私奉献。程老兢兢业业,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安全行车标兵。“现在很多重庆驾驶员还是我的徒弟呢!”程老微笑着。

  终于,程老坚定的入党决心,以及他出色的表现感动了党组织,在他60岁那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在60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程老得意地说,他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程老告诉记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经历的那个时代,中共虽然经历过很多波折,但是,中共没有背弃人民,没有忘记革命,没有卸掉自己的历史使命。”

  蒋印生:在滇缅公路开车,像闯“地雷阵”

  “大家来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师、教师、技术员、商店经理、医生、工人、党派领袖等,当时我们满怀爱国激情,发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誓言,投身抗日卫国的洪流。”

  蒋老至今记忆犹新,滇缅公路山高谷深、地势险恶,道路崎岖、险象环生。蒋印生和抗日服务团成员冒着纷飞战火,夜以继日抢运军需辎重及兵员,被誉为“粉碎日寇封锁战略的急先锋”。

  “当时在滇缅公路上开车,跟孤身闯‘地雷阵’没什么两样,不仅需要高超的驾车技巧,还需要一颗勇敢的心。”蒋老给记者讲起了在滇缅公路上开车的惊心动魄。

  滇缅公路北起中国的昆明,南至缅甸的腊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翻越深谷,迂回于崇山峻岭之中,路面崎岖不平,且要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的急流,地势极为险恶。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难关:一是路段险情关;二是雨水泥泞关;三是瘴疠威胁关;四是日机轰炸关。如此恶劣的行车条件,没有熟练技术的驾驶员是无法胜任的。

  当时公路两旁都是重峦叠嶂,一会要从峰顶绕行至江边谷底,一会又要从谷底拼命爬到山顶,不停地在羊肠路上绕来绕去。公路多是削坡劈岩而成,行车时上顶蓝天白云,下踏万丈深渊,其中不少路段巨石突兀,摇摇欲坠。筑路时就有1000多位劳工丧生,英美盟军的汽车驾驶员路过险要地段,往往都是让南洋机工代替他们开车驶过,于是3年间,几百个南洋机工就这样丧生在各个危险地段。

  可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南洋机工们却从不叫苦,他们把自己开的车幽默地称为“硝烟中的汽车旅馆”。

  “我开那个车是‘道奇’,大家都叫它‘道奇旅馆’,我们不住旅馆,就在驾驶室里睡觉。各种牌子的车都有,雪佛兰、万国、吉姆卡……你开哪种车就是住哪种旅馆了。”蒋老说,当年的汽车旅馆可不比现在的房车,什么条件都没有。那个时候缺医少药,最怕的就是开车途中遭遇疾病,因为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上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疟流行,这对每位机工都构成了很大威胁。

  “当时我和一个战友分别开车从遮放到惠通桥,半路他患了重感冒,全身打摆子,还是要开车。车子一上桥,摆子来了,发高烧。就只好停着不敢开,等他烧退了之后又一路慢慢开。”

  除了道路险峻这关,躲避日机的轰炸才是最难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次和战友到广西接车,车上装的全是支援抗日前线的枪支弹药。在返回昆明,途经贵州独山时,车队遇到了日军的猛烈炮击。“快把车开进山洞去躲一下!”蒋印生和战友猛踩油门,可是偏偏这时车子却一个踉跄熄火了。

  日军密集的炮火如冰雹一般落在车顶和周围,公路旁又是万丈深渊,急得满头大汗的蒋印生尽量保持平静,手反复转动车钥匙,试着重新发动汽车。

  “我那时就心里默念:‘道奇,好你个家伙,你别在这时候和我闹别扭啊!’”还好车子终于发动了,蒋印生和战友把车艰难地开进了附近的山洞,才保住了整车的军需物资。

  蒋印生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在机工队伍中广为流传的故事。

  1941年1月23日,由南洋机工驾驶的15辆军车刚刚抵达澜沧江上的功果桥桥头时,日军飞机就来空袭了,守桥的宪兵们立即封锁了大桥,大家只好下车钻进路边石崖上凿好的防空洞中躲藏。

  经过27架敌机的三批轮番轰炸,功果桥被炸断。日本广播幸灾乐祸地说:“功果桥已经被炸断,滇缅公路3个月之内没有通车希望。”然而,聪明的南侨机工却从附近仓库搬运过来成百个汽油桶和木板,“大家将汽油桶用钢丝绳拴起来,加以固定,再在上面铺上木板就成了浮桥。”

  10个小时之后,一条用钢索扎起的长达300米的大浮桥搭好了,为防敌机再次轰炸,他们还将浮桥做成活动式的,以便隐蔽于两岸树木草丛之下。冒着巨大的风险把满载军火物资的车队开过江去,保证了这条抗日大动脉的畅通无阻。

  由于汽车日夜奔忙,损耗严重,除了运输,机工们还要担负修理被炸坏的汽车的任务。

  而修理班的驻地,也成为日军飞机袭击的重点目标,不断遭到袭扰,损失严重。蒋印生回忆,有一次,敌机连续7天7夜轮番轰炸,炸弹密密麻麻丢下来,炸死炸伤了许多人。

  一天,鬼子飞机过来空袭,蒋印生正埋头修车,来不及隐蔽。一架敌机俯冲下来,向他扫射。蒋马上跳进水田里,浑身沾满泥浆,但总算拣了一条命。回头一看修理班的工棚被炸毁了,许多汽车包括刚从香港才买来的新车,都被炸毁了,到处燃起熊熊大火……

  “当祖国危难时,作为华侨不愿意当亡国奴,中国不富强,我们海外赤子也感到抬不起头,祖国必须强大。”回忆起当时场景,蒋老激动地说。

  抗战胜利后,幸存的20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千人返回南洋、千余人留居国内。

  1943年至1949年,蒋印生先生因运输成绩显著,被调往美国驻昆明华侨救济总署担任驾驶员,尔后,到贵阳国民党辎汽七团担任驾驶员,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西藏军区任驾驶教官,为部队培养了众多的驾驶人才,因此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一、二、三等功臣和“军区积极分子”以及“军区最高政治荣誉”称号,并获在“八一”军旗下照相的殊荣。

  1979年7月,蒋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席了全国第二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及全国侨务工作会议。

  1979年,蒋老80高龄的老母亲通过外交途径找到了阔别40余年的蒋印生。次年,蒋印生回到了出生地加尔各答,母亲兄弟姐妹劝他留在印度殷实的家庭,但他对母亲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心在中国!”

  林广怀:“人是不能离开车的,车就是生命!”

  “我祖籍是福建,几个月大就跟着父亲去了马来西亚。祖父在那边开了间杂货公司。母亲生了9个孩子,我是大哥。读了小学,我13岁开始学做生意,15岁那年学会了会计。大家都说我头脑灵活,是块做生意的料。……”在巴南区第七人民医院住院部,记者见到了林广怀。眼前这个曾是“南洋机工归国服务团”第八批队长的老人,与那个在马来西亚募捐筹款、在抗日战场上驾车飞驰的热血青年,已相隔久远。

  92岁高龄的林老提起抗战往事,言语间充满了自豪与热情。

  1937年,林广怀18岁。日本人入侵祖国的消息让他震惊。“当时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小的时候和日本人打架,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打我们的祖国?”不服气的林广怀立即报名参加了南洋的募捐工作。卖香烟、卖花……得来的钱全部捐给国家,并且做生意的念头在这时也淡了。

  林老回忆说,他是1939年第八批南侨机工回国队的队长。回国经集训后,被编入西南运输处第十七大队华侨补充队。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运送军用物资、枪支弹药,还包括运送士兵。奔跑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缅甸仰光等地,任务重不说,饥寒交迫更是常事。运部队到前线,怕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上扫射,晚上不敢开车灯,只能把头伸出窗外瞅着路,压着悬崖边线慢慢开,几天几夜睡不了觉。听到路边有流水声,便停下来洗洗脸再上路。那路根本就不是公路,全是黄泥。好不容易到了前线,又要马不停蹄地把伤兵往后方运。虽然在行车途中常遭敌机袭击,历尽各种艰险,但是我们心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抗战一天不胜利,就不返回南洋,更无颜见乡亲父老!”

  林老端起茶杯抿了口水继续说:遍地哀鸿看得人心里难受。我个小,又瘦,在前线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一趟趟把那些爬不上车的伤兵往车上背,子弹就在耳边飞。运伤兵是件麻烦事,伤轻的要开快点,伤重的要开慢点,很难将就。

  “战士们死了不少,服务团的司机也死了不少。特别是在滇缅公路上,不知道翻了多少车,死了多少人。但是我们在回国的时候宣过誓:不当逃兵,要学岳飞,为祖国战死沙场。1945年日军打到贵州独山,我们负责运送国民党13军到独山,大炮不停打,二三百公里走了好几天,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是不能离开车的,车就是生命。”

  后因滇缅公路无法通行,众多南侨机工只好在昆明待命。在失业、生活断源的困扰下,林老跟友人来到重庆,找到原西南交通运输处第三分处,运输器材,往返于昆明、贵阳、湖南等地,夜以继日地运送部队兵员到前线,而且因执行运输任务到湖南长沙,错过了南返机会。

  1945年,日军投降后,老机工被纷纷遣散,林老到各地打工,1947年,他拿着仅有的300元钱,办起了南洋汽车行,经营出租车生意,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解放后,林老变卖了车行的车辆,将钱全部捐了出来。

  1951年林老被分到重庆国营汽车运输公司开客车,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荣获“101公里特级驾驶员”称号。

  林老在病床上抚摸着自己珍藏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勋章,忆及当年的点点滴滴,仿佛再次回到抗战的烽火岁月……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1-19 09:13: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南侨机工

下一篇:三千南洋华侨机工血肉筑起抗战生死运输线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