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三千南洋华侨机工血肉筑起抗战生死运输线
2018-11-19 09:14:07  来源:德宏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沿海,广州失守,滞留在香港的2万多吨军火须转从滇缅公路运入,国民政府在昆明、新加坡和缅甸仰光设立办事处,负责把军火物资从香港经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从滇缅公路运入昆明。

  有一支来自海外的特殊队伍,主动担任起祖国大西南川黔滇缅印抗战运输任务,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由3000多名来自南洋侨胞组成的“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这是华侨史上一次人员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他们作出的贡献,将永留青史,世代留芳。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战胜利66周年之际,2011年4月,记者策划独走渝黔滇缅抗战之路,沿着当年抗战足迹,追寻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将士。

  陈嘉庚和南洋华侨机工

  抗战中的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翻越高黎贡山崇山峻岭,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急流险滩,地势极为险恶,行车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难关:路段险情关;雨水泥泞关;瘴疠威胁关;日机轰炸关,如此恶劣的行车条件,没有熟练技术的驾驶员是无法胜任的。

  当时,国内缺此人才,国民政府即向南侨总会呼吁,招募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工回国服务抗日。当时担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接函后,与诸位侨领立即开会,1939年2月7日,以“南侨筹赈总会”名义发出《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修理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地华侨筹赈会或分支各会接洽。”南侨总会有关领导侯西反、黄奕欣、刘牡丹、王铁汉等人穿街过巷走乡村,发表演说动员鼓励应募。

  第一批应招新加坡32名、马来西亚48名,2月18日农历大年除夕,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怡和轩俱乐部举行欢送会,华侨机工奔赴祖国抗日战争最前线。

  据统计,从1939年2月至9月,由南侨总会组织回国的华侨机工共计3192人,这些华侨机工来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师、教师、经理、店员、医生、工人、党派领袖等,有富家子弟,也有失业者,他们满怀爱国激情,发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誓言,回国投身抗日卫国战争。

  南侨机工驾驶员虽然大多是技术熟练,但还是有不少人葬身于黔滇缅深谷之中。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继失守,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军用物资入境的惟一通道。日本侵略者为切断这条中国对外惟一的交通大动脉,派出大量飞机对滇缅公路特别是怒江惠通桥和澜沧功果桥进行狂轰滥炸,有数百名骁勇顽强的南侨机工被日机炸死。就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南侨机工夜以继日,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战运输。

  南侨机工运输队每月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军用物资达1万吨。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华侨机工们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他们抢运了45万吨军火物资入境,并在西南运输战线上抢修了上千辆的军、民用车辆。

  南侨机工回国参战,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的贡献,当年3000多名南侨机工参加抗战胜利后,幸存2000余名,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余人留居国内,1000余人为祖国的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中华民族的无名英雄,海内外炎黄子孙永远没有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滇缅公路的起点---昆明建立一座雄伟庄严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200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又一座“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在中缅边境线云南畹町落成。

  追寻南洋华侨机工足迹

  2011年4月,记者从贵州抗战重要战场之一------独山出发,沿着黔滇缅抗战路,追寻南洋华侨机工的足迹,辗转上千里,渴望能透过已经远去的时光,打开历史的记忆之门,寻找到曾经在大西南抗战公路上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南侨机工的身影和故事。

  4月16日14时,记者在云南昆明汽车客运西站附近看见,一块巨大的“滇缅公路浮雕墙”和“滇缅公路零公里处纪念碑”立在公路靠山墙壁上,碑文记载,从1937年冬至1938年8月,云南男丁妇孺20余万人用铁锹、锄头、簸箕等原始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历时9月死伤逾万,凿出959.4公里的滇缅公路中国境内路段。

  随后,记者来到昆明滇池湖畔西山公园,这里松柏苍翠静默,青竹修长低首,桃花樱花粉红簇簇,其间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该纪念碑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华侨及南侨机工后代捐款建成。碑身气势磅礴,碑前两层台阶均为7级,象征七七抗战;碑上端雕有“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四条墨石横带象征当年4万万同胞齐心抗日;碑面镌刻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11个金色大字;碑身两侧砌成两面旗帜形状,象征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旗帜上雕刻3个七七纪念章,代表着回国抗日的3000多名南侨机工;碑身高9米、碑座高3米,体现着九三胜利节;碑座正面刻着“赤子功勋,永垂不朽”。

  纪念碑旁边还设立一个小型南侨机工抗战纪念馆,馆内珍藏这大量当年南洋华侨机工抗战图文资料、实物等,让后人了解这段充满爱国激情的世界华人华侨浴血抗战史。

  记者沿着滇缅公路一路南行,来到了中缅边境云南畹町,我为什么要选择到这看似“遥远”西南角?

  因为,畹町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是古老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驿站。1956年12月15日,正在缅甸访问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缅甸九谷经畹町桥步入中国境内,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畹町因而被载入史册。最为主要的是这里有数段光荣历史令畹町永存史册,她是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的中国起点,从这里开始,道路将向中国境内,以及缅甸、印度方向延伸,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将永远记载着南侨机工、中国远征军、以及盟军的重要历史。

  还有就是这里有一座抗战丰碑:2005年9月,由南侨机工后裔、恒昌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林晓昌先生捐资350万元,在畹町国家级森林公园内修建了一座高16米的“南洋华侨回国抗日纪念碑”,纪念碑下竖立着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塑像,她俯瞰滇缅公路,面对邻邦缅甸九谷市;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的四万万同胞,南侨机工荣誉证章镶嵌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宽6米高3米共3层的黑色底座寓意九三抗战胜利;碑后是记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右侧为纪念碑碑记,左侧是南侨机工英名录。浮雕下方《百雀图》,寓意有孔雀之乡美誉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纪念碑建筑、雕刻所有材料均用福建花岗岩石。红色雄伟的纪念碑直冲云霄,象征中华民族冲出黑暗、走向光明。据悉,纪念园还被命名为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机工追述抗战烽火岁月

  现年90多岁的程龙庆祖籍福建泉州,1920年出生在新加坡。1939年5月,18岁的程龙庆和众多热血青年一样,踊跃报名参加第五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从新加坡出发,在香港搭船驶向越南海防,进入广西凭祥,驾驶着20辆汽车向重庆方向出发,途中遭遇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沿黔桂公路----广西、贵州独山、都匀、贵阳到重庆。

  当时,重庆是国民政府“陪都”,日军飞机常来空袭。起初,车队一听到警报,他们就把车开到郊外躲起来,后来,跑警报跑厌了,有时索性呆在屋里。

  程老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次轰炸中,一块弹片在他左小腿上划出了一道2寸长的口子,在养伤期间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经常用问:“小鬼,生活还好吗?习惯不习惯呐?” 作为一个普通的机工,能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程龙庆和其他机工都备感振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侨机工完成了历史使命,在陈嘉庚先生的大力促成下开始复员南返。本已办好南返护照的程老与妻子彭云霜却因岳母身患重病,最终选择留在中国。解放后,程老在重庆市公共交通公司当一名普通的驾驶员。程老在平凡的岗位先后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安全行车标兵,他60岁那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令华侨机工蒋印生印象深刻的是和战友到广西接车,车上全是支援抗日前线的枪支弹药,返回昆明途经独山时,车队遇到了日军的猛烈炮击,日军密集的炮火如冰雹一般落在车顶和周围,公路旁是万丈深渊,蒋印生尽量保持平静,手反复转动车钥匙,试着重新发动汽车,和战友把车艰难地开进了附近的山洞,才保住了整车的军需物资。

  1943年至1949年,蒋印生先生因运输成绩显著,被调往美国驻昆明华侨救济总署担任驾驶员,尔后,到贵阳国民党辎汽七团担任驾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西藏军区任驾驶教官,为部队培养了众多驾驶人才,因此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一、二、三等功臣和“军区积极分子”以及“军区最高政治荣誉”称号。1979年7月,蒋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祖籍福建、至今生活在重庆市巴南区的93多岁高龄的林广怀回忆:1939年,年仅18岁的他从马来西亚应征报名成为第八批南侨机工回国队的队长,回国经集训后,被编入西南运输处第17大队华侨补充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运送军用物资、枪支弹药,还包括运送士兵,奔跑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缅甸仰光等地,运部队到前线,怕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上扫射,晚上不敢开车灯,只能把头伸出窗外瞅着路,压着悬崖边线慢慢开,好不容易到了前线,又要马不停蹄地把伤兵往后方运,在行车途中常遭敌机袭击。他个子小,身体瘦,在前线都不知从哪来的勇气,一趟趟把那些爬不上车的伤兵往车上背,子弹就在耳边飞。运伤兵是件麻烦事,伤轻的要开快点,伤重的要开慢点,很难将就,特别是在滇缅公路上不知道翻了多少车、死了多少人。后因滇缅公路无法通行,林老跟友人来到重庆,找到原西南交通运输处第三分处运输器材,往返于昆明、贵阳、湖南等地,夜以继日地运送部队兵员到前线。

  1945年,日军打到贵州独山,他们负责运送国民党13军到独山,大炮不停打,二、三百公里走了好几天,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是不能离开车的,车就是生命。

  解放后,林老变卖了车行的车辆,将钱全部捐了出来。林老成为重庆汽车运输公司一名驾驶员,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荣获“101公里特级驾驶员”称号。

  2009年12月,60多岁的海南籍南洋机工后裔杨善国赶到中缅边境云南畹町瞻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现场,他向记者讲述了他母亲李月美女扮男装报名参加机工回国抗战的传奇经历。

  1939年初,陈嘉庚号召南洋年轻机工回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当时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女青年李月美被爱国热潮所鼓舞,兴致勃勃地前往筹赈会报名,因她是女性而遭拒绝。

  不招收女机工,怎么办呢?难道女人就报国无门吗?李月美心里不服气,想起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故事,她于是瞒着家人,以一个铁血男儿身份,踏上了抗日救国征途。

  李月美在机工队里表现很出色,既有男子的粗犷,又有女子的精明。刚开始,没人知道她是女儿身,直到在一次事故中遇到了她知心爱人。 1940年的一天,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脑部震荡。幸亏过路的南洋机工车队及时发现,海南籍南洋机工杨维诠奋力抢救,把她送往医院急救。1个月后,母亲康复,并对杨维诠的诚实与善良深有感触,两个司机就此相爱。

  为此,李月美被誉为“当代花木兰”,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政治活动家何香凝为表彰其爱国精神,特题字“巾帼英雄”赠李月美作纪念。

  2011年7月12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直系长孙陈立人带领8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后裔沿着先辈足迹到达畹町,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举行纪念活动,参观“抗战名桥”畹町桥,缅怀逝去的亲人和先烈,追忆先辈们的爱国情操。

  陈立人说:“每次来云南都有不同的感受。此次来到畹町,感触颇深,对滇缅抗战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希望有更多的华侨同胞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祖国的建设事业。”

  一路上,记者寻访、记录,然而,历史久远,寻访到的远不及真实历史之万一,当年南洋华侨机工的爱国精神绝对伟大、光荣而壮美!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1-19 09:15: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南洋老机工:冒着炮火 他们抢运两万多吨军火

下一篇:800万华侨为抗日战争捐了多少钱? 中国人不该忘记的袍泽兄弟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