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号慈威,国民党陆军上将。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7岁入乡私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
罗卓英早年参加东征、北伐及中原大战等役,由下级军官累升至国军第11师师长及第18军军长,并积极参与江西剿共。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之罗店争夺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平满纳战役等重大战役,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5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青年军总监、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1946年晋升为陆军上将。1947年8月赴沈阳,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主任陈诚)。1948年2月,随陈诚离职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败逃的国民党军队。金门战役初起,罗卓英与胡琏从台北抵达金门,原意以胡琏取代汤恩伯与李良荣,惟正值战事激烈进行,罗卓英以第18军老长官身份于旁督战,但未参与指挥。不久,长官公署撤销,改任台湾政权“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于台北。其族人多随之迁往台湾,乡居屏东县。
人物简介
罗卓英(1896年3月19日-1961年11月6日),原名东潘,谱名高哲,学名典荪,字尤青,别号慈威(又作慈卫),189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乡曲滩村宜洋坪,幼年过嗣与同县湖寮乡岭下村的叔父。中华民国11年(192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毕业。先后任炮兵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副军长、军长、第十五军团司令等职。是著名的抗日名将,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之罗店争夺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平满纳战役重大战役,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5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太平洋战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青年军总监、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等职。
罗卓英出身农家,幼年既耕且读,7岁入私塾启蒙,后入大埔官学和大埔中学。
1918年,中学毕业后北上,报考保定军校不第,次年考上该校第八期炮科,与同学陈诚结为莫逆之交。因而他后来成为陈诚派系的主要骨干和智囊人物。
1922年6月,从保定军校毕业回到家乡,先后任大埔中学教务主任、湖山官学校长。并倡办湖山中学。
1923年,罗卓英曾受邹鲁推荐,任潮梅军少校参谋,但旋即辞职。
1925年,东征军回师广州,进行大改编,罗卓英正式投身于军界,并参加了讨伐刘、杨之役。第二次东征时,
任第一师炮兵连连长,在惠州攻城战中指挥炮兵准确地摧毁城楼,打开缺口,使持续两天、屡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战功。随后率部队由河婆入揭阳、黄岗,升任炮兵副营长,参加了1926年10月歼灭孙传芳、周荫人部的战役。接着随军由闽、浙入苏。此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参谋处长、参谋长(师长陈诚)、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第十一师参谋长、第三十三旅旅长、第十一师副师长、第十一师师长。
1928年秋,因其“整军经武,屡建殊勋”,提升为第18军副军长。嗣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驻赣绥靖预备军总指挥、粤汉铁路警备司令、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先后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对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围剿,晋衔陆军中将。 罗卓英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儒将。从军期间,在炮火弭漫,战况紧张之际,也从不辍笔。
1931年9月时任第11师中将师长。1932年7月1日升任第18军中将副军长。1935年9月7日升任第18军中将军长。1937年9月30日升任第16军团上将军团长兼第18军军长。10月4日升兼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11月12日升兼第15集团军上将总司令。
1937年8月至11月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争夺战是其率部参与的抗日首仗。他时任国军第18军军长,统领麾下官兵奋战于罗店、宝山,与日军反复较量;“三来三往”,“十荡十决”,“一个子弹一个敌,一寸河山一寸血”,堪称“血肉磨坊”!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乃至日军未能跨越浏河、嘉定之线一步,因而擢升为第16军团长、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和总司令。
1938年6月举行武汉会战,国军投入兵力逾百万,阵线绵延数千公里。其间,罗卓英独树一帜:多次临危受命,历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和第5兵团上将司令,驱驰纵横多个战区、省域作战而毕其役。信阳失守,蒋介石尝询罗卓英:“武汉尚能守几日?”他坚定地回答:“两周当可无虞!”蒋氏甚喜,指令:“你守十日可矣。”他果真不负重托,掩护武汉大批军民、物资完成安全有序的撤退转移。
在1939年2月的南昌会战中,日军集结陆、空、海军协同作战,并组建阵容强大的机械化攻击部队,气势汹汹地大举来犯。时任第9战区前敌总司令的罗卓英精心地调兵遣将,设局布防,先发制人,“精神奋起作刀枪,锄奸杀敌勇难当”。经过将近三个月激战,终因敌强我弱、配合不力等缘故而惜乎功败垂成。
1941年3月至4月间,在江西省上高县,罗卓英亲率第19集团军将士,与当地民众同仇敌忾,几番调整战略部署,创造抗日战争中 “变内线被包围为外线反包围”的成功战例:完胜日军的两个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团,敌寇伤亡总数高达15000余人,还击毁、击沉或击伤敌军轰炸机和汽艇,缴获大批战利品。此役被誉为“堪与媲美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他本人亦获得最高当局褒奖。
从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日军又向湖南省长沙连续发动三次疯狂进攻。时任第9战区前敌总司令兼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的罗卓英,初期直接指挥赣北各军守备御敌,中期开展异常猛烈的夏季攻势,最后率部扼守于东山、郎梨市各渡河据点,形成百里侧击之势,切断日军退路。敌遭惨败,狼狈北遁,他又担任追击军总司令,周密筹措,紧逼穷寇,大展神威,终至“我军民合力构筑倭寇万人冢 于浏阳河畔”!
1942年初,罗卓英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统帅十万大军,并以大兵团作战序列跨出国门,驰骋缅甸,协同盟军,挥戈异域,意义殊伟。虽说数月内连奏“同古大捷”、“仁安羌大捷”及 “东枝大捷”凯歌,然而缘于复杂的战场因素而告失利。他率部转入印度,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负责在蓝姆伽训导抗日将士。嗣后奉调回国,任军令部次长、东南训练团教育长(蒋介石任团长)及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等职,悉心教诲青年远征军官兵,日后参加缅北、滇西大反攻,夺得抗战最终胜利。
概而言之,抗日疆场百战多。罗卓英凭借其保土卫国的民族大义、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完成了“军人事业在战场”的神圣职责,实现了“扬威横览太平洋”的光荣梦想,谱写了一曲雄浑激越的抗日战歌!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底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1946年晋升为陆军上将。1947年8月赴沈阳,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主任陈诚)。1948年2月,随陈诚离职南下,任东南军政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败逃的国民党军队。不久,长官公署撤销,改任台湾政权“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于台北。其族人亦多乡居屏东县。育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名为中郎。
人物生平
东征北伐
1922年6月毕业回到家乡,先后在大埔中学任教务主任,在湖山官学任校长,并倡办湖山中学。1923年,罗卓英曾受邹鲁推荐,任潮梅军少校参谋,但旋即辞职。1925年,东征军回师广州,进行大改编,罗卓英才正式参军,并参加了讨伐刘、杨之役。第二次东征时,任第一师炮兵连连长,在惠州攻城战中指挥炮兵准确地摧毁城楼,打开缺口,使持续两天、屡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战功。随后率部队由河婆入揭阳、黄岗,升炮兵副营长,参加了1926年10月歼灭孙传芳、周荫人部的战役。接着随军由闽、浙入苏。1927年,陈诚升第二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即归其麾下,任师参谋处长、参谋长。1928年春,陈诚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警卫司令,罗被委任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但不久即为何应钦裁撤。是年秋,蒋介石成立陆军第十一师,任命陈诚为副师长,罗随之任参谋长。1929年春,陈诚升师长,罗卓英被任命为第三十三旅旅长,旋即升副师长。
中原大战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第十一师经徐州、砀山、杞县进击,与冯玉祥部激战于归德。7月奉令与蔡廷锴部共解曲阜之围,大败阎锡山的军队,并乘胜追击,占领了济南、郑州。陈诚升第十八军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罗卓英也升任第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带兵很注重抓紧时间进行休整、训练,并对官兵灌输忠于蒋介石和陈诚的思想。
围剿红军
1931年5月,第十一师与第十四师作为围剿红军的主力,从抚州、南城攻打中央苏区,企图找红军主力决战,却被红军声东击西的战术,弄得在黎川、南丰、广昌、宁都一带疲于奔命,士气低落。在进攻中央苏区的同时,罗卓英秉承陈诚的意旨,乘机吞并杂牌军。罗卓英因“整军经武,屡建殊勋”,提升为第十八军副军长。此后,陈诚升第三路总指挥兼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则代陈诚指挥该军。
1933年2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罗卓英部作为第一纵队出宜黄,拟先攻乐安再犯广昌。由于第十八军下辖师太多,为指挥方便,陈诚请准蒋介石,临时决定成立第五军,升罗为军长,下辖第五十二、五十九师。2月28日至3月1日,第五十二师在行进中被红军围歼,师长李明受伤自杀。第五十九师企图增援,途中又被红军包围全歼,师长陈时骥被生俘。这样,第五军尚未正式成立便全军覆灭。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罗卓英仍回十八军任副军长,代行陈诚的军长职权,有时陈诚的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和十八军部驻在一起,连总指挥的权亦由罗代为执行。
1935年,罗卓英晋衔陆军中将。
1936年,第十八军驻粤汉铁路南段。8月4日,蒋介石颁布平定桂军战斗序列,罗卓英被任为前敌总指挥,率军南下,陈兵西江,迫桂军就范。8月11日,蒋介石到广州设行营,任命罗卓英为行营办公厅厅长兼代参谋长、粤汉铁路警备司令。次年,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
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国家民族处于此危难的时刻,罗卓英率领千万健儿与日寇血战沙场,谱写了人生最光荣的一页。
淞沪会战中,罗卓英的十八军被编入左翼军序列,参加宝山、罗店、浏河一带的防守。8月23日凌晨,日军在小川沙、狮子林、炮台湾等地同时登陆,向宝山、罗店、浏河猛烈进犯,其中又以罗店、嘉定方向作为重点,企图切断京沪线,包围上海的国民党野战部队;8月25日,日军又从吴淞镇、蕴藻浜、张华浜开始登陆,重点仍是指向罗店。由于该地濒临长江口,离大场、闸北不远,日舰的炮火可以直接命中陆上的目标,又有制空权,便于海陆空协同作战。日军集中重兵,对这一带猛攻,其中罗店争夺战最为激烈。全部到达上海时,罗店已经失陷。罗卓英即令第十一师将其夺回,其后一个多月里,罗指挥部队与日军反复争夺罗店、浏河一带。白天,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夺取阵地;夜晚,罗部将阵地夺回,战斗非常艰苦和激烈,官兵伤亡惨重。在这次战役中,罗卓英先后升为第十六军团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不久改归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由薛岳代),罗为副司令。9月6日,罗部奉命负责防守金家宅、罗店西南、南北的周宅、曹庄至朝王庙、双龙墩、沈家桥、浏河等地,与日军开展阵地战,大量歼灭日军,从而打破了敌人企图打通长江右岸,包围上海的计划。
彭湖战场
11月5日,日军从设防空虚的曹泾镇、金丝娘桥一带登陆,攻陷松江,
上海防线动摇,守军不得不全线撤退。13日,罗部向吴县、福山一线转移。15日,与日军激战于常熟、福山、兴隆桥,击沉日舰四艘。19日,向锡(无锡)、澄(江阴)线撤退。此时正值冬寒,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士气低落。第十九集团军退到江苏、浙江、安徽交界处,开始了游击战时期。
11月19日,罗卓英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协助唐生智守卫南京。日军争夺中华门时,南京城防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亲自指挥反击,将攻入城内的日军全部击毙,暂时稳住了局势。12月12日,日军对南京的攻击达到最高潮。中午前后中华门首先失守,南京城防全线动摇,城防司令唐生智意识到按原计划14日晚撤退已来不及,遂决定提前至当晚撤退。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师以上指挥官开会,宣布了蒋介石11日晚发来的择机撤退的电报,部署撤退计划。月底,南京即告失守,罗重回苏、皖、浙边区,接替薛岳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
1938年6月至8月,罗部在彭湖战场上与日军激斗,于流澌桥一带歼灭了大批敌军,并多次挫败日军在湖口一带的登陆企图。9月12日,罗卓英代替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之职。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罗的第十九集团军归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指挥,参加南昌会战,罗卓英任战区前敌总司令,负责直接指挥。
南昌会战
1939年3月,日军冈村宁次率四个师团的兵力进攻南昌,3月24日陷吴城镇,并强渡修水,与罗部激战于万家埠、安义一带。27日,奉新、南昌相继沦陷。罗卓英下令各部避开敌锋,逐渐建立起修水以南,赣江以北的抗日根据地,与日军第一○一、一○六师团对峙。4月下旬,罗负责全面部署并指挥本集团、上官云相集团及高荫槐集团的一部,对南昌之日军反攻,试图夺回该市。21日晚,罗统率三军,以分兵合击之势对南昌进击,由于未能切断南浔铁路,使日军得以增援,加之在反攻南昌的关键时刻,遭日军反击的第七十九师师长段朗如违令畏缩,至误良机,使第一次反攻只得暂停。5月1日再次反攻时,日军借助其空炮火力支援,顽强扼守南昌外围阵地,并进行反击,罗军伤亡十分严重,无力攻坚。5月9日,全线停止反攻。反攻南昌城后,罗卓英集团放弃了对城市的争夺战,改为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游击战。此后罗指挥第十九集团军参加了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扫荡战、1940年夏季配合第五战区的扫荡战,歼灭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
立功授勋
1940年2月,罗升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汪精卫投敌叛国后,他与薛岳、王陵基、杨森等联名通电讨汪。
日军进攻长沙受挫之后,深感必须首先消灭或赶走赣江、抚河流域一带的国民党野战军,扫清障碍,才能直捣长沙右侧,打通粤汉铁路,便于1941年3月发动了鄱阳湖扫荡战。由日寇三十三、三十四师团、池田混成旅团,及远藤少将指挥的第三飞行团组成的扫荡部队,共出动了四万余人,飞机百余架,坦克四十余辆,分三路合击第十九集团军的指挥中心上高。罗卓英指挥刘多荃的第四十九军、李觉的第七十九军、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和赶来增援的七十二军李良基师,共六万余人,采取两翼牵制敌军,使其不能形成合围之势,并大胆集中重兵,转移外线,诱敌从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带歼灭敌人的战略。是役,敌三十四师团几乎被全歼,该师团步兵指挥官宕永少将因重伤至毙。据当时战报说,日军被毙伤24000余人,被俘72人。罗卓英因此役而获青天白日勋章。
浏阳之战
12月中旬,罗卓英将该集团军司令部由上高迁到浏阳,指挥肖之楚第二十六军、夏楚中第七十九军及郭礼伯第一九四师,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罗将此两军一师布置于浏阳、醴陵、株洲一带,与王陵基集团相配合,对长沙近郊成百里侧击之势。
1942年1月1日,来势汹汹的日军渡过浏阳河,罗、王部静伏不动,待敌进入长沙近郊,即全线出击。罗令二十六军出永安市,杨枫坝向槊梨市,七十九军及一九四师出马经营黄花市亦攻槊梨市,急速进军,与杨森、王陵基集团密切配合,形成对敌包围圈。经过四天血战,挫败日军的攻势。随后,罗卓英任南方追击军总司令,率三军穷追猛赶,追至桃林忠场一带,与日军对峙。与此同时,赣北之敌亦全线出动,进犯高安、修水地区,配合长沙作战,罗卓英在浏阳遥控指挥,粉碎了敌军的牵制计划。
中国远征军
1942年4月2日,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归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指挥。4月5日,罗与蒋介石乘飞机到达腊戌与史迪威部署平满纳会战,打算将日军引到该线的有利地带歼灭。计划定下后,正准备施行,但英军决定撤往印度,已全部集中西线,原有防地均放弃。罗部接替防务,进行了皮尤河前哨战、同古战斗和斯瓦逐次抵抗战斗,掩护了英军的撤退。4月18日,因东西两路告急,棠吉、瓦城动摇,史、罗只得放弃平满纳会战,退守瓦城,重新计划瓦城会战,准备在瓦城附近与日军一决雌雄。但他们未重视把守通往腊戌的要道东枝等地,而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日军来攻瓦城。
然而,日军却不采取正面强攻的战略,而是迂回出击,派一部佯攻瓦城,一部袭击东枝。占领东枝后,得悉罗部集兵瓦城,便以机械化部队急攻腊戌。当史、罗获悉腊戌危急时,已赴援不及。28日,腊戌失陷。瓦城处于被包围之中,史、罗这才如梦方醒。30日,急令各部向伊洛瓦底江后撤,急援八莫、密支那,试图先固后方,再图进取。可是一切已为时太晚,日军占腊戌后,继续沿东线急进,5月3日,占领中缅边境重镇畹町,飞兵莫八,全速抢占密支那。5月8日,密支那失守。9日,腾冲亦沦敌手。
至此,十万入缅军的归路被切断。5月1日,史、罗下令放弃瓦城,开始了悲惨的大撤退。全军被迫丢掉车辆辎重,突破日军封锁线,进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一部分于8月初回到滇西。罗卓英的长官司令部及新三十八师则经巴曼克、曼坎、荷马林、泰南进入印度。入缅军十万人损失五万余,其中三分之二死于撤退途中。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因重伤得不到治疗,而壮烈牺牲。
罗卓英进入印度后,于6月11日率参谋长杨业孔及官兵四十余人到新德里,14日参加联合国庆祝大会,23日返重庆述职。10月,与史迪威和韦维尔等会谈,决定将中国入印的第二十二、新三十八师在加尔各答西北设训练基地,取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指挥。为了保持中国军队的独立性,另设副总指挥部,由罗节制。由于史迪威要求营以上的军官由美国人担任,因而与罗产生了矛盾。蒋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要求,为了解决纠纷,便以撤销副总指挥部,调回罗卓英为条件与史迪威妥协。是年冬,罗卓英离印返渝。
1943年5月,罗出任军令部次长,不久即调军事委员会桂林干训团教育长,“与驻华美军合作,首用轮带式教育法,训练反攻部队”。
国共内战
1945年5月,罗卓英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8月底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初,曾鼓吹为乡梓建设尽力,提出建设广东的五大方针。1947年初又提出广东建设的五年计划。
同年8月底,陈诚接替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陈妄想创造奇迹,以挽救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因而把罗卓英请到沈阳,任行辕副主任之职。罗卓英到东北后,协助陈诚整顿军队,裁并机关,控制金融等。
南撤台湾
1948年2月,陈诚在一片责骂声中离职,罗也随之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的国民党军队。
不久,长官公署撤销,罗卓英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旋即自请退为预备役养闲。1961年11月6日,罗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蒋介石授予他忠贞为国,殊堪旌扬的旌忠状。
人物成就
土木系灵魂人物
日冦侵华,民族危难,各省军阀摒弃前嫌,公推蒋介石为最高统帅领导抗日。蒋介石用人标准,主要有所谓浙、保、黄三系,即江浙籍贯、保定与黄埔军校毕业。诸将之 中,陈诚(字辞修)为浙江青田人,保定八期毕业,后为黄埔教官,悉合三大标准。且对蒋氏极其忠诚,蒋氏于军国大计最为倚重陈诚,其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向为世人所习闻。而众人亦呼陈诚为“小委员长”,可谓位高权重。故称陈诚所部为国军第一嫡系王牌实不为过。陈诚人称“袖珍总裁”,而罗卓英则被称为“袖珍智囊”,关系非他人可比。
陈诚与罗卓英为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同班同桌同学,之后义结金兰,终身追随。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起家,尤以陈诚、罗卓英所部为班底,视为第一亲信嫡系部队,藉以扩充实力。1925至1937年十二年间,东征北伐、中原大战、蒋桂战争、以至围剿红军,一统中国,皆以陈、罗为主力。而陈、罗二将亦忠贞不贰,矢志追随。其间陈诚所部十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陈诚任军长,罗卓英继任师长。十一为土,十八为木,故该军师别称“土木系”,是国军第一王牌部队,亦为日后抗战之主力中坚。后罗卓英以“整军经武,屡建殊勋”而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代行军长职责。
后陈诚转参蒋介石高级枢密,土木系一应军务,悉委罗卓英代领。故罗于抗战期间,实为土木系之具体操盘手。且蒋陈重大军事决策,亦须交由心腹亲信施行,始可确保无虞,而其人则非罗氏莫属。
罗亦不负所望,先后以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以及大型会战正副总指挥等身份,亲率中央军主力部队,勇往直前。凡遇硬仗,总是冲在最前面,与悍敌周旋鏖战于华东、华中、中南以及滇缅各大战场,在国民党军内素有“救火队”之誉。
第十八军先后产生五名一级上将、四名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一名空军总司令、一名勤联总司令、二十多名军长,为各军出产人才第一。此虽由陈诚提携所致,而罗卓英维持培育之功亦不可没。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罗卓英自淞沪会战开始即首当其冲,继而转战常熟广德,拱卫首都南京,指挥保卫武汉,组织反攻南昌,获取上高大捷,乃至三次长沙会战,一度缅甸远征,直至最后胜利,可谓南征北战,几至无役不与。
后来罗卓英在台去世,陈诚亲撰祭文《哭尤兄》曰:“假令论及昔年报国,与其谓诚稍有贡献,毋宁悉以属之于兄。”情虽谦抑,誉非过实。
战绩彪柄,扬威国际
八年全面抗战,论作战次数之频繁,战区跨度之大,战绩之辉煌,所有国军将领中,实难有人能超过罗卓英。
1.最惨烈之拉锯战:上海罗店争夺战
1937年“八·一三”凇沪会战,罗店为双方必争之地。第十五集团总司令陈诚率部把守,决心不惜任何代价,明确指示:“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即使全军打光打尽,也在所不惜!”
罗卓英军长亲率中央军主力第18军,开拨淞沪会战前线,把守最紧要阵地,抵死抗争,有进无退。其压力及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罗店争夺战自8月23日清晨起,至9月18日止,历时27日。战至酣时,每小时伤亡上千人。日冦为之胆寒,称之为“血肉磨坊”,“一寸山河一寸血”之说即由此得来。据其部下王楚英少将回忆,总指挥罗卓英不避矢石,亲临督战,几为日寇机枪击中,幸被部属及时按倒,始免于难。
其时有人进言:“敌人火力旺盛,不如退守昆山,以避其锋。”罗卓英愤然答曰:“罗店者,乃我家之店也。此正吾人摧敌破阵之地,何惧焉!”(杨力翔《淞沪风云罗店血———罗卓英率部首战日寇》,《罗卓英将军纪闻》上册第43页)
罗卓英指挥坚守东战场长达83天,几与会战全程相始终。直至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始终未能跨越浏河、嘉定之线一步。痛歼倭奴,威震敌国,乃至“扶桑童稚知名姓”。
2 .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之决战:武汉会战
1938年,首都南京已失陷,武汉为临时首都,故日本大本营认为,攻占武汉即可迫使中国屈服。为求速战速决,结束对华作战,本次大会战,日方先后投入兵力多达40余万人,超过在华总兵力三分之一。
而与之相应,中国政府拟定以确保武汉为核心之持久抗战计划,将全国军队划为十大战区,并设武汉卫戍总司令部与江防部队,其中尤以第5战区与第9战区为重点,分别由李宗仁与陈诚担任司令长官。中国政府共投入129个师110多万人。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交战时间之长,作战战线之长,战争规模之大,置诸八年全面抗战历史,可谓空前未有。会战自1938年6月11日始,至10月27日止,历时4个多月。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之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
纵观整个武汉会战,罗卓英每每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力挽狂澜,独支残局。始则马当失守,奉命抵死反攻;继而信阳陷敌,领衔北上阻敌;终则武汉撤退,请缨掩护转移。自始至终,参与其役。其所跨越战区,先由第3战区到第9战区,后到武汉卫戍区,再到第5战区作战;地域则由长江沿岸、大别山麓至鄂湘边界,军职则由第19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到第5兵团总司令。可谓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军内“救火队”之誉由此得来。
而最后放弃武汉,也全仗罗率部死守半月,始得从容不迫,全身而退,不至重蹈南京覆辙。如此作为,求诸众多高级将领,实惟一人。然其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处事之智,临敌之勇,远非单一战区,某一战役、某一将领所堪比拟。陈诚谓其“每当艰苦盘错之时,轧攘袂争先,义形于色”,复称其“默运智略,消弭无形”,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其“见事之卓,决策之深,思虑之缜密,临阵之忠勇”,则陈诚“知之尤深”,当时已有公论。
3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战:上高大捷
1941年,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大本营妄图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以便解脱主力,抽兵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于是遣重兵扫荡赣北,意图速战速决。中国军队以上高为中心,在赣西北地区,与日军大规模会战,3月15日-4月9日,历时26天,最终制胜,是为上高会战。
上高会战国军以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为总指挥,投入总兵力约9.5万人,实际参战兵力约7万人。日军以11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为总指挥,进犯总兵力约6.5万人,并配有战车40辆,飞机150架,实际参战兵力4.2万人。
据第19集团军《上高会战详报》记载:会战毙伤日军官兵15729人,日军第34师团参谋长樱井德太郎因战败自杀,第11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被大本营撤职。国军伤亡20533人,其中阵亡9541人。
时中央通讯社、国民日报、长沙光华日报、江西国民报、大江日报、长沙阵中报、东南日报等各媒体争相报道,将上高大捷与台儿庄大捷媲美。如1941年4月1日《东南日报》报道:这次大捷是“与台儿庄战役前后辉映的第二次大捷”。4月15日《重庆大公报》报道:“此役俘虏之多,为八一三以来所未有”。4月17日《桂林扫荡报》盛赞:通过上高会战,世界人民足以看到,在远东牵制日军的主力是中国军队,从而更“树立了中国成为亚洲反侵略势力中的地位”。
是役以劣胜优,且力保阵地不失,较之台儿庄战役胜敌而失地,尤觉胜果辉煌,李宗仁亦未免折服。军委会总参谋长何应钦电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曰:“捷音远播,举国腾欢,收赣北空前未有之战果,作战国最后胜利之先声。”并在国民参政会上以及面对记者采访时得意断言:上高会战是我军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作!蒋介石则誉之为“空前胜利”,并称为“胜利之年开胜利之先河”。
胜利之得来,实与总指挥罗卓英及主要将领参谋之果敢决策密不可分。会战至第三天,实为危急关头,其时是守是撤,争议激烈。副参谋长黄华国力主“撤离上高,不予决战”,附和者过半。罗卓英力排众议,坚持决战,曰:“上高以西,无阵地可守!”时某军参谋长来电反对固守上高,罗即予大声呵斥,而战局亦为之扭转。
4 .最具国际影响之战役:仁安羌大捷
国际结盟,共御强敌,罗卓英由最高统帅钦定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临时空降异域,以调和内外,折冲樽俎。其间部属连获大捷,扬威国际,可谓史无前例。
1942年4月19日,罗卓英上将命令孙立人师长驰援仁安羌被困英军,以一千兵士,救出七倍于己之盟军,轰动国际。
时罗将军赋诗一首,以婉谢国际记者宣传其事:“救人从井吾何惜,急难鸰原正此时。四海一家须共喻,乾坤大道不为私。”此诗经记者传播,远扬国际,深入人心。
战功显赫,难以比肩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抗战期间,决定战局走向之重要因素,当属十大战区历任正副司令长官暨四十大集团军历任正副总司令。故欲论名将之贡献,可以十项重要指标,即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大型会战副总指挥、总指挥、单位集团军参与会战次数、殉国将领、授衔上将、青天白日勋章等为依据,对集团军副总司令及授衔上将以上高级将领予以集中考量。
经统计,以上十项指标,共得666人,1283频次。前十名将领分列如下:罗卓英(21频次)、孙连仲(19频次)、薛岳、杨森、唐式遵、李品仙(以上各14频次)、陈诚、王陵基(各13频次)、王缵绪、孙震、汤恩伯(各12频次)。
其中罗卓英以21频次独占鳌头,具体指标如下:战区司令长官1次、副司令长官2次、集团军总司令2次、副总司令1次、会战总指挥1次、副总指挥4次、亲率集团军参与会战次数8次、授衔上将1次、青天白日勋章1次。
若以集团军总司令身份而论,罗卓英于22次大型会战中参战8次,仅次于杨森、唐式遵与王陵基等三名川军总司令(均参战10次),与孙震、王缵绪及卢汉在全部116任总司令中并列第四。优于孙连仲、李品仙(均7次)、汤恩伯(6次)、陈诚、薛岳、顾祝同、吴奇伟、朱德、王耀武(以上6人均为2次)等无数名将。
若以战区计,罗卓英连续转战于抗日各大战区,全国十大战区,罗卓英曾经征战之处,至少有第1、第3、第5、第7及第9战区,加上南京卫戍区、武汉卫戍区以及滇缅印战区等,可谓跨越国境过半。民国元老于右任称其“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确非虚誉。
儒将风流,文武全才
罗卓英身经百战,马上英姿早已载入史册。少为人知的,是他文采风流,精擅律绝。戎马倥偬之际,几乎无役不诗。抗战胜利后,他出版有《呼江吸海楼诗集》,收入183题共593首诗,皆创作于1937年7月至1946年11月,涵盖整个抗战时期,时罗卓英在四十二至五十一岁之间。其中多数篇章,如《芦沟曲》、《罗店》、《吊宝山殉城姚营官兵》、《上高会战奏捷四首》、《远征军贺捷诗三首》等,经战地记者转载传播,一时脍炙人口,乃至蜚声国际。
三进南海,维护主权
罗卓英先生,大埔县湖寮岭下村人(出生于百侯宜洋坪),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他在沪东前线、江西上高、长沙会战、保卫武汉、印缅等地英勇杀敌抗日之事已名闻遐迩,他抗战胜利后回粤主政时,三进南海策划收复南海诸岛一事却鲜为人知,这是他主政广东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南沙群岛在郑和下西洋前,为我国统称“七洲洋”之一部,1931年前称团沙群岛。
1933年,法国人对西沙群岛怀有野心,曾照会我国驻法国大使馆,声称西沙群岛隶属安南(今越南,当时为法国殖民地),被我国政府严厉驳斥,法人自知理屈,此事自行平息。法人在向我交涉西沙群岛同时,出兵占领我南沙群岛,并向全世界宣布。当时,法国报纸报道:“在安南与菲律宾岛之间,有一群珊瑚岛,浮沙暗礁错杂,航行者视为畏途,未敢轻易接近。但该地也有草木繁多之处,广东一带的中国人,有居于该岛以从事渔业为生者……”
我国政府当时向法方提出严正抗议,并据法人自己的报道:“岛上居民都是从事渔业的中国人”,并非无人居住,依照国际惯例,凡新发现岛屿,其居民属何国人,即可证明其主权属于何国,南沙群岛隶属中国,不容置疑。
1939年春,日军在大举进占江西上高、高安等地,妄图扫除占领长沙障碍的同时,出兵侵占了我国西沙及南沙群岛和台湾,驱逐了原驻岛法军(前被法人占领)。同年四月将南沙群岛改名为新南沙群岛,同时将东沙、西沙一并划归台湾总督管辖,隶属高雄县。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抗战,终于使日军臣服,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罗卓英先生因抗战殊功升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罗上任伊始,即受命前往南海诸岛,收归广东省管辖。
罗卓英先生受命后,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接收南海诸岛事宜。他亲自过问,选派工作人员,拟定接收计划,指定省府三名高级官员负责监督实施。省政府从有关各厅局抽调技术人员数十人,又在海南岛崖县及榆林等地征雇渔民及石工近百人。渔民经常进出诸岛,熟悉航道。石工则在军舰上勒制地名石碑,供上岸后各岛立碑定名使用。
11月5日,接收人员由榆林港乘“太平”、“中业”两舰出发,中途遇大风暴而两次折返榆林。12月9日,再次启航,经过三天三夜艰苦航行,12日晨6时抵达南沙群岛,在当地居民欢呼声中,登陆执行任务,日军自行退出。其主岛原称长岛,改为太平岛,以示我海疆太平之意,在岛上立碑升旗。有关人员留在诸岛上两月有余,分别从事各岛之测量、调查、立碑等,还采集动、植物标本,满载而归。
罗卓英 (号慈威)先生三进南海诸岛,从始至终都十分关注,经常垂询,听取报告,提出意见,果断决策,使之圆满完成,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及今后开发南海诸岛作出重大贡献。国民政府中央特指定一岛命名为“南威岛”,以作罗先生接收之纪念。
罗卓英从1945年8月13日起卸下戎装,履新之后,主政南粤,心系南海,不忘初衷。据其《追忆南沙》记载,先后三次巡视海南岛全境(谨按:当年隶属于广东省)。某次,“伫立于已有雏形建设的榆林港(谨按:在三亚市),临风遥望,顿解旧怀,倍加关注。当时以为,大战之后,生息有机,国防经济,相提并举,此其时矣。”果然,翌年9月,国民政府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之规定,在胜利收复台湾之后,再作重大决策:由国防部、内政部和海军总部担纲,组建舰队南下,收复南海诸岛,并饬令广东省政府予以配合。另传此举亦属针锋相对——虽然侵占南海数岛的日军投降并撤离,但是已经察觉当时管治南越、菲律宾的法、美殖民主义者有妄图争夺岛屿之异动。
罗卓英自称,奉命之后,感到“十分兴奋和重视”。他以“艰险定疆”四字,高度概括此项使命之目的、作用和意义等,意蕴尤为深刻。“艰险”者,是指必须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务必旗开得胜;“定疆”者,即谓仰仗军政同心戮力,确定我国领土主权、领海疆域和海洋权益等。此后,他在三个多月的收复过程之中,运筹帷幄,宵衣旰食,处事果断,事必躬亲。“除召集会议,选派员工,订定接收步骤外,并指定省府高级人员三位,负责进行。”(谨按:即各率省府有关厅局数十名技术人员随舰出发,登岛居留、考察、勘测、查证、采集标本等。)“并在海南岛崖县、榆林等处各征雇渔民及石工数十人同往。石工是在舰上凿石刻碑,预备登陆后竖立纪念;渔民则用为领海向导。”(谨按:皆因他们经常进出诸岛,熟悉水性、航道、风向和汛情等。)“当时广东各界人士,闻此消息,曾掀起一次热潮,对于被担任此项任务的人员,几目其为英雄人物。”(引文见《追忆南沙》)
南海主权既复,舰队凯旋,报道连篇累牍,民众奔走相告,罗卓英也是如释重负,欣喜若狂。他不仅为舰队将士举行庆功宴会,赞颂备至、勖勉有加,而且亲撰收复历程文字,镌刻于象牙质纪念牌,颁发给官兵,人手一枚。省府还成立“西南沙群岛志编纂委员会”,他兼任主委,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论证南海主权,并为深入开发海南岛及西、南沙群岛拟订规划。编委会又在广州举办一场“西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会”,披露极其珍贵的大量图片、实物标本、文献资料等,形象展现南海海域及其诸岛。展期5天,盛况空前,参观者达30万人次。此外,正式出版富有文献价值的《东西南沙群岛资料目录》,由他亲笔题写书名。
罗卓英还认为:“吾国为太平洋之大国,为求太平洋之太平,必须共同维护。我们必须稳站此南海三大群岛,方能负起和平之使命。此为义务,亦为责任,更为安定太平洋、保障世界和平之基础。”(引自2012年8月11日《羊城晚报》窦聪先:《南海诸岛物产展览会》)因此,广东省府整理随舰登岛人员获取的翔实资料,专题呈报中央行政院转饬内政部,予以核准和公布;除了将南海各大群岛以及众多岛礁分别命名或更名之外,还特批将南沙群岛的一个岛礁称作“南威岛”,以示褒奖罗卓英(别号慈威)居功至伟。如今该岛已被越南强占,设立南沙第一线军事指挥中心;新的台湾当局则在图谋“租借”太平岛给美、日两国,令人痛心疾首。假若罗卓英泉下有知,情何以堪!
热心教育
罗卓英热心教育,曾先后在家乡与乡人倡办湖山中学(现更名为虎山中学),在江西赣州创办卓英学校、宜山小学。罗卓英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儒将。无论是从军期间,还是在炮火弭漫,战况紧张之际,也从不辍笔,曾著《呼江吸海楼诗集》二册、《正气歌注》一册及《从政言论集》、《抗战言论集》、《赣行吟草》等。
经典战役
罗店战役
罗店战役中能与日军精锐师团对攻的第18军。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18军于8月14日在第二任军长罗卓英的率领下开赴淞沪前线参战。
军长罗卓英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与同学陈诚是莫逆之交。北伐战争结束后,罗卓英一直在陈诚麾下效力,既是陈的得力干将,也是土木系的智囊,其地位仅次与陈,但凡陈诚高升,遗缺必定由罗继任。因此,罗卓英在第18军、乃至整个土木系中都拥有很高的威望,一旦陈诚不在,他必是号令"土木系"的唯一人选。
8月22日,军长罗卓英带着第18军军部抵达无锡,随即根据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的命令开赴罗店、月浦一线布防。一天后,日军第11师团步兵第44联队在小川沙口登陆,并在突破守军56师的防御阵地后占领罗店。罗店虽是一小镇,却是浏河至大场和嘉定至吴淞、宝山间交通枢纽。罗店一失,淞沪战场西北门户洞开、京沪交通线受到威胁。在时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的力主下,收复罗店的任务交由罗卓英率领的第18军来完成。
8月23日下午1时,第11师师长彭善亲抵罗店以南督战。2时50分,第33旅在师山炮营的火力掩护下发起进攻。经一个半小时激战,胡琏指挥的第66团成功突入罗店,并击毙日军川村大尉以下80余人。此后第18军主力即以罗店为中心,与日军第44联队激战数日,期间担负主要防守任务的第67师201旅伤亡惨重,旅长蔡炳炎、团长李维藩、营长张培雨等相继阵亡。
8月27日夜,日军第44联队在得到第22联队增援后继续向罗店发起猛攻。第67师398团同日军在罗店镇内展开逐房逐屋的巷战,但由于寡不敌众,战至28日下午还是被迫放弃了罗店。
军长罗卓英为收复罗店,集中第18军主力,并会同友军第51师和第58师在8月28日至9月8日之间多次围攻罗店,试图全歼在罗店的日军第22联队和第44联队,但由于沟通不畅以及装备差距过大,没能成功收复罗店。但在这10多天的苦战中,第18军却给日军第11师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日军战史在《上海敌前上陆》中,甚至将罗店称之为"尸山血河的城镇"。
说到罗店,我们想到最多的当属"血肉磨坊",而日本人在提到罗店战役时却不断提到一个叫"白璧之家"的地方。白璧之家是日军给位于罗店镇南面一个白色大院所起的俗称,这个由第18军据守的院落从8月28日至9月23日,一直是钉入日军防线的一个钉子,日军第44联队几乎每天都要向这个院落发起进攻。在9月6日的一次攻击中,第44联队第2大队长浅间长之助被第18军击毙,而围绕这个院子的激战只是罗店南方第18军与第11师团惨烈阵地战一个缩影,日军从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院落居然会进攻一个月都束手无策。
10月26日,伤亡惨重的第18军奉命陆续撤出罗店,至南翔整补。至此,为期两个多月罗店战役告一段落。第18军罗店一战,伤亡达1万2千余人,而日军第十一师团在罗店地区的伤亡也达到近6000人。
罗店战后,日军惊讶于居然有中国军队能在海陆空立体攻势下顽强防守如此之长的时间,日军第十一师团步兵第22联队的老兵三好捷三在他的回忆录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军队强大!罗店是极其惨烈的地狱一样的战场"。在罗店被围攻的日军步兵第22旅团也曾在8月29日的战报中提到:"和我们交战过的中国军队中,第11师是装备、素质、士气最为优良的"。
上高会战
震惊中外的上高会战,是中国人民八年全面抗战中,战绩最为辉煌、并取得关键性胜利的著名战役之一。
1941年,日本法西斯分子为了尽快结束长达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丧心病狂地妄图一举消灭国民革命军精锐军队,通过“扫荡战”、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在政治和军事上造成白色恐怖,
以达到迫蒋投降、使中国迅速沦为它的奴役国和战略后方,从而实现其抽兵南下、进一步侵略东南亚诸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以圆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3月5日-4月9日,日本侵略军集结第33师团、34师团和第20混成旅团共六万五千余重兵,在100余架飞机的狂轰和掩护下,兵分三路,从安义等地出发,孤注一掷,疯狂发动“鄱阳湖扫荡战”,企图消灭国民革命军王牌军队罗卓英所部的第19集团军、突破上高天险,从而达到罪恶目的。
以罗卓英将军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下辖第70军,49军,74军及第30集团军之72军、江西保安队近10万将士,在其内部中共地下党员和以黄贤度(合法身份为上高县长)为首的中共上高地下党的策动和密切配合以及上高民众的全力支持下(据史实记载:当时上高有四分之一的百姓冒死支前捐粮、运送给养、弹药、伤兵等,不少人还直接参战,这也是本次会战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数百里战线上,以上高为核心阵地,在以上高为中心的10多个县内,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历经26天浴血奋战,国民革命军终于以牺牲9千余英烈为代价,取得了毙、伤日军2万4千余人、缴获无数武器弹药的“上高会战”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寇的如意美梦,取得了以劣胜优的辉煌胜利。上高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可与台儿庄大捷齐名的又一重大胜利。
上高会战还被誉为:是“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开胜利之年胜利之先河”,受到了当局最高领导人的嘉奖和赞颂,李宗仁、蒋经国、何应钦等其他大批当局政要纷纷撰文予以表彰,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被罗卓英称之为“抗日铁军”,74军亦获得“飞虎旗”这个军队最高荣誉,张灵甫亦升任58师师长。随后,王耀武、张灵甫率部参加了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均取得辉煌战绩,后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张灵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军长。
上高会战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大大减轻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的正义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上高县委、县人民政府重建抗日烈士陵园时,时任中国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上将,也欣然题写了“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匾额,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等著名抗日纪念场所,均将上高会战置于显要位置予以展示。
当年,《中央日报》等大量媒体纷纷重磅报捷,全国人民为之奔走相告、“举国腾欢”,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上高镜山建立了阵亡将士陵园,竖有纪念碑。
下面是罗卓英所做纪念词:
《上高会战奏捷》
上高会战总指挥罗卓英
又报前线战鼓催,
寇气直犯上高来。
休夸扫荡侵三路,
且看包围奋一锤。
诸葛阵图终有价,
临淮壁垒不容开。
应知万马埋轮日,
莫使虾夷片甲回。
轶事典故
“出战恒呼破阵子,填词喜作定风波”
“破阵子”、“定风波”均为词牌名,苏东坡、辛弃疾各有以此为题的佳构传世;罗卓英曾经数次将其巧妙入诗,则饶有一番新意:既充分地表达对苏、辛的歆慕、景仰与钦佩之情,又贴切地反映出自身卓越的资历、异禀和特质——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既可领兵“出战”,除寇“破阵”,又能秉笔“填词”,消弭“风波”。
他不仅是一位军功卓著的职业军人,而且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早在大埔中学求学期间,他便以“作英”为笔名,投稿于该校校刊及上海发行的学术杂志,得以发表,广受好评;其诗风浩然郁积,寄托深远,蕴藉中每见神奇,令耆老宿儒刮目相看。他还将此雅兴贯穿其一生,无论在刻苦求学的青年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征战途中,抑或在治理南粤的政务之余和旅居台湾的田园休憩,孜孜不倦,了无间断,佳作频现。诗词遗著有:处女作《狮崖集》,作于1915年至1917年大埔中学读书期间;《北蹄草》,作于1918年至1923年,记录在保定军校前后的活动阅历;《南桨吟》,作于1924年夏秋之交,他远赴南洋为创办湖山初级中学募捐善款,历时五个多月,成诗百首纪行;《层云集》,作于1925年至1937年,述其军旅重大战事和感想体会;《呼江吸海楼诗》,作于1937年至1946年间,计183题593首,涵盖八年全面抗战全过程,被称作“战时之诗史,诗中之战史”,并有影印本存世,也是迄今唯一可以看到的诗集全本;《回园诗存》,作于1947年至1961年,主要是迁台之后的萦怀故土之作。《红酣室词》则是其生平词作汇总,尚未结集付梓,多数亦已散佚。另有《藉庐楹存》收入楹联作品近百副。毕其一生,诗、词、联作品总数逾千首(副),这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中委实罕见。
罗卓英也是一位热心办学、扶掖晚辈的优秀教育家。1921年春,他因保定军校一度停办而返乡,即被公推为湖山官学校长,倡导“文武合一”的新法教学,尤为注重体育、国文、修身、史地和各种自然科学的教育。翌年,他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再度返乡,先是应聘为大埔中学学监,不久再应乡民邀请,复任湖山官学校长,并不辞劳苦前往南洋募集筹办新校基金。积极创立虎山公学则是其关爱教育的又一个骄人功绩,他领衔挂帅,亲力亲为,邀约多位乡贤,悉心策划、督办、兴建这所学校,即便是在抗战的兵荒马乱之中,依然眷顾频仍。历时20余月,首期工程告竣,并于1938年3月录取初中新生入学。他在前线闻讯,至为欣喜,致电祝贺,且自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亲撰“虎山公学”校名及“正静信进”校训,亲拟《虎山公学教师信条八则》,托人带回。翌年4月18日,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他再次发来贺电,并赠诗勖勉乡亲师生:“寄语故乡诸父老,十年树木看成林”,“寄语故乡诸教导,殷勤培护作良师”,“寄语故乡诸子弟,莫将温饱负平生。”
他还是一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非凡政治家。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至1947年9月,他受命于百废待兴之际,卸下戎装,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开始主政南粤两年。他制订《广东省政府施政纲领》五大方针,有效疗治战争创伤,促进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步入正轨。其间,他非常重视解决南海诸岛纷争问题。此前,日军通过驱赶占据南沙部分岛屿的法国军队和越南渔民,强占南沙主岛和西沙永兴岛,国民政府议决:必须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予以收复主权。他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具体接收事宜,并以“艰险定疆”四字为此项任务命名。从1946年底而至翌年初,“太平”、“中业”、“永兴”、“中建”四艘军舰毅然奉命启航,冲破惊涛骇浪,费时51日,历程2000海里,先后成功地将西沙、南沙、东沙诸岛屿再次归入我国版图。捷报传来,举国欢腾,民众扬眉。为了纪念、表彰其对此壮举所建树的勋业,国民政府还将其中一个岛礁正式命名为“南威岛”(罗卓英别号慈威)。
“长河曲注绕村隈,大好湖山入望来”
俗谚云:“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客家先民都是来自中原大地,千百年来,履艰蹈险,辗转流徙,饱受欺凌,因而怀乡念土、思亲恋旧、爱家敬业的思绪情结较为普遍、浓郁与鲜明。身为客家后裔的罗卓英亦不例外,甚至超乎常人,更加感人。他背井离乡,身居要职,却从未忘却“胞衣迹”;既 “深藏于心”,“喜形于色”,又“溢于言表”,“付诸行动”,时常深长地宣泄其思亲恋故、念土怀乡之情,正如其诗中云“长河曲注绕村隈,大好湖山入望来。”
他在政权鼎革、携眷迁台之后,晚年旅居于台南屏东县城“回园”,因而其《回园诗存》还有更多遥忆“双屏山”、遐想“梅潭河”之诗作,因涉及政治敏感,恕不引用。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道路交通极其不便,任何人对于千里迢迢的还乡探亲之旅都是视若畏途。然而,据其年谱显示,他自青年时代离家外出而至阔别大陆止,回归故里的次数竟达十余回。乡居日子,或寻宗祭祖,或拜师谊友,或训诫族亲,或探访民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坊间还有若干关于其如何献策兴县、恤孤济贫、襄助公益、尊老爱幼之类小故事,口口相传,逸趣横生,亦因限于篇幅,不克赘述。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22-11-04 11:08: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李福林
下一篇:吴奇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