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张应坤
□李志荣
慑于抗日战事紧迫和国内外政治舆论,蒋介石迫不得已放弃“军事剿除”,变为“招集爱国志士”。1937年12月3日,蒋介石委任张飞生为“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张介臣(宁陕人)为副司令。纵队辖两个支队,各两个团,加上总部直属队共约6000多人。一支队1938年元月17日在武功组建,由张应坤任队长。张应坤率领陕西抗日义勇军一支队转战晋、豫、鲁、绥,驰骋抗日战场三年多,与日寇血战数十次,令敌人闻风丧胆。
一
张应坤,凤翔县范家寨镇董家河社区双冢村人,1896年出生在一个祖代以耕读传家的农民家庭。15岁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毅然投军。曾任职陕西陆军第一混成团步兵第二营营长。
1928年起,张应坤先后在绥西五原、甘肃静宁州驻防,并因战功擢升混成旅旅长。驻防五原时,傅作义将军赏识张应坤的胆识和干才,派他赴宁夏与马鸿逵议和。马先是直系吴佩孚的军长,1926年被西北军冯玉祥招附,是西北军一员悍将。张应坤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傅作义特使身份单刀赴会,促成了和解,平息了内乱,和睦了回汉民族关系。
1930年3月,曾任西北军十七军三师师长的甄寿珊受命为千陇游击司令。甄履职后迅速收集西府旧部,张应坤率部归顺成为甄部一支。4月21日,张应坤率部与甄寿珊抵陇县,收编了陇县民团,安定了地方秩序。同年5月,他们在凤翔成立“西北民军”,共编一军八师,公推甄寿珊为总司令,张应坤为四师师长。
蒋介石集团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为彻底瓦解冯玉祥西北军又不让陕军坐大,阴险地分化瓦解陕军。1930年11月6日,蒋派何应钦赴陕施离间毒计,甄寿珊不幸遇难;1931年春节期间,在收编甄部过程中引起凤翔部众兵变,西北民军主要首领杨某某等杀害杨虎城派来的新任师长李云溪等3人,逃奔陇东后又杀害当地眷顾他们的回军首领黄某某,引发回众愤怒;杨虎城为争取和解,希望杨某某归顺并将部队带回陕西。但杨某某开弓没有回头箭,又杀了送信人,激化了矛盾。张应坤对这几起兵戎相见的恶性事件都不同意,杨某某对张应坤怀恨在心。历经艰险的张应坤身处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漩涡,忧心忡忡,后愤然离队。
二
日寇侵华,东北沦陷。爱国军人马占山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等消息激励着离队在乡的军人张应坤。其间,张应坤曾赴平、津、沪等地考察军事与民众抗日活动,抗日报国热情与日俱增。返回后,他投身杨虎城部,任陕西游击队第二支队队长。参与抗战的准备策动工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至9月初,朱德、彭德怀率中央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机场先声夺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着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陕西爱国青年以在乡军人为骨干,纷纷成立各种抗日武装。这年秋天,张应坤授意他的手枪班班长、凤翔县肖史宫人毛克恭回乡串联,很快在凤翔、千阳、麟游三县交界的麻夫站聚集了200多人、100多支枪,形成“抗日义勇军”大队。毛克恭自任大队长,下辖五个分队。国民党军委会西安行营对风起云涌的民众抗日义行惊恐不安,派驻凤毛秉文37军一个营和县保安团进山围剿,毛克恭因掩护大队撤退不幸受伤被俘,后被残杀并将首级挂在凤翔县城东门示众。然而这支“抗日义勇军”并没被吓倒,他们推举分队队长王德奎为大队长,转移到千阳草碧沟休整训练,后发展为一支300人的抗日队伍。
1937年11月9日,太原陷落。13日,日机轰炸西安,随后日军大举向黄河推进,巩固黄河河防迫在眉睫!西安行营代主任蒋鼎文拟西逃宝鸡苟安,遭省政府主席孙蔚如等陕西爱国将领坚决反对。11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出《为全陕紧急动员保卫陕西的通电》,号召全民抗战,“积极地武装全陕民众,组织自愿的民众义勇军、游击队、敢死队、自卫队等”。慑于抗日战事紧迫和国内外政治舆论,蒋介石迫不得已放弃“军事剿除”,变为“招集爱国志士”,派张飞生(旬阳人,原杨虎城部警备二旅旅长)出面,成立了爱国志士总部,在武功、安康等地设立办事处,游说民众武装,把关中、陕南万余人召集到武功和蓝田。其骨干主要是被打散、遣散的原陕军中下层军官中的爱国志士。
据“陕西抗日义勇军”老战士、曾任宝鸡军分区参谋的霍德元生前回忆,1937年底,张应坤派部下凤翔双冢人张敬武将这支300人的队伍接到武功,编为一支队一团三营,营长为王德儒(凤翔县西白村人),后为张敬武。
1937年12月3日,蒋介石委任张飞生为“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张介臣(宁陕人)为副司令。1938年元旦,张飞生、张介臣在武功宣誓就职。纵队辖两个支队,各两个团,加上总部直属队共约6000多人。一支队1938年元月17日在武功组建,由西府地区抗日义勇军带头人张应坤任队长,副队长王伯直(宝鸡县人),辖一、二团,其中一团启用地下共产党员李特生任该团军需,并把团部的政治宣传工作交由地下党员朱侠夫负责。二支队队长宋金轩(渭南人),辖三、四团,在蓝田组建。据霍德元等回忆,一支队在张应坤的率领下,身穿农民的破衣烂衫,肩扛老旧步枪,乘火车开赴河南灵宝。途经西安车站受到各界群众热烈欢送,许多人看到他们的穿着热泪盈眶。在华县车站,又下车同八路军徐海东部举行联欢。开赴河南后纵队任务有三:一是一边守河防一边抓紧军事训练,一支队修建潼关至陕县的河防工事;二是二支队调回陕西,配合省东民众修筑黄河西岸防御工事(挖深、宽各3丈的防坦克壕沟),在黄河至西安灞桥数百里间挖掘三道防坦克壕沟;三是往前方运送军事物资,向后方转送伤员。事实上充当了工兵与民夫的辅助角色。直到中条山战役的紧急关头,才给陕西义勇军第一支队配发了旗帜和徽章,急调山西永济,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以固河防。
三
永济是山西西南的重要门户,永济不守,潼关岌岌可危。为阻止日军疯狂西进的铁蹄,保卫家乡保卫陕西,扼守河防至关重要,张应坤率部急驰永济。面对侵华日军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一腔热血的张应坤和一支队战士早就义愤填膺,决心打好这第一仗。他率部在晋南同蒲路一带沉着应战,灵活机动,夺取敌人的武器提高部队装备。特别是焦楼村一战,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战前,他派出侦察兵捕捉敌情,准确选择敌必经之路作设伏地点,组织敢死队冲锋陷阵。当骄横惯了的鬼子进入预设的埋伏圈,张应坤一声枪响,战士们的枪弹倾泻敌群,打得敌人嗷嗷大叫。敢死队冲入敌群,左砍右劈,鬼子一下子被打懵了。焦楼村伏击战,一支队歼敌300多人,俘敌12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并夺取日军联队旗帜一面、军刀数把。张应坤率陕西义勇军一支队首战告捷,扬威永济,陕西省、凤翔专员公署都召开了庆功大会。凤翔县还为这次战斗光荣牺牲的张耀堂(连长)、张治栋(副连长)等十多名烈士召开了追悼会,并在凤翔东湖立碑纪念。
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永济一战打出威名,赢得了坚守中条山的陕军的信任和支持,此后,张应坤率部配合正规军在晋南豫北打游击,越战越勇,转战豫东,进军鲁西南,令世人刮目相看。
曹县是鲁西南的军事要冲,扼津沪控陇海,历来都是兵家争战之地。在曹县,张应坤率部与日寇激战对峙三月。日军为实现聚歼这支抗日军队的战役企图,陆续增兵,将一支队团团合围在一座陡峭的山上,切断了部队的弹药和食品供给,日机轮番轰炸,战火弥天蔽日,妄图战死、困死一支队。一支队战士只能靠飞机空投的少量大饼、弹药艰难支撑。在九死一生的最后关头,久经战阵的张应坤冷静自若,当机立断,决定率部硬拼冲出日军包围。突围时,遭到日军强烈阻击,大批官兵壮烈牺牲,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支队长张应坤带队一路冲锋,大腿不幸负伤,稍稍包扎后,被警卫员谭荣章(镇安人)背着往山下边打边冲。据《商洛日报》2000年12月9日《抗日战士谭荣章》一文载:“谭荣章背着(副)师长(张应坤)撤离,师长个子高,背在身上很沉。头上是呼啸而过的子弹,脚下是陡峭的山路,人们不能直腰行走,只能匍匐或半蹲着走,一直这样跑了三里多路……”战士们奋勇争先,打得鬼子措手不及。终于撕开了一条口子,冲出重围,与前来接应的部队会合。这次战役我方伤亡惨重,撤回蒲城休整。
1940年4月,经过补充休整的陕西抗日义勇一支队奉命支援晋绥。张应坤率部开往作战地赵北口。赵北口是山西西北边的一个重要隘口,是侵华日军补给线的枢纽,一直是中日两军反复争夺、殊死血战的地方。扼守这一咽喉就卡住了敌人的脖子。在赵北口,张应坤率一支队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一起阻击日军渡河。面对日军的精锐之师,张应坤指挥部队激战三昼夜。击退了敌人一次次渡河冲锋,迫使日军全线撤退。据《商洛日报》载:“(赵北口)没有高山,谭荣章(时任该部便衣第三大队长)率部与一旅在后边接应,张应坤带队在前。谭荣章他们每人一把短枪,一把鬼头刀,刀锋很利。部队的行踪被敌人发现了,日军很快将他们包围,企图将该师吃掉。张应坤率部凭借有利地形殊死抵抗。谭荣章率便衣队对敌发起进攻,一旅随后接应冲锋,全线向日军反击,追敌一昼夜,迫使日军撤至河对岸。这一仗获得大捷,缴获无数弹药。”8月,他们又参加了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西战役。这次围歼战在百灵庙地区展开,规模较大,网住了日军10个中队。敌人困兽犹斗,不甘被歼,架设电网顽强抵抗。战斗打响后,我军奋不顾身,浴血奋战,敌人死伤惨重,拼死血战却难挽败局。狗急跳墙的日寇施放了化学弹,刺伤了我方许多官兵的眼睛。整个战役,我方歼灭日军近两万,伪军万余人。陕西抗日义勇军打得勇猛顽强,多次受到傅作义将军的嘉奖。
抗战期间,张应坤率陕西抗日义勇军一支队转战晋、豫、鲁、绥,驰骋抗日战场三年多,与日寇血战几十次,伤亡战士数百人,为陕西抗日战史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四
尽管陕西抗日义勇军在抗战中功勋卓著,深受军民拥戴。但在抗日战争最重要的关头,蒋介石为了排除异己,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夺了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张飞生的军权,派心腹何文鼎(黄埔一期生)取而代之。1941年,国民党军政部将这支队伍改编为国民军新编二十六师,何文鼎任师长,张应坤任副师长,晋升为少将军衔。不久,蒋介石故伎重演,先将张应坤调去重庆受训,尔后调任西安行营参议。其部属军官在蒋黄埔系排挤下10名团长被撤换,先后离职回家。
战将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被迫离开战场。据张应坤的警卫员、西府游击队老战士霍德元回忆,对蒋介石的行径,一身豪气、杀敌心切的张应坤感到十分无奈苦闷,内心极为愤慨。他愤然辞职回乡,准备重新组织一支抗日武装,重整旗鼓,再返抗日战场。张应坤一生爱憎分明,刚直正气。他生前多年驻防西府,军中有地下党员活动。他在与国共两方面人员接触中,逐步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倾向认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凤翔的董策成(曾为张的警卫员,起义后曾任宝鸡军分区副司令员、陕西省视察室专员)等人士有交往。他冒险筹办军火想投入边区……给张应坤当了六年多贴身警卫的霍德元1986年7月26日回忆:张应坤辞职前后在西安和家里呆了大约二个月的时间,多次在西安和各地奔跑走访各界人士。在西安共住了十七天时间,一天晚上他们开展秘密军事活动,当时霍给张应坤在窗外站岗(地点在西安北大街一家旅馆)。霍德元在窗外断断续续听他们说:“由张应坤出面组建陕西抗日联军和东府支队、陕南支队,西府组织的叫陕甘支队。”最后决定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正月做大约三个月时间的准备工作。参加的人有韩兆鹗(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还有李敷仁,有曾给杨虎城将军当过秘书长的杜斌丞。回凤翔后接触的有千阳县的严子夏,凤翔陈村的杜国栋等(严、杜等1949年在凤翔密谋新一旅起义,被胡宗南杀害,解放初追认为烈士)。1941年10月间张应坤在平凉名义是在二十六师办事处交接副师长手续,实际在甘肃省动员他的旧部下准备组织回民支队。他说只要人员组织好,枪支经费由他解决一大部分。从中看出张应坤在西府人缘很好,威望很高,有一呼百应之势。
今年82岁高龄的张应坤将军二女儿张玉娥回忆说,“父亲一生都在外奔波,每年只回家三五次,每次最多待三五天,记得最后一次见他那天晚上,他和家人交代了一些事情,我隐约听见他想去‘红区’的意愿,那时的我虽然不知道‘红区’是什么意思,但从大人哭泣的语气和难舍的眼神中,我隐隐感到父亲此次离家或许凶多吉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942年七月十六日(农历),胡宗南假贩毒之名,将刚正不阿的抗日将领张应坤杀害于西安。朗朗乾坤,为之失色;滔滔渭河,为之呜咽!凤翔人民深为悲痛,盐坎乡十八甲都派代表赴西安谒灵迎柩,爱国乡绅捐资为张应坤立碑纪念。碑文由孙中山总统府顾问、大元帅府参议窦应昌先生题写。1991年版《凤翔县志》、2009年宝鸡市政协《宝鸡历史名人》文史资料专辑,都为张应坤秉笔记述。
(作者系凤翔县政协办公室原主任)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5-24 15:06: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犟人”杨虎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