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4军抗日战绩的主要创造者是军长王耀武
74军装备了得,它的指挥者也非等闲之辈。
74军从1937年9月组建到1946年3月更番号为整编74师,共经历了四任军长(师长),均为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首任军长、黄埔一期生俞济时,二任军长、黄埔三期生王耀武,三任军长施中诚,四任军长(师长)、黄埔四期生张灵甫。
四任军长中,以74军创建者之一、该军抗日战绩的主要缔造者王耀武与74军终结者张灵甫两人的名头最响,而这两人最终灰头土脸退出历史舞台,都与中共常胜将军粟裕有关。
让74军登于荣誉巅峰的是抗日名将王耀武。
他于190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比最后一任军长(师长)张灵甫尚小一岁。1924年11月,他借来路费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以其精明强干、睿智冷静逐渐成为蒋介石倚为干城的爱将和黄埔系出类拔萃的骨干,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
王耀武的成就与官阶都超过诸多黄埔一、二期学兄,国民党军中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说,即同为山东人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这三个黄埔一期生,都不如王耀武这个黄埔三期的同乡小弟。
王耀武还赢得了对手的赞誉,被中共名将粟裕称为“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者”。粟裕处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之地,一生打败、击毙与俘获的黄埔嫡系将领众多,能让他颔首称赞的仅有两人,一个是王耀武,另一位则是非黄埔军校出身的黄埔系骨干——“老虎仔”薛岳。
王耀武能在国民党军中出将入相首屈一指,基于两项超常本领。
一是擅长人际关系。进入黄埔军校前,他当过上海店铺小伙计,即小说中常见的“店小二”,可谓长袖善舞,很会来事。他与何应钦、刘峙等黄埔老师和长官的关系都不错,很快便升任为连长。
经过北伐、中原大战,1930年9月王耀武已顺利地当上了团长,军衔为上校,与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出任团长的时间相差无几。也就是说,他虽然投身黄埔较晚,未能幸运地考入机遇更多的一期,但官衔却迎头赶上了一期的许多师兄们,为后来的出将入相打下了基础。
王耀武还有一个能耐是很会打仗。
1933年6月,王耀武率部“围剿”江西苏区的红军,对阵的是黄埔四期的林彪和他的红一军团——江西红军的第一主力。当林彪包围宜黄时,王耀武献计固守待援成功,受到蒋介石的当面接见,升任为补充1旅旅长,军衔为少将,开始独当一面的军旅生涯。
随后,他率部“围剿”方志敏与黄埔一期师兄刘畴西的红十军团,在皖南谭家桥再获大捷,红军名将、红19师长寻淮洲殉职。方志敏、刘畴西随后在怀玉山被捕,殉职于南昌。
时为红十军团参谋长的粟裕,率领800人左右的残部突出重围,这800余人后来成为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来源之一。
这是粟裕与王耀武第一次交手,但他尚无战役指挥权,刘畴西又过于自负,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队上,拒绝了粟裕提出的以19师(前身为红7军团)负责主攻的建议,最终遭致惨败。
谭家桥战斗是粟裕唯一承认的败仗。多年后他重返谭家桥,对陪同的人说:“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注释)!”
不久,补充第一旅被国民党军政部扩编为51师,王耀武也因功晋升为师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耀武的军事才干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
这年8月,日军30余万人大举进攻上海,蒋介石调集75个师和9个旅共75余万人迎战,即空前惨烈的“八·一三”淞沪战役。
王耀武的51师也是奉调参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任务是坚守吴淞口附近以罗店为中心的阵地,阻止日军从海上登陆,打破其从川沙登陆经罗店直趋嘉定,切断京沪线的企图。
淞沪战役打了整整三个月,虽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利撤退而告终,但王耀武在战役中表现不俗。
他率领所部多次击退日军的海陆空协同进攻,期间还运用夜战战法主动出击,先后击毙日军联队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队长莫森,受到总部的通报表扬,上海《申报》、《大公报》等大报都报道了51师的战绩,王耀武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
战后的9月1日,51师与俞济时的58师在浙江正式合编为74军,军长为原58师师长俞济时,王耀武也成为74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37年12月,74军又奉命参加南京保卫战。王耀武率51师负责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防御,拼死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但这一战役因日军过于强大,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又指挥失误等原因,仅进行6天便告结束,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王耀武率51师负责殿后,经奋勇力战,虽损伤过半,但最终安然撤至长江南岸的浦口整补。
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随74军参加江西的万家岭会战,毙伤日军4000人,74军一战成名。战后,王耀武被蒋介石擢升为74军副军长(仍兼51师师长),一年后又升为军长,成为最早担任军长的黄埔三期学生之一。
随后,王耀武的抗日战绩精彩不断,74军也成为全国对日作战唯一没有败绩的军队。
1939年9月,王耀武率74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他运用反包围的战术,成功收复高安城。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军参加了江西上高会战,与其他中国部队一道歼灭日军数千人。为此,74军赢得了“抗日铁军”的称号,被蒋介石授予飞虎旗。战后,74军作为首批五个军之一换装苏式装备,开始成为五大主力之一。
1942年到1943年,王耀武率74军先后参加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屡战皆胜,鲜有败绩。
1944年1月,深受蒋介石赏识的王耀武被升任为24集团军司令,由施中诚接任74军军长(下辖周志道的51师、李琰的57师、蔡仁杰的58师)。但74军依然归王耀武节制,与73、79、100军一道隶属24集团军。
1944年12月,蒋介石又破格提升王耀武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仍然节制、指挥74军。
第四方面军是当时的四个方面军之一,直属陆军总司令部。王耀武的官衔已远远超过许多黄埔一、二期学生,升任较快的黄埔一期生关麟征也仅为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许多黄埔学兄成为他的部下。
1945年5月,晋升中将不久的王耀武指挥施中诚的74军、胡琏的18军等主力共约30万人,一举歼灭日寇2万余人,创造了湘西雪峰山大捷,成为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王耀武被调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不久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他才与74军完全分开。这年春,74军调防南京,成为拱卫首都的“御林军”,军长施中诚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可以说,74军的辉煌与“抗日铁军”的雅号主要是王耀武创造,换言之,能与74军划等号的人只能是王耀武,而不是别的什么人,王耀武则是当之无愧的抗日名将。
二、抗战期间74军里的张灵甫并非首屈一指
但一段时间以来,抗战期间多半仅为74军中高级军官,最高职务的实职也仅为师长,且诸多重大战役并未参与的张灵甫,被人为歪曲取代了王耀武的位置,受到虚化的推崇,大有登上“神坛”之势。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字灵甫,1903年8月生于陕西长安,20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两年后又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
与他履历相似的中共将领是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他于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5年5月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和张灵甫是同期同学。
同样是所谓“文北大,武黄埔”的才子,且都能写一手好字,但伍中豪远不如张灵甫一样受后人推崇。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张灵甫生得身材高大、长相俊美,有“美男子”、“帅哥”的雅称。
抗战结束之前,张灵甫的人生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有过四任妻子,曾停妻、杀妻、休妻,被原74军人事处处长吴鸢称为“登徒子”(注释)。
张灵甫北大读书期间,与陕西老家的邻村女子邢凤英第一次结婚。近8年后的1933年,他在国民党军第1军团长任上停妻再娶,又与四川广元一名才貌双全的富家女子吴海兰结婚。
但好景不长。两年后,因同事一个玩笑,怀疑吴海兰与一名东北军军官有染,张灵甫怒而将其枪杀,一时舆论哗然。
吴家人自然不服,四处告状伸冤,最后幸运地通过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帮助“上达天听”,将状子转给了正在倡导“新生活运动”的宋美龄。
蒋介石不免怒其不争,下令严肃处理。但最终顾及黄埔学生的情面从轻发落,只让法院判处张灵甫10年徒刑,两年后又借抗战即将开始,正当用人之际予以释放,准其官复原职,“戴罪立功”。
期间,张灵甫第一任妻子邢凤英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说,他与被杀的第二任妻子结婚后,仍然与邢凤英保持着亲密的夫妻关系,是典型的即便国民党也明令禁止的一夫二妻。
这场轰动一时“杀妻”案的来龙去脉原本清晰明了,张灵甫也坦然承认,从无异议。但70余年后,尚在人世的张灵甫最后一任妻子王玉龄,将张灵甫杀妻的原因翻案为吴海兰是“共谍”,因偷拿机要文件被枪杀,来源则是当年张灵甫告诉她的。
从小肚鸡肠的猜忌而草菅人命,到义无反顾地大义灭亲,张灵甫一时重新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当年宋美龄与蒋介石不曾想到的开脱理由,多年后的王玉龄轻轻巧巧便找到了。
这不仅是死无对证、迟到数十年的“孤证”,而且极不道德,让当年无辜被杀的吴海兰雪上加霜,又蒙深冤,再度成为张灵甫美化所需的牺牲品。九泉之下,自然更难瞑目。
对张灵甫而言,女人的确有如刘备所说的“衣服”,随时可以轻松更换。1937年,获释出狱的他以其堂堂仪表与团长的官阶,很快又与西安妙龄女子高艳玉相识,娶回了第三任妻子。
这件“衣服”张灵甫也仅“穿”了七年多。1945年,这位42岁的关西大汉又看上了长沙某中学念书年仅17岁的富家女子王玉龄,很快便在尚未休掉高艳玉的情形下迎娶了王玉龄,成就了一些人津津乐道、歆慕不已的“名将与佳人”的“绝配”。
然而,这段婚姻只存在了两年多。1947年5月,一马当先进攻中共华东根据地的张灵甫,在孟良崮上被华东野战军击毙,王玉龄也开始了长期孤凄的守寡生活,从此只能生活在无尽的怀想里。
结婚之初,王玉龄听说张灵甫枪杀吴海兰一事后,曾天真地问:“要是我在外面乱交男朋友,你会怎么处置我?”久经情场的张灵甫自然轻巧地应付过去了。对王玉龄而言,张灵甫的离世虽然难免哀伤,却没有了更换“衣服”的风险,也不会再有吴海兰的遭遇了。
多年后,原74军人事处处长吴鸢回忆说:
王夫人美丽多姿,不甘寂寞,艳史遍传,如“灵甫号”的舰长就是她的情人之一。后来去台转美,入了美国籍,在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当了空中小姐多年。有友人自美国来,说她虽年逾半百,风韵不减当年,依然还是很活跃。(注释)
吴鸢最后感慨地说:“张灵甫若九泉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张灵甫第二个特点是抗战前的10年表现平淡,未见特异之处。
1926年10月,张灵甫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担任见习排长,追随团长、黄埔一期学兄胡宗南,开始了将官生涯的起步。随后10年,他累官至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
这一升官速度并不慢,与多数黄埔四期同学的履历相似。但黄埔军校毕业生前6期的升迁,与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部队短期内急速扩充,黄埔生迅速被屡屡拔擢占据军中中级主官职务有关。
张灵甫所在的第一军虽是蒋介石最早的嫡系部队,但在北伐战争和“围剿”红军期间未见卓异战绩,随着志大才疏的胡宗南倍受信任逐渐升迁,1936年担任第一军军长,第一军的战绩便更差强人意,每况愈下。
因而,后来的蒋介石五大精锐主力名单里没有第一军。胡宗南表现一般,追随他的张灵甫也就更无可圈可点之处了。
这与胡琏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胡琏与张灵甫是黄埔四期的同学,1926年10月毕业后先被分配到20师,北伐战争中升至连长。随后他转入后来的五大主力之一18军(含其前身11师),随陈诚参加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及三次“围剿”中共江西红军。因胆识过人,作战勇敢,他深受陈诚赏识,相继被提升为营长、团长。
抗战之前胡琏的官阶虽与张灵甫持平,但战功有迹可循,早期的军旅人生便精彩多了。
张灵甫的第三个特点是抗战开始才进入74军及其前身部队,直至日本投降前他从未做过74军军长,多半时间为团长、旅长和师长。也就是说,74军的象征与灵魂是其战绩的主要创造者军长王耀武,而非与下属师长周志道、李琰、蔡仁杰等人并列的张灵甫。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在南京“模范监狱”轻松坐监,几乎等同于修身养性的张灵甫被提前释放。
回到陕西老家与邢凤英母子团聚,享受天伦之乐,闲居一段时间后,不甘老死林下的张灵甫一度悄悄运作,试图重回原来熟悉的老部队——胡宗南已担任军长的第一军。
或许张灵甫杀妻恶名过盛,胡宗南未予接纳,他又转而投奔正准备与58师合编为74军的51师,被厚道慷慨的师长王耀武“拉了一把”。因暂无合适的实缺,张灵甫只被授以51师师部高参的虚职。
但毕竟返回了离别两年的军队,张灵甫依然很满意。为表自己“洗心革面”,缩小杀妻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将原名改为“张灵甫”,“钟麟”则成为不需要常用的字。
令王耀武没想到的是,他于困窘之际急公好义接纳的这位黄埔学弟,后来不仅将他一手创建和抗战8年心血倾注的74军毁于一旦,70余年后还被人为抬高到取代他的位置,成为了74军的化身。
1937年8月,王耀武奉命率51师从汉中开赴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开始了74军抗日的第一场血战。
张灵甫此时远在武汉,没有随王耀武参战。退一步说,即便张灵甫随军到了上海,仅仅是高参虚衔而非实兵指挥,作用和战绩也将极其有限。
战后的1937年10月,51师所属的153旅新组建了第305团,王耀武任命张灵甫为团长。张灵甫此前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事,这一团长之职得来是因为有了王耀武早已内定的实缺,而非所谓“因功”。
随后,王耀武率51师参加为期6天的南京保卫战,张灵甫生平第一次接触日军。因整个战役中国军队一方部署紊乱,指挥错误,最终被迫匆忙撤退,酿成中华民族永久的伤痕——南京大屠杀。
1938年7月,国民党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74军等部10万余人,在江西德安万家岭巧设“口袋阵”,毙伤日军近万人,史称万家岭战役。
这一战役中,74军军长俞济时奉命负责核心阵地张古山战场。率51师参加后期战斗的王耀武下令各团机关枪集中使用,同时指令张灵甫率部攻打张古山,最终毙敌800余名。
战后,著名戏剧家、《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或许因为张灵甫的实职是团长,便于树立基层抗日典范,鼓舞民心士气,田汉没有将总指挥薛岳、前敌总指挥吴奇伟、军长俞济时和师长王耀武等人的真名写入其中,唯独写上了张灵甫。
张灵甫一时声名大震,这也是他在抗日战争中唯一风光的一次。这年9月,他被提升为51师153旅旅长。
1939年6月王耀武就任74军军长,开始创造74军更为精彩的传奇。张灵甫依然是旅长,居于三个师长李天霞、余程万和廖龄奇之下。
此后数年,王耀武率74军先后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几乎每战必胜,为74军赢得了“抗日铁军”称号。蒋介石不仅曾当面接见王耀武,还赞赏其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
这些战役,1941年冬才因廖龄奇被蒋介石处决而接替其职升任为师长的张灵甫,或者仅仅奉王耀武之令冲锋陷阵,没有大兵团作战中的全局部署与战役指挥之权,或者根本没有参加。
譬如惨烈的常德会战便只有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参加,而张灵甫的58师未能躬逢其盛。
最终歼敌27000余人的雪峰山战役,从1945年4月9日开始到6月7日结束,会战的中国军队主力是王耀武为总司令的第四方面军,下辖74军(军长施中诚)、18军(军长胡琏)、73军(军长韩璇)、100军(军长李天霞),其余还有汤恩伯的27集团军与王敬久的10集团军参战。
而张灵甫1945年2月便以少将副军长的身份保送重庆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学习,直到6月18日毕业才返回湘西正在战后休整的74军。
甲级将官班主要轮流军长以上的将领,黄埔一期的李仙洲、李延年、侯镜如及非蒋介石嫡系的35军中将军长董其武等50余人都是甲级将官班第二期的学员。原本无资历入学的张灵甫经蒋介石特批进入该班后,还常常引以为荣。
虽然获得了一个难得的“镀金”机会,但张灵甫在陆军大学时并不勤奋,与同班的董其武后来回忆:
“在陆大受训,将领班的将领按规定每人可以带一个参谋,但是我们班里的张灵甫,却带了两个参谋去上学。他每天只上一节课,其余的课让参谋替他去上。”
董其武还说,张灵甫“花了七百万元在重庆近郊买了一处洋楼”,可以说是“养尊处优,吃喝嫖赌”。他曾应张灵甫之邀前去做客,多年后还不禁感慨:“我到了一看,简直象一座王宫。”(注释)
张灵甫除了与这班新结识的同学交游,还与正在重庆的陕西籍高级将领关麟征、党必刚等人往来频繁。他们时常聚集到陕西籍国民党元老、张灵甫的书法老师于右任的家中,“契阔谈宴”,相见甚欢。
关麟征是黄埔一期的学兄,又是陆军总司令,书法也臻于化境,素好此道的张灵甫泼墨助兴之余,还曾毕恭毕敬地请他挥毫题字。
一时觥筹交错,宾主尽欢,放佛昔日王羲之的兰亭聚会,早已忘记了远在湘西血战的74军。
当然,即便张灵甫中途返部参战,作为国民党军队中虚职的副军长,他也不会是70余年后所谓的“因雪峰山战役大获全胜被称为常胜将军”。这个荣誉合适的对象是指挥四个主力军的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最起码也是74军军长施中诚。
还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是,与张灵甫同时起步的黄埔四期同学胡琏1944年8月已是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军长,而张灵甫依然是74军虚职副军长。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74奉命担任南京守备,号称“御林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依然是施中诚。
因而,近来盛传的所谓张灵甫是日本人眼中“支那第一恐怖军军长”的说法极其荒谬,即便日本人说过74军是“支那第一恐怖军”,军长也只能是王耀武,至少也是俞济时和施中诚。
纵观抗战期间74军师级以上的将领俞济时(黄埔一期)、施中诚、王耀武(黄埔三期)、冯圣法(黄埔一期)、李天霞(黄埔三期)、余程万(黄埔一期)、廖龄奇(黄埔四期)、周志道(黄埔四期)、李琰、蔡仁杰(黄埔五期)与张灵甫(黄埔四期)等人,没有根据认定张灵甫可以首屈一指。
1946年4月,经过老上司王耀武的暗箱运作,非黄埔系的施中诚被明升暗降,调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张灵甫被任命为74军军长。从这时起,74军的战功才终于可以与张灵甫划等号,但抗战结束已8个月了。
一个月后,74军整编为74师,张灵甫改任师长,踌躇满志率军进攻粟裕负责的华中解放区,开始了这支五大主力之首王牌军的覆没之路。
三、张灵甫因何盖过王耀武成为74军的化身?
74军的四任军长中,名气较小的俞济时与施中诚1949年后都转往台湾,而王耀武和张灵甫最终都败在中共名将粟裕的手下,或束手就擒,或被当场击毙。
人生无常,盛极而衰。随着抗战结束,国共两党于1946年6月重新开战,王耀武虽然升任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但他遇到的对手粟裕最终让他失去了拥有的一切。
王耀武当年打败红十军团时,粟裕仅仅是参谋长,没有战役指挥权。1946年10月,中共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联合作战(不久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毛泽东明令:“在陈(毅)领导下,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注释)”粟裕由此成为王耀武的克星,终报当年谭家山战斗一箭之仇。
1947年2月,粟裕指挥莱芜战役,歼灭王耀武7个师共5.6万余人,当年战无不胜的王耀武风光不再,一战便几乎成为光杆司令。
1948年9月,粟裕又指挥华东野战军全军拿下了王耀武的首府济南,打掉了他10.4万人的老本。王耀武本人也成为阶下囚,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张灵甫比王耀武的终结还要早一年。1947年5月,粟裕精心筹划了孟良崮大捷,将整编74师予以全歼。以军长(整编师师师长)身份出阵的张灵甫,不仅终结了74军“常胜军”的辉煌,也终结了自己的短暂人生,被攻上山头的华野6纵特务团击毙。
整编74师是第一支遭到全军覆没的五大主力之一,已不再指挥这支起家老部队的王耀武闻讯哀叹:“有如丧父之痛。”
70余年后,在各种反思潮中,74军往日的辉煌得以还原再现。但与历史真实大相径庭的是,故纸堆里张灵甫的风头远远盖过了王耀武,成为指挥74军抗战与独领74军战功的“常胜将军”、“抗日名将”。
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
一是相片里的张灵甫帅气逼人,不仅令当年的青春少女王玉龄怦然心动,甘于委身这位有过三房妻子的中年大叔,当今是非观已相当茫然的少年男女们,对“高富帅”的张灵甫也是油然而生顶礼心仪之念。
二是因不满现实政权里的贪腐,转而上溯追寻逝去的“美好时代”与“美好人物”。而民国诸多将领中,或如刘峙、胡宗南等人的无能;或如蒋鼎文、杨森等人的贪腐;或如郑洞国、傅作义等人的“变节”投诚;或如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的不能“死节”。
王耀武抗日战场虽然英武,但成为阶下囚后,很快意识到内战中的错误,心甘情愿接受中共的改造。
被俘仅仅一个月后,他便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畅谈在解放区的观感,对中共的宽大政策表示衷心感谢。
不久,淮海战役开始,王耀武又与其他12名被俘将领在广播中向昔日的同僚公开倡议:“徐州方面国民党军官兵们、同学们、同胞们,请你们把自己的前途盘算一下,求生存,还是等待死亡?如果要求生存,最好在战场上起义。”
蒋介石听到这位昔日爱将呼吁“哗变”的广播时,怒火中烧,一脚踢坏了收音机。
国民党高级战俘改造期间,王耀武也表现格外积极。他不仅要求降低伙食标准,还主动洗碗擦筷,抹桌端凳,赢得了中共的赞许和认同。
多年后,怀想民国“美好”的人们自然舍弃了王耀武,但他统领74军独占鳌头的抗日战功又不愿抛开。而此时,当年战场被击毙、没有了被俘受改造机会的张灵甫成为道德“完人”,经包装为“自杀”后,王耀武与74军的抗战之功也全被安放到了张灵甫身上。
一尊可与千秋忠义的关羽比肩,完美、悲剧性的“战神”便在诸多同情中诞生了。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若九泉之下有知,王耀武或许只能无语,张灵甫则不免汗颜。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6-14 09:55: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张应坤将军与陕西抗日义勇军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胡景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