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武(1899年-1989年),山西省河津县人。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抗击日本侵略者。1936年,参与组织指挥绥远抗战,获百灵庙大捷。1940年,参加第八战区“冬季攻势”,指挥部队完成乌加河阻击战,获五原大捷。抗战期间,经历大小战役、战斗290余次。1949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起义。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董都祥(60岁),董其武之子,1955年出生。1970年参军,1988年转业至地方工作。
1997年,董都祥开始整理父亲的日记。从1918年到1985年9月15日,董其武现存的日记共有69本近300万字。
他记录了参与的战役、见证的历史大事及观点看法,即使在战乱、“文革”等特殊时期,日记都不曾中断。
这些资料,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许多有关抗战的文献资料,都来自于这些日记。
对于董都祥,这些日记有着更特殊的意义。
1985年,董其武在病倒前曾叫来儿子,“我什么财产都没有给你留下,只给你留下几十本日记,是我一生历史的结晶,它比任何财产都更为宝贵,希望今后你没事的时候翻翻,会对你的一生都有所帮助”。
从小,董都祥喜欢问父亲,“你是什么官儿啊”,董其武每次都回答:“我是个老兵”。
有一次,董其武向这个家中幼子说起抗日故事,董都祥问:“你们也打日本人啊”,董其武急了,“打啊,怎么不打,全中国人都要抗日”。
“董武穆”的威名,并没有走进少年董都祥的世界。
他第一次接触父亲的过去,是1972年。参军后,他到内蒙古一带执行任务,住在农民家里。房东老大爷捧给他一碗油炸糕,“好后生,快吃吧,我知道你爸是谁,他对老百姓好着呐,我们可想他呢”。
多年后,为给父亲出版传记,他用一年时间,走遍山西,远赴内蒙古,在乌加河边寻找当年的战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才从一个平凡的家人,变成一个伟大的父亲”。
儿子45岁方识“董武穆”
董其武去世11年后,45岁的董都祥才重新“认识”了父亲——抗战传奇中的“董武穆”。
2000年,为父亲写传记搜集资料的董都祥开始寻找父亲的轨迹。在山西老家,他意外找到了父亲1940年的照片,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抗战时穿军装的样子。家里的很多老照片,都在“文革”前被销毁了。
那一年初,董其武率领部队在内蒙古乌加河浴血阻击日军,以少胜多,创造了中国军队的阻击战奇迹。
董其武在抗战期间屡立奇功,人称傅作义部下第一帅才,士兵赞其为军中“董武穆”。
这些赫赫战功以及抗战历史,董都祥基本没听父亲讲过。
对于抗战,父亲偶尔提到的是“他和一众将士浴血打日本人”。那时董都祥年少,也就是听听。
董都祥的记忆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经常有抗战老兵来家里找父亲。他们大部分是当年绥远起义的将士,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于是进京找在全国政协任职的董其武,帮忙平反。
董都祥说,当年不懂事,见来的人多了,怕父亲身体吃不消,也就有些抵触情绪。他会站在门口,说“父亲不在家”,或是偷偷把寄给父亲的信件拿走撕掉。
董其武发现后,对儿子发了火。“这些人都是跟着我和傅先生多年抗战的,他们受了委屈,我不能不管”。
董其武身边工作人员曾经估算,董其武在家里接待了数千人的“上访”,亲笔为老部下写的证明材料信件达数万份。
有时,为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董其武需要一封信一封信不厌其烦地写。
曾跟随董其武参军的苏振宏,其家人迄今还保存着1978-1983年董其武亲笔写下的七封平反信。这些信件,董其武不仅证明了苏的清白,更是考虑到苏振宏本人的心理状况,不断安慰苏要相信政策,不要绝望。
治军手段用于教育子女
在董都祥看来,父亲是一个固执的人,并近乎顽固地向下一辈灌输着自己的价值观。
一次,董家人在外参加聚餐,饭后,董都祥留下来陪长辈们打了一会儿麻将。等董都祥回家后,董其武严厉斥责儿子,“年轻人玩麻将,万一沉迷下去,那就是赌博!沾上赌博人就废了!”
中学读书时,董都祥下乡参加了一个半月的劳动,在农村和别人学会了抽烟。回城后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大发雷霆,让董都祥跪下,拿起东西就要打,“学了抽烟就是坏孩子”。
从小,董都祥待在家里,却像是部队的新兵。父亲每晚都要查房,想要出门,也要提前找父亲“请假报批”。“你去找谁?干什么去?”
直到董都祥参军回来,仍要接受这样的“制度”。
“制度”管理外,董都祥还要在饭桌上时刻聆听父亲训诫。董都祥已能背出那些主题:“穷人家的孩子要奋斗”、“做人要受得了委屈”。
董其武对儿子最大的希望,是要求他正直。
董其武的警卫员曾回忆,董都祥小时候曾与炊事员有过争吵,董其武了解情况后,认定是儿子的错,亲自带着董都祥找到炊事员道歉,还给他敬了表示道歉的军礼。
对于父亲的严厉,董都祥觉得,父亲是将当年治军的手段用到了自己身上。
董其武以治军严格著称。绥远抗战中,傅作义曾收编两支起义过来的伪军,这些军队纪律涣散,存在各种恶习,很多将领都很头疼。
傅作义将这样的“问题部队”交给了董其武。董其武为了整训士兵,把军部搬到了营房的轮训部,“每操必到,每课必听,每次吃饭就到某个班或排里去”,半年之后,杂牌军已不输正规军。
带着父亲烙印“诚实做人”
董都祥说,自己在很多方面印着父亲的烙印。尽管年轻时不太懂得,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理解了父亲。
董其武为人敦厚,极少对人发火,被评价为“儒将”。
但少有人知,少年董其武并非如此。山西读军校期间,因同学被一副官殴打,董其武带领学生将其围住痛打,受到处分后赌气弃学。
他反复向儿子反思这段“莽撞事”,“我那时太年轻了,性格过于倔强”。
董都祥后来承认,年轻时自己性格有些急躁,吃不得亏,父亲老调重弹,其实别有深意。
部队给董家配了保姆,董其武却要求衣服都要自己洗。有时,董都祥耍点小聪明,将脏衣服放到保姆房里,结果,他发现是父亲把自己脏衣服拿出来洗掉了。
不止一次,吃完饭已经回到房间的董都祥,又被警卫员叫出去。父亲指着桌上掉的米粒说,“看看,看看,吃了!”
董都祥转业后到公司担任管理人员,他会在食堂里反复告诫,“吃多少,打多少”,有些员工因浪费还遭到他的训斥。
在公共浴室洗澡,董都祥会提醒那些边打浴液边开着水龙头的朋友,“节约点儿水”。
至今,董都祥的人生信条都是父亲当年说得最多的八个字,“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用一年搜集资料为父亲写传记
参加工作后,董都祥还偶有抽烟。一次回家,父亲偷偷问他,“还抽烟吧”,董都祥说,“嗯”,父亲说,“少抽点儿,实在要抽就抽点儿好的,注意身体”。
读书期间,董都祥住校,每周回家,父亲都要亲自去打水给儿子洗脸换衣服,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仪式,回想起来,董都祥觉得这是父子关系中最温暖的细节。
上世纪80年代,录音机兴起。董都祥回家告诉父亲,“我回头弄个录音机给你录一录你自己的故事”,但一直也没有录上一段。此后,父亲患病卧床再也不能说话,“我心里特别难受,特别想听他跟我说他的故事,可是再也听不着了”。
以前,每当有人上门求字,董其武总是一成不变地写下“自强不息”,董都祥曾觉得好笑。如今,他的想法已经变了,“我才发现,我爸这辈子是真不容易”。
为了给父亲出版传记,董都祥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赴山西老家和内蒙古搜集资料。
对着镜头,父亲当年部下告诉董都祥,“你父亲是个儒将,绝不放弃一个伤兵”,举着摄像机的董都祥突然泣不成声。当年的乌加河畔,董其武跃入战壕和士兵一起顶住日军,全军将士无一人后退。
他想起父亲总教导他的“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1989年,董其武因病去世。去世前,董其武给儿子留下遗嘱,一半骨灰与夫人合葬,另一半骨灰则要撒在后套。
后套平原,正是董其武抗击日本人的地方。
董都祥并未完全遵照遗嘱,他留下了一半骨灰在身边。他不舍得把父亲一个人留在后套。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23-01-09 14:48: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董其武同志生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