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朔端(1901—1978),字孝源,云南威信人长安潘家山人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1929年回滇,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
任第六十军团长,在台儿庄战役中带领先头部队奋勇杀敌
裹伤指挥作战,坚守阵地至后续部队到达立下战功被授予一级宝鼎勋章
1945年任184师师长,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
1946年调驻辽宁海城,5月率部起义,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东北民主同盟军军长、东北嫩江军区副司令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
兵团副参谋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市长、
昆明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一至第五届昆明市人大代表、第一至第四
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病逝
潘朔端(1901—1978),字孝源,1901年10月19日生于云南省威信县长安乡潘家山。
父亲系清末秀才,母亲周氏。弟兄姐妹四人,潘朔端排行第三。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因为有红色倾向,潘朔端被清洗出部队,流居上海。
1929年回滇担任云南军官候补生队中队长,与大队长卢浚泉和大队副曾泽生一起编唱《吃饭歌》,还创办了《新武力》的校刊,以宣传“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思想,以致遭到了蒋介石的以“异党”为罪名的查办,候补生队解散。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
卢沟桥事变后主张抗日的滇军将领龙云,将原滇军的6个旅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60军,下辖182、183、184三个师,由滇军将领卢汉任军长、滇军将领张冲任副军长兼184师师长,潘朔端任第六十军一八三师1081团长。
潘朔端在台儿庄战役中带领先头部队奋勇杀敌,裹伤指挥作战,坚守阵地至后续部队到达,立下战功,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级宝鼎勋章。还参加过武汉会战、长沙会战。
1940年底升任一八三师师长。
1943年,任暂编第二十三师长。
1945年,任184师师长,1945年9月,入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在此期间,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在昆明发动了“倒龙”政变。
1946年4月间,从越南直接海运到东北参加反共内战。
184师下设550团、551团、552团。副师长郑祖志,参谋长马逸飞,秘书王世臣。
1946年4月接替第52军防务,551团驻鞍山,552团和师部驻辽宁海城,五五0团驻大石桥和营口。归新六军廖耀湘指挥。
1946年5月27日,民主联军逼近海城一线,潘朔端抓住机会,在海城宣布起义。潘朔端成为内战初期第一个起义将领。令蒋介石咬牙切齿。海城起义后,184师光荣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1军”,潘任军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秋,潘朔端申请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后调任嫩江军区副司令员。
1948年8月,潘朔端因工作需要调任四野十二兵团副参谋长,为策动长春城内60军的起义作了大量工作。
历任东北民主同盟军军长、东北嫩江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参谋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市长、昆明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一至第五届昆明市人大代表、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其国家一级解放勋章。
10年文革,潘朔端受到严重冲击,后期才恢复主持政府工作。
1978年8月30日,他拖着便血3天的身躯去东风广场开会,解决数百家拆迁户住房的遗留问题,下午又实地勘查6个厕所的修建地点。因失血过多,傍晚到家就晕倒,住进医院,抢救无效,同年9月14日病逝,终年78岁。
同乡统战
1938年1月周恩来调罗炳辉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作由滇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的统战工作。罗炳辉是云南人,1915至1929年先后在唐继尧、朱培德领导的滇军中闯荡14年。在滇军中有不少朋友。
第60军183师1081团潘朔端团长在台儿庄战役中负重伤后,于1938年4月中旬来到武汉住院养伤,潘朔端系云南威信人,与罗炳辉家乡云南彝良县毗邻。罗炳辉多次到医院看望潘朔端,向其宣传我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潘朔端伤好临别时罗炳辉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我同生在一块土地上,但愿将来能走到一条道路上。”八年后,罗炳辉终于如愿以偿。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30日,已担任第60军184师师长的潘朔端,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毅然决然率领该师2700多官兵在辽宁海城起义,打响了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反内战的第一枪。
海城起义
编辑
胜利后,潘朔端升任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随卢汉入越受降,又从越南海防经8昼夜海运北上东北驻防。蒋介石命他把部队摆在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一线的狭长地带,并让东北“剿总”派两名少将参军携带电台尾随潘进入海城,实施监督。潘朔端一到海城就借了解地貌探访东北人民解放军活动情况。
1946年5月29日,民主联军包围海城,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压力下,潘朔端找副师长郑祖志、参谋长马逸飞、团长魏瑛开会,计划起义。
5月30日黎明前,潘以城防司令名义召开城区将校军官会议,将两名督战将官逮捕,宣布起义。丧失整整一个美式装备的整编师,还开了东北战场起义的先例,这令蒋介石暴跳如雷。
5月31日,潘朔端与副师长等率全师将士通电全国。电云:朔端等籍隶云南,多年从军,每以卫护桑梓,救国救民为己任。……唯事与愿违,本师自安南奉命航海北上,名曰接收主权,实则为进攻中共在东北之武装。身为中国人,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残杀自己同胞,朔端等每念及此,莫不悲愤填膺。……俯念东北沦亡14载,人民已血肉枯竭,复何忍大动干戈,杀人遍野?……因此朔端等思之再三,乃于海城火线上实行反内战起义,决心与民主联军合作到底,不再执行兄弟自残之乱命……
起义后,朱德发来贺电,称潘朔端此举是见义勇为,振臂一呼,揭和平义旗,张滇军之荣誉。
同年,潘朔端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设昆明
新中国第一位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连任七届,扣除因历史原因未能履职的时间,实际在任达22年。
任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期间,镇压中国国民党残余势力,严打毒品娼妓,整肃社会风气,恢复生产重振经济。
尤其重视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力主环境和水源保护,关注底层民生,主持修建的松花坝水库,至今依然是昆明人民最重要的饮用水来源,省博物馆,艺术剧院、体育场馆等重要建筑,仍为各族人民享用,并为这座城市继续增添着历史文明的光辉。
1949年随宋任穷、周保中大军南下,进驻昆明,1月9日任首任市长。
刚解放的昆明经济萧条,市场冷落,不法资本家趁机投机倒把。物价上涨,人心浮动,市场出现抢购风。潘朔端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整顿市场;动用省库80%的黄金、棉纱、大米、棉布投放市场;立即逮捕奸商朱文高。迅速压住了投机势头。此外,他厉行禁烟、禁赌,成立禁烟委员会,在8个区设戒烟所收容烟民,并多次到戒烟所视察。解放初期,昆明游乞满街,社会秩序紊乱。
1951年根据省、市委有关指示,他向民政局要求,不准冻死人,饿死人,并在1952年成立救济分会,发放寒衣等救济物资,又兴办各种福利事业107个,整顿治安,收容安排无业人员以万计。
1958年,潘朔端到北京开会,看到北京居民用蜂窝煤灶。想到昆明居民劈柴烧饭的困难,潘朔端就自己掏钱买了一套炉灶和蜂窝煤,搭飞机运回昆明,交给有关部门试制推广,方便了市民生活。
这是一个绝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小片断,但它却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在红红的炉火中,融入到了昆明居民30余年的生活记忆里。
1958年,修建昆明钢铁厂至矿山公路。潘朔端兼任总指挥,吃住在工地。他和秘书、司机席地而睡的工棚条件还不如当今民工的好。有一次,他发现一施工队进度下降,查明是因为卫生条件差而引起痢疾,立即停工,调来防疫站的医生,彻底清扫,控制住疫情。在工作中他力排众议,用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建议,修改筑路方案,缩短了线路,节约了投资。
根据记载,在任职期间,潘朔端十分重视城市建设。他提出要把昆明建成旅游城市,指示园林局制订出园林规划方案。于是,昆明城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圆通公园设立了动物园;西山从太华寺到龙门,建了公路栏杆;翠湖公园有了围栏;城市绿化除单位要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植树、栽花、种草外,东风路、人民路、北京路等主要街道种植银桦和桉树,南屏街、金碧路、拓东路种植法国梧桐。
潘朔端任市长20多年,处处严以律己。一次,他爱人生病,要转去郊区医院治疗,正碰上他下乡,顺路搭了一段车。到了通向医院的岔路口,他就叫停车,让妻子和5岁的孩子走路去。离医院还有8公里路,最后母子俩硬是走了4个多小时,歇了10多次。
1973年女儿潘海义结婚,因无房3次推迟婚期。后来,机关分给他女儿一个小套间,他硬让女儿交回钥匙,将套间换成单间。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2-18 14:38: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德宏州第一任州长刀京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