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挽抗日将领戴安澜将军联
戴安澜,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安徽省无为县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在缅北茅邦村殉国。消息传到重庆,各界深表哀悼,周恩来题写挽联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给予戴安澜将军高度评价。
二、联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赴任后,即躬身力行,除旧布新,积极改革教育。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总统后,蔡任教育总长仅数月即行辞职,赴德国留学。1916年秋,应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之邀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后十年,提倡学术自由,鼓励新思想新文化,提携年轻后进,使北大涌现出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也使北大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1940年3月,病逝于香港。周恩来撰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 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对联以蔡先生生涯为经纬,概括和褒扬了他的功业。
三、挽经济学家吴承仕先生联
1939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承仕不幸病逝。吴之所以受人钦佩,不仅由于其学问渊博,而且在于他思想经历之曲折,他曾是清末举人,但在三十年代却接受了马列主义,并成为中共党员,为抗日救国、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战斗不息,以至献出了宝贵生命。1940年4月,在吴承仕先生追悼会上,周恩来撰写挽联:
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
重振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
四、挽平江惨案烈士联
1939年6月,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包围湖南平江嘉义新四军留守通讯处,杀害通讯处负责人、新四军上校涂正坤等十人。
平江惨案发生后,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上谈形势,指出在力争局势好转的同时应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强调党的工作方式和斗争方式须作必要的改变。八月,延安各界人士举行追悼平江惨案遇害烈士大会,周恩来送了这副挽联:
长夜辄深思,团结精诚,仍是当今急务;
同胞须猛省,猜疑磨擦,皆蒙日寇阴谋。
五、挽《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先生联
张季鸾名炽章,辛亥革命后,1913年主编《民主报》,因揭露袁世凯的卖国及镇压民主革命的罪恶行径, 被捕入狱。 1917年又因披露段祺瑞之反动丑闻,再次被监禁。 出狱后任《中华新报》主笔, 继续为民主进步运动而呐喊。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九· 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 共同抗日,连续报道红军长征,揭露日汪伪约,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41年9月, 因患肺结核病逝于重庆南岸汪山。张逝世后,重庆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举行追悼会。 周恩来献上一副挽联:
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
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上联对张先生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下联叙述了张先生病逝前病魔搏斗的情况,联语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六、挽新闻学家邹韬奋同志
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 那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
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吾辈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伤神。
此为周恩来挽邹韬奋联。1944年7月, 著名的新闻学家、报刊政论家邹韬奋因病不治辞世,年龄未及五十岁。 他一生创办和主编的报刊有《教育与职业》、 《生活》周刊、《时事新报》、《生活日报》、《全民抗战》和《大众生活》等。 同年11月,周恩来作了这副挽联。全联82字,是至今所见到的周恩来撰写的最长一副对联。
上联评价死者经历、事业及其精神,下联陈说抗战政治形势及 其发展方向。全联以写实叙事风格见长,又寓理于其中,人物与事件融于一体,表达出了挽联作者的悲痛哀伤。
七、联挽“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
范旭东,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883年,范旭东出生在一个清贫之家,少年时代范旭东曾就学于受梁启超思 想 影响较深的湖南时务学堂。1912年,范旭东以优异的成绩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1914年,范旭东于塘沽着手筹建久大精盐公司精盐颇受国人欢迎。1917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永利制碱公司。1945年10月,范旭东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周恩来挽联以表痛惜之心:
奋斗垂卅载, 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
和平正开始, 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八、挽国民党中将张冲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张冲(1903-1941),浙江省乐清人。曾参加“五·四”运动,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少数人士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代表,与周恩来相处5年,为国共合作,为团结抗日做了大量有益工作,1941年不幸病逝。周恩来撰此挽联意为:你英年早逝,今后革命事业的安和危,谁来与我共同操心呢?想想过去几年里,我们如同坐在同一条船上,与狂风暴雨搏斗,历经艰险和锻炼。在成语“安危与共”、“风雨同舟”中加入“谁”、“忆”二字,寥寥十字,确切恰当,更显感情真挚,寄意深沉。
九、挽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联
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芦沟月;
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宋哲元(1885—1940),山东省乐陵人,字明轩。行武出身,著名抗日将领。历任国民党29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等。“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1940年4月病逝于四川绵阳。
十、挽现代著名法学家徐谦
国难方殷,老成凋谢,愿先生精神不死;
抗战正急,团结濒危,幸同胞万众一心。
徐谦(1871—1940),法学家,字季龙。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江西省南昌,进士出身。历任广州革命政府司法部长、最高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府委员临时联合会议主席、国民党政治会议常委和军委主席团委员等职。曾参加巴黎和会,拒绝在和会上签字,积极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清共防共,被蒋介石通辑,长期隐退香港。1940年9月病逝。有《民约总论》等传世。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5-02 11:57: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