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岳
我是读着抗战文学的红色经典长大的,也是在这些作品的感染和鼓舞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我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发现,《荷花淀》《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战斗的青春》《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平原烈火》《腹地》等小说、《地道战》《雁翎队》《小兵张嘎》《回民支队》《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作品,描写的是河北人民血与火的抗日斗争生活,刻画的是燕赵儿女抗战英雄的形象,它们所具备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品质,不仅成为中国敌后抗战文学的典范,同时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发生在20世纪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旷日持久,悲壮惨烈,中华大地上狼烟四起,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应该说,在不同的战区、不同的根据地,都会留下有着不同地域特点的抗战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抗战文学经典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发源于河北,而又相对集中于冀中地区。我查阅了大量河北抗战史料,并在2005年沿着当年的晋察冀根据地版图实地走了一遍,访问了许多抗战老兵和老作家。我初步的认识是,这与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抗战背景有直接关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河北很快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被称为“中国通”的冈村宁次机接替多田骏赴任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认为,华北的“治安”形势糟糕,根本问题在冀中。当年,冀中有“八路军的米粮仓”之称,是冀中平原的老百姓送粮送棉支持了山里的八路军。于是,冈村宁次下决心,要用5万大军对冀中进行大扫荡,用竭泽而渔的手段来瓦解八路军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彻底摧毁冀中的抗日武装力量,这就是惨绝人寰的1942年“五一大扫荡”。这次大扫荡长达数个月,被抓、被杀害群众5万余人,成为日军侵华史上在中国农村制造的最大惨案。
在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中,我感受到,这次惨绝人寰的大扫荡虽然给冀中抗日根据地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也极大地激发了冀中军民的反抗勇气和斗争精神,创造了许多英雄传说。自古燕赵多悲壮之士,从文化源头上来看,在燕赵的文化和精神里面,有血性、有情怀、重传统。三种文化元素相互渗透,构成了“勇武任侠”的显著特征,英雄的燕赵儿女在抗战斗争中则把这一文化特征彰显得淋漓尽致。“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成为每个人的口号;毁家纾难,视死如归也成为每个人的真实行动。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马家母子两代英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工人抗战英雄节振国、儿童抗战英雄王二小等,这些抗战英雄都诞生在燕赵大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冀中“五一”反“扫荡”中,我的家乡冀中父老不仅彰显了血性,更凸显了智慧,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雁翎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抗日武装也相继成立;同时,也留下了以这些战争样式为范本的文艺作品,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受这些作品的影响,我花费十年时间创作了一部40万字反映冀中军民抗战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血地》。我的创作用意,就是想让读者看看,当年冀中这片美丽的热土是如何被铁蹄践踏、鲜血浸染,冀中军民是如何在刀尖上行走的。
与其跪着屈辱地死,不如站着为尊严求生。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边打仗,一边创作。他们根本不是什么作家、诗人,他们是战士,也是英雄。比如,《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曾担任过冀中区妇救会宣传部部长;《平原枪声》的作者李晓明,是县大队的政委;《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是锄奸干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是游击队步兵团团长;《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曾任武工队小队长……他们都是从日寇的拉网扫荡、铁壁合围中闯过来的人,他们的作品完全是生活的经历、战火的熏染。
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这些抗战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弘扬民族正气,叙写民族史诗,讲述精彩故事,塑造英雄形象,用文学颂扬燕赵儿女爱国、救国、报国、殉国的家国情怀,从而迸发出感染、教育、启迪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比如,田间的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试想,这首诗在当年具有多么大的震撼力与号召力。
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系列抗战题材小说是叙事与抒情相互融合、写实与写意相得益彰的整体,作品散发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情韵和气息,小说所传达的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成为一道特殊的抗战文学风景,给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和精神滋养;而其作品进入中学课本,不仅使青少年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
小说《小兵张嘎》《平原烈火》的作者徐光耀是年过九旬至今仍健在的抗战老兵,后来改编成电影的《小兵张嘎》幽默诙谐,寓教于乐,久映不衰。徐光耀曾说过这样的话:“久而久之,那些与自己最亲密、最熟悉的死者,便会在心灵中复活……倘不把他们的精神风采化在纸上,就对不起良心。”在这种良知的感召下,老先生矢志不渝,笔耕不辍,在其晚年又创作出版了长篇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并斩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这在他们那一代作家当中是不多见的。
这些抗战文学把燕赵大地的抗战图景描绘得波澜壮阔,把燕赵儿女的慷慨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抗战英雄形象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记忆。如《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肖飞,《敌后武工队》中的贾正、魏强,《平原枪声》中的马英、王二虎,《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金环、银环,《小兵张嘎》中的嘎子、罗金保……这些英雄都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这种理想远远超过了自身生命、个人情感以及家族利益。在这种理想的指引下,他们充分展示出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高尚的情操以及出众的智慧,从而使这些英雄形象光彩照人,令人肃然起敬。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我们,没经历过抗战,我们就是从这些作品中认识英雄,感受英雄,进而崇拜英雄的。应该说,抗战文学为读者贡献的英雄形象是功不可没的,是有划时代意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历久弥新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再次审视这些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些英雄形象因过于高大而缺少鲜活,因性格单一而失之丰满。
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不能过于苛求那些创作红色经典抗战文学的作家们。就他们自身的经历和阅历而言,还难以走出某种局限与窠臼,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当年,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便走出家门,走出校门,投身抗战,既为中国抗战事业贡献了青春力量,又为读者留下了那么多感化人、教育人的优秀文学作品,这就足以令我们后人敬仰与尊崇了。
责任编辑:高杨 最后更新:2022-06-21 09:50: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拼光民国海军
下一篇:抗战精神:彪炳史册 永立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