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民(1902—1940), 湖南省新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突围战和田家镇保卫战。1940年1月,奉命驰援南宁参加昆仑关战役。临行立下遗嘱,安顿家事,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所部抵广西昆仑关军事要地后,即指挥官兵构筑工事备战。后以左翼为日军包围,奉命转移。为阻止日军追击,亲率一个团进行掩护。后遭日军重兵包围。2月3日,指挥部队反击突围,于激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86年,国家民政部颁发烈士证,追认郑作民为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郑作民,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将副军长,革命烈士。湖南省新田县人。
1902年9月28日出生于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的一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以抬轿、挑煤炭、打短工挣钱,供他读私塾、初小、高小,直到甲种师范。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积极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发誓“矢志献身革命,振兴中华”。军校毕业后,编入学生军,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
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连长、营长。11月,在攻克南昌讨伐五省联军孙传芳部的战斗中,郑作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立下战功,晋升为补充团团长,旋任第二军九师二十五团团长。
1930年参加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的“中原大战”。是年冬在洛阳西工营房整训,国民政府参谋部参谋总长朱培德前来检查时,看到郑作民亲临校场教练,曾当面赞扬他“言传身教”。
1930年10月任九师二十六旅旅长,率部参加对工农红军的“围剿”。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犯上海。郑作民奉命率全旅增援十九路军抗日。
1933年10月,由于在对工农红军“围剿”时按兵不动,蒋介石撤销其旅长职务,调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期满后仍任旅长。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淞沪会战开始。郑作民任第二军九师师长,在全师官佐会议上,宣读分呈国民政府、蒋介石、黄埔同学会、蒋鼎文的决心书,同时宣读给母亲的遗书:“男现率师重上战场,抱定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誓与敌寇战斗到底,把敌人赶出去。”还反复训示部属:“求仁得仁,死亦有荣。只要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日本鬼子就会乖乖地滚出去”。
1938年春,郑作民率部参加徐州会战,突破敌人包围。1938年武汉保卫战,苦战田家镇要塞,鏖战47天,痛歼日军矶谷师团精锐部队。旋即奉命率部到四川酉阳整训待命。
1939年11月15日,日军约4万余人,在飞机、战舰的掩护下,从广西钦州登陆。12月4日,日军攻占昆仑关。中国守军浴血奋战,收复太宁,强攻昆仑关之敌。为加强作战力量,调九师增援。郑作民率部由四川酉阳经贵州都匀,奔赴昆仑关前线。出发前夕,给其妻遗书,明志杀敌报国。
1940年1月初,配合杜聿明的第五军向日军强攻,收复昆仑关。九师奉命驻守昆仑关,阻止日军北犯。2月22日,日军凭借空军优势,攻占宾阳,严重威胁昆仑关。最高统帅部一再急电九师撤退,郑作民回电:“打退敌人后,再依次转移。”未获批准。遂决定于黄昏前佯作全线出击,指挥部队从容撤退,中途敌机轮番袭击,师指挥所无法转移。3月3日黄昏,郑作民不幸中弹,为国捐躯,年仅38岁。
郑作民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郑作民为陆军中将副军长。蒋介石题词:“马革裹尸还万里,虎贲英烈壮千秋。”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题写挽词:“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
1986年,国家民政部颁发烈士证,追认郑作民为革命烈士 。
人生历程
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刘、杨叛乱”。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连、营长、补充团长,第二军九师二十五团团长。民国19年,参加“中原大战”。
民国20年10月,升任九师二十六旅旅长。11月,奉蒋介石之命率部参叩对工农红军第二次“围剿”;之后在第四、五次“围剿”中,郑作民均以种种借口,迟迟不前,尤其眼见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中国,感到不应该老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因此,曾遭蒋介石撤职处分,调陆军大学待训班学习,后仍任旅长。
“七七事变”后,时任第二军九师师长的郑作民抱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誓死把日本鬼子赶出去,先后参加淞沪会战的广福战斗、徐州突围战和武汉会战中田家镇守卫战。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国民党陆军第2军第9师副师长的郑作民,奉命参加淞沪会战。郑作民同师长李延年指挥第9师,协同其他部队,在广福线同日军展开激战。他们冒着敌人猛烈炮火顽强地阻击敌人,狠狠地打击了日军。
1938年5月,郑作民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此时,徐州会战已进入第三阶段,即徐州突围战。郑作民奉命率部随陇海兵团向西突围。连续突破日军的几道包围线,进入湖北,参加即将进行的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时,郑作民已升任第2军第9师师长。7月14日,郑作民奉命率第9师到达田家镇,负责扼守田家镇要塞西北面。田家镇扼长江航路,屏障武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为双方必争之地。郑作民深感这次责任重大。为此,战前,郑作民率所部将士抓紧时间大力修筑工事,号召全体将士,团结一致,奋勇杀敌。日军进攻后,郑作民率所部将士与占绝对优势的日军陆、海、空三军顽强战斗,浴血奋战,宁死不退,完成了阻击日军,迟滞日军向武汉推进的预定任务。1939年11月15日,侵华日军为断绝中国海岸交通线,并控制南宁重镇作为其南进基地,出动约4万余人,在100多架飞机50余艘舰艇的掩护下,与中国军队展开激战,于24日、12月4日相继攻占南宁、昆仑关。为收复南宁、夺回昆仑关,以屏障我西南抗日大后方,国民党军事当局决定发动反攻。时已升任第2军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的郑作民奉命率部自贵州都匀出发,开赴昆仑关前线,参加昆仑关战役。临行时,郑作民立下遗嘱,安排好家事,决心与日军血战到底。
1940年1月初,郑作民奉命率第9师担任防守任务。而日军为确保南宁,又从广东抽兵增援。2月2日,日军凭借空中优势,连克宾阳等地,严重威胁昆仑关守军。后因第9师左翼的36军受到日军包围,郑作民率部前去支援,不料,遭到日军的层层包围。2月3日,为扭转被动局面,郑作民冒着日军炮火,指挥部队进行反击,不幸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时年38岁。
人物背景
原国民党陆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中将师长郑作民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期正面战场著名的昆仑关战役中,亲冒矢石,率部冲锋陷阵,壮烈殉国,成为中国民族子孙后代所仰慕的抗日烈士。
郑作民将军,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郑作民自幼读书勤奋自勉,敬仰著名的英雄岳飞、文天祥。以后,郑作民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目睹帝国主义到处横行霸道,军阀政府残酷压榨人民,农民生活痛苦不堪,逐渐萌发立志革命,救国救民的思想。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准备北伐,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郑作民闻听消息,兴奋万分,决心参加革命,加入国民革命军行列,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军校受训期间,郑作民学习认真,作风踏实稳重,勇于吃苦,不畏困难,深受同学们的赞许和学校当局的食识。
黄埔军校毕业后,郑作民随国民革命军东征,参加讨伐陈炯明和北伐击溃北洋军阀等战斗。他作战勇敢,每战常身先士卒,且带兵有方,胸有韬略,以战功历任特务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等职。
成就荣誉
北伐战争历任教导团特务长、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1军1师营长、团长。
1929年起任9师团长、旅长、副师长。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少将。1938年6月任9师师长。
1939年12月任2军中将副军长兼9师师长。
1940年2月3日于广西上林阵亡。
1940年6月11日追授中将军衔。
郑作民(1902—1940.2.3),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人,新田县甲种师范毕业。中国抗日英雄。
1902年生于湖南省新田县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11月底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氏、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等职。
纪念祠堂
郑作民遗体公葬南岳忠烈饲,高山郑家葬有“衣冠冢”。忠烈饲位于南岳香炉峰下,为国内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唯一大型烈士陵园。民国29年(1940)秋动工兴建,32年(1943)6月竣工。饲依山而建,由东南往西北逐级升高,中轴线上依次为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纪念亭和享堂,全长320米,296级花岗岩石阶将整个建筑群连为一体,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
牌坊,一列拱门三孔,顶高10·48米,宽19.7米,花岗岩石砌筑,顶盖琉璃瓦,中门上刻“忠烈词”。七七纪念碑立在纪念堂前,碑座正方形,边长5.7米,碑的四周有四块青石碑,当前及左、右两侧三块嵌有汉白玉石雕“七七”二字,后方一块刻有碑铭。纪念碑身为五颗竖置的石雕炮弹,中间一颗高9.6米,下径1.2米,其他四颗下径0.8米。纪念堂为单檐歇山顶,花岗岩石墙,琉璃瓦,弧顶红漆花格门窗,高8米,面积310平方米,堂中立高3.3米,宽1.26米石碑一块,上刻薛岳书撰的《南岳忠烈纪念堂碑记》。
纪念亭为石构,四柱窖窿顶,亭中立方碑,上刻安亭战役史实。享堂为重檐歇山顶,石墙,琉璃瓦,石板地面,面积118平方米,厅后正中有一汉白玉石牌位,上刻“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享堂四周有花岗岩石栏杆。词内松柏长青,建筑雄伟壮观,风景秀丽。附近的国民革命军47军集体墓、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郑作民墓列入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为180亩。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报经国家文物局,并经专家组评审鉴定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8-06-01 14:08: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国民党抗战牺牲将领:郑廷珍
下一篇:国民党抗战牺牲将领:林英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