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二中是一所规模大、名气大的省示范性高级中学, 是湘西南文化教育一颗璀燦的明珠,是武冈市及周边地区 青少年学子心仪神往求学成才的摇篮。
从1989年4月至1991年1月,我在二中当过近两年的校长,才系统地了解和解读二中的发展历程。武冈二中的前身就是当年的黄埔军校二分校(又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主任李明灏将军亲手创办的湖南省私立洞庭中学。所以可以说,无洞庭则无二中,讲二中必讲灏公。
1938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中国的华东、华北,又踏向华中大地。华中危急、大武汉危急。为了积蓄、增强抗 曰的力量,是年10月,时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主任的李明灏将军奉命率全校师生南迁至自古以来就有“黔巫要塞” 之称的湖南武冈,正式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二分校,又称武冈分校。校本部设在离武冈古城二公里的法相岩畔 的宝方山一带,而下属的各种教学训练总队及军械、军医等部门则分设于当时武冈所辖的山门、髙沙、石羊桥、唐富冲、石头冲等地。军校的教官学员六千多人,散居在武冈城郊及各要埠大镇,古老的武冈山城立时成为抗日英才云集的地方,军号戎装,金戈铁马,抗日风力,阳刚气壮,极武冈一时之盛。 丄
校本部所在地的法相岩宝方山一带,是武冈城郊的风景胜地,下有长达两公里的石洞通幽,暗河奔流,上有奇石嶙峋,古木参天。黄安石等历朝历代的文人、名士的碑刻题字,到处都是,纪念清末著名的“湘中五子”中两个著名文士祖籍武冈大甸的邓葆之、邓弥之兄弟的“二邓寺”也在这里。李明灏将军匠心独运,选定这么一个地方作为军校本部所在地,不能不使人佩服他办教育做学问的高人一筹的眼力与远见。根据军校的需要,李将军在这里依据地势,参照广州黄埔军校的模式,先后建起了带俄式风格的中正楼、崇禧楼、应钦楼、明灏别墅和中山堂。这些建筑物与石林古木古寺相映成趣,是武冈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分校有教官及其家属、子女两千多人,子女要读书,而当时武冈的学校不多,且质量声望不高,为了不耽误教官子女们的学习和前程,也为推进武冈的教育,李明灏将军以其自身的声望与地位为无形资产,以军校财力、人力、 物力为基础,联络武冈的地方开明士绅,求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立了以他为董事长的董事会,聘请了刘侃元先生 为校长,于1939年10月,创办了湖南省私立洞庭中学,校址选在与军校两里之隔的许家大院。洞庭中学开办之初, 困难很多,尤其是经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明灏将军从军校有限的资金里腾挪挤拨,洞庭中学的教职员工都放 在军校里挂衔占编,领取工薪。他这种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办事的胆识,不可谓不动人感天。军校挤挪出来的资金 毕竟有限,为了满足办学的需要,他亲自动员董事会成员、地方贤达豪绅葬资捐款。身为堂堂的中将高官、二分校的主任,去找人说好话,赔笑脸,为洞庭中学募捐化钱,真是难为了灏公。他自己也曾深有感慨地说过这么一句话: “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募捐了。”我们现在流行这么一句 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想在我们武冈过往今来的官宦人士中,李明灏将军应该是真正身体力 行,实践这句话的第一人。
随着洞庭中学声望日高,规模日大,许家大院越来越不适合了。从1942年秋季洞庭中学开办高中开始,李明灏 将军把黄埔军校二分校的校本部,包括他本人的别墅,全部划归了洞庭中学。也就从1942年下期开始,洞庭中学定 位在法相岩畔宝方山上。不管斗转星移、改朝换代,洞庭中学在这个奇峰林立、古树参天的宝地上巍然屹立。1953 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洞庭中学改名为武冈第二中学,体制也由私立改为公办。人民学校人民办,党的教育 党来管,武冈二中摆脱了灏公一手独支、一人独撑的经济窘况,在灏公苦心经营的洞庭中学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壮 大。校园面积由原来的百亩扩大到现在的近400亩,占地面积之宽,在全省的中学里,都是排得上号,叫得出名的。 李明灏将军亲手修建的中正楼、崇禧楼、应钦楼等原军分校本部的建筑设施连同著名的二邓寺,也与北京城内的一 些古建筑一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先后被拆除了。而代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风 雨田径场、教工宿舍、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电脑房、 400米跑道的田径场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绿化地、休闲活动场地等,学生也从洞庭中学办学之初的2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多人,教师也从办学之初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以其夺目的光辉,屹立在湘西南的大地上,她的根就是灏公任董事长时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的私立洞庭中学。至今保存完整,不断修复,始终如新的中山堂,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在翠绿浓阴之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植树的人;武冈二中不论发展提升到何等灿烂辉煌,都会永远记得李明灏将军是她的奠基人。
武冈二中不仅是由当年洞庭中学的基础上扩大而来的, 她也是由当年洞庭中学的传统继承发扬而来的。李明灏将军既是一名骁勇善战的高级军事指挥官,又是一名远见卓识的军事教育家,他深深地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真 谛。如果说一支部队的灵魂是它的指挥官的话,那么一所学校的灵魂就是它的校长。所以李明灏将军在创办洞庭中 学之初,就聘请刘侃元先生担任校长。刘侃元先生是湖南醴陵人,与灏公是同乡,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回国后, 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各著名大学担任过教授。他因思想进步,不满国民党的腐败黑暗,支持进步青年而被蒋 介石指名剥夺了在北京各大学任教的资格。但又因他当时在全国教育界名气较大,所以被聘为国民革命军政治部 (周恩来同志时任政治部副部长)所辖的政治设计委员会的设计委员,蒋介石就这样用一个空衔将他闲置起来。李明灏将军凭着醴陵老乡,又一同留学日本的关系,劝说他举家南迁武冈,担任了洞庭中学的校长。刘侃元先生学富五车,精通教育,治校有方,威望很高,他亲自创作的校歌: “大哉洞庭,八百里洞庭!我们是国难的鲜花,我们是民族 的明星。铁肩担起了百年的国耻,身世遭逢了抗战的艰辛,莫说我们小,只要我们忠诚,时间是我们的,祖国正需要 我们。我们努力争取光荣!洞庭波兮木叶下,湖光浑太清,大哉洞庭,我们的洞庭!”于歌咏之中含激励,于激情之中 见功底,道德学问融入一体,催人上进,教人奋发,流传 至今,常唱常新。他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加之李明灏将 军的影响,所以在他任校长期间,乃至他卸任以后直至解放,洞庭中学里都始终没有国民党特务的活动余地,青年 学子在一个较宽松的环境里学做人,学知识。对这样一个好校长,李明灏将军不仅聘用了他,而且高度信任他,洞庭中学就交给他全权治理,不加干预。为了让他能安心治校,安全治校,李将军还千方百计地保护他,平时他们两家来往密切,刘侃元先生每年生日或家有喜事,李将军都亲自为他主持庆典,用这种方式告谕周围的人,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警告国段党特务、地方恶势力,休要打刘侃元先生及洞庭中学的主意,用这种方法保护了刘侃元先生, 为他当好校长创造了条件。如果说有一个好校长是洞庭中学的一个好传统的话,那么这个传统也得到发扬光大。从刘侃元先生出任洞庭中学第一任校长,到现在廖名智同志担任武冈二中校长,连续计算,先后一共是21任校长了。其中洞庭中学5任,武冈二中16任。这21任校长中,除了我上不了台面之外,其余都是有道行、有功底、有能耐、有影响、有作为的教育大家。如第二任校长谢仁恕、第三任校长殷德饶,既是坚定的革命者,又是饱学之士,是当时湖南教育界的名流;第五任校长周调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湖南省教育厅的主任秘书,是一位教育行家; 第十二任校长宁同魁,任过武冈县人大副主任,后调邵阳师专任党委书记;第十四任校长王耀楚,是全国优秀班主任,武冈著名的语文教师,担任过武冈县政协副主席;第十六任校长周德义曾任省教育厅教师处处长,现任湖南省电大副校长,还被聘任省社科院及湖南师大等大学的名誉教授。曾任邵阳市委党群书记的龚佳禾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从洞庭中学到武冈二中的历任校长,不是名垂一方的士绅官宦,就是名噪一时的名士学者。”
武冈二中能够从洞庭中学不断发展到今天,历任校长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历任校长的正确选定,又不能不 归功于灏公慧眼识珠的开局之选。
灏公从多年办教育的经验中体会到办好一所学校,不仅要有一名好校长,还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因此,他 在洞庭中学的教师人选上,要求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同时,他对聘请来的教师做到了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 在当时来讲,洞庭中学教师的待遇是从高从优的。凡是洞庭中学聘请的教师,都在二分校挂衔挂职,领取薪水,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体现了灏公礼贤下士、尊师重教的高风亮节。稳定的收入来源,再加上灏公在湖南的威望和刘侃元先生在教育界的名气,当时又恰值日寇攻势正烈,已逼近长沙,长沙等地的学校纷纷遣散,不少大学中学的教师向西南流亡。于是,名士登高一呼,名流应者云集,谢仁恕、殷德饶、王鉴清、喻科盈、廖六如、刘林、 李度、肖敏颂、谢甲南、董公健、李石静、张健甫、黄河、李左黄、王国民、陈平一、陆承新、谢羡安、李昌董、罗世藩、周用吾等三湘教育界的名流,都相继从长郡、明德、广益、岳云等湖南名校应聘到洞庭中学来执教。他们在民 族危亡的特殊时期,在武冈这个古老闭塞的特殊地方,在李明灏、刘侃元的麾下,组合成一个特别优秀的教师团队, 谱写出洞庭中学历史上特殊辉煌的篇章。他们都是有强烈的民族气节、高尚的道德操守的正直、诚实、崇尚科学、 倾向进步的知识分子,其中还有一些共产党员,他们都坚持教书先育人的原则,对学生讲爱国主义、讲抗日,语文 课选的教材有鲁迅的《祝福》、《孔乙己》;音乐课教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华北进行曲》、《吕梁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游击队之歌》;师生共同排 出来对外公演的文娱节目,有《岳飞》、《孔雀胆》、《放下你的鞭子》;校长训话课,则是刘侃元先生讲猴子变人,也就是社会发展简史。通过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进步的启蒙教育。
洞庭中学的教师在认真教育学生的同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处处为人师表,就是在平时的生 活上,也一丝不苟。他们穿戴整洁新潮,言谈文明高雅, 举止大方端庄。与当时省立六师的教师一起,为武冈这座古老的县城,带来了文明、高雅的新风尚。当时武同的老百姓,在大街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谁是洞庭中学和省立六师的教师,都把他们作为自己和教育孩子言行举止的楷模,对他们表示出真诚的敬意。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在洞庭中学教师身上,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洞庭中学的教师不仅人品高尚,道德高尚,而且都是既学有专才,又博学多才,不少教师都是兼教几门课程。 他们教学,深人浅出,生动活泼,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所以教学质量很高。在1942年、1943年 连续两年的全省初中毕业会考中,洞庭中学都是鳌头独占,因此而获得当时的省政府的嘉奖和1万银元的奖金,也因此使洞庭中学在全省声名鹤起,誉满三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为工作需要,不少洞庭中学的教师都到大学任 教去了,像音乐教师王国民就是湖南师大的教授,殷德饶先生就是武汉大学的教授。由此对当时洞庭中学教师的教 学实力,可见一斑。
洞庭中学教师爱学校爱学生,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学校初创时期,图书很少,不少教师特别是罗世藩、谢羡安 两位先生把自己大批多年珍藏的珍贵图书捐给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继续学业, 教师们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捐款建立了 “洞庭优秀学生奖学金”和“贫困学生助学金”。不少平民百姓和农家子弟, 就是在这些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扶助下,完成了他们人生的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历程,而走向人生的更高历程的。洞庭中学的教师,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爱岗敬业,深受学生的爱戴。喻科盈老师爱人去世,小孩尚幼,仍坚持教学,经常是左手抱孩子,右手板书上课,从未迟到缺课; 罗世藩是体育教师,操劳成疾,患上肺结核,还是带病上 课,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翻杠子,跳沙地,以致吐血身亡,倒在了操场上。这些情节,现在讲起来,还感人至深。
回顾洞庭中学的历史,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经验和传统。这个好传统也一直为今天的武冈二中传承和发扬。武冈二中现有教师300余名,其中有全国特级教师2名,有高级教师48名,有中共党员105名, 民主党派人士 30名,大学本科学历250名,研究生3名,他们热爱学校,关心学生,潜心教学,在教育教学上,坚持以人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当时,李明灏将军素以治军严、治校严而著称于军内军外。因此,他创办的洞庭中学,从一创办就有一个好 的校风。他亲自为洞庭中学提出了 “恭信勤朴”四个字的校训,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把这四个字作为座右铭,牢记 于心,贯彻于身,严谨律己,以信处事,以诚待人,勤奋学习,节俭朴素,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能对国家对民族 作出贡献的人。他要求教师要把这四个字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要以身作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他自己身为董事长,更是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每年洞庭中学录取新生,只看考试成绩,不讲私人关系,成绩不合 格的,即使是校长、董事长的子女,也不录取;成绩合格的考生,即使是寒门或贫困出身,也一律录取,并给予资 助,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他治校很严,学生中凡有斗殴、偷盗、恋爱、赌博行为者,一律要受到记过、辞退或 开除的处罚,任何人也不例外。一位副董事长的儿子因谈恋爱而被开除,李明灏的一个侄女因违反校规而被辞退。 如此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洞庭中学良好的校风得以形成。不少洞庭中学的学生,回忆起母校的校风,都如 数家珍,乐道津津。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师长, 互相帮助,紧密团结,遵守纪律,文明卫生。据他们回忆,当时校园内种有桃子、李子、柚子等水果,无一人攀摘,到水果成熟的时候,学校统一摘下来,分发到各个班,师 生共同品尝。细微之处见校风,优良校风又在无形之中影响和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这真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洞庭中学这种好的校风,也由武冈二中继承和发扬光大。校训与时俱进,已变成了 “严肃守 纪,文明创新”八个字,但对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则是一脉相承。现在武冈二中七千多名师生,校纪严、校风好, 听课时、学习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休息时、活动时,操场上龙腾虎跃。整个校园里文明卫生,被评为省文明卫生单 位。学生一进人校园,就逐渐地养成了讲卫生、好学习、懂礼貌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使每个学生受益终身。这里不 能不说是灏公的影响,真可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毛泽东有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灏公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创办的洞庭中学,在今天的武冈二 中延续,今天的武冈二中,是在当年洞庭中学的基础上扩大提升的;洞庭中学一个好的校长、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一个好的校风的优良传统,被今天的武冈二中人不断地发扬光大。武冈二中一定会在洞庭中学的基础上,在今天新 的时代、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创造出更新的、更大的、更灿烂的辉煌,以告慰灏公在天之灵。
(原载湖南人民出版社《武冈黄埔情----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纪念文集》)
责任编辑:徐为 最后更新:2019-07-01 14:32: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纪念】洞庭中学的创办经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