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中共民族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015-08-20 10:09:18  来源:开放时代  点击:  复制链接

  三、结语

  费正清曾将中国的民族主义视为日本侵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过去1000年间,华北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为异族入侵者所统治。日本军国主义者策划征服华北,并通过中国傀儡来进行统治,他们所借鉴于历史的许多事实中,上书的历史事实(指蒙古族和女真族通过儒化而成功统治中国——笔者注)就是其中之一。田中义一和土肥原贤二之流说来可悲,他们把中国的历史研究得太到家了,但没有研究到最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历史上的一股新兴力量,蒙古人和满洲人过去辉煌的征略的得意场面,再也不能在今天重演了。”85本文所考察的中共的民族主义正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共民族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抗战期间得以发展成熟,它成功应对了两大挑战:处理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以及应对缺少民族主义要素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理论上,它在保留共产主义理想的前提下将民族独立作为实现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前提,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框架内为民族主义开辟了充足空间;通过将抗日的主要民族主义力量归结为以农民为主的阶级,它将民族与阶级两个概念进行了融合;它还对家族至上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民族主义式的改造,初步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体系和符号系统。

  至于观察家们困惑争论的“中共究竟是共产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这个问题本身并非一定有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因为共产主义与民族主义两种意识形态本身并非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试图在二者之间做精确切割并非易事。正如史密斯指出的那样,“民族主义常常‘栖身’于其他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并且借助它们来达到民族主义的目的”,“究竟是民族主义帮助‘充实’了其他意识形态,还是被其他意识形态所充实,这并不重要,这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86抗战时期的中共较之抗战前(苏维埃时期)确实是要民族主义得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相应变得非共产主义了,史华慈就评论说,虽然民族主义并不就取消了共产主义,但抗战时期的中共政权“变成真正的民族主义了”87,在马列主义的框架内为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更大的空间。88当然,在强调民族主义的同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部分还是有所淡化,毕竟,为了抗战中共一度将同盟关系建立在反法西斯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上弱化了意识形态的诉求。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族主义动员是成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充分重视农民在民族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将农民视为民族的主要代表,并相应以农民为主要受众展开民族主义的文艺工作和宣传,有针对性地、以农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帮助他们克服传统家族观念,充分调动其民族主义情绪。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广泛动员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参与旨在实现民族独立的运动,在这场民族主义运动中,广大农民是第一次真正参与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它可被视为中国近代一次最大规模的“大众的现代化运动”89。

  查默斯·约翰逊将中共成功发动农民民族主义视为中共在抗战结束后最终获得合法权威的重要原因。90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共在抗战时期形成的民族主义理论、其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看法及民族建构的理想,对后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资助,项目批准号:13@ZH028。

  【注释】

  ①如蒋介石1924年的批评:“彼之所谓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者,皆不外恺撒之帝国主义,不过改易其名称,使人迷惑于其间而已。”(参见罗家伦[编]:《革命文献》第9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史料编纂委员会1955年版,第1276—1277页)。

  ②《共产主义原理》,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③《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

  ④《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136页。

  ⑤参见列宁:“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应当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载《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220页。

  ⑥关于“中共共产主义化程度”的讨论,参见Lyman P. Van Slyke (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A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r Department, July 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 8-14;斯诺和史沫特莱等外国新闻记者采访关注的问题中都很重要地包含了关于中共是否变成民族主义者了以及中共与苏联的关系问题(参见吴黎平[编]:《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134页)。

  ⑦《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⑧《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59—60页。

  ⑨《中国共产党党纲》,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40页。

  ⑩《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战决策》,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329—330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页。

  12《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99页。

  13《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61页。

  14《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18—520页。

  15《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3页。

  16同上,第142页。

  17吴黎平(编):《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132—134页。

  18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编):《埃文斯·福·卡尔逊致罗斯福总统的十七封信》,载《中国之友卡尔逊——纪念埃文斯·福·卡尔逊诞辰一百周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3页。

  1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40页。

  20《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21《国民党三中全会后我们的任务——中央宣传部宣传大纲》,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

  22《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23《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电》(1938年1月14日),载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24[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祁国明、汪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25同上,第2页。

  26《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8—499页。

  2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32—233页。

  28《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1页。

  29《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1、503页。

  30参见大章:《从思想上来巩固党》(原载《党的生活》1939年第1期),载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委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676页。

  31同上。

  32《中央关于抗日民主政权的阶级实质问题的指示》,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68—269页。

  33《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4—145页。

  34[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在中国失去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罗清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7页。

  35同上,第329页。值得指出的是,从毛泽东与谢伟思的谈话记录来看,毛泽东在谈及农民时,并没有具体界定“农民”的阶级构成,没有指出是否包括富农,是否特指贫农和雇农,而似乎是在更笼统的含义上来运用这个词的。

  36《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37同上,第500页。《反对党八股》中又原文引用了这一段,参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01页。

  38《反对党八股》,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94—795页。

  39《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04页。

  40[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在中国失去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第517—520、183页。

  41同上,第266页。

  4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0页。

  43同上,第1071页。

  44当然中共对外关系在每个阶段的具体转变与复杂国际形势的变化、与现实政治的考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5《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页。

  46参见毛泽东1944年7月14日与英国记者冈瑟·斯坦因(Guenther Stein)以及7月18日与美国记者武道(Maurice Votaw)会面时所作评论(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 Vol. 6, 1944, The Far East: China, Washington D. C., 1967, pp. 537-539)。

  47[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在中国失去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第330页。

  48同上,第337页。

  49[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9页。

  50同上,第25页。

  51当然中国传统中还有佛、道等因素,但在对于广大民众的影响上儒家是主导性的。如李泽厚所言:“真正的传统是已经积淀在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儒家孔学的重要性正在于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学说、理论、思想,而是溶化浸透在人们生活和心理之中了,成了这一民族心理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孔子,但孔子开创的那一套通由长期的宗法制度,从长幼尊卑的秩序到‘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早已渗透在他们遵循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观念意识、思想感情之中。其他理论、学派、思想如老子、庄子、道家、佛教,都未能有这种作用和这种影响。”(参见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载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第859—860页。)

  52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载《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页。

  53同上,第18页。

  54孙中山:《三民主义》,载《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0页。

  55鲁迅:《呐喊》,“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II页。

  56《井冈山的斗争》,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3页。

  57L. Bianco, “Peasants and revolution: The case of China ,”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1975, Vol. 2, No. 3, pp. 313-335; R. G. Tiedemann, “Communist revolution and peasant mobilization in the hinterland of north China: The early years,”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1996, Vol. 24, No. 1-2, pp. 132-152.

  58参见王翔:《民族主义在近代农村》,载《二十一世纪》(香港)总第15期,第16—21页。此文剖析了义和团运动体现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对西方基督教伦理的深层文化对抗。

  59案例之一:1944年春,国军在与日本作战失败撤退时,“农民们凶猛地攻击了他们。他们用农具、匕首和土炮武装起来,解除了5万名本国士兵的武装,杀了一些——有时甚至把他们活埋了”。案例之二:“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乡民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参见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92—693页)。当然,这两个案例显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第一个案例涉及河南大灾荒时国民党赈灾不力。

  60《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教育行政报告书》,载《民国档案》2005年第3期,第47页。

  61资中筠:《孔子之用,大矣哉!》,载《粤海风》2005年第1期,第23页。

  62同上,第24页。

  63《改造我们的学习》,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55页。

  64《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668页。

  65《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6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第58页。

  67同上,第59页。

  68同上,第58页。

  69同上,第58页;《中央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指示》,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第45页。

  70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112页。(1941年冀中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发起的“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号召冀中抗日根据地全体军民记录5月27日这一天发生的抗日斗争故事,参与者多为普通战士、农民、学生等。——笔者注)

  71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第291、328页。

  72《中共中央妇委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第34页。

  73同上,第39页。

  74《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330页。

  75参见《毛泽东选集》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脚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一九三九年冬季,由毛泽东和其他几个在延安的同志合作写作的一个课本。第一章《中国社会》,是其他几个同志起草,经过毛泽东修改的。第二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4页。)

  76《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4—586页。

  77参见1936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103—105页),以及1940年10月19日《抗战日报》的社论《学习鲁迅先生》。不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抗战时期中共对鲁迅的评价和赞扬中弱化了鲁迅对——特别是中国农民身上体现的——国民性所做的批判。

  78《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66页。

  79《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第330页。

  80[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第71页。

  81同上。

  82参见魏宏远:《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的春节文化风貌》,载《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83参见1945年2月2日卢登(Raymond P. Ludden)题为《中共晋察冀根据地民兵组织所表明的民众对中共的支持》的官方报告(RG226, E148,Box 15, Folder 224)。

  84Chalmers A. Johnson, 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 vii.

  85[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86[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7页。

  87Benjamin Schwartz, “Review: 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37-1945 by Chalmers A. Johnson,” The China Quarterly, 1963, Vol. 15, p. 167.

  88史华慈说,“自延安时期以来,毛主义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在马列主义的框架内为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中国的世界秩序观:过去与现在》,载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页。)

  89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90Chalmers A. Johnson, 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37-1945, 1962.

  武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Wu Yun,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8-20 10:11: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本国民为何战败时仍支持侵略

下一篇:日军侵华期间惨遭破坏的千年文化及古迹!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