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特稿:我军“后勤之父”杨至成的一到十趣谈
2018-09-17 21:50:29  来源:中红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我军“后勤之父”、杰出共产主义战士杨至成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一名优秀的老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和部队院校创建人之一、是15个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部长之一、中国少数民族49名开国将帅之一。

  杨至成的一

  贵州省和侗民族惟一的开国上将,惟一的红军“后勤之父”,一任司令员(1937年6月,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开国将帅惟一的遗腹子。

  毛新宇说:“在我军优秀的高级干部中,与我们家关系这么密切的,杨至成同志是一位特殊的人物。”杨至成和毛泽东、毛岸英、毛岸青的友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有一定影响,1934年8月毛泽东失意时他是为数不多的三个看望者之一(另两个是聂荣臻和林彪)。

  从1928年1月担任朱德为师长,陈毅为党代表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副官长起,杨至成在加入红军前就在部队担任军需工作,是从事40年后勤领导工作、系统学习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后方勤务学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在其学生、秘书、后面担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局委员的邱会作将军回忆录中赞扬他是我军的后勤事业的创始人。

  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是过他的手,第二次反“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了,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其中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描写的就是杨至成他们运来的这一炮。其实,红军只打了三炮,其中还有两炮是哑弹,而这三发炮弹还是杨至成从郴州一路背上井冈山的。杨至成迅速带领同志们把那门迫击炮拉到黄洋界山头,架好炮位,对着敌人阵地连发三炮,第一、第二炮因瞎弹和潮湿均无效果,最后的第三炮却呼啸出膛,正好落在敌指挥所上开花。1929年5月,他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官长,开始在朱、毛首长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他在担任副官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协助军需处为全军制作统一的军装,改善红军的后勤供应。

  建起了红军的第一个被服厂。4000套崭新的灰布军装发放,这是我军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统一军服。毛泽东看后,一个劲儿地称赞他的工作干得好。

  创办了红军的第一所军需学校,他还在百忙当中,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1938年6月,中央决定让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杨至成去苏联治病、学习。一天,毛泽东把他叫去,很带感情地对他说道:“至成同志,你的身体不大好,决定送你去苏联治疗。你去了苏联以后,不单是治病,把身体养好,还要学习,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学军事,学后勤。我们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己的新政权,这些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红军第一次有了邮政电讯事业。为了保证前线战斗对后勤保障的需要,杨至成和其他后勤领导狠抓兵站的建设,他们以瑞金、宁都兴国为中心,共开设了五条兵站线,即建宁——广昌——宁都线;建宁——石城——宁都线;东陂——洛口——宁都线;招携——黄陂——宁都线;瑞金——宁都线。杨至成和其他后勤领导同志通过日以继夜的奔忙协调,精心组织,把兵站线建设成为瑞金首都连接前线、四通八达的“传递网络”。靠着这些畅通的“网络”,杨至成组织把中央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中央军委的《红星报》和其他报刊、书籍、信函、邮包等发往各地、各部队,而基层的信件、邮包也能通过“网络”及时送到目的地和收件人手里。这一工作受到中央、前方部队和后方人民群众的好评与欢迎。大家称赞杨至成为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军办起了第一个“赤色邮政”。 与此同时,为使部队领导机关耳聪目明、指挥有力、快捷及时,杨至成还筹集资金,通过地下渠道购买电讯器材,或将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电讯设备进行检修使用,使总司令部与各军、军与军、军与师之间都建立了有线电话,有些机构还有了无线电联络系统,使红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电讯事业。

  红军供给学校、东北军需学校(中南军需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创始人。

  杨至成的二

  两次先后在世界名校黄埔军校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就读、两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1933年1月-1934年5月14日,1937年6月-1938年6月),两次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总书记召集的中国问题座谈会和共产国际监委会批判李德会议),两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

  杨至成从军入团入党介绍人和学历:

  1923年春在王天培的川滇黔联军入伍,担任军需上士。军龄和从事后勤工作44年。

  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介绍人和革命引路人是周逸群。

  1927年3月入党,介绍人是金亨夫。党龄40年。

  贵州省立农业中学蚕科2年。

  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队学习,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政治科毕业生。苏共远东局党校、苏联陆军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军事班、政治班毕业。

  杨至成上将是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中参加两个名校学习的著名将军之一。

  杨至成的三

  父亲三兄弟,三兄妹,排行老三。三个后勤创始人(杨至诚、叶季壮、杨立三,战争年代均当过军委总供给部部长),三管院务(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高等军事学院),三个南昌起义的侗族指战员(罗统一营长、杨至诚连指导员、粟裕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三个开国侗族将帅(粟裕大将、杨至诚上将、曹玉清少将),三个遗憾(没有找到和第二任夫人伍道清生的孩子冬伢,没有看到将军诗人的诗集出版,没有见到牵头编选的全军后勤史出版),三下江南(拍摄电影《杨至成火线供给》)。

  杨至成的父母兄弟子女:

  父亲杨宗越

  1903年农历八月在剑河做斗笠生意遇害身亡,三个月后杨至诚成为遗腹子。兄妹三人,上有哥哥、姐姐,排行第三。

  母亲姓吴,1936年去世。为母亲写下挽联:“八千里长征报国即为报母,四十年矢志教子亦是教人”。

  三叔杨宗超在云南嵩明县做事。

  舅父吴世隆在重庆做事。

  哥哥在外面教私馆。1938年哥哥把杨至成挽母联刻在碑上以资纪念。

  姐姐不知姓名。

  杨至成的四

  四保临江、四次负重伤(1928年1月31日右腿,1928年6月23日右腹,1929年1月23日左脚,1932年7月8日腹部),四任副官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红4军28团副官长、红四军军部、红十二军军部副官长)。

  杨至成的伤、病和文化大革命被批斗情况:

  1928年1月31日带领第六连打许克祥坪石大捷,右腿大腿挂花(第一次负伤),伤愈后提拔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官长,正式投入红军后勤管理事业。从事红军后勤管理40年。

  1928年6月23日龙源口大捷,杨至成右腹受伤(第二次负伤),后兼任28团留守处主任。

  1929年1月23日大余战斗左脚受伤(第三次负伤),后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部副官长。

  1932年7月8日广东南雄水口圩战役担任红军总兵站主任的杨至成抢救伤员腹部受伤(第四次负伤),幸得谢象晃背负救护。

  因战争年代四次负伤,到1938年初毛主席找他谈工作,走不动路,用担架抬起去,中央决定送他到莫斯科疗养学习。

  去莫斯科前有高血压、肺结核、羊角风。

  在蒙古乌兰乌德两次发作癫痫病。

  在中南军区时有高血压、心脏病。

  因受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扣上“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帽子取消保健医生上门巡诊治病资格因突发性心脏病逝世。

  杨至成的五

  五次特殊婚姻(陈春兰,伍道清,彭慧媛,钱家华,唐慧文,都是19岁嫁给他)、黄浦五期生。

  杨至成的夫人及子女:

  第一任夫人:陈春兰

  贵州三穗人(包办,大其一岁)。男方18岁,女方19岁,在三穗结婚。1922年3月,与母亲和新婚妻子不辞而别,不再回家,婚姻告吹。

  第二任夫人:伍道清

  湖南耒阳人。伍道清是朱德妻子伍若兰的校友和同村同姓的好友。1928年9月,19岁在井冈山结婚。生一子冬伢,后寻子无下落。妻子后因战乱失踪。25年离别后1954年8月突然到武汉找到杨至成。后到青岛见面。

  第三任夫人:彭慧媛

  江西人。1931年11月,19岁时在瑞金结婚。1934年10月未能长征离散。

  第四任夫人:钱家华

  四川人。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战士,1937年初春19岁在延安结婚。1938年2月生一女杨玉明,后因杨在苏联八年失去联系而改嫁。后小孩接到北京居在杨家读书。

  第五任夫人:唐慧文

  辽宁抚顺人。四野护士,经贺诚、周越华夫妇介绍,1946年10月,19岁时在佳木斯结婚,时年杨已43岁。2007年10月去世。

  儿子:

  杨子江(八一学校67届初中毕业生,总后勤部第五干休所所长、总后勤部老干局第五干休所原政委、大校);

  杨珠江(八一学校66届小学毕业生,北京天创经济文化发展总公司总经理、世界佛教文化和谐发展联合会常务主席、中国国金地缘和谐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杨海滨(八一学校66年小学4年级,飞山堂主、中国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收藏家博览会荣誉理事,《名家北京》俱乐部会员);

  杨铁军。

  大哥杨子江出生在长江的江边城市武汉,故取名杨子江;三弟出生于海滨城市青岛,取名杨海滨。还有老二杨珠江出生在珠江岸边的广州市,取名杨珠江。三兄弟都与水结缘,所以性情温和如水,为人谦逊低调,身为将军后代,却一如平民百姓,极具侗人性格。

  女儿:

  杨玉明(八一学校64届初中毕业生,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纪委工作)。

  侄子:

  杨德忠,在杨至成的影响下,十五岁参加红二方面军长征,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八连连长,这时他刚满18岁。先后担任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一团二营营长、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三一团二营营长、四师十一旅敌工科长、师文化部长。解放后,杨德忠调四野后勤部工作,后调湖北省土产进出口公司,2000年去世。2011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作家王国华的长篇章回体纪实小说《十年征战》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十年征战》描写了贵州省三穗县侗族老红军杨德忠从万里长征到抗日战争结束的全部经历。这部小说27章13万字,时间跨度14年。书中展现了这位革命前辈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那个年代爱国热血青年的时代风貌。小说叙述流畅,故事情节生动,是用本地人文典范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十年征战》作者王国华编写出版过《雪凉合围》、《回顾三穗解放》等百余万字党史资料,著有《黔东文史拾零》、《杨至成将军传奇》等文学作品,公开出版有长篇纪实小说《邛水歼匪记》。

  侄女:

  杨伦筠,1960年在贵阳见面,解放后在三穗家乡当过村长。后在贵阳商业部门当营业员,已退休多年。

  杨至成的六

  六任副职(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副政治委员、东北局财政经济办事处副主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六人治病后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刘亚楼、杨至诚、李天佑、谭家述、钟赤兵、卢冬生。)。

  杨至成的七

  七个院校负责人或创建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红军供给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东北军需学校、中南军需学校校长(现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至成的八

  八年留苏国外生活(1938-1946)、八大代表、军科开创八将帅(叶剑英元帅、粟裕大将、王树声大将、宋时轮、彭绍辉、王新亭、杨至成、钟期光上将)、军科八上将(宋时轮、彭绍辉、王新亭、杨至成、钟期光、肖华、邓华、刘震)。

  杨至成的九

  九个名号(学名杨序清,改名杨至诚,后名杨至成,留苏名李康,红军大管家,杨老太爷,算命先生,将军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之父”)。

  杨至成用过的名、字、号:

  他是红军和解放军后勤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之父”。

  参加革命改名杨至诚,授衔时还是杨至诚,后改名杨至成。

  在家乡小名(乳名)梦清,学名序清。

  周总理签名为志成,毛岸英签名为志诚。

  新闻报道有时经常误作杨志成。

  杨至成是个急脾气,直性子。士兵们有时领不到粮饷,就找他这个军需上士吵,言谈之间,好像他克扣了大家的伙食费,他感到很委屈,就找上级去吵,时间一长,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好斗的公鸡”。

  在苏联治病和留学时化名“李康”。

  毛泽东叫他“杨副官”、“红军大管家”,在苏联学习的毛家兄弟和留学生们尊称“杨老太爷”。

  杨至诚还有个外号叫:“算命先生”,这个外号叫了一辈子,特别有故事,。真是“半个神仙,算命将军”。杨至诚的名气在于他的识人,眼光那叫一个毒。所以,大伙都叫他“算命先生”,因为算的准啊。他一生给无数人定过论,基本没有失过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这么几个人物:何挺颖(牺牲)、许光达(文革遇害)、毛泽民(新疆遇害)、林彪(蒙古)、叶剑英。

  杨至成的十

  十任部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改为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陕甘支队后勤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西方野战军前敌总指挥部后勤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东北(华中)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

  总之,我军“后勤之父”杨至成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一名优秀的老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从井冈山斗争开始,他戎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战斗在后勤工作和部队教育的岗位上,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和部队院校创建人之一。他是中国少数民族49名开国将帅之一、是15个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部长之一,贵州省和侗族惟一开国上将。两次在世界名校黄埔军校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就读、两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两次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40多年的奋斗中,他出生人死,历尽艰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建立了众多勋劳,受到党、军队和人民的尊敬。他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他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地走过了杰出共产主义战士光辉的一生。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1-08-11 09:12: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特稿:百年追思 不朽丰碑 永远怀念——纪念杨至成上将诞辰110周年

下一篇: 哪位开国将军照顾毛岸英8年 被称为“亲爱的杨老太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