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桓牺牲于抗日战争1944年桂柳会战中的桂林保卫战。了解桂林保卫战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及陈济桓殉国前后详情,将有助于对他的英勇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决策
(一)未战先授勋
1944年8月8日衡阳陷落,日寇立即准备乘胜大举进攻广西。白崇禧建议蒋介石与日寇决战,但蒋只准备作战略上的防守,这就是1944年秋冬的桂柳会战。桂林保卫战是决定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由白崇禧建议,蒋介石批准,桂系“守城名将”韦云淞担任桂林城防司令。命令下达不久,蒋介石就作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给韦云淞授予勋章,并在授勋命令上把韦的中将军衔故意错写为上将。本来授勋颁奖,惯例应在战斗胜利结束之后,而且授勋命令出自最高统帅部,哪能容许出错;再者上将已是最高级别军衔,名额控制十分严格。此举大有深意,是蒋的政治谋略之一。
(二)白崇禧大赞韦陈配
韦云淞上任,第一要事是物色参谋长人选,组建城防司令部。韦云淞首先就想到当年的拍档陈济桓。但又思陈济桓因足残离开部队多年,并已回乡;特别是敌强我弱,兵力悬殊,蒋介石严令死守,此战凶多吉少,一般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情急之下,不得已只得任命戈鸣为代参谋长。但城防司令部下辖的31军和46军,两个军长都是中将级,两个参谋长和四个师长都是少将级,戈鸣仅是上校,无法沟通协调。加上此时蒋介石未战授勋,韦更感压力巨大。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报陈济桓此时主动辞去广西第二金矿主任之职,目的就是为了寻求重上抗日战场的机会,如此主动请缨,韦不禁喜出望外。白崇禧也是大喜过望。不久,白崇禧由渝飞桂,并在众多军官参加的会议上,大力赞扬当年韦云淞和陈济桓分别担任城防正、副司令,率领一万桂军抗击五万滇军,坚守南宁三个月,无粮时仅以黑豆充饥,最终克敌制胜,成为桂军守城的经典之战,并勉励诸将士在两位“最佳拍档”的指挥下,死守桂林,重创日寇,再创历史奇迹。
(三)陈济桓慷慨诵诗词
陈济桓自幼爱听杨家将和岳飞等英雄故事,也很喜欢读书。古时候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的事迹,影响并激励着他的成长历程。据桂林保卫战的参加者、陈济桓的族弟陈其桓回忆,戎马倥偬之中,陈济桓常常挑灯夜读,除了研究兵法战术,也会浏览一些文艺书籍,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伶仃洋》等古诗词名篇,更是时常吟诵。陈济桓少年时在蒙馆读书,取字玉函,曾因作答“玉出昆岗”一联,被老师称赞为“昆山之玉”,为纪念此事而取号昆山,在家乡传为美谈。其后有感之时,也有诗词之作。据原31军副军长冯璜著文回忆,“陈济桓生前平易近人,态度谦和,很少疾言厉色”,有儒将之风。但谈及日寇侵凌,山河破碎,却有壮怀激烈之语。抗战时期,大批文化名人流落桂林,桂林成为著名的“文化城”。大战在即,在参战官兵、各界人士包括文化名人参加的誓师大会上,陈济桓当众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词,表达了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的决心,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临战
(一)疏散、大火、除奸
1944年9月12日,陈济桓代表城防司令部发出第三次强迫疏散命令,要求在三天期限内,除守城部队外,凡一切人等,若无特别通行证者,均不得留居桂林,违者按汉奸论处。疏散如期完成,根据当初侦察阵地的军官们提出的要求“扫清射界”的建议,以及白崇禧关于“阵地前妨碍射击的房屋可以破坏,必要时可以放火烧”的指示,不数日,北门外开始起火。但不料西北风越刮越猛,也不知是因何原因,许多不应破坏的房屋,连一些用于储备弹药、粮食及其他战略物资的仓库,也纷纷着火燃烧起来。风助火势,火凭风威。大火由南向北,由外向内,十分猛烈,完全无法控制,昼夜之间,桂林已陷入一片火海。陈济桓一边组织官兵尽力抢救,一边和韦云淞、戈鸣分析原因:过去日寇飞机前来轰炸,白天有人用小镜子向空中反射阳光,夜晚则有人发射火箭和信号弹,为敌人空袭指示目标。陈济桓和戈鸣认为,大疏散后虽经全城戒严和搜查,但桂林山多洞多,便于汉奸藏匿,此次到处着火,定然是汉奸乘机四出放火所致,于是立即命令全城进行彻底大搜查,果然发现4名身藏吗啡注射液、上有日文商标的汉奸,便立刻予以枪毙。
(二)严防死守,破釜沉舟
在城防司令部,司令韦云淞和副参谋长戈鸣认为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且桂林市区宽阔,跨江隔湖,我方兵力分散,无法坚守,所以及早暗中制定了三种撤退方案,并在行动上有所准备和实施。但参谋长陈济桓则认为,除上述不利条件外,桂林山多洞多,可以固守,江湖之隔,也是天然的屏障。只要周密布置,众志成城,便可重创日寇,并与援军对敌实施内外夹击,打败敌人。因此,在思想上行动上紧紧围绕“严防死守”这一目标。所以,从作战计划的制订,兵力武器的配备,工事的设置构筑等等,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此外,还经常深入前沿阵地督促、检查。对韦云淞过早制定的撤退计划,陈济桓是持异议的,并且在行动上有所抵制,甚至是坚决反对的。例如,陈济桓未经请示韦云淞,就果断命令将几个城门完全堵塞,这样既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又堵住了守军企图撤退逃跑的退路。更有甚者,在后来战斗最为激烈的紧要关头,韦云淞秘密派人修建了主要用于撤退的德智桥。为稳定军心,陈济桓闻讯后竟然立刻派人把它烧毁。这种破釜沉舟的行为,鼓舞和激励了将士们誓死保卫桂林的斗志,也令韦云淞等人深为折服,而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和非议。
(三)陈济桓临危写遗嘱
按照白崇禧的部署,防守桂林的兵力为31军和46军两个军军部及辖下的四个师,共约3万人以对抗4万多装备精良的日军,陈济桓、戈鸣急于做好各阵地兵力配置的作战计划草案。在讨论该计划的军事会议上,白崇禧突然提出,应吸取衡阳战役的教训,要抽出部分兵力到城外策应,以利于对敌人进行反包围。会议结束后,白崇禧撇开韦云淞、陈济桓和31军军长贺维珍,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将46军军部及其下辖的175师,和31军下辖的188师撤离桂林。这两个实力较强的师撤离后,这时候桂林的兵力只剩下31军军部及其下辖的131师和46军下辖的170师共1.7万人,其中三分之一还是新兵。由于兵力过于薄弱,不得已只得收缩阵地。这样,既担任城防司令部、31军军部和两个师师部警卫任务,又充当预备队的兵力,也不得不各缩减为一个营。看到将近一半的部队纷纷撤离桂林,军心大受影响,陈济桓急忙赶到阵地鼓舞动员。由于敌我兵力更加悬殊,陈济桓知道此战将是九死一生,是夜,立刻挥笔向夫人罗佩英写了最后一封家书。信中说到为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取名时嘱咐,如取得胜利,守住桂林,名叫“可卫”;若失败牺牲,则叫“可伟”,谓死得光荣伟大之意。在陈济桓的影响下,许多官兵也纷纷写下了血书或遗嘱。风萧萧兮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种肃穆而悲壮的气氛笼罩着桂林,这是当年桂林保卫战幸存者永远难忘的一幕。
(四)蒋介石诛杀陈牧农
1944年春夏衡阳战役方兴未艾,中央军中将军长方先觉誓言与衡阳共存亡,并竟然拍电报给蒋介石说“来生再见”,这事当时中央社发了消息,桂林各报均在重要位置报道。殊不知8月衡阳沦陷,方先觉非但没有“成仁”,反而立刻投降日寇,成了汉奸。蒋介石十分震怒,但只能隐忍不发。不久桂柳会战进入部署准备阶段,蒋介石、白崇禧令中央军93军中将军长陈牧农率部守全县,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率粤军守柳州,第16集团军副司令韦云淞率桂军守桂林,并严令均要死守三个月。9月中旬,日寇进攻全县,桂柳会战拉开序幕。陈牧农只进行了一个晚上的战斗,就慌忙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了大榕江。桂柳会战首战告负,蒋介石闻报,杀机顿起,立刻命令将陈牧农交由韦云淞处决。按惯例陈牧农应交重庆最高军事法庭审判,至少也应交柳州第四战区司令上将张发奎,但偏偏交给与陈牧农同是中将军衔的韦云淞。当初蒋介石未战先授勋,并暗示韦如守住桂林,即可擢升为上将,是对韦先施以“恩”,如今又一杀鸡儆猴的非常之举,无疑是对韦的又一招数:“威”。
题 记
陈济桓(1892-1944),号昆山,岑溪筋竹人,新桂系将领。清末入桂林新军学兵营受训,加入同盟会。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独立团团长,后调第一师第二十一团团长,少将参军,参加北伐,任汉口禁烟局局长。1930年滇桂战争时为南宁城防副司令,后任第十五军第四十二师师长。1936年任中将参军。1944年日军侵桂,请命参战,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城陷殉国。1984年国家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陈济桓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和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活在祖国人民的心里。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23-01-10 14:38: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岑溪近现代人物陈济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