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侵华日军秘密细菌战报告披露最大杀人工厂
2016-05-25 10:19:45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4-12-27 作者:经盛鸿 芮诗茗  点击:  复制链接


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万人坑遗址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7年纪念日之际,大屠杀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等人历时5年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高墙背后的罪恶》更是揭出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日军在南京不仅只是大屠杀,还有惨绝人寰的活体细菌试验,而且南京的细菌基地并不次于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它是日本在华最大的细菌试验基地。

  经盛鸿教授应邀向本报独家披露了这份刚完成的日军秘密细菌战调查报告。

  侵华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与性暴行已得到了广泛的揭露,但是他们在南京长期进行的秘密生化武器试验及其战争事实却被长期掩盖。一位了解内情的日本证人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不只是大屠杀。731部队所进行的人体实验、活人体解剖、细菌培植的行径,在南京也同样日夜进行。”

  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往东到中山门,坐落着南京军区总医院与南京无线电厂。但在60多年前日本侵华期间,在此范围内,却是日军秘密的生化武器试验基地。

  保密措施严密少有人知,南京“荣字1644部队”拿活人“材木”做细菌试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陆军参谋本部新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秘密间谍与杀人活动的谋略性机构———第九研究所。1939年先后在华北、华中与华南建立了三大防疫给水———细菌战部队,即在北平建立的“北支甲第1855部队”,在南京建立的“荣字第1644部队”,在广州建立的“波字第8604部队”。

  南京日军“荣字第1644部队”成立于1939年4月14日。它是由石井四郎带领哈尔滨731细菌战部队的一部分人员与设备、器材来南京创建的,总部与各分部的工作人员总数达到1500多人。日军当局与石井四郎对南京“荣字第1644部队”的细菌战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为南京与华中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能够证明细菌武器作为军事武器的价值的更大的舞台”,是对中国军队进行打击与威慑的最好地区。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违反国际公法的战争犯罪行为,因而荣字1644部队对其研究工作采取了极严格的保密措施。它在南京活动6年,一直不停地从事细菌战研究与残忍的活体试验,杀害了无数的中国人,而南京当地的居民,包括各届伪政权,竟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1644部队主要从事过霍乱、伤寒、鼠疫等研究,所有细菌成百地被放入试管及其它器具、玻璃培养器皿内,然后保管在当时还很罕见的冰箱内,也有很多用于培养细菌的蒸汽锅。并饲养虱子、跳蚤、小鼠、大鼠、地松鼠等各类实验动物。为了适应细菌战在野外空投散播鼠疫的需要,还致力于培养“健壮的跳蚤”。

  日本《每日新闻》记者朝野富三曾采访过“荣字第1644部队”的人员,记录了一次毒素活体试验的情况:把受试者带进试验室,安置在手术台上,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站在两侧,由翻译告诉受试者,不要害怕,这是日本医生,是专门给你治病的。然后迅速向受试者注入氰氢酸或蛇毒或其它毒物。日军试验人员则静静地、专心致志地观察受试者的反应。他们看到受试者立即发生痉挛、颤抖,仅数十秒钟就抽搐,气息奄奄,心跳停止。

  为了验证亚砷盐酸能引起心脏跳动停止的理论是否正确,日军试验人员还用掺入亚砷盐酸的馍头向多名受试者喂食。这是向人体注射外的又一种活体试验方法。

  1644部队还有一间带观察窗的毒气室,专门进行化学毒气试验:他们把受试者带进毒气室绑在椅子上,由一位日军医生戴着防毒面具进入毒气室,打开盛着氰氢酸容器的封口,然后退到室外,通过观察窗口记录受试者临死前的种种痛苦与挣扎的状况。

  部队总部四楼是关押受试者的地方,通常关押20—30人,人多时超过100人。受试者多是中国人———被抓获的中国抗日军民,也有许多无辜的妇女、儿童,还有少数其他国籍的人。受试者完全被当成动物,日军则称他们为“材木”,即是细菌与毒素的试验材料。他们一旦被关进这里,就不可能活着出去。他们在试验中被折磨死去后,尸体还要被日军试验人员作解剖研究,最后被扔进一座专门的焚尸炉里焚化。骨灰被深挖掩埋在营区空地下,以防止泄密。

  直到1998年8月18日,在原“荣字第1644部队”细菌战剂生产工厂所在地,在基建深挖时,还无意中挖到几十具被肢解的尸骨,散发着浓重的刺鼻药味,经化验,里面含有霍乱弧菌肠毒素基因。有关专家考证断定,这是日军“荣字第1644部队”当年进行细菌活体试验留下的遗骨。

  “荣字第1644部队”是名副其实的“杀人工厂”,发动三大细菌战杀死无数中国人。

  “荣字第1644部队”的细菌与毒素的活体试验数年中从不间断地进行,因而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材木”———受试者,即供细菌与毒素试验的中国人,或称“活人体”。源源不断地补充,源源不断地死亡。据美国哈里斯教授研究判断:“在南京荣字第1644部队有多少‘材木’被牺牲于实验还没有准确的数字。如按最低估计一星期20名来推算,南京细菌部队存在6年间,因实验共杀害人数至少达1200人。”

  日军南京“荣字第1644部队”对霍乱、伤寒、鼠疫、炭疽菌等致命细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对中国军民与其他国家军民的细菌战。这是南京“荣字第1644部队”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哈尔滨的731部队可以与它相提并论,因此,它也是一家“死亡工厂”。  

  “荣字第1644部队”对中国军民实施细菌战的手法第一是“地面传染法”,由日特与汉奸,冒充难民,携带制成雪茄烟式的细菌战剂,分别装入蓝、黄、白色的玻璃瓶内,潜入中国军队阵地与广大后方地区,投弃于河、井与茅厕中,或渗加入淮盐内,广为传播;还有的是派遣细菌战人员随日军进击,当日军退却之际,在行将放弃的地区内向水井、河流与食品中投放;第二是“空中投放法”,由日军派出专机,向中国军队阵地与后方空投带有各种致命细菌的疫蚤、麦粒、粟米、面粉、豆类、布块等。

  “荣字第1644部队”第一次参加对华中战场中国军民的细菌战是1940年10月的宁波鼠疫战。于1940年10月27日派遣专机入侵宁波地区上空,空投下大量宣传传单与面粉、麦粒等,拌有大量的带菌跳蚤。据查证,在这场人为的鼠疫中,有名有姓的死亡人数达106人。其中,宝昌祥服装店户主蒋阿宝及其家属、职工共15人,死14人,仅幸存1人;全家死绝的有12户,计45人。

  1940年10月4日,日机在衢县上空撒下混有疫蚤的麦子、粟粒和破布;1940年11月28日,日机在金华上空空投大量跳蚤物等,均使这些地区鼠疫流行,夺去不少中国居民的生命。

  第二次细菌战是1941年11月的常德鼠疫战。日军为封锁这个中国粮仓,并向中国四川大后方传播疫情,于1941年11月4日晨,投下大量装有疫蚤的谷、麦、棉絮及其它不明的物质,使鼠疫不久就在该地区流行,先后夺去106人的生命。

  南京“荣字第1644部队”第三次参加对华中战场中国军民的细菌战是1942年5—9月的浙赣铁路沿线的细菌战疫。这是一场大规模的、使用了多种细菌战剂、杀伤与破坏力度也最大的细菌战。日军以飞机向中国军队阵地及其后方空投带有各种病菌的粮食、衣物等,以使中国军队人数“锐减”,中国居民大量死亡。731部队与南京“荣字第1644部队”还在浙江义乌崇山村联合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细菌人体试验。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中,崇山村村民因感染鼠疫与活体解剖而死亡382人,邻近村庄因感染鼠疫而死亡近千人。日军在完成细菌人体试验后,纵火烧毁了该村。

  日军在华中战场对中国军民先后三次实施的细菌战,不仅在当时夺去了成千上万中国军民的生命,而且其造成的重大危害与影响,数十年后在当地仍广泛地存在着。

  这些细菌战罪犯在战后绝大多数人都逃过了惩罚。

  南京日军“荣字第1644部队”的罪恶活动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南京“荣字第1644部队”迅速把手头所有的“材木”全部屠杀,总部与各分部的文件、资料全部销毁,设施被彻底破坏与改造,原先埋在部队营房空地里的大量未及处理的被害者的尸骨被挖出来焚烧,骨灰被抛进长江。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5-25 10:22: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侵华日军最大细菌基地在南京 主要培养致命细菌

下一篇:日本关东军平房细菌工厂纪实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