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侵华战争。7月27日,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闲院宫亲王载仁奏请天皇后,以“临参命第六十五号”下达了向华北派兵的命令,在这项命令所附战斗序列中,即包括毒气战部队迫击第三、第五大队及第一野战化学实验部。次日,载仁又指示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在平津地方扫荡战中,可以相机使用催泪瓦斯筒。8月31日,日本又向华北方面增派第一、第二野战瓦斯厂,野战瓦斯第十三中队(乙),野战瓦斯第六、第八小队等多支毒气战部队及相关单位。由于日军进攻平津的战斗意外的顺利,加之平津地方国际人士鏖集,日军未使用毒气。而在津浦线、平汉线、平绥线作战中,日军均曾使用催泪瓦斯。例如华北日军第十师团,在1937年10月中旬至1938年5月末期间,共计使用了催泪瓦斯筒1619筒。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载仁于8月15日将野战瓦斯第七小队、第四迫击大队配属于上海派遣军。稍后,载仁又一再向淞沪战场增派瓦斯部队,并于10月30日下令编成上海派遣军瓦斯队本部。在淞沪我军有力抵抗下,日军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多次使用催泪瓦斯,以求一逞。
从1938年春开始,日军由使用催泪瓦斯进而使用毒性更强的呕吐性毒气“赤剂”,并扩大了毒气袭击的规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日本陆军最高指挥官载仁亲王的命令尤其引人注目。
1938年4月11日,载仁指示华北方面军、驻蒙兵团司令官:“在下列范围内可以使用赤筒及轻迫击炮用赤弹:一、使用目的:对盘据在山区的敌匪进行扫荡战时使用。二、使用地域:山西省及与之毗邻的山区。三、使用方法:必须注意尽量混合在烟幕中使用,严格保密使用毒气的事实,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根据目前掌握的确切资料,日军第一次使用“赤剂”是在1938年4月中旬,台儿庄附近。日本战俘宫下胜弥供称:当时他所在的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曾向台儿庄以北约十公里我军据守的一座村庄,发射了“赤弹”12至14发、烟幕弹40发。日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赤剂”,是在策应徐州作战的“晋南肃正战”中。1938年7月6日,在山西省曲沃县南方地区,日军第20师团准备了18000筒中型“赤筒”,计划对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毒气袭击,后因风向及风速发生了变化,最后使用了约7000筒。
经过徐州会战及安庆战役,日军对毒气在侵华战争中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使用毒气的指导方针,由随时随地、分散使用,转而强调有计划地、大规模地使用毒气,藉以推进战局的发展。1938年8月6日,载仁指示华中派遣军司令官:今后可以使用“赤筒”、“赤弹”。华中派遣军因此展开了大规模的毒气战。武汉会战中,日军共计消耗毒气筒32000多筒,毒气弹9600多发,使用毒气达375回,百分之八十的毒气袭击获得成功,对武汉会战的进程发生了相当的影响。
武汉会战后,日军盛誉“赤筒”为“决胜瓦斯”,更加重视毒气的作用。在稍后的南昌会战中,日军自始至终将毒气视为重要的战役突击力量,并在首战中实施了整个侵华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毒气袭击。1939年3月20日,日军集中多支毒气部队,向我军修水南岸长12公里、纵深2公里的阵地,在10分钟的时间里,集中使用了“赤筒”15000筒,“赤弹”3000发及烟幕筒10000筒,致使我军官兵六、七千人中毒,日军乘机一举突破我军河防阵地。
日军在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多次使用毒气,并在首战中实施了大规模的毒气袭击。9月23日,在新墙河北岸的日军野战瓦斯部队,向我军8公里宽、纵深2公里的防御阵地放射“赤筒”及特殊瓦斯10000筒,在毒气发生效力的同时,日军乘机发动进攻,一举突破我军防线。担任新墙河南岸防线要点的我第52军第12团全团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四百余人是在中毒后因失去自卫能力,被突入的日军刺死的。我军缴获的日军指挥部军用品消耗日报表显示,第一次长沙会战开战七天内,日军共计使用了毒气15000筒,烟幕罐17000余个。
武汉会战后,日军的毒气战愈演愈烈,国民政府军政部防毒处将这一时期概括为“滥觞时期”。这一时期,日军使用毒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华南、华中、华北全面使用有“毒气之王”之称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
在1939年底“翁(源)英(德)作战”中,日军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在12月20日至次年1月5日间,一共使用了10发九四式山炮“赤B弹”和294发“黄B弹”,“黄B弹”即芥子气炮弹。
1941年9月,我军乘敌主力南犯长沙,反攻宜昌,宜昌日军陷于我军重围中。但敌山炮兵第十九联队在10月7日至11月间,先后向我军发射了1500发“赤弹”和1000发“黄弹”,“使敌(指国民党军)之攻击意图受挫,脱离了险境。”日军此次毒气袭击,致使我军“伤亡官兵千余员名,内死者四百余,糜烂者八十余,经救治者七人。”与此同时,华北日军第35师团为策应长沙作战,渡过黄河佯攻我军。10月31日,日军在郑州南方共计撒布330公斤芥子气,卦锁我军前进路线,掩护日军佯攻后的撤退。
1942年2月8日至15日间,日军第36师团在对太行山区八路军的扫荡战中,将300公斤芥子气撒布在我军兵营、窑洞、工厂及监视哨、阵地等要地。结果,数千名返回根据地的抗战军民中毒,其中半数惨死。
日军在此期间进行毒气战的另一重要动向,就是加强了对八路军的毒气战。在1940年8月至12月的“百团大战”中,日军施放毒气11次,使八路军一万余名官兵中毒,其中包括范子侠、赖际发、陈锡联、谢富治、陈赓、周希汉、尹先炳等多人。在“百团大战”后,日军强化了对八路军的进攻,并于1942年底形成了一整套针对游击战的毒气战战术。如,在封锁沟内撒布持久性毒气,限制游击队的活动;在日军据点附近的必经路口埋设毒气地雷,防止游击队夜袭;在电线杆子上面绑上毒气手榴弹,藉以防止游击队前来破坏电话线路;向地道内施放毒气,将隐藏在地道内的中国军民熏出来,尔后加以杀害。前文所述在我根据地内部要点撒布持久性毒气,也是这套战术中的一种。
日军不仅在战场上使用毒气,还惨无人道地对敌占区的中国平民使用毒气,杀戮无辜,犯下了滔天的罪行。1942年5月27日,日军第59师团第53旅团长上坂胜率部“扫荡”八路军冀中根据地,在冀中定南县的北疃村,日军向地道内藏身的中国平民施放毒气,致使八百多人中毒后死亡,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妇女或儿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北疃惨案”。这样的事件很多,兹举其中一例,可见日军之残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继续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为报复杜利特尔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军发动了浙赣路作战,并在这次作战中大规模地使用毒气。对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接到国民政府通报后,于1942年7月向日本提出了严正警告。日本有些学者认为,在罗斯福发出警告声明后,日军慑于美国强大的化学打击力量,在中国进行毒气战的积极性顿时消沉下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1943年底的常德会战中,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使用毒气74次,我军535人中毒,仅11月26日一天,日军对常德守军使用毒气即达13次之多,日军滥施毒气之疯狂,由此可见一斑。1944年长衡会战中,日军甚至出动了中国派遣军直属的化学部队,参加毒气袭击。1944年9月,日本大本营下达了禁止使用一切毒气的通知。但侵华日军并未放弃对我军的毒气作战。在1944年底桂柳会战中,进犯桂林的日军向七星岩施放毒气,洞内我军官兵八百余人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进入1945年后,日军已无发动地面攻击的力量,盟我空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日军的毒气作战由于缺乏使用的机会,而被迫告终。
权威的研究报告表明,在抗战八年中,日军先后在中国的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毒气2091次,其中,对我华北游击部队使用423次,造成33000余人伤亡;另外的1668次是对中国正规军使用的,使我军官兵6000余人死亡,41000余人受伤。至于中国平民的伤亡,尚不在其列。
1937年7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侵华战争。7月27日,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闲院宫亲王载仁奏请天皇后,以“临参命第六十五号”下达了向华北派兵的命令,在这项命令所附战斗序列中,即包括毒气战部队迫击第三、第五大队及第一野战化学实验部。次日,载仁又指示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在平津地方扫荡战中,可以相机使用催泪瓦斯筒。8月31日,日本又向华北方面增派第一、第二野战瓦斯厂,野战瓦斯第十三中队(乙),野战瓦斯第六、第八小队等多支毒气战部队及相关单位。由于日军进攻平津的战斗意外的顺利,加之平津地方国际人士鏖集,日军未使用毒气。而在津浦线、平汉线、平绥线作战中,日军均曾使用催泪瓦斯。例如华北日军第十师团,在1937年10月中旬至1938年5月末期间,共计使用了催泪瓦斯筒1619筒。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载仁于8月15日将野战瓦斯第七小队、第四迫击大队配属于上海派遣军。稍后,载仁又一再向淞沪战场增派瓦斯部队,并于10月30日下令编成上海派遣军瓦斯队本部。在淞沪我军有力抵抗下,日军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多次使用催泪瓦斯,以求一逞。
从1938年春开始,日军由使用催泪瓦斯进而使用毒性更强的呕吐性毒气“赤剂”,并扩大了毒气袭击的规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日本陆军最高指挥官载仁亲王的命令尤其引人注目。
1938年4月11日,载仁指示华北方面军、驻蒙兵团司令官:“在下列范围内可以使用赤筒及轻迫击炮用赤弹:一、使用目的:对盘据在山区的敌匪进行扫荡战时使用。二、使用地域:山西省及与之毗邻的山区。三、使用方法:必须注意尽量混合在烟幕中使用,严格保密使用毒气的事实,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根据目前掌握的确切资料,日军第一次使用“赤剂”是在1938年4月中旬,台儿庄附近。日本战俘宫下胜弥供称:当时他所在的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曾向台儿庄以北约十公里我军据守的一座村庄,发射了“赤弹”12至14发、烟幕弹40发。日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赤剂”,是在策应徐州作战的“晋南肃正战”中。1938年7月6日,在山西省曲沃县南方地区,日军第20师团准备了18000筒中型“赤筒”,计划对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毒气袭击,后因风向及风速发生了变化,最后使用了约7000筒。
经过徐州会战及安庆战役,日军对毒气在侵华战争中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使用毒气的指导方针,由随时随地、分散使用,转而强调有计划地、大规模地使用毒气,藉以推进战局的发展。1938年8月6日,载仁指示华中派遣军司令官:今后可以使用“赤筒”、“赤弹”。华中派遣军因此展开了大规模的毒气战。武汉会战中,日军共计消耗毒气筒32000多筒,毒气弹9600多发,使用毒气达375回,百分之八十的毒气袭击获得成功,对武汉会战的进程发生了相当的影响。
武汉会战后,日军盛誉“赤筒”为“决胜瓦斯”,更加重视毒气的作用。在稍后的南昌会战中,日军自始至终将毒气视为重要的战役突击力量,并在首战中实施了整个侵华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毒气袭击。1939年3月20日,日军集中多支毒气部队,向我军修水南岸长12公里、纵深2公里的阵地,在10分钟的时间里,集中使用了“赤筒”15000筒,“赤弹”3000发及烟幕筒10000筒,致使我军官兵六、七千人中毒,日军乘机一举突破我军河防阵地。
日军在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多次使用毒气,并在首战中实施了大规模的毒气袭击。9月23日,在新墙河北岸的日军野战瓦斯部队,向我军8公里宽、纵深2公里的防御阵地放射“赤筒”及特殊瓦斯10000筒,在毒气发生效力的同时,日军乘机发动进攻,一举突破我军防线。担任新墙河南岸防线要点的我第52军第12团全团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四百余人是在中毒后因失去自卫能力,被突入的日军刺死的。我军缴获的日军指挥部军用品消耗日报表显示,第一次长沙会战开战七天内,日军共计使用了毒气15000筒,烟幕罐17000余个。
武汉会战后,日军的毒气战愈演愈烈,国民政府军政部防毒处将这一时期概括为“滥觞时期”。这一时期,日军使用毒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华南、华中、华北全面使用有“毒气之王”之称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
在1939年底“翁(源)英(德)作战”中,日军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在12月20日至次年1月5日间,一共使用了10发九四式山炮“赤B弹”和294发“黄B弹”,“黄B弹”即芥子气炮弹。
1941年9月,我军乘敌主力南犯长沙,反攻宜昌,宜昌日军陷于我军重围中。但敌山炮兵第十九联队在10月7日至11月间,先后向我军发射了1500发“赤弹”和1000发“黄弹”,“使敌(指国民党军)之攻击意图受挫,脱离了险境。”日军此次毒气袭击,致使我军“伤亡官兵千余员名,内死者四百余,糜烂者八十余,经救治者七人。”与此同时,华北日军第35师团为策应长沙作战,渡过黄河佯攻我军。10月31日,日军在郑州南方共计撒布330公斤芥子气,卦锁我军前进路线,掩护日军佯攻后的撤退。
1942年2月8日至15日间,日军第36师团在对太行山区八路军的扫荡战中,将300公斤芥子气撒布在我军兵营、窑洞、工厂及监视哨、阵地等要地。结果,数千名返回根据地的抗战军民中毒,其中半数惨死。
日军在此期间进行毒气战的另一重要动向,就是加强了对八路军的毒气战。在1940年8月至12月的“百团大战”中,日军施放毒气11次,使八路军一万余名官兵中毒,其中包括范子侠、赖际发、陈锡联、谢富治、陈赓、周希汉、尹先炳等多人。在“百团大战”后,日军强化了对八路军的进攻,并于1942年底形成了一整套针对游击战的毒气战战术。如,在封锁沟内撒布持久性毒气,限制游击队的活动;在日军据点附近的必经路口埋设毒气地雷,防止游击队夜袭;在电线杆子上面绑上毒气手榴弹,藉以防止游击队前来破坏电话线路;向地道内施放毒气,将隐藏在地道内的中国军民熏出来,尔后加以杀害。前文所述在我根据地内部要点撒布持久性毒气,也是这套战术中的一种。
日军不仅在战场上使用毒气,还惨无人道地对敌占区的中国平民使用毒气,杀戮无辜,犯下了滔天的罪行。1942年5月27日,日军第59师团第53旅团长上坂胜率部“扫荡”八路军冀中根据地,在冀中定南县的北疃村,日军向地道内藏身的中国平民施放毒气,致使八百多人中毒后死亡,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妇女或儿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北疃惨案”。这样的事件很多,兹举其中一例,可见日军之残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继续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为报复杜利特尔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军发动了浙赣路作战,并在这次作战中大规模地使用毒气。对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接到国民政府通报后,于1942年7月向日本提出了严正警告。日本有些学者认为,在罗斯福发出警告声明后,日军慑于美国强大的化学打击力量,在中国进行毒气战的积极性顿时消沉下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1943年底的常德会战中,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使用毒气74次,我军535人中毒,仅11月26日一天,日军对常德守军使用毒气即达13次之多,日军滥施毒气之疯狂,由此可见一斑。1944年长衡会战中,日军甚至出动了中国派遣军直属的化学部队,参加毒气袭击。1944年9月,日本大本营下达了禁止使用一切毒气的通知。但侵华日军并未放弃对我军的毒气作战。在1944年底桂柳会战中,进犯桂林的日军向七星岩施放毒气,洞内我军官兵八百余人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进入1945年后,日军已无发动地面攻击的力量,盟我空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日军的毒气作战由于缺乏使用的机会,而被迫告终。
权威的研究报告表明,在抗战八年中,日军先后在中国的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毒气2091次,其中,对我华北游击部队使用423次,造成33000余人伤亡;另外的1668次是对中国正规军使用的,使我军官兵6000余人死亡,41000余人受伤。至于中国平民的伤亡,尚不在其列。
责任编辑:罗莎莎 最后更新:2015-08-28 11:17: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军毒气弹后遗症
下一篇:日军对中国军队进行毒气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