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有不少人都以为蔡锷是云南人,其实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有“湖南人中的第一军人”之誉。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同为湖南人的杨度曾仿照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在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首《湖南少年歌》,其中有一句是:“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以上说法并非湖南人骄傲自大,事实上的确如此,湘人确实书写了半部中国近代史,占据了中国近代史的半壁江山。比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清末名将彭玉麟,民初名士杨度,护国军神蔡锷以及开国领袖毛泽东,都是地道的湖南人,这片土地,可谓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蔡锷这位湘江青年,亦继承了湘人的血性与忠勇,不辱先辈的气节,不负师友的厚望,在乱世沉浮中,始终坚守自我,留名史册千古。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在宝庆一户平民之家,父亲蔡正陵是一位普通农民,兼做裁缝。母亲王太夫人贤惠持家。家世寒微,但家教颇严,在蔡锷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毫不含糊,精心培养,不遗余力。蔡锷从小颖悟,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中秀才,少年才子,一时传为佳话。15岁时,他在两千多名青年材俊(仅招收40名)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从邵阳到长沙,他穷得连搭船的钱都没有,11月的大冷天气,他就冒着冰霜一步一步地走到时务学堂。时务学堂总共办了两年,共招考三次,录取学生两百余名,蔡锷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所谓“白帽轻衫最少年”,与李炳寰、林圭并称为“三大高材生”。老师梁启超对他特别赏识,勤加扶掖点拨,总是关怀备至,师徒之间建立起了历久弥坚、终身不逾的深厚感情。“戊戌政变”后,陈宝箴去职,时务学堂被迫停办。蔡锷还想继续学习,他先后到武汉、上海、日本等地辗转求学。1900年,蔡锷回国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反清起义,事泄失败,师友多人遇难,他侥幸逃脱,但因此思想大变, 他认为和平改良之路已走不通了,唯有武力革命才是改变国家面貌的最佳方式,于是他效仿东汉名将班超,毅然弃笔从戎,为自己改名“蔡锷”, “锷,刀剑之锋也。”1901年12月,蔡锷进入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不久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骑兵。求学生活很艰苦,处处遭受日本人的歧视,许多中国学生先后退学,但他毅然坚持了下来。
1902年,蔡锷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军国民篇》的文章,表达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消沉”,主要是因为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低劣,若要改变,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他还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至于“国魂”是什么,他没有明说,但想必他已经找到了答案。1904年,蔡锷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与步兵科的蒋百里、工兵科的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为中国军人扬眉吐气。关于蔡锷的长相,印象中的他似乎总是一个“弱不胜衣”的秀才将军模样,他留在世上的几张戎装老照片也是挺拔俊秀的样子,脸庞清秀而消瘦,看起来弱不禁风,真让人担心他的身体。他的老师梁启超说:“身体不好,永远是瘦瘦的,后来早死,身体弱是主要的原因。”他的学生、后来成为“红军之父”的朱德这样回忆老师:“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他的友人谭戒甫描述他:“貌清癯,身仅中材,颇不称其志气,且两额薄削。”文质彬彬,儒将之风,他身上没有半点暴戾之气,尽管他又瘦又弱,但他站在那里,却让人觉得他浑身都充满了力量,都散发着光芒。
回国后,22岁的蔡锷立即成为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当时正在编练新军,急需像他这样的优秀人才。蔡锷先后担任了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虽身兼多职,但他处理地游刃有余,受到了同僚的一致好评。此时的蔡锷,年轻英俊,腰挎弯刀,身骑白马,深为官兵敬仰,备受学生欢迎,被人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蔡锷在广西待了五年,当过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里就有后来成为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已经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却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后来回忆校长时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1910年的蔡锷已经成了广西军界的明星人物。虽然他很谨慎,一直保持着低调平和的作风,但是同盟会的成员还是很不放心让他掌握广西的军权,他们对他又敬又怕,颇为忌惮。由于广西素来贫弱,其经济实力根本支撑不了那么多新军,必须得裁剪学员,于是便通过考试决定谁去谁留。然而考试及格的又多是湖南人,蔡锷也是湖南人,同盟会的会员抓住这一点,认为他徇私枉法,暗助同乡,他们鼓动广西的学生造反,要求驱逐蔡锷。当地地方长官不愿因为蔡锷一人而得罪那么多人,遂要求蔡锷辞职以息事宁人,蔡锷听后二话不说立马就交了辞呈。想必他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委屈,兢兢业业地奉献了六年,到头来却还是不被人理解,他的失落之感不言而喻。
1911年初,云贵总督李经羲向蔡锷伸出了友谊之手,赋闲在家的蔡锷遂带着家人去了云南,于当年7月就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从此,蔡锷与云南死生相依,同患难,共命运。李经羲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侄子,1909年任云贵总督,他后来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李经羲十分赏识和重用蔡锷,蔡锷与他私交极好。在等待任命期间,蔡锷利用空闲时间编写了一本书,那就是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论持久战”、“游击战”等词语其实都出自其中,他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的军事理论。武昌起义爆发了,消息传到云南,蔡锷与唐继尧等人歃血为盟,决定响应革命,于10月30日深夜起义,蔡锷被推举为总司令。那一天是旧历的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蔡锷接受过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知恩图报,重情重义。李经羲曾经对他有恩,他不能与恩人为敌,于是他劝说李经羲起义反清,但李经羲守旧愚忠,认为李家世代享受皇恩浩荡,他不能背弃朝廷。蔡锷只好在起义之前,先把李经羲带到法国领馆避难。后来又把李经羲和他的家属都接到临时军政府暂住,最后亲自护送他们离开云南。古人有云:“慈不掌兵”。时人皆认为只有心狠手辣之人才能统兵带军,但蔡锷却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与传统的武人区别开来,他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了。起义大获全胜,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云南都督,那年,他只有29岁,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袁世凯上台后倒行逆施,孙中山带领革命党人进行“二次革命”,发起“讨袁”战争,终以失败告终,国内局势愈加混乱,新生的共和国摇摇欲坠,蔡锷看在眼里,急在心中。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太和殿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因为蔡锷在“二次革命”中保持了中立,所以袁世凯对他心存幻想,还以为他会拥护自己。他早就听说过蔡锷的大名,也想亲眼见见他,将他收为己用。因此他给云南发电报,命令“蔡锷准给病假三月,着来京调养。”接到袁世凯的命令,蔡锷十分为难,他自然知道袁世凯的用意,进京无疑是羊入虎口,自投罗网。但如果抗命不遵,他又担心袁世凯会另寻借口,再找麻烦。于是他毅然决定北上京城。蔡锷到了北京后,受到了袁世凯的隆重欢迎。袁世凯看中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对他礼遇有加,经常召他进总统府共商国事。授予他政治会议议员、约法会议议员等重任,极尽恩荣。袁世凯曾对身边人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他眼里,孙中山、黄兴都及不上蔡锷,甚至连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锷。他把蔡锷调到北京,目的就是切断他与革命党人的联系,将他纳入自己旗下,为自己称帝出力。蔡锷进京不久就发现袁世凯醉心于帝制,根本无意共和,于是他就秘密联络南方的友人,准备护国讨袁。蔡锷在北京一直很低调,与鼓吹帝制的杨度等人也相处的很好。在八大胡同云吉班侠妓小凤仙的掩护下,他巧妙地躲过了疑心极重的袁世凯,得以自保,得以复兴。蔡锷喜欢下围棋,而且棋艺精湛。谭戒甫说他:“精思妙著,眉色飞舞。观其作势,已知其娴韬略,而善战伐矣。”事实上,从1913年9月入京,到1915年11月离京,蔡锷正是在与一步步走向称帝的袁世凯暗中对弈,而这盘棋,他赢定了。他在北京待的够久了,该回去了。蔡锷先把家人安全送出了京城。随后,他在好友杨度和端纳的帮助下,离开北京,从天津到了日本,取道上海,从香港转至河内,重回昆明。11月11日出发,12月19日到达,历经四十天的辗转奔波,他终于重获自由。蔡锷一直在等待机会回云南,云南也一直在等待着他回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1915年是蔡锷一生中光辉灿烂的顶点。是年12月25日,云南向全国发出通电,正式宣布独立。在蔡锷的建议下,原先的“云南军”改称“护国军”,成立云南军政府,以云南护国军的名义发出一道“讨袁”檄文,全军高呼着“民国万岁”的口号,隆重召开誓师大会,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拉开了序幕。蔡锷义旗一举,响应者无数,各省很快纷纷宣布独立,此时正忙着筹备登基大典的袁世凯慌了,只得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废止“洪宪”年号,公历1916年仍按照民国纪年法称为“中华民国五年”,共和国死而复生。云南独立后,按照原本商定的计划,蔡锷带领第一军从云南出发,北上贵州,攻打四川。李烈钧率领第二军攻取两广,唐继尧统领第三军留守云南。1916年1月,蔡锷率军入川,与袁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是他最后一次走上战场,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艰苦的一场战争。袁世凯有十万援川大军,而蔡锷亲自带领的第一军只有三千多人,兵力实在太过。悬殊从一月打到三月,两个月的枪林弹雨,六十天的生死交锋,蔡锷苦苦支撑,可谓是心力交瘁。1月31日,蔡锷在给夫人潘惠英的家书中写道:“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害,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视死如归之心,跃然于纸上矣。朱德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看到蔡锷的情景:“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战斗的激烈与艰难,使得蔡锷原本就瘦弱的身体备受摧残,他病了,病得很重,但他是军人,不能临阵脱逃,他坚持到了最后,直到战争胜利才走下战场。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蔡锷乘机带领手下军队发起反攻。因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奇迹般的胜利,蔡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神”。他本人和他的军队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只要旗帜不倒,只要象征还在,那些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人就可以站起来,与复辟者斗争到底。护国军成立后,袁世凯恼羞成怒,对于蔡锷更是恨之入骨,他责令湖南都督汤芗铭亲自查抄蔡锷家产。抄家之后,众人才惊觉,将军为官多年,邵阳老家却仍然寒素贫微,“实无财产可查封”。他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生前“尚欠债三四千金”。两袖清风,感人肺腑,他做官从来都不是为了个人谋私取利,他心中装的是整个家国天下。历史学家李剑农说:“松坡历岁治军南省。光复之初,开府滇中且二年,未尝为身谋。盖棺后室家萧然无长物,尤是为当世军人楷模。”报人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功成身退,他说到做到。战争结束后,蔡锷东渡日本就医。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蔡锷的绝笔是写给黄兴的挽联: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病逝,噩耗传到日本,病中的蔡锷闻讯大恸,他强撑着病体为挚友写下了一副挽联: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执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勿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上联赞扬黄兴是首创民国的开国元勋,又提及武侯诸葛亮的名言,可见他对蔡锷的志业人格影响之深远,亦可视为他的夫子自道。下联感念友谊,自伤身世,令人黯然神伤。他死在8天之后,这幅挽联,既是绝响,也是自表。
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日本逝世,年仅34岁。蔡锷的病根早在护国战争之初就种下了,战争持续半年多,前期是军事争锋,后期却演变为政治角逐。各派势力都想争取蔡锷的助力,原想功成身退的他难以置身事外,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后,他几次请辞,都未获批准。长期的秘密活动,加上前线打仗艰苦,让他之前的风寒恶化成喉结核,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以致于喉结核变成了喉癌。他的死,是天意,也是人祸。蔡锷留下一份遗嘱: “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将军义举,功在千秋,后人自当铭记于心。
1916年12月中华民国正式颁布了《国葬法》,1917年4月12日,蔡锷归葬岳麓山,成为“国葬第一人”。如此殊荣,他当之无愧。在蔡锷不多的遗物中,有一把护国战争时用的指挥刀。包裹刀柄的鲨鱼皮上嵌有铜质镀金花饰,既有菊花,也有五色旗、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角星,以及那深深刻上的“共和”二字,不仅刻在刀上,也刻在他心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孙中山挽联说:“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梁启超送挽联:“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
参考资料
蔡锷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23-01-05 14:17: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袁世凯倒台幕后策划者,原来是蔡锷
下一篇:蔡锷将军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