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虽已年近九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笑声爽朗;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然满腔热忱,投身工作,他就是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朱纯——一位和蔼、可敬的黄埔前辈。
毅然报考入黄埔
朱纯,原名朱光祖,1923年2月出生于湖南汝城。1942年12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未满20岁的他怀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在湖北恩施顺利考上了由防校代招的军校十九期炮科。1943年元旦,他在高炮营长周凯的带领下离开恩施,水陆兼程赶赴贵阳,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军校生活。
朱纯在第十九期炮科独立第二队学习,二队队长孙世勋是黄埔军校八期毕业,与周凯同为八期的同学。1945年11月毕业后,朱纯被分配到重庆炮兵四十五团,后又被征调到铜梁空军入伍生总队担任少尉教练班长。1946年秋,为了去南京考大学,他因擅离铜梁被撤职。1947年春,经林光汉同学的叔叔帮助,他被派到新成立的联勤干训班工作,在总务处担任了两年科员,一直到1948年该班结束。后来,联勤总部撤往台湾,但他却决心留在大陆。
辛勤耕耘四十年
朱老谈起当年为什么几次放弃去台湾的机会,他告诉我们,都是因为听了老同学吴祥熊的“解放后人人可上大学”那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说起这段经历,朱老笑着告诉我们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当防空学校撤离大陆去台湾时,黄埔十九期同学黄文范在南京下关车站已经将他拖上了火车,但最后他还是决定留下,为的是等待全中国的解放,为的是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为的是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随后,他随着中大几位同学一起,带着年迈的祖父,从南京来到了杭州,并经曾任武汉日报社采访科长、时任上海《申报》驻杭州办事处主任储裕生的介绍去天行报社面试,他以一篇抒发当时思想感情的文章《春雨绵绵西子怨》获得了报社社长和主编的青睐,争取到了工作机会,开始担任采访社会新闻的工作。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杭州,他一开始在西湖断桥一带迎候部队,后来跟着队伍行进到城站,待部队分散进入驻地,他又匆匆赶回家写稿发稿,抒发他难以掩饰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没过多久,《天行报》停办,他又来到了西湖晚报社工作,期间撰写了不少特写来宣传杭州的新气象,工作之余,他还到浙江大学去努力学习俄语,为以后报考大学做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49年12月的一天,他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华东革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俄文学校招生的消息,于是迫不及待地报了名,随后在上海育才中学参加了考试。朱老依然清楚地记得他当时是用俄语参加考试的,考试过程中主持考试的张茜同志问大家:“用俄语参加考试的人,如不能录取中级班,是否愿意读初级班?” 求知求学心切的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愿意,并在考卷上写上了自己的志愿。没过多久,金榜题名,总算圆了朱老的梦,正式成为“上外”的一员。他从学生做起,后来留校担任助教、讲师、副研究员,直到1990年12月光荣退休,在“上外”辛勤耕耘了40年,见证了学校的成长与发展,从专科办成学院,再升级为大学。
朱老在“上外”的40年,主要从事俄语、教学法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他是一个特别用心和善于钻研的人,在教学中创导电化教学,研究外语教学技术。曾亲自编导多部外语多媒教材,撰写出《外语多媒教学法与多媒教材》、《学校电视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等一系列科研文章。他还利用俄语方面的专长,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苏联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俄罗斯作家尤·邦达列夫著作《热的雪》等翻译工作。此外,上世纪90年代,他与同事合作编写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材,重点介绍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多方面内容,此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业界的好评。最值得一提的是,朱老用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在用心搜集国内外相关著述基础上所潜心编著的《外语教学心理学》一书,出版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自1994年9月第一次出版以来,至今已是第15次印刷,印数已超过30000册,有的师范院校还采用它作为外语教学法的参考教材。可以说,朱老是“上外”成长与进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为此付出了心血汗水,奉献了青春才华。
为祖国统一而歌唱
在上海五彩纷呈的群众文艺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支极富年轻人活力、又独具老年特色的队伍——黄埔老兵合唱团。他们自己作词,自己谱曲,自己指挥,自己演唱,他们演出的一首首激昂高亢的歌曲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说起黄埔老兵合唱团,其中的一员主力——朱老会如数家珍般地为你讲述其中的故事。
黄埔老兵合唱团前身是黄埔老兵歌队,是1995年虹口区黄埔同学为了庆祝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而组织的。也正是那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黄埔同学认真学习,心潮激荡。随即谱写并在集会上演唱了《祖国在召唤》这首歌。歌中唱到:
春风浩荡,大地铺满金色阳光,白鸽飞翔,人间传来美妙乐章。
华夏儿女,黄埔同窗,无论身在何方,总有一个愿望:
祖国要统一,祖国要富强,要统一,要富强。
啊!祖国在召唤,祖国在召唤。
消除疑云,走出阴影,踏上团结合作的康庄。
摒弃前嫌,携手并肩,共建锦绣家乡。
伟大的旗帜,指引着前进方向。祖国的明天,灿烂辉煌。
今天看来,歌词中所许下的宏愿、寄托的企盼,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提起第一次用“黄埔老兵歌队”这个名称,朱老说那要追溯到1995年东方电视台和音乐学院周小燕艺术中心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联合举办的“为了和平”歌唱比赛,当时他们决定联合黄浦、宝山、闸北等区部分同学,用“黄埔老兵歌队”名义报名参赛。几场比赛下来,这支歌队在决赛中获得了荣誉奖。接着他们演唱的歌曲《歌八百壮士》曾多次参加广场演出和电视台播放。这些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后,黄埔同学十分欣慰和激动,感觉他们不仅老有所乐,更老有所为,是在用歌声扩大黄埔同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谈到黄埔老兵合唱团最大的特点,朱老说不是合唱队员的平均年龄大,也不在于水平的高低,而是我们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歌唱!每遇有重大活动或逢重要纪念日,朱老都会应时地倾注巨大热情来创作新词、谱写新曲,队员们也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是早早地赶到排练地点,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排练,力争以最好的水平为观众演出。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他们创作并演唱了《欢歌香港回归》,用歌声表达了洗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喜悦之情。黄埔老兵的歌声通过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飞向了海外,一封封抒发共同心声的观众信函如雪片飞来。到香港回归一周年时,他们又怀着激越豪迈的心情创作并演唱了《国旗飘飘,区旗飘飘》;在抗洪救灾期间,他们则以一首自编的《抗洪正气贯长虹》参加了赈灾演出,用歌声奉献了爱心,用歌声颂扬了伟大的抗洪精神;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他们创作并在纪念会上演唱了《历史的丰碑》,藉以抒发黄埔同学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功绩的赞颂。这每一首歌,都倾注了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感情和忠诚,唱出了对党和祖国的赞美和热爱,诉说了广大黄埔同学的心声。
现在由于老兵合唱团的成员因年老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常聚在一起唱歌,但由朱老所创作的这首激昂豪迈的《我们是黄埔老兵》永远在他们心中唱响!“我们是黄埔老兵,白发高龄,都有一颗爱国的心,爱祖国满怀豪情……”
晚霞璀璨谱新篇
1983年3月19日,包括浙江、福建、上海两省一市在内的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沪成立。从此,朱老响应伟大祖国的召唤,将六十年前熊熊燃烧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之火炬再次高高举起,以满腔热忱投身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多年来,他担任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副会长兼虹口区工委会主委。
在李赣驹会长的领导下,朱老在同学会机关的协助下,组织全市黄埔同学和亲属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学习、纪念活动。朱老十分重视对黄埔同学的帮扶慰问工作,每次召开会长办公会议,他都十分关心地询问困难黄埔同学补助金发放情况,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来临,他都带领同学会机关干部上门走访慰问市同学会顾问、名誉理事、理事、早期高龄黄埔同学,以及历任会领导的遗孀、生病住院同学等。朱老还积极参加联络接待工作,多年来参与接待了“台湾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高雄退伍军人协会”、“旅美黄埔校友会”等黄埔组织来访,接待海内外黄埔同学近1000人次。特别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朱老不顾将近九十高龄,每次遇有重要团组来访都亲自出席接待活动,向来自海内外的宾客推介上海世博会,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市同学会开展工作的情况,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天下黄埔是一家”,最激动的就是同大家一起高唱黄埔军校校歌。
多年从事黄埔工作,朱老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去美丽的宝岛台湾走一走、看一看。2009年2月,他的愿望实现了!朱老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属联谊会)参访团顾问的身份随团赴台参访。在台期间,他受到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陆军官校校友会”以及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的热情接待,双方就积极推动岛内成立相关黄埔后代组织达成初步共识,为市同学会进一步拓宽工作渠道奠定了基础。
“高唱光明旭日升,我为祖国献余生,致力中华振兴。愿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这是朱老一生最大的心愿。我们也衷心祝愿朱老身体健康,晚霞璀璨,再谱新篇。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攀)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7-14 10:38: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陈继承与黄埔军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