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驯90寿辰留影。
马维驯从小上私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儿时便耳濡目染爷爷的爱人如己,无私奉献良善品质,在成长过程中又受到父亲的谆谆教导,做人当以诚信为本,立志当以报国为荣,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马维驯逐渐树立起“爱国济民,勇于献身”的人生观。
1940年,马维驯在国立绥远中学(在陕坝,现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学习期间,正值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中国之时,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大江南北掀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浪潮。
马维驯
1936年,傅作义将军领导的绥远抗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吞绥远的阴谋。绥远抗战的胜利,大大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信心。毛泽东主席赞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先声”。马维驯生活学习在这波澜壮阔的抗战怒潮中,接受着爱国思想的洗礼,焉能静坐课堂,他感到热血青年报国时机已到,毅然投笔从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席卷东南亚,相继占领了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东南亚只剩下缅甸没被占领,中国西南边陲危急,滇缅公路这一中国抗战之唯一国际补给线有被切断的危险。美国不再持观望态度,与中国结成同盟,共赴中缅印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担心日本继续南下攻占印度,影响英国在亚洲的根基,从而要求中国出兵缅甸帮助英军抗击日军。1942年3月,应美英盟国紧急要求,中国最高统帅部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这是中国军队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到境外作战,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协同友军在国外作战。国内全面抗战吃紧,远征军兵员只能以征召知识青年入伍为其主力。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加入远征军队伍。马维驯亦是以“以死报国”的决心于1945年1月参加了中国青年远征军第9军206师617团,奔赴抗战前线。在同盟国作战战略的统一指导下,中国远征军打击日军在滇缅的部署,保障重要供给线,协同友军作战。
由于马维驯品学兼优,而且具有军事才能,被军队推荐报考黄埔军校深造。他不负众望于1945年进入黄埔军校陆军骑兵学校20期骑科,并加入了国民党。黄埔军校大门有一幅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马维驯以其为座右铭,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于1947年毕业。由于学科和术科成绩优异而被留校继续学习,在训练深造班予以特殊培养,从而掌握更多、更为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技能。1948年1月走出校门,被分配到国军骑兵13旅,历任骑兵旅工兵、炮兵中尉副连长、上尉连长和少校参谋。
1949年9月,为了国家的和平昌盛,避免战争造成生灵涂炭,马维驯毅然跟随董其武将军起义。和平起义后,马维驯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北京军区)。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3兵团36军任上尉连长、司令部少校参谋。1951年,23兵团进驻河北布防,参加了抗美援朝,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修建机场和后勤保障等。
朝鲜战争结束后,马维驯于1954年转业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系统工作,先后在呼和浩特市职工学校、第五中学、第十二中学任教。他以爱国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出大量优秀人才。后马维驯调到呼和浩特市油泵油嘴厂生产科工作。他深入车间,认真调研,攻克难关,生产农业急需的油泵、油嘴,并保质保量供应农业市场,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马维驯在地方工作期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计个人得失,如同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从不松扣,闪闪发光。
他不只敬业爱岗成绩突出,而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贡献。他参加了内蒙古民革,历任内蒙古民革、呼和浩特民革代表、委员、理事等,并加入了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由于他成绩突出,海内外影响大,而当选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大代表。
马维驯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经常深入社会基层,做好社会调查研究,了解民意,关注民生,反应社会热点问题,搞好参政议政工作,为党和政府献计献策,认真撰写当前所需关心和解决问题的提案,为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亦宣布取消戒严和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坚冰开始融化,被隔绝30余年的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如开闸的潮水奔腾激荡,相互交流拥抱。两岸由对峙迈向交流,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大门。马维驯想方设法通过亲友、同学、同事和有关组织积极同两岸黄埔同学进行书信往来,向台湾的黄埔同学详细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富足。通过交流使台湾同胞对曾被当局妖魔化的新中国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台湾老兵更加思念故乡,他们纷纷回到大陆探亲观光。台湾的黄埔同学蒋维山、贺大良、徐进宝、王以中等都与马维驯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互动,他们殷切期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两岸骨肉同胞不能再分离,并表示骨肉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炎黄子孙血浓于水。他们都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分裂中国的行径。马维驯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热情接待从台湾来的黄埔同学,与他们交流感情,加深友谊,向他们介绍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以来,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陪同他们参观内蒙古的城市建设,农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马维驯(前排左一)参加在四川举办的黄埔军校20期骑八、九、十队海峡两岸同学联谊会。
上世纪80年代后,马维驯热心接待了来大陆探亲和从事经贸活动的台湾黄埔同学蒋维山先生等人,并多次邀请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同一宿舍的亲密学友张慧士先生来呼和浩特市进行马术技艺学术交流活动。在赛马场上,马维驯与张慧士并肩挽缰纵马,奋勇向前,英姿飒爽不减当年。他们不禁想起当年满腔热血,抗战卫国的壮志豪情,而今又携手并肩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奋勇搏击,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呀!张慧士为台湾高雄马术协会精英,当年离开故乡,今又回归故里,城还是那座城,却有了很大变化,高楼林立,街道四通八达,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到处一片繁荣景象。马维驯给张慧士介绍了城市的变迁,工作生活的变化。祖国大陆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进步给张慧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将内蒙古人民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带回到美丽的宝岛。
马维驯还不顾年迈积极“走出去”,参加海峡两岸举办的黄埔同学联谊活动。2004年金秋季节,马维驯不顾车马劳顿,从塞外赴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参加黄埔军校20期骑8、9、10队海峡两岸黄埔同学联谊会。众多老同学相聚,当年英俊学子,55年后皓首相见,感慨万千。黄埔同学中国共两党均有,当年走上不同的道路,而今走到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同为炎黄子孙,晚年共谋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1986年,马维驯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辛勤工作了一生,本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他却说虽然到了离休年龄,但是自己身子骨还很硬朗,精神也很健旺,还要继续服务社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由于马维驯为人热心,勇于奉献,乐于助人,处事公正,并颇具凝聚力,所以被呼市新城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特聘为义工。除了仍然积极参加新城区人大,内蒙古、呼和浩特两级民革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学习活动,还与家乡和海外黄埔同学经常联系沟通,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事业尽力。他还全力以赴投身社会服务工作,他没有上下班时间,每天从早到晚协助社区做好环境保护、防火安全、治安维护、纠纷调解、卫生防疫、问题青年教育工作,并配合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和重要纪念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为了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做好社区卫生工作,天未亮就带头清扫道路。他还带领志愿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社区开展教育宣讲,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带领大家构建安全文明、环保和谐的模范社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环球行万人签名活动发起者,中国海外杰出华人丛书总编辑邢学智先生赠书予马维驯先生,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对于弘扬祖国文化,发扬黄埔精神,联系海外华人感情,团结一心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他们都有共同的心愿。为祖国的和平昌盛,富强民主,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马维驯晚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民革常常给予老人关怀和慰问。马维驯也积极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民革的活动。
马维驯参加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环球行万人签名活动。右起马云生(马维驯先生长女),马维驯,马志生(马维驯先生三子)。
马维驯前半生为国家、民族血战沙场、金戈铁马,后又为国家经济建设,推动祖国统一作出贡献。马维驯晚年生活幸福,家庭和谐,这受益于良好的儒学传承和家风。马维驯先生的夫人张芳女士是一位勤劳善良、知书达理、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张芳的爷爷在抗日战争时期做过抗日地下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队伍做过联络员。她的六爷爷张钦是民国绥远省政要,爱国将领,曾任绥远省参议会议长。1949年参与签署绥远“九一九”起义通电。起义后,张钦担任中共绥远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期为内蒙古的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马维驯育有一女三子,均受过良好教育,学有所长,皆为工作岗位上的骨干中坚。他们受父母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的教育影响,都立志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
骏马腾飞报国门,
抗击日寇建功勋,
殚精竭虑树高标,
无私奉献见精神。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7-16 09:24: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