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从史料上看到,抗战胜利后,英勇献身、歼敌最多、名扬中外、从印缅征战归国的新一军在广州接受日军投降及驻防期间,孙立人将军用了六百日军战俘修建了位于白云山马头岗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关于这一细节,广州《羊城晚报》路遥一文曾有描述:
孙立人将军在广州完成受降工作后,心中惦念着随他出国远征印缅列国的战友。为了崇功报德,使他们的忠烈事迹光耀人间,他决定要为新一军阵亡将士建一座公墓。
为了选择墓地,他曾乘飞机在广州上空观察3次,并亲自登白云山下马头岗视察,才决定在马头岗征集100多亩地为墓地,并亲自为公墓设计图样,征集日俘600人修筑墓基。孙将军明白告诉日俘说:“你们让我们流血,我要罚你们做工流汗。”日俘均很顺服,勤劳做工,每天挖土挑沙,搬运石头,整整工作了4个多月,完成了墓地基础工程。
公墓由门楼、两座记功亭、纪念塔三部分组成。门额顶上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和两侧“顶天立地”、“震古铄今”和纪功亭正面的“勋留炎徼”匾额均是蒋介石所题。纪念塔上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和纪功亭后面的“浩气长存”均是孙立人所题。纪念塔下还有两尊头戴钢盔、手握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塑像。
纪念塔的左、右、后三面墙上刻有两万余名抗日阵亡将士的名字。碑顶安装重达1.5吨的铜鹰雕刻。那个大蓝鹰是新一军的标志,两翼长达3米多,高2米多,栩栩如生,展翅欲飞,是用800余公斤废炮弹壳铸成的。纪念碑旁竖立4根大柱,四面看均呈“V”字,高20余米,代表新一军的军训“义勇忠诚”精神。
新一军纪念公墓从1945年11月5日开始兴建,至1947年9月6日落成。孙立人所建的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费用,完全是新一军全体官兵自愿捐献的,未用国民政府一分钱,墓园安排8个人管理。落成时有2000多人参加追悼公祭典礼,从中午12时到下午1时半,孙立人都在主持。
在报告筹建公墓经过时,孙将军很感伤地说:“我站在墓前,遥望西南,十分怀念那些印缅阵亡的袍泽。他们英容雄姿,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我时时在怀念他们,我永远在哀悼他们。”
在典成奏哀乐时,墓园里专养的新一军战士从缅甸带回来的三只大象,突然大吼三声,好像亦有所感,增添了会场悲戚气氛。
孙立人在公墓石碑上题有挽联一副,以表达他永恒的追思:立马望南方,故垒迷离,每怀野火残烽,战血长随伊水碧;提师归故国,疮痍满目,忍看孤儿寡妇,忧思独共白云深。
由于我外公潘裕昆当时任职新一军第50师少将师长,直接参与了当时新一军在广、九的一切活动,家中仍保留了当时追悼会公祭场景的照片(图1);世人经常可以看到孙立人将军的一张照片是他肃立于那只铜铸的大蓝鹰下,但由于是半身照,很难一睹纪念塔的全貌;近期偶然发现一张新一军纪念公墓当时落成后的全景照片(图2),不禁让我回忆起六、七十年代外公他老人家常故地重访,由香港到羊城小住,每次必登临白云山,远眺马头岗一带,神情凝重,若有所思,时常老泪纵横(图3);其实当时公墓已遭毁坏,做为八十年代在广州生活了多年的我亦不知这段历史,也从来没有见过这座墓园,更无法体会他老人家当时的感受;时至今日我才领悟过来,倍感交集,俨然有一种庄严的使命感,要去探究它现在何处,景况遭遇到底如何;加之九月在南京目睹好友王坚执着地进行抗日烈士陵园寻访工作,深受感动,决意前去寻访,将其现状在网站上公诸于众,以完成王站长之托。
上周与父亲驱车前往,直奔白云山脚下的广州沙河濂泉路,濂泉路位于老广州市的东北郊,附近一带其实早有多处历史文化纪念地,南端不远处连接先烈路,有著名的黄花岗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往东向沙河老街方向有辛亥革命著名活动家朱执信墓,再向南更纪念蔡挺揩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濂泉路是一条南北向的约10米宽的小马路,由濂泉路北上即可直登白云山,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背山面南而建,地形极佳,具典型风水格局,可见当年孙立人将军选址的用心所在;由现在的濂泉路将公墓幕门及记功亭分割成为东、西两半的现状判断当年建墓园时是没有这条路的,也没有将墓园拦腰切断成为南、北两大块的广园东路(现已成为高架路);根据目测我绘制了草图以辨认方位(平面图),为探幽寻古者指路。
由于世事变迁,历尽劫难,公墓墓门牌坊现已被濂泉路由中间穿,将对称的东、西两座墓门坊(相当与传统陵园建筑的‘阙’)割裂,中间坊门横额被毁,蒋介石、孙立人的题字和2座士兵塑像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两旁的坊门,设计风格为简洁的西方古典式,石材依稀可见;东侧门现在仍然是某单位大院入口大的主要部分。门柱上‘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刻字虽遭人剃去,仍可由残留遗迹辨认出,据看门人说原青天白日徽号亦被铲除(图4);西侧门坊被一杂货铺作为铺面用,依靠其坚固的墙身搭建了临时棚架(图5),要走到棚架底下才能看出其尚存的基座(图6)。原来的墓园从牌坊进去,经过1条小桥,有两座纪功亭。1座在今广园西路沙河段1号,1座在该单位的宿舍大院内。均为八角攒尖顶,上盖黄色琉璃瓦,面积30多平方米。亭正面悬挂蒋介石题的“勋留炎徼”匣,背面是该军军长孙立人题的“浩气长存”匾额。 现小河和小桥早已消失。其中1座纪功亭在文革期间已被拆掉,另1座幸存,被覆盖在一座农贸市场的室(棚)内(图7),周围挤满了各种鸡鸭鱼肉的摊挡,小贩们看见我们手拿相机对着毫不起眼的破旧小亭拍摄,露出莫名其妙的表情;上面所说的孙立人题字匾额及蒋介石题的“勋留炎徼”匣已被拆去。
从广园路上由东向西接近濂泉路时,只有专程前来探寻、留心观察的人可以发现纪念塔仍旧在右手边的一个单位大院里,由于事先有备而来,看过旧照片,加上所从事的建筑师专业,一眼便看见高耸的四根塔柱;记载中的站立两座头戴钢盔、手执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塑像肯定早一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头戴钢盔、手执冲锋枪的解放军士兵在守大院门(因现为军事单位),经说明身份及来意,士兵们放行(大概已不奇怪近年已陆续有人前来要求观看这座在军营内的残旧构筑物),另有一连长和一士兵热情陪同,来到塔前,我可以肯定这就是寻觅已久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图8)现在纪念塔主结构基本上完好,旁边紧靠一幢办公大楼,纪念塔上的铜鹰已不知去向,孙立人的题碑可能是经过修复,仍清晰可读(图9),塔身虽已改建,但4条石柱仍依稀可辨,据士兵介绍还有一些碑文或名字,但由于天色已黑,找了许久也无收获。当即决定再择日重访,盼有更多发现。
最近重温新一军印缅征战史,深明其辉煌战绩,流芳百世,而观其阵亡将士墓园、忠骨掩埋之大地,痛遭自己国人涂毁,被世人遗忘,真可谓是民族之奇耻大辱,亲者痛仇者快的劣行。有报道说孙立人将军88年在台湾再获“自由”后惦念着为国捐躯的老战友,托回大陆探亲的旧部查看墓园状况,难以想象他得知幕园惨状后是什么样的心情。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国共走向再次携手,中共全方位正面评价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丰功伟绩;欣闻去年广州市政协就新一军纪念墓重修而向政府提议,总算守得云开日出,扬眉吐气了!但遗憾的是,新建成的宽阔的广园东路和高架桥把纪念塔与纪功亭、大门隔开了,原地修复墓园似乎已无可能,错过了修葺公墓的最好时机。不过亡羊补牢,尤未为晚,只要有这样的信念,另觅宝地,迁址重建,也算是告慰新一军抗日阵亡将士的英灵吧。
附:2004年广州市政协提案
政协第十届二次会议提案
〈关于切实解决“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公墓迁建用地问题的建议〉
提案者 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
理由
“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公墓的迁建用地问题,政协委员已经呼吁多年,但至今仍没有解决。
“新一军”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一支参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军队。1943年10月,这支部队正式开辟了缅北滇西的抗日战场,在美、英联军的协同和当地民众、爱国华侨及印缅人民的支持下,他们以数万壮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歼灭日军第18、第56两个师团大部,重创其第2、第33等师团,完全打通了印缅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国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也牵动了大量日军的兵力,从而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新一军”在国际反法西斯运动中功不可没。
“新一军”印缅战场的抗日,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壮举。今天海峡两岸唯一可以沟通的话题就是当年的抗日战争。我们重修“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公墓,不只是为了纪念当年为抗战阵亡的将士,更主要是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更多的契机。因此,我们要从建立党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高度,来认识这件事,尽快重修“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公墓。
建议
1.2005年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要抓住这大好契机,重建好纪念公墓,利用两岸共通的话题,加强对外宣传,为两岸和平统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2.尽快解决迁建公墓用地问题,抓紧进行公墓重修工作,争取在2005年上半年前完成。
办法
1.九届政协委员和市民革建议,还建或者重建“新一军”纪念公墓。这个建议能使纪念公墓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达到花钱少、影响大的目的,我们希望采用。市文化局和有关部门应抓紧选址、即刻动工,要确保在2005年9月抗战胜利60周年前落成。
2.保护原址,适当整治。将残存的牌坊、纪功亭和纪念碑照原样整修恢复,供参观和瞻仰。这种方法较易实施,也容易收到效果。
3.以上两个办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必须落实经费、明确主管单位、实施单位。经费或可采取市、区各出一部分,共同负担的办法。
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园区平面示意图
当时追悼会公祭场景的照片
新一军纪念公墓当时落成后的全景照片
潘裕昆将军晚年每次登临白云山远眺马头岗一带,神情凝重,若有所思,时常老泪纵横!
青天白日徽号被铲除
青天白日徽号被铲除
西侧门坊被一杂货铺作为铺面用,依靠其坚固的墙身搭建了临时棚架。
棚架底下尚存的基座
幸存的1座纪功亭,被覆盖在一座农贸市场的室(棚)内。
寻觅已久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
寻觅已久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
孙立人的题碑可能是经过修复,仍清晰可读。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8-10-28 15:54: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追随黄埔一期郑洞国将军赴缅甸作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