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的教诲
杨伯涛派名序章,别号荡波。1909年4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芷江县一个农民家庭。曾祖父杨承隆,由芷江北乡沙子坳老家迁徙,卜宅县城东门外郊区,以务农为生。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地名称为杨家院子。祖父先福除承袭农业外兼做石匠,曾以修缮芷江沅水龙津桥石礅及修建县秀水书院(后改为省立第九联合中学)劳绩卓著,荣获监生名衔。秀水书院主楼的大梁上,以红色书有“监生杨先福监建”大字。父宗海务家,40岁病故。遗寡母刘氏,慈讳洁英。我上有二兄三姐,长兄序乾、二兄序坤、大姐紫秀、二姐亚秀、三姐晚秀。我们姐弟六人由寡母抚育成长。寡母刘粗识文字,对女儿经、贤良传、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俱朗朗成诵。院子内遇有结婚喜庆,俱敦请去为说教及封赠吉祥语。
慈母对我兄弟3人管教极严:常以“人不正派,死为下鬼”“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等语相训勉,我毕生奉为圭臬,厉行不悖。我一生做人处事,扪心白问,俯仰无愧,完全是慈母训诲感召的结果。
祖遗稻田数亩并佃耕地主田数亩,差能维持生活。我7岁即担当家务劳动,洒扫庭除放牧耕牛,下田插秧耨草诸农活。我喜好学习、听院内入学儿童诵读三字经及国文课本,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等字句,辄随声附和,印脑不忘。得族人鼓励,于放牧后走读初小及城内荷花池县立高小。毕业后考入驻县的省立第九联合中学肄业,得到校长江渊及国文教师曹万炳先生的赏识,备加励勉。虽以考试名列榜首、被奖免交学费,但以家中拮据,无钱购置课本文具,有时肩挑稻草或将成束的茉莉花沿街叫卖,以资挹注。母亲善于操持家务。生活安排,处处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做到勤俭持家。母亲对农事耕种,督促甚严,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俱抓紧张罗,不误农时。母亲耽于封建迷信:早晚令我在中堂内天地君亲师位神龛上,烧香供奉,神龛旁设立的祖父母及父亲灵位,亦同时受飨。初一、十五两日还要奠茶烧纸钱。我向之作揖敬礼,连菜园里一座小土地庙亦不或漏。
母亲雅好园艺,在屋后小园里培植花草,有茉莉、剑兰、素心兰、玫瑰、碧桃诸品种。在屋前的园圃里除栽种四季应时的蔬菜,以供食用外,还多方搜集优良品种的果树,计有安江甜柚、金橘、枇杷、红枣等。全家饱尝口福,节日赠送亲友,每年还有数百斤果品,托人船运洪江上市出卖,得一笔额外收入。更有甚者,母亲最注意利用土地,见缝插针:在大园里一口小池塘,除用塘水浇灌菜蔬果木外,还饲养了鲤鱼;在屋后墙角栽了一丛水竹,不仅春季有鲜嫩的竹笋可食,而成长的竹杆可织柔软的凉席;晒衣服支床帐的长杆。亲友们多向母亲讨用,惠及乡党,无不额手称便。
1926年,受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影响,我16岁即辍学从军,当了一名学兵,母亲不但不加劝阻,而是以“男子志在四方”“扬名声,显父母”多所勉励。部队在驻芷江期间,没有发饷,每月只有伙食费,从伙食费里节余点钱,作为零用费。我将领到的几百文铜钱保存起来,在假日时带回家中呈交母亲,这是我开头第一次将数目微不足道的钱,奉献给母亲。母亲接过这几百文钱,放在掌里看了又看,不禁感动得抱着我哭了起来!我19岁在国民革命军当了排长,以后逐级荐升,都将所得薪饷节余寄回家中,家境渐裕,母亲的家务劳累方始宽解,转而把精神寄托在念经拜佛,求神庇佑上面。经常出入于东门外附近的显灵寺,公安殿、嫘祖殿的尼姑庙内,这一段生活过得相当好,精神得到安慰。
我因从幼沐受寡母的慈爱和教养,在艰苦的岁月里磨炼成长,激发了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处世律己、持之以严,这时我清醒地认识到:我在既缺教师又无教学设备的中学,上了一年学,没有学得多的学识,文化程度是很低的,不足以应付事务担当较重职责,遂励志自学。我当连长时的一担行李里,一头是书,一头是行李,一有闲暇,即翻阅英语、数学、史地等中学教材。一上手辄专心致志沉溺书中,以至周围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我部队的营长第四期学长覃遵洵和同事们都称我是书呆子。当时一个上尉连长每月的薪饷是光洋50元,可以养家糊口了。同学们当上连长的,纷纷娶妻成家,倚红偎玉,煞是风光。我看了并不眼红,毫不动摇。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我都婉言谢绝。我当时志在学习,认为结婚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也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因此更坚定决心:在学习没有取得成就时,就不谈婚姻问题。当时国民政府在军事教育上,以黄埔军官学校为初级军官的养成教育学校,毕业后担任连排长尉级军官职务;中级校级军官,则设有不定期的军官训练班及步、炮、工、辎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校级军官;对于培养高级用兵指挥官及专门研究军事科学综合艺术的人才,则在南京设有一座陆军大学,为全国唯一的最高军事学府,这是我立志争取的目标。在国民党军人的心目中,认为一跨入黄埔军校毕业,就无形中穿上了黄马褂,成了堂堂正正的正规军人,比行伍出身和其他军校毕业的,如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军人高出一筹。如更在陆军大学毕业,就加戴了一项绿(“陆”字谐音)帽子。凡是穿黄马褂戴绿帽子的军人,就更得到国家的重视。其升迁也比较快些,飞黄腾达,前途较广。我一直坚持自学,报名投考陆军大学。先经我所在部队第十八军军部审定核准后,集中到南昌行营举行初试。初试录取后,再到南京陆军大学复试,我连续考了三次,第一、二两次初试被录取,复试名落孙山。我毫不灰心,更加努力补习。到1935年终于第三次考上了陆军大学第十四期。因为自己认识自己程度相差很远,虽一再失败,没有气馁。有这一点自知之明,成为我刻苦自学的动力,终于如愿以偿。
我是由陈诚第十八军保送考入陆大的,除薪饷照发外,还有一点津贴,每月得八十余元,入学时部队长官及同学友好,还有所馈赠,我都积起来。生活相当优裕,能安心研读军学。这时我母亲因长期劳累,以致老年体衰多病。亟盼我结婚成家,老人好到南京同住,得到儿媳侍奉和医治病体。因此各方戚友都热情为我介绍对象,其中有名门闺秀、大中学生、中央医院护士、天主教徒等,还有身居高位的老长官和老师,示意邀我乘龙。在频繁的交往酬酢中,所费不赀,其中时髦小姐居多,朴素者较少,尽态极研,颇难抉择。以此踌躇不决,拖延了一年多,慈母望眼欲穿。最后考虑到我父亲早逝,全靠母亲艰苦教养,得有今日。为报答抚养训诲之恩,决心接受同乡邓海蕃先生的介绍,与其内侄女罗启芝缔婚。启芝是芷江南 乡楠木坪出生的,因芷江发生军阀混战的动乱,离家出走,辗转到苏州高级蚕业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技术员。我们是同乡,语言习俗相同,能体会母亲的爱好,生活上不会发生隔阂。如娶外地人和官家小姐,她们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甚且娇生惯养、崇尚时髦,怎么能侍奉我这位封建色彩浓厚,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老太太-母亲呢?这是万万不可的。我决定与启芝结缡,遂于1937年5月23日,于南京中央饭店举行婚礼,原十八军老长官后任空军总司令的周至柔先生给我俩证婚。这时我年已28岁,在旧社会算是晚婚的人。婚礼后本预定即接母亲到南京侍养,以报三春之晖,讵料事出意外,蕞尔三岛的日本国侵略军,于“九一八”袭侵东北得逞后,更为嚣张狂妄,企图征服我整个中华民族,在南京紫金山制造“藏本失踪事件”,扬言要派兵进驻南京,造成满城风雨,惶惶不可终日。继之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激起中国人民奋起全面抗战!南京遭到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徙,启芝这时已由苏州蚕校调至南京,在财政部所得税所任文书,随机关迁至长沙,陆军大学亦迁长沙,我们原定迎接母亲到南京奉养的计划,徒成泡影,成为终天之憾。
我与启芝同迁到长沙,在城内东茅巷赁屋丽居,以同乡关系,生活习惯相同,互相敬爱,关于奉养母亲一事,她慨然承担。于是辞去所得税处文书职务,由我陪同送回芷江侍奉老母。抵家之时,母亲喜不自胜,出寝室在堂门口迎接,经我介绍后,启芝即向母亲行老式的跪拜礼,并搀扶母亲回房。母亲初次与儿媳见面,就受此旧式大礼,心中格外欢喜。在以后相处的日子里,启芝竭尽孝道,周到侍候母亲生活,为母亲添置衣服用品,并亲手烹制燕窝西洋参等补品,敬奉母亲食用,促进健康长寿,更得到母亲的满心欢爱。我多年来怀着报答母亲春晖的寸草之心,终于由启芝代我实现,克尽人子之义,夙愿得偿,比得到任何宝物还要珍贵,以此我俩感情弥笃。家中事务完全由启芝照管,我得卸仔肩,可以安心报国了,随即请缨杀敌,暂停在陆军大学的学业,投身抗日战争八一三淞沪战场前线的烽火中,在卫国保家的战场上经受考验。
1937年9月初我到达上海战场,参加第十八军对日作战,激战至11月11日,以日军在金山卫后侧登陆,我军被迫撤退,转战至皖南绩溪,部队暂时休整。军参谋长施伯衡因我在陆军大学尚未毕业,要我回校继续学习,我趁便返芷省亲。启芝回家后,给母亲生下一个孙儿,母亲更加欢天喜地,不顾劳累亲手偎抱,精神极为安慰。我本决定留启芝在家,侍奉母亲,同孙儿绕膝承欢,不感寂寞,我个人返回长沙。母亲认为我与启芝结婚后,相聚之日少,离别之日多,为了照顾我的生活,坚决命我携启芝同行,家中有兄嫂和姐姐侍奉,嘱咐我和启芝不要耽心。我虽一再奉劝母亲,把启芝留下。母亲硬是不从,叫人给买了两张到长沙的汽车票,敦促起程。我俩只得以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噙泪拜别。
我携妻带子到达长沙后,即入校继续学习,同期同学李昊,受他父亲李榘(任湖南省测量局局长)、叔父李国良(任中央陆军辎重兵学校校长)之嘱,要我携妻儿到他家居住,这两位职高望重的长者,过去是军校的教官和教育长,在南京时经常前往拜谒,颇受青睐。我欣然接受盛情,寄住城内青石井他们的家中。和他们全家一道起居膳食,如同家人,不要我交付分文。我受到特殊的温暖照顾,至今铭感!
1938年6月10日,是我沉痛哀伤永远纪念的日子。接到长兄序乾从芷江发来的急电!“母亲因到园中浇灌花木,感受风湿,旧病复发,医治无效,于是日辰刻溘然逝世!”如此晴空霹雳,使我惊晕欲绝,如丧魂魄!颓然仆椅,启芝则嚎啕大哭,悲不可抑!噩耗传来,我俩痛失慈母,无限悲伤。我因正在进行毕业考试,不能回家奔丧,向慈母遗体最后拜别,亲手经营窀穸好让长期安息,克尽人子之义。自从我父亲早故,母亲守寡孀居,抚养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尝尽困苦艰难,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母亲对我们的教导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严正的训诲,使我们心领神会循规蹈矩,长大成人,更令我深铭肺腑、倾心感戴。如此天高地厚,欲报之恩,昊天罔极!只有永远遵守懿范,身体力行,成为一个奉公守法,正直磊落的人,庶几无负于母亲对我深切的期望,这也是对母亲最为重要的报答。
从军入伍-考入黄埔军校
1926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高潮迭起,大革命北伐军兴,新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王天培第十军,奉命参加北伐,由贵州路经芷江,驻扎期间,开办军官教导团,招考新生,我这时在中学读一年级,受到革命高潮的影响,毅然辍学,考入第十军教导团当学兵,以后随部队开拔至常德,进入鄂西宜昌转战至武汉,宁汉分裂,我改投程潜第六军军官教导团。1927年,四川军阀杨森部队,由四川万县顺江东下,攻陷宜昌,直薄武汉,向武汉国民政府进攻,武汉震动,武汉政府除将仅有部队全部派出应战外,仍嫌兵力不足,遂将第六军军官教导团及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队,统编为战列部队,教导团由团长张轸率领,在沔阳仙桃镇向川军发起反攻,将之击败,乘胜追击至宜昌,川军受创未再蠢动,战事结束后教导团驻守宜昌半月,奉命回到武昌。在这次战斗中,大家听从指挥,奋起冲锋,两军相距300米,沉着射击,川军伤亡颇大,不支溃退,全团受到上级的表扬。教导团毕业,我被分配到第六军所属胡文斗第十九师当排长。程潜在武汉被桂系李宗仁扣押,第六军解体,我随部队编入湖南省主席鲁涤平的第二军,仍任排长。1928年,第二军调驻武汉,我被考取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七期步兵科学习,得以接受正规军事学校的教育。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是黄埔军官学校的继续。
孙中山先生生前创建的国民党。共产党第一次合作的国民政府,为了打倒军阀,统一全国,于1924年在广州黄埔创建黄埔军官学校(后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培训学生,建立革命军队,统一两广。于1926年7月,誓师北伐,所向披靡。10月,攻克北洋军阀吴佩孚盘据的武汉三镇。国民政府遂由广州迁至武汉,原设在黄埔岛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亦随之迁至武昌,继续招收第五期新生人校受训。至第六期,因宁、汉分裂,一度停办。宁、汉合并后又继续开办,招收第七期新生。这时校名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以在南京的为本校。校长俱为蒋介石,南京本校教育长张治中,武汉分校教育长钱大钧。蒋多次莅临分校对我们学生训话,勉励我们继承和发扬黄埔革命精神。我人校后编人步兵科第四大队第十一中队,校址在武昌右旗营房。我在军校学习,不仅在军事学习有所造诣;而最重要的,作为军人,受到最严格的管理训练。使我在生活上养成按部就班,严守时间,不畏难苟安,敢于冒险奋斗的作风;在身体上得到各种锻炼,如器械操天桥平台钓杆及拳术刺枪劈剑等训练,体魄日益健强,成为昂首挺胸的赳赳武夫。军人要有健壮的体魄才能克尽厥职,闯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我在任排连长时,作为一个基层直接带兵的干部,绝不能徒托空言坐而论道,而是硬干实干,以身作则的体力劳动。比如教士兵打靶投弹刺枪挖战壕……等技术,不仅要言传更重在身教,必需自己先动手示范。当干部吃苦在前,在后也未享乐。部队在作战时,常因军情紧急,昼夜兼程,雨雪覆盖,在所不计;鸟道崎岖、履险如夷,不以为苦;行军作战常不能按时开饭,饱一餐,饥一餐是常事。我当排连长要与士兵同甘苦,绝不能我个人先吃,有饭太家吃,吃完了,士兵可以休息睡大觉,我还有许多军情要等待处理,比士兵劳累得多;行军时士兵身上的负担也够瞧的。每个士兵要背一枝步枪百多发子弹,刺刀手榴弹干粮袋和自己的衣被,有20多斤重。我们干部身上则只带手枪干粮袋和一个公文包,这比士兵的负担要轻松得多,但是遇到士兵伤了病了,还得把他身上的枪弹摘下来,替他背上以免丢失;宿营时士兵可以暂时休息,干部则要翻山越岭侦察地形,配置警戒。我当了5年的排连长,以体魄健壮都顶过去了,这要归功于军校的养成教育。
1929年秋,原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和蒋介石闹翻,在郑州通电反蒋。挥师沿平汉铁路南下,连下许昌、漯河、西平沿途城镇,前锋到达驻马店、确山附近。意图夺取武汉,以与湖南的何键、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取得联系,以共同对付蒋介石。这时蒋的战列部队俱调前线对唐军作战,武汉空虚。遂令钱大钧率领武汉分校师生,担任武昌的警备任务。我们停止上课出操。以中队为单位分驻武昌各重要街道。我们白天以10余人为一队,荷枪实弹在街上巡逻,夜晚在重要街道口站岗,以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学生军与一般部队士兵不同,我们穿的黄呢制服,足登皮靴,而士兵则黄卡其布制服,足穿胶鞋,两者有很大差异。我们对群众彬彬有礼,不旋横暴,博得群众的好评。唐失败后大批俘虏送到武昌,由我们收容管理,将之遣返家园,事毕回校。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8-10-29 14:34: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黄埔五期赵守信-《自传》
下一篇:《我的这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