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校史档案 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1924-1928)
2018-11-19 11:06:37  来源:中央研究院 张玉法 撰稿  点击:  复制链接

  一、前言

  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以武力为基础。孙中山本人没有受过军事教育,早期在他左右辅佐革命的人物中,初有黄兴,后有陈其美,再后有陈炯明,皆不曾受过军事教育。这应是革命战争屡受顿挫的一个原因。民国五年,黄兴病逝,陈其美被袁世凯的部下暗杀,其后孙中山所依恃的是陈炯明。陈炯明在武昌革命爆发后,曾带民军攻惠州,在民国五年讨袁战争末期亦曾带民军攻惠州,虽不曾受军事教育,但有作战经验。民国七年以援闽粤军总司令的名义,率广东省长公署卫队二十营自粤东进军闽南,参加护法战争。但陈炯明在全国各地军阀割据的大环境中,并不支持孙中山以广东为基地谋求统一全国的革命大业。民国十一年六月甚至叛离了孙中山,成为广东东部的一个割据势力。此后,广东为云南军人杨希闵、广西军人刘震寰等所据,但杨、刘等只是假孙中山的声名,在广东虚张声势,并不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孙中山深以为苦,不得不用全国各地军人的矛盾关系,伺机谋求推倒北京的军人政府。民国十一年和民国十三两度联合皖系军人段祺瑞、奉系军人张作霖,即系谋利用广东的少许革命武力,假他人之力,推倒直系军人控制的北京政府 。

  二、黄埔军校与革命武力的建立

  在谋推倒北京政府的过程中,孙中山无时不努力建立自己的革命武力。在陈炯明叛变后,曾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肄业、先后曾在陈其美手下任团长、在陈炯明手下任参谋长的蒋中正,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民国十二、三年间,孙中山为扩张革命势力,采行「联俄容共」政策,并在俄国顾问的建议下,成立黄埔军校,以训练军事干部。黄埔军校,孙中山自任总理,以蒋中正为校长。蒋任校长前,曾奉派赴苏俄考察军事,加上他早年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所受的军事教育,在革命军中的阅历,以及他对孙中山的忠心,自然为黄埔军校校长的最佳人选。在军校的筹备期间,蒋一度辞校长职,但未被接受。

  黄埔军校的设立,决定于民国十三年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因当时已采行「联俄容共」政策,孙中山乃吸收苏俄的经验,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并开始筹备。地址选在广东东南距广州20公里的黄埔岛(旧有长州要塞),故通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全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十三年三月七日举行入学考试,六月十六日正式开学。其后一年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及在校学生,配合原在广东支持革命的各派军人,完成了广东的统一工作。在此前后,军校教导团改为党军第一旅,党军第一旅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其它各系军队,编为第二、三、四、五、六军,各有其军官学校。

  民国十四年七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各军皆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下。为避免各军自有干部系统,并使各军干部有统一的政治目标,到民国十五年一月,军事委员会决定取消各军之军官学校,并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属于军事委员会;各军军官学校之学生和教职员,均斟酌并入。

  当时军事委员会主席由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兼。一月十九日,蒋中正受任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五月,以李济琛为副校长。因校址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之旧,仍简称为「黄埔军校」。民国十六年四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抵南京,并定都南京,民国十六年五月以后,国民政府在南京筹设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十一月五日正式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仍隶军事委员会,并拟将黄埔军校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之预科。至民国十七年三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开学。

  此期间,因国民党于民国十六年四月以后将共党人员自党内清除,造成军政动乱,广州一度受广东军人张发奎等控制,共党亦在广州活动,黄埔军校的校务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至十七年五月间陷于停顿。民国十七年五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将学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仍由蒋中正任校长,校务由副校长李济琛代理。民国十八年九月,蒋校长以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将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至民国十九年九月,「黄埔军校」于第七期学生毕业后停办。黄埔军校,第一、二、三、四期在黄埔毕业,第五期在黄埔受教育,在南京举行毕业典礼,第六、七期仍在黄埔毕业。第七期毕业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已成立两年半,黄埔军校之任务,已由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承袭 。

  黄埔军校所建立的革命武力有二:一为由未毕业的学生所组成,二为由已毕业的学生为干部,另招募士兵组成。这两种武力的重要长官或领导人,多为军校教职员,包括校长在内。

  黄埔军校的教职员,职称和人数前后有许多变化。据初步统计:自民国十三年五月创校,至民国十五年初,先后聘请教职员二三三人。在有资料可查的八十三人中,出身保定军校者六十名,出身日本士官学校者十二名,出身云南讲武堂者十一名。出身日本士官学校者,多任军校中的高级职务;保定军校者,大部属校级军官;云南讲武堂者,多为尉级干部 。但就总人数而论,黄埔军校教官以云南讲武堂出身者为多。据王柏龄回忆,云南讲武堂出身者占百分之六十,保定军校出身者占百分之二十 。因为级职愈低,人数愈多。他们的军阶和籍贯分布,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时期的七十四人为例,以军阶分:中将一,少将三,上校三,中校六,少校七,上尉十一,中尉二十四,少尉十,准尉一,文职八。以籍贯分:广东二十三,浙江十五,江苏十一,安徽、湖北、直隶各四,云南、湖南、江西各三,广西二,四川、陜西各一。在关内十八省中,仅福建、河南、山东、山西、甘肃五省没有。

  在上述七十四位教职员中,除了教育或协助学生,使成为革命军的军事干部以外,不少人且以长官的身份,直接率领黄埔学生或黄埔毕业生,作为革命武力。兹介绍其重要者如下 :

  1、蒋中正:校长。中将,浙江人,光绪十三年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肄业,日本士官学校肄业,曾任团长、参谋长、党军总司令、东征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北伐军总司令。

  2、李济琛:教练部主任。少将,广西人,光绪十一年生。两广将弁学堂毕业,北京陆军大学毕业。曾任参谋长、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3、王柏龄:教授部主任。少将,江苏人,光绪十五年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教官、教育长、高级参谋、军校教导团第二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4、何应钦:战术总教官。少将,贵州人,光绪十六年生。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毕业,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旅长、参谋长、军校教导团第一团团长、党军第一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5、钱大钧:教授部教官。中校,江苏人,光绪十九年生。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原任职粤军第一师,曾任教导团第三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师长。

  6、刘尧宸:教授部教官。中校,福建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七期毕业,曾在滇、桂军任下级干部。第一次东征途中,任教导第二团营长,二次东征时任教导第四团团长,攻惠州时战死。

  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时期,教职员中值得介绍者,除前述者外有:

  1、顾祝同:战术教官。中校,江苏人,光绪十八年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教导团第二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九军军长。

  2、刘峙:战术教官。江西人,光绪十八年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教导团营长、党军第一旅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和第一军军长。

  3、蒋鼎文:区队长。中尉,浙江人,光绪二十二年生。浙将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教导团第一团连长、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4、陈诚:管理部特别官佐。上尉,浙江人,光绪二十三年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第二次东征时任炮兵第二营营长,北伐期间任第一集团军警备司令。

  国民革命军军官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时期的教职员人事较不上轨道,且其时军事教育重心已移南京,不备举。

  黄埔军校的毕业人数,据《中央军校十周年纪念册》,第一期585人,第二期450人,第三期1,224人,另潮州分校345人,第四期2,314人,第五期1,481人,第六期718人,第七期612人,共7,729人。但据《黄埔同学总名册》,一至五期毕业生共7,399人,如加上第六期718人,第七期612人,总数可达8,729人。亦有统计为8,783人者 。但据丰悌的回忆,第一期490多名,第二期400多名,第三期1,200多名,第四期2,600多名。第四期设有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等,总人数有一万多名。第五期3,000多名,第六期3,000多名,第七期900多名。一至七期总共毕业一万多名,加上军官班、补习班等,总数在二万人左右 。丰悌的估计,除包括军官班、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以外,亦可能将分校的毕业生计算在内。而分校毕业生,有些有统计,有些无统计;有统计者,数字亦多出入。如潮州分校(民国十四年十二月至十五年十二月)毕业生人数,前引谓345人,有资料谓为728人。另外,武汉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二十一年三月)毕业第七期1,760人,长沙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十七年五月)毕业第七期人数不详,估计在1,400名左右;南宁分校(民国十五年五月建立,断续存在至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在北伐期间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干部的重要来源,到民国十六年九月毕业约670人。兹不赘述。

  一至五期7,399名毕业生中,湖南2,189人,占30﹪,广东1,036人,占14﹪;四川636人,占8.6﹪;浙江584人,占7.9﹪;湖北504人,占6.8﹪;江西476人,占6.4﹪;江苏265人,占3.6﹪;陜西246人,占3.3﹪;广西218人,占2.9﹪;安徽207人,占3.0﹪;河南205人,占2.8﹪;贵州163人,占2.2﹪;福建144人,占1.9﹪;山西138人,占1.9﹪;山东118人,占1.6﹪;云南108人,占1.5﹪;直隶68人,占0.9﹪;绥远(25)、辽宁(11)、甘肃(6)、蒙古(6)、吉林(3)、察哈尔(2)、热河(2)、黑龙江(1),共56人,占0.8﹪;朝鲜(34)、台湾(2)、新加坡(1)、越南(1),共38人,占0.5﹪ 。第六、七期学生,未见有籍贯统计数字。

  学生的素质,可以从学生的来源和学校的教育两方面来分析。就学生的来源而论,第一期报名一千二百多人,多由出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介绍而来,省籍以湖南、广东、陜西、江西、浙江等省为多,由于对各省都有配额,籍贯分布于二十一省区。报名学生中,三分之一为中学或专科毕业的程度。经两次考试斟选,另有军政部讲武堂学生并入。第二期学生是由各地考取而来,分批入校,籍贯分布于十七省区,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省为多。第三期以后先招入伍生,入伍生结业后,始升为本科生。报考入伍生的资格是:1、中学毕业,2、十八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第三期学生多在上海、广州等地招考,籍贯分布于十八省区(另有朝鲜4人),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为多。第四期学生由各地招考而来,共招考七次,分批入校,籍贯分布于二十四省区(另有台湾1人,新加坡24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河南、陜西、浙江、江西、山西等省为多。第五期学生亦由各地分批招考而来,籍贯分布于二十二省区(另有台湾1人,朝鲜6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为多,第一至五期共分布于二十五省区(另有台湾2人,朝鲜34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省为多 。

  至于学校教育,是以「三民主义」为政治信仰,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智仁勇」为革命精神,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人格要求 。在受教育的时间和教育内容方面,各期学生多有不同。

  第一期学程半年,为单纯的步兵教育,并未分科。在学科教育方面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在术科方面,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实弹射击、以及班、排、连、营教练等。第二期学程半年,开始实行分科教育,分为步科、炮科、工科、辎重科、宪兵科,共五科,各科学科、术科的教育重点不同。步科与第一期略同,炮科在学科方面特有的课程是野战炮兵操典、野战炮兵射击教范、马术教范、野战炮兵筑垒教范等,在术科方面特有的课程是马炮操法、山炮驭术、距离测量、山炮野炮掩体等。工科在学科方面特有的课程是工兵操典、筑垒教范、筑桥教范、筑营教范、坑道教范等,术科方面的特殊课程是筑垒、架桥、筑营、坑道等实际作业。辎重科在学科方面特有的课程是辎重操典、运输学、游泳学、马术教范等,在术科方面特有的课程是乘马教练、调教马匹、汽车架驶、检查车辆等。宪兵科在学科方面特有的课程是宪兵学、陆军警察学、捕绳学、侦探学等,在术科方面特有的课程是手枪射击术、劈刺术,捕绳实习等。

  第三期入伍教育三个月,正规教育半年;正规教育分步兵、骑兵二科。第四期入伍教育三个月,正规教育半年,因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正规教育分步、炮、工、政治、经济五科。第五期学程、分科同第四期。第六期学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分步、炮、工、经济四科;第七期分为步、炮、工、辎重四科 。第三至七期入伍生及各科学科、术科的内容不赘。

  黄埔军校的教育,除军事学科和术科外,尚有政治课程。政治课程,第一、二期的学生,较为简单,包括党义、党史和政治经济三项。第三期时,一般学生的政治课仍未特别加强,另设政治训练班,授以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达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三民主义等课。第四、五期,由于学校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对政治训练较前加强,除党义、党史、中国及各国政治和经济、以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外,兼重实际问题,包括政治、经济、财政问题,以及农民、劳工、青年、商民运动。第五期时,特别颁布了「政治教育大纲」,设计的课程除三民主义、总理学说、党史、建国大纲外,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苏俄研究、社会科学概要、农民运动、劳动运动、青年运动、商民运动等。

  各期学生受教育时间短,大多一面参加革命战争,一面读书,教育基础并不好。惟学生在毕业前多有战争经验,毕业后多分发国民革命军中服务,一方面有很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对革命作出贡献。大体说来,第一期学生在校期间,第一队学生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平定商团之战,第一期第一、三队的学生均参加。第一期学生毕业以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一、二团,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其后参加两次东征、讨伐滇桂军、支持沙基反帝游行,并参加北伐战争。第二期学生入校不久,即参加第一次东征,并曾在潮州就地上课。其间又曾回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之乱和沙基反帝游行。毕业后大多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下级干部或参加农民运动。其后,大部份毕业生在服务单位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第三期学生入校时,适逢第一次东征,入伍生总队担任广州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方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嗣参加平定滇、桂军之乱及沙基反帝游行。毕业后大多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下级干部,或从事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或派入北方军阀统治区从事地下活动。其后,大部份毕业生在服务单位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第四期学生在校之初,正是第二次东征时,负责驻守惠州、卫戍广州。在出师北伐前后,相继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等基层干部。部分成绩优秀学生,分派到北伐军总司令部任职或编入直属警卫团、补充团。第四期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服务单位投入北伐大业。第五期学生入学不久,北伐即开始。民国十五年底,将炮科、工科学生编成炮兵团、工兵营、迫击炮营,随军北上,参加战斗;政治科学生亦随军北上,沿途从事政治宣传,亦参加战斗。而留在黄埔的步科、经政科学生,则担任本校守卫和戍守地方。嗣后,炮、工、政治三科学生进驻武昌授课,与在当地所招收的入伍生总队合称武汉分校。后以宁、汉分裂,部分学生去南京,部分学生仍在武昌毕业。第六期入伍生一营,曾于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十日随蒋中正抵九江,支援北伐。因国民党分共,广东政局不宁,大部分学生经杭州转往南京,仍有学生在黄埔毕业。毕业后大都派往国民革命军各军服务。第七期学生情况略同,部分转往南京,部分仍在黄埔毕业,毕业后派往国民革命军各军服务。此外,潮州分校成立是为支持东征,长沙分校、武汉分校成立是为支持北伐,亦可见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之关系。至于黄埔军校学生与以黄埔毕业生为骨干所建立的革命军对国民革命贡献的详情,将于下文论述。

  论及黄埔军校对国民革命的贡献,首需分析黄埔的军事实力。黄埔的军事实力,可分为教导团和学生大队两部分。教导团的组建,筹划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学之后,目的在以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为基层干部、黄埔军校的教职员为中高层干部,组建革命军。民国十三年改组之前的国民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在广东为革命所用的军队,有谭延闿的湘军,杨希闵的滇军,刘震寰、沈鸿英的桂军,许崇智、李福林的粤军,以及樊钟秀的豫军等,大都自划防区,把持税收,国民党领导人很难统一指挥。民国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孙中山命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招募精壮之兵三千名,实施训练,俾成为模范军,以备将来效力国家。民国十三年九月,孙中山率军北伐(与奉系、皖系联合讨伐直系),杨希闵、刘震寰等即不奉调遣,广州的商团亦谋驱逐革命势力。是年十月,商团之乱被平,黄埔军校获得枪支数千枝,孙中山即指示蒋中正:「练兵一事,为今日要图,枪枝处分,当以此为准。」蒋覆之:「两月内可练一支劲旅」。

  民国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蒋中正接奉孙中山命令之后,即于九月三日派总教官何应钦筹备教导团。九月十九日开始招募教导团学兵。十月十八日派王懋功、陆福廷等赴上海、江淮一带招兵。十月二十八日又招募教导团学兵队。此期间,教导团即陆续成立,十月三日成立教导团第一营,十月十二日任命何应钦兼团长,并成立第二营,十一月十四日成立第三营,到十一月二十日全团成立。第二团于十二月二日任命王柏龄为团长,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式编成,并改原教导团为教导第一团。教导团的学兵,除有六十八名来自广东地区的湘军以外,大部是在江苏、浙江、安徽地区招募而来。招募的对象十八至二十四、五岁的男子,具有高等小学程度。据陈果夫的观察,来自浙江台州、处州、嵊县的兵较为勇敢稳健,来自苏北、皖北的兵较为质朴。招到的兵陆续送到广州,教导团即陆续编成。教导团的编制,采自苏俄的兵制:每团三营,每营三连,每连三排,与营同级的有侦探队、特务连、辎重队,连、营、团皆有党代表。第一、二团的重要军事干部如下表:

  第一团团长:何应钦

  第一营营长:沈应时

  第二营营长:陈继承

  第三营营长:王 俊

  第二团团长:王柏龄

  第一营营长:顾祝同

  第二营营长:林鼎祺

  第三营营长:金佛庄

  就两团干部人选言,大部为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如何应钦为总教官,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沈应时、陈继承、王俊、顾祝同为教官,金佛庄为学生队第三队队长。至于教导团的基层干部,一般记载均谓由第一期毕业生担任。但教导团第一团成立于十月十二日,第一期学生毕业考试,到十一月三十日才完成。学生未毕业前是否先派充干部?不详,亦或事后补派。教导团第二团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成立,基层干部来自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自无问题。

  教导团士兵的训练,基本的要求是了解党义,娴熟技能、遵守纪律,并实行连坐法。所谓了解党义,就是了解三民主义、信奉三民主义和拥护三民主义;所谓娴熟技能,就是磨练战技,包括射击和劈刺;所谓遵守纪律,就是信仰和尊敬领袖,并服从长官。连坐法用于战阵,蒋校长在对士兵的训话中特别阐明,即「打仗的时候,上官没有命令,一班人自退,就枪毙班长;一排人自退,就枪毙排长」。教导团各营连队,均驻于黄埔岛上临时搭盖的竹棚中,分学科和术科两方面训练。

  教导团为步兵,每团的人数,官八十四人,兵九百七十二人,加上直属部队,每团人数在1,500~1,800人之间,两团合计,约有三、五千人。民国十四年四月十三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决议,以两个教导团为基础,编为党军第一队,党军总司令为蒋中正,第一旅旅长为何应钦。四月二十一日党军第一旅第三团成立,以钱大钧为团长,王俊为第一营营长,郭俊为第二营营长,文素松为第三营营长。是年七月,党军第一旅正式与黄埔军校分离。到民国十四年十月,吸收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补充为两个师,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蒋中正为军长。

  至于学生军,编制较为简单。在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时期,第一期学生编为学生总队,以邓演达为总队长,下分第一、二、三、四队,皆为步兵。第二期学生,编为第二总队,下分第五、六、七队,另有工兵队、炮兵队、辎重队、宪兵队。第三期编为一至十队。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时期,第四、五、六期学生有步兵团、宪兵团、骑兵营、炮兵大队,工兵大队、经理大队、政治大队等名目,亦或维持队的编制,以第五期为例,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五科学生2,620人,编为六个大队,十七个中队,五十三个区队。在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时期,第七期学生有步兵中队、炮兵中队、工兵中队等编制。至于学生中各军种的情形,以第四期为例,习步兵者1,667人,习炮兵者135人,习工兵者131人,习经理者198人,习政治者192人。此外,在北伐期间,为应合战事需要,军校曾于民国十五年十月十七日增设无线电线工兵大队、军医班、担架班等。

  至于教导团、学生军、以及早期国民革命军的武器来源,除得自商团的九千多支步枪外,即为苏俄的援助。俄援的第一批武器于民国十四年十月七日运抵广州,包括八千支步枪和四百万发子弹,后来又以现金和其它交易方式,自苏俄获得一万五千支步枪,以及一些机枪和大炮 。民国十六年四月国民党清共绝俄后,俄援断绝。

  三、黄埔军校与广东革命基地的巩固

  民国十三年国民党实行联俄容共政策以后,计划以广东为基地,徐图推展全国统一工作。黄埔军校及其所造就的革命武力,对广东革命基地的巩固,有重大贡献,可分参加平定商团之乱、参加第一次东征、参加平定滇桂军、参加沙基反帝游行、和参加第二次东征等方面叙述。

  (一)参加平定商团之乱:民国十三年国民党实行联俄容共,计划以广东为基地,进行全国统一工作。由于采取社会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旗帜鲜明,引起以香港为基地、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英国的不安,广东的商界亦感不安。自民国元年广州商人即成立民团,保卫其利益,号称商团。民国十三年时,广州商团团长陈廉伯为英国的汇丰银行广东支行买办,并已入英籍,立场与英人一致,乃以维护治安为名,向革命政府领取购枪五千枝护照,实则托香港德商购得步枪九千余枝,并有手枪及手提机关枪多枝,于八月初旬陆续自香港以轮船运至广州,准备扩大商团组织,对抗广州革命政府。八月十日,运载武器之轮船被蒋中正派舰查获,将全部枪械移存黄埔。八月十四日,商团集合千余人至大本营向孙中山请愿,要求发还枪枝。迄九月初,双方获得协议,革命政府允许护照所载枪枝数目于十月十日发还长短枪五千支、子弹二十万发;为支持孙中山的北伐计划,由商团缴足二十万元,并抽全市房租捐一个月。十月十日,革命政府将步枪2,149枝、毛瑟枪1,851枝、子弹二万五千发,交还商团。当日下午,参加国庆纪念日之学生及工农群众向商团示威,商团即开枪寻衅,军校学生及群众伤亡数十人。翌日,商团要求发还剩余枪枝。时孙中山已将大本营自广州移至韶关,督师北伐。在商团寻衅前夕,蒋中正迭电孙中山班师回粤,以巩固广州;孙中山则迭电蒋中正,嘱舍去黄埔孤岛,将所有学生并武器带至韶关,以战场为学校,为北伐之孤注。及商团寻衅,蒋中正一面电请孙中山回师平乱,一面死守黄埔岛,认为不能放弃革命基地广州与黄埔,致使革命党无立足之地。十月十二日起,商团在广州到处张贴打倒「孙政府」标语,孙中山乃于十三日命吴铁城率警卫军自韶关回广州,十四日复命黄埔军校、飞机队、甲车队、工团军、农民自卫军等武力归蒋中正指挥,以应付广州危局。蒋中正接到命令后,即率领黄埔学生及服从政府部队,对商团采取攻击行动。攻击行动于十五日凌晨四时开始,参加的黄埔学生为第一期第一、三队,另有自韶关赶回之警卫军等。商团不堪一击,当日瓦解。次日商团副团长陈恭受到黄埔军校求和,事件平息,陈廉伯等九人受到通缉。这是黄埔学生第一次参加作战,表现英勇。

  此处将黄埔学生在解决商团事件中的角色,略作分析。早在民国十三年八月八日,孙中山命蒋中正(黄埔军校校长兼长洲要塞司令)派舰截捕商团运械船只之际,蒋即命学生第一、二两队布防黄埔本岛四周,第三队进驻长洲要塞,第四队为预备队,集中于校内,俾对各方作必要之支持。及八月十二日,商团因军械被扣酝酿罢市之际,广东省长廖仲恺电蒋校长派军校学生赴省垣维持治安;蒋于十三日派军校教官文素松率领第三、四队学生前往广州维持治安。其后两月,商团与革命政府谈判期间,军校学生返校上课。到十月十四日,蒋中正既奉命对商团用兵,乃在校内成立炮队、机枪队,配合二、四两队学生留守军校及长洲要塞,另派一、三两队学生入城,会同联军进攻商团,学生全副武装,从军校码头上船,溯江而上,直驶广州,在天字码头靠岸后,沿永汉路、越华路向省长公署进发,当晚即会同警卫军、粤军、工团军、农团军等进攻商团总部。吴铁城之警卫军、许崇智之粤军首先进入商团总部所在地的西关,黄埔学生亦来会,直至十五日下午商团才终止抵抗,遵令缴械。

  (二)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于民国十一年六月叛离孙中山后,孙号召滇、桂等军将陈炯明逐出广州,陈退据广州以东的东江流域自称救粤军总司令,以林虎为潮梅粤军总指挥,洪兆麟副之。到民国十四年初,有七个军三个独立师,号十万之众,以林虎、洪兆麟所部最强。民国十四年一月末,陈炯明以孙中山北上,有机可乘,率部侵入虎门,企图进犯广州。是月三十日,革命政府召开军事会议,通过滇、粤、桂联军肃清东江作战方案,任命滇军杨希闵为联军总司令,并以其所属为左翼,由河源、老隆向兴宁、五华进攻林虎防地;以许崇智的粤军为右翼,由海丰、陆丰直趋潮安、汕头,攻击洪兆麟的防地;以刘震寰所属的桂军为中路,攻略惠州洪兆麟的防地。方案决定后,各军多观望不前,蒋中正自请率领教导团第一、二团及第二期学生队担任肃清东江任务,第三期学生队则主要留守黄埔本校,得到孙中山的同意。时蒋中正任粤军参谋长,乃将黄埔军编入右翼,担任前锋,由蒋亲自指挥。参加东征的黄埔军计约四千余人,以教导团、炮兵营为主力,工兵队、辎重队、以及学生步兵总队为总预备队,指挥系统如下:

  教导第一团 团长:何应钦

  第一营营长:沈应时(棉湖战役为蒋鼎文)

  第二营营长:刘峙

  第三营营长:王俊(东征前为严凤仪)

  另有侦探队、特务连、辎重队、学生连

  校长兼粤军参谋长:蒋中正

  教导第二团团长 王柏龄(淡水战役后易为沈应时 ,由钱大钧代)

  第一营营长:顾祝同

  第二营营长:林鼎祺(棉湖战役时为刘尧宸)

  第三营营长:金佛庄

  另有特务连、辎重队、独立营

  第二期学生步兵总队:分为三队

  第二期学生炮兵队:队长陈诚代

  第二期学生工兵队

  第二期学生辎重队

  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

  第一次东征,粤军及黄埔军任右翼,黄埔军任前锋,蒋中正以粤军参谋长的身份兼前进总指挥。右翼军中的粤军于民国十四年二月四日占东莞,继续东进。二月十四日,蒋中正指挥粤军及教导第一、二团攻惠州外围据点—淡水。淡水城有守军三、四千人,城系土筑,城濠宽深,城之周围为洼地,洼地之外系土山,地势险要,防守周密。教导第一、二团攻淡水之南,粤军第一旅攻淡水之东北,粤军第二师攻淡水之西北,学生步兵总队为总预备队,工兵、炮兵、辎重兵等均配合作战,各团并推选奋勇队105人,计分七组,每组15人,配攻城梯一架。十五日上午,淡水卒被攻下。洪兆麟部自惠州来援,亦被击退。是役,校军官兵伤亡、被俘、失踪者六百余人,俘敌七百余人。是役教导第一团第一营长沈应时作战奋勇,攻城受伤,升任教导第二团团长(王柏龄调军校参谋长);第二团第七连连长孙良于敌增援反攻时擅自退却,依连坐法处死刑。校军与粤军于二月十五日攻克淡水后,陈炯明命部队继续作战,己则于二月二十六日自汕尾走香港。三月初旬,蒋中正以粤军为右翼、校军为左翼,攻击前进。校军进抵普宁、揭阳,粤军克复潮安、汕头。此期间,桂军久攻惠州不下,滇军与林虎部相持于河源。右翼军孤军深入,予敌可乘之机。林虎乃与滇、桂军达成谅解,率部二万余人自河源老隆出河婆,于三月十二日自棉湖、鲤湖方向攻击普宁、揭阳一带的校军,以截断右翼军后路。蒋中正处此危局,留第二期步兵学生总队、辎重队、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留守揭阳,即于三月十二日分二路向普宁方向进攻,右路为粤军第七旅,左路为教导第一、二团。左路至普宁后,又分为二路,第一团在右,向棉湖方向进攻;第二团在左,向鲤湖方向进攻。嗣以敌主力在第一团正面,使第一团在棉湖陷于苦战,不得已将原在揭阳留守的学生队投入。三月十四日下午,原在右翼的粤军第七旅,及原在左面的教导第二团均来援,终逼使敌军向五华、兴宁方面退却。是日,蒋中正驰电向孙中山告捷,而孙已于三月十二日病逝北京。棉湖之役,初以教导一团千余众,抵御二万之敌,战况极为激烈,使教导一团阵亡官兵超过三百人以上。校军于棉湖大捷后,于三月十五日会师河婆,继续前进,三月十八日,教导一团占五华;二十一日教导二团会同粤军第一旅占兴宁,二十四日进一步克梅县,余敌向闽赣边境退走,战事结束。三月三十一日,大元帅府派蒋中正兼潮汕善后督办。

  总计第一次东征的战利品:各式步枪一万二、三千枝,各式机枪一百一十挺,各式大炮三十六门,各式子弹八百万发,各式炮弹一千五百发。其中约有三分之二为粤军第二师和粤军第七旅所得,三分之一为黄埔校军所得。持此武器,黄埔教导团扩大为党军,并于四月二十一日成立教导第三团,于六月十六日成立教导第四团,于七月二十五日成立教导第五团。至于校军战胜的原因,分析起来约有三点:1、校军战斗精神高昂,在战斗中面对数倍到数十倍之敌人,仍能奋战到底。实行连坐法,亦足鼓舞士气。2、敌军武器,多为旧式;校军拥有俄援新式武器,并有俄国顾问。3、派有政治宣传队,军行所至不扰民,获得工农群众支援。民国十四年二月十一日军校特别区党部寄给各单位及报馆的函件,报告宣传队在各街讲演、贴标语、散传单,以及召集村民联欢会,使协助军队运输的情形 ,可资参证。

  (三)参加平定滇、桂军:东征军攻克普宁之际,在林虎司令部搜获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与陈炯明往来密电,拟乘革命军东征之际,结合云南的唐继尧部,占领广州。民国十四年四、五月间,蒋中正、廖仲恺、许崇智来往于汕头、广州间,密议讨伐杨、刘,决议推蒋中正为总指挥,于五月二十一日将党军第一旅、警卫军、及粤军第一旅和第七旅自潮、梅地区调回广州。六月一日兵抵三多祝,六月二日代大元帅胡汉民发布「统一军民财政宣言」,滇桂军遂于六月三、四日占领广东省省长公署、财政部等机关。大元帅府遂决定以党军第一旅为主力,对滇、桂军进行总攻击。

  奉命讨伐滇、桂军的部队,编组如下:

  总指挥蒋中正

  警卫军:吴铁城

  粤军第四师第七旅:许济

  粤军第一旅:陈铭枢

  党军第一旅:何应钦

  第一团:刘峙(或谓刘秉粹)

  第二团:沈应时

  第三团:钱大钧

  黄埔军校学生队

  炮兵队(陈诚)、辎重队、无线电队、卫兵队

  步兵总队

  第三期入伍生总队:王懋功(一、二、三营)

  甲车队、卫士队

  飞机队、海军舰队

  蒋中正奉命对杨、刘布署总攻时,党军第一旅、警卫军、粤军第一旅及第七旅已自东江回至广州东部的东莞县,六月八日抵石龙,九日克石滩。六月十日,蒋中正将广州地区的革命军分为两个纵队:党军第一旅及吴铁城之警卫军为第一纵队,担任右翼攻击,党军第一旅在右,攻龙眼洞,警卫军在左,攻瘦狗岭。粤军第一旅及第七旅为第二纵队,担任左翼攻击,由广九路前进。六月十一日,黄埔军校卫士队、甲车队编成一营,与留校学生一部,协同海军由鱼珠向石牌车站攻击,威胁敌军侧背,并施炮击;军校第三期入伍生第一、二营由军校渡江,经猎德村,旁抄广九铁路,向东山应援。六月十二日,党军第一旅及警卫军分别出击,次日大败杨、刘军。退至广州的杨、刘军五、六万人旋被包围缴械。其间,刘震寰遁走上海,杨希闵逃往香港,战事结束。

  杨、刘部被消灭后,蒋中正于六月十三日受任为广州卫戍司令;广州革命基地自是巩固。七月一日,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此后即进行统一两广和北伐的工作。

  (四)参加沙基反帝游行: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后的中国,不仅到处军阀割据,而且帝国主义国家君临中国。民国十四年五月,上海日人所设之内外棉纱厂惨杀华工顾正洪,引起工人、学生及其它各界的抗议,五月三十日举行游行示威时,英警开枪,打死数十人。其后各地继起游行示威,六月十一日汉口有惨案发生,六月十三日九江有惨案发生。六月二十二日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决定于六月二十三日在广州举行游行示威,以为声援。各校学生、工农民众、以及党军和黄埔学生参加游行者约万人。以党军旅长何应钦为领队。党军及黄埔学生参加游行者有党军第一旅第一团第三营,第二团第二、四、七连,以及黄埔第三期入伍生八百余人。为表示和平示威,游行队伍,各校学生及工农民众在前,军队在后;军队的顺序是粤军、警卫军、湘军、讲武学校、黄埔军校入伍生、党军。游行队伍行至沙面对面沙基地方时,沙面英军突然开枪射击,游行群众死伤五十余人,其中党军死者有第一团第三营营长曹石泉,第二团排长姜道明、陈纲;黄埔学生军死者有排长文起代、学生二十三人。惨案发生后,大元帅府立即向英、法、葡三国驻广州领事馆提出严重抗议,未获结果。国民政府成立后,乃于八月间宣布对英国经济绝交,禁止各国至广州的商船经香港停泊。另外,香港和广东的工商业者,已自七月起对英国罢工,此即所谓「省港罢工」。为了支持省港罢工,广州各界于八月二十五日在东校场举行大会,黄埔军校学生有二千余人参加,并派宣传队分赴广州各地宣传。省港罢工,持续达一年半之久,对香港的经济打击甚大。

  (五)参加第二次东征:国民政府成立后,军事委员会于民国十四年八月将党军第一旅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原第一旅第一、二团扩编为第一、二师,另将粤军改编为第三师。第一军编制如下:

  军长:蒋中正

  第一师师长:何应钦

  第一团团长:刘峙

  第二团团长:沈应时

  第三团团长:钱大钧

  炮兵营、宪兵营

  第二师师长:王懋功

  第四团团长:刘尧宸

  第五团团长:蒋鼎文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

  第七团团长:谭曙卿

  第八团团长:陆瑞荣

  第九团团长:卫立煌

  补充团团长:陆瑞荣兼

  另外,在广东参与革命的各军亦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建国湘军改为第二军,谭延闿为军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朱培德为军长;建国粤军改为第四军,李济琛为军长;福军改为第五军,李福林为军长。

  此次东征,研议于民国十四年八月,原以许崇智为总司令;但许于领得东征经费后,并未出发东征,而陈炯明乘沙基事件及廖仲恺被刺事件所带给国民政府的困扰,已于九月一日举兵再占东江各地。当时陈部总兵力在三万以上,乃以洪兆麟、林虎所部为主力。恰在此时,许于九月三日任国民党财政委员会监督,欲限制第一军之发展,与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发生冲突。九月十七日,军事委员会通过将粤军编为第四、第五两军(有如前述),二十日许被迫离粤。九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下令征讨陈炯明,并任命蒋中正为东征军总指挥。东征军以第一军、第四军为骨干,分为三个纵队:第一军编为第一纵队,何应钦为纵队长,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为中路,担任主攻,采中央突破,直攻陈炯明的基地惠州。第二纵队,李济琛为纵队长,总兵力约一万二千人,为右翼,进攻淡水。第三纵队,程潜为纵队长,所率为豫军、赣军、湘军一部分,约六千人,为左翼,向博罗前进,协同第一纵队作战。十二月九日第一纵队、第三纵队开抵惠州附近,十二日即由何应钦率第一纵队攻惠州,蒋中正亦到前线督师。惠州位于东江与西江交会处,三面环水,一面枕山,城墙坚固。十三日上午下攻城令,第一军第四团团长刘尧宸于率部攻城时阵亡,该团仍能在十四日傍晚首先登城,其它部队蜂拥而入,十五日即将惠州攻下,陈炯明部被俘四千余人。十月十七日以后,东征军分三路继续追击陈军,第三纵队先后于十月二十二日、二十八日、三十一日、十一月二日克复河源、五华、兴宁、梅县,第一纵队先后于十月二十二日、二十六日、十一月四日克复海丰、陆丰、以及潮安和汕头,第二纵队先后于十月二十日、十月二十六日、十一月七日克复三多祝、阿婆、饶平。陈炯明部除极少部分退入闽境外,其它大都被歼。

  四、黄埔军校在北伐时期的表现

  黄埔军校在北伐时期的表现,可从四方面加以说明:其一、北伐军总司令、参谋长和第一军的高级将领,大部出身黄埔军校的教职员 :

  总司令:蒋中正(黄埔军校校长)

  参谋长:李济琛(原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原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

  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原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

  第二师师长:刘峙(原黄埔军校教官)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出身不详)

  第十四师师长:冯轶斐(曾任东征军总指挥部参谋长)

  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原黄埔军校教官)

  国民革命军的编成,是以黄埔军校编练的教导团为始基。由教导团一、二、三、四、五团扩编为一、二、三师,再编为第一军,全军各级军政干部,大都以黄埔军校学生担任。湘军改编为第二军,滇军改编为第三军,粤军改编为第四军、第五军,鄂军改编为第六军,广西部队改编为第七军,北伐初期湖南唐生智所率的部队反正,编为第八军,各军大部党政工作人员,及一小部分军官,也由黄埔学生或黄埔分校学生充任。而第四军军长李济琛,如前所述,亦曾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以黄埔毕业生为基干的部队,民国十三年五月时960人,十四年一月时1,500人,四月时3,000人,七月时9,000人,九月时13,000人,十一月时30,000人,十二月时85,000人。以此为基础,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对北伐统一的信心大增。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他在向国民党中央的报告中说:「现在革命军完全在政府的掌握中,一声令下就可以完全动员起来。以人数而论,革命军有八万五千雄师。我们的军费预算制度、军人生活水准已完全改善。此外,现在各军事学校共有学生六千人,足够编成一个师。我们对军事进一步的改革有了充份的注意,再加上党的力量,统一全国将不是一件困难的任务。」

  蒋中正在准备北伐的过程中,除了依恃以黄埔军校教职员和其毕业生为基础所编的革命军以外,并运用在校的学生。北伐战争于民国十五年七月开始,当时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学生已毕业,分发到各军中。北伐开始时,黄埔学生在校者有第四期,他们于民国十五年三月八日入学,到是年十月四日毕业2,314人,当时北伐军已进抵武汉,并自武汉向长江下游进兵,目标指向九江、南昌。第五期于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入学,到十六年八月十五日毕业1,481人,当时北伐阵营正因国民党清共陷于分裂,南京方面的革命军大体自南京北上,进出于苏北、鲁南;武汉方面的势力未继续北进,一度东征抵九江。第六期于民国十六年十月三日入学,到十八年一月二十四日毕业718人,当时北伐战争已结束;第七期于民国十八年一月十四日入学,到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毕业612人 。第七期学生未及参加北伐战争。

  事实上,替代并承袭黄埔军事教育工作的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民国十七年三月六日才开学,作为军校第六期。原在黄埔受教育的第六期学生,此时亦转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受教育。第七期学生在黄埔军校受教育时,当时广东与中央政府关系不睦,故在民国十九年九月七日第七期毕业后,黄埔军校即奉令停办。

  需要说明的是,在北伐战争中,除黄埔本校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扮有重要角色外,尚有两个分校亦值介绍:一为武汉分校,二为长沙分校。武汉分校于民国十六年二月开学,部分学生来自黄埔本校的政治大队,部分是在当地招考,有学生六千多人,蒋中正委邓演达代行校长职务。不久因国民党实行清共,学校陷于停顿。长沙分校于民国十六年三月任命石醉六为校长,有学生千余人,作为军校第六期,民国十七年五月毕业。

  军校学生参加北伐,始于民国十三年九月。当时孙中山正联合北方的奉系和皖系讨伐主持北京政府的直系。九月十二日,孙中山率部赴韶关督师北伐,军校校长蒋中正派教官文素松率领军校第一队学生随从护卫。嗣以北伐战事延长,第一队学生旷课日久,患病者亦多,到十月七日,孙中山即令准第一队学生从韶关回校。

  在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北伐期间,已编入各军的军校毕业生不计,有明令派黄埔毕业生或在校学生赴前线参加北伐者,最早见于民国十五年十二月七日,校长蒋中正、党代表汪兆铭有令云:

  ……报名赴前方之本校毕业生,……兹定于七号截止报名,……定于本月十日正午齐至驻省办事处,由入伍生第一团崔团附澍龙率赴总部(原文有「代领」)点名,……须于本月十三日早六时,集合黄沙车站,由崔团附率赴南昌。沿途须悉受指挥。

  可以看出,毕业生未编入北伐军者,有自愿报名前往者。

  军校第四期学生,甫毕业即投入北伐战事,民国十五年九月二日,军校教育长方鼎英以率领第四期学生去前方学习的名义,将第四期学生分发北伐军前线工作,据民国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黄埔日刊》报导:

  本校第四期毕业学生分发前方工作者,计有二千余名,大部分赴武汉,余则入江西。现据江西方面报告,该生等自入赣境,即组织分发前方学生宣传队,沿途从事宣传工作。闻各所在地民众,见黄埔学生之前来,莫不掬诚欢迎。

  军校第四期学生除分发到前线者以外,亦有派赴原籍从事政治工作者,如民国十五年九月八日,即派第四期川籍学生叶德生、余靖方等十八名,回四川做军事政治工作。

  除第四期学生外,第五期、第六期学生从入伍时期到毕业后,都派在北伐前线工作。第五期学生的情形:

  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卅日,军队第五期政治科、炮科、工科学生队奉令陆续迁往武昌,沿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为北伐军展开宣传工作。

  民国十六年一月三日,军校学生宣传队在江汉关英租界附近讲演,英水兵登岸寻衅,杀一人、伤十余人。到一月十五日,第五期炮、工、政治三科学生组织汉口一-三惨案化装宣传大会。

  第六期学生的情形:

  民国十五年九月四日军校考试第六期新入伍生,九月六日入伍生炮兵团第二营奉命开赴湖北候命,准备强攻武昌城。

  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十日,第六期入伍生一营随蒋中正抵九江。

  从前引少数例证显示:第四、五、六期黄埔学生,有些是在调往武汉军分校受训期间,参加政治宣传工作,有些则直接投入革命战争。

  五、结论

  黄埔军校的成立,在建立革命武力,推动国家统一工作。在黄埔时期的军校,从民国十三年至十九年只办七期,所造就的军事干部,初则编练军校教导团,继则由教导团发展为党军,再则由党军发展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其后国民革命军二、三、四、五、六等军亦相继成立。教导团、党军第一旅、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配合在校学生,是巩固广东革命基地的基本武力;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各军,以及后来编入的第七、八各军,为北伐的基本武力。第一军的高级军官多为黄埔的师长,毕业生为基本干部。其它各军的高级军官亦有黄埔的师长,亦有黄埔毕业生为基层干部。因此,黄埔的师生,不仅成为东征、北伐军的核心,且为革命阵营的主要稳定力量。

  巩固广东革命基地和北伐统一,是黄埔军校教职员、毕业生、和在校生共同的任务。黄埔军校教职员和毕业学生编入革命军,投身国民革命,是一种天职。可贵的是,在校学生亦投入巩固广东革命基地和北伐统一的工作。一般说来,在平定商团之乱、第一次东征、讨伐滇桂军、沙基反帝游行,第二次东征,军校学生都是直接参加的。在北伐战争中,毕业的学生大都投入战阵,未毕业的学生则大部做政治宣传的工作。

  黄埔校军及学生,据有姓名可考者,参加两次东征阵亡的官兵共237人,在沙基惨案中罹难者27人。在北伐战争中,一至五期毕业生或学生战死者,第一期25人,第二期8人,第三期38人,第四期17人,第五期10人,潮州分校12人,军补班1人,军官班2人,共113人。实际恐不只此数。据王肇宏研究,黄埔一、二、三期,毕业人数共2,327人,第一次东征之役,阵亡156人、伤182人;平定滇桂军之役,阵亡91人、伤103人;第二次东征之役,阵亡284人、伤123人。以上共阵亡531人、伤408人。合计伤亡939人,占毕业总人数将近40﹪。据史全生研究,在北伐战争中黄埔学生牺牲者303人。据黎显衡等研究,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黄埔学生353人。再据黄埔同学会编《黄埔血史》,黄埔毕业生在北伐战争中战死人数更多 :

  国民革命军,由广东出发,向着中原前进,不二年工夫,即由珠江流域,而长江流域,而黄河流域,最近且克复了北平。……黄埔军校自开学以来,已经卒业了五期,第一期学生五百九十二人,而阵亡竟达三百人左右。第二期学生共四百五十四人,而阵亡的竟达二百人左右。第三期学生,共一千二百五十九人,而阵亡的竟达五百人左右。第四期学生共一千六百五十一人,而阵亡的竟达七百人左右。第五期学生共一千九百八十五人,而阵亡的竟达三百人左右。

  据上述资料,第一至五期毕业学生约六千人,阵亡的约二千人,占三分之一。

  统计数字发生差别的原因约有二:一为统计的标准,如「黄埔东江烈士墓碑」中谓第一次东征,死事学生十六人、士兵六百余人;第二次东征,死事学生五十八人、士兵一百七十八人。士兵当为教导团中的士兵,学生当为在教导团中服役的学生或在学生大队者。二为统计的时间不同,如前引史全生所提供的数字,应为在民国十六年四月国民党清共以前的数字;而前引《黄埔血史》的数字,则为北伐完成时的数字。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1-08-08 09:30: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校史档案 黄埔军校发展的各个阶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