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校史档案 黄埔军校发展的各个阶段
2018-11-19 11:10:49  来源:台湾凤山军校 撰稿  点击:  复制链接

  民国肇建后,障碍重重,十余年间,内有军阀割据,外受帝国主义干扰,国父深感无革命军不足以扫除障碍,无健全的革命干部不足以建军,决议创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培养革命青年,为将来革命军之骨干,以担负革命之重任。

  黄埔肇建,险阻丛生,校址选定于原广东陆军学校旧址之黄埔岛,房舍年久失修,武器仅步枪五百支,学校经费由广东省财政厅和广州市政府支领,但常被截留,经费困难,设备简陋,达于极点。然全校师生共体时艰,排除万难,上下一心、勤训精练、士气高昂。人人发挥牺牲、团结、负责的黄埔精神。尔后东征、北伐、剿共、抗日、戡乱、乃至确保复兴基地国防安全,莫不以军校学生作为骨干,为中华民国扫除障碍,开创机运。现就「黄埔肇创」、「虎踞石城」、「播迁天府」、「宝岛复校」四个时期概述如后:

  贰、黄埔肇创 建军伊始(民国十三年-十七年)

  一、建校历程:

  民国初年,国父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思想,北方知者少之。在此时,北京先后所掀起的「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震撼全国,他们虽具爱国热忱,但所提出的「民主」、「科学」、「全盘西化」等,祇是一些空洞口号,而没有具体可行办法,对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发生了强烈破坏作用,军阀割据为害尤大,共产党亦趁机为乱,黄埔创立以前可谓兵连祸结,民生凋敝。故民国十二年 国父乃派 蒋介石赴俄考察, 蒋介石于是年十二月返国写成游俄报告书,并建议:「为求国家强胜,必先统一中国;要统一中国,必先消灭军阀;要消灭军阀,必先建立军队;要建立军队,必先创立军校」。

  十三年一月二十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任命 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选定黄埔岛旧有陆、海军学校为校址。是年六月十六日为黄埔开学之日,校门高悬「亲爱精诚」之校训, 国父偕夫人亲临主持,又颁书面训词曰:「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于民国十三年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为党歌,民国十六年定都南京,明定为国歌歌词。

  本校校歌由陈祖康先生于民国十四年撰写,民国十五年由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二、教育概况:

  自建校开始,到迁校南京,共计招生七期,教育重点首重革命军人精神教育,使每一学生建立革命人生观。养成精诚团结和严守纪律的习性,要求「学」「做」合一,践履笃实,一面接受教育,一面参与战斗,有些学生毕业文凭未领到手,历经东征、北伐已为党国奉献牺牲数千人。

  三、分校概述:

  为适应革命情势所需,于民国十五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广储干部,又先后设潮州、武汉、长沙三所分校,均由 蒋介石兼任校长,训期概约六个月。

  潮州分校:(民国十四年-十五年)

  校军第一次东征底定潮汕后,为补训第二期学生课程乃筹设该校,计招训两期,毕业人数共计七百二十八人。

  武汉分校:(民国十五年-十八年)

  民国十五年北伐之师达长江流域,在该地设立分校并将校本部第六期政治科移置分校,计招训两期(第七、八期)。

  长沙分校:(民国十六年-十七年)

  民国十六年于该地设立分校,只完成第七期教育。

  四、黄埔时期成就与贡献:

  此阶段历时六年,毕业七期,育成革命干部八千七百八十三人,黄埔子弟,既接受军事教育,复参与实际战斗,数年之间,战胜攻克所向披靡,首弭商团之乱,两次东征告捷,参与北伐成功,终始全国统一,辉煌成就震古烁今,腾誉中外。

  参、虎踞石城 开拓宏规(民国十六年-二十五年)

  一、筹备迁校经过:

  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史称「龙蟠虎踞,帝王之宅」。凭高据深,形势天成。民国十六年三月,革命军克复南京,四月十五日决议以此为国都。 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云:「南京为总理亲自指定的都城,邦国之基自是永奠。是非既明,真伪立辨,中正身负党重任,自当率我国民革命全体将士,一致效死,拥护我们南京建都的真正国民政府。」南京既为国都,人物荟萃,衡軏中枢,黄埔军校又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革命摇篮,自当设于京畿所在。并拟迁校南京后专司升学教育,黄埔母校,暂负入伍教育及预科训练之责。正当南京迁校筹备就绪,十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开学之际,旋因共党倡乱,造成宁汉分裂,十一月五日,军委会令改校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燕塘)、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十一所分校,均由 蒋介石兼任校长,各战区总司令兼任各分校教育主任实际推动校务,如潮州分校何应钦将军兼任、江西分校陈诚将军兼任、湖南分校钱大钧将军兼任。

  二、教育概况:

  第六期和第七期学生,因迁校南京而分为南京、广州两地施教,入学和毕业时间虽略有差异。惟教育内容概同黄埔时期,自八期起全部移驻南京本校接受教育。

  三、本阶段成就与贡献:

  南京时期由十六年至二十六年西迁成都,共教育学生八期(六︱十三期计一万一百二十二人),为时十年,在此期间,内忧外患相乘,实为我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首有共产党称兵作乱,野心军人及政客背叛中央割据一方,继而日本帝国主义,眼看中国政府剿共成功,中国即将统一,乃发动侵略,二十年之「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三省,二十一年「一二八」事件,在上海发动战争。

  当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以内忧外患严重,中央确定「抗日必先剿共,攘外必先安内」,乃勖勉黄埔学生,当以忠勇爱国,不惜牺牲精神,共赴国难。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蒋介石自兼「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司令」,肃清大别山共区,六月十五日在庐山召集豫、鄂、皖、赣、湘五省清剿会议,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为剿共策略,六月二十八日转赴汉口,集中黄埔学生所统领之主力军,半年之间,肃清华中共军,日本评论谓「蒋委员长在华中剿共成功,得力于黄埔学生之贡献。」

  肆、播迁天府、击溃日帝(民国廿六年-卅八年)

  一、新址之觅定:

  民国二十六年春、日寇侵华日急,抗日战争,一触即发,一旦中日大战展开,军官学校必需培养出大批干部,以应长期抗战之需。官校位于京畿,必将首遭攻击,校址西迁势在必行,而新校址的确定实为重大的决策。本校于二十六年八月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二十七年十一月到达成都。其中四易其地,历时十六个月,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于沿途毕业。并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抗日胜利后,本校于三十五年元月奉命改为陆军军官学校,隶属陆军总部。

  二、教育概况:

  二十六年夏,迁成都前,蒋介石在南京校本部召开会议,研究尔后教育方案,决议四大原则:第一、校址迁至减少敌人扰乱威胁的环境,以加强教育效能。第二、扩大学校范围,大量培养初级军官,以补充前方伤亡。第三、训练新兵,以补充作战兵员。第四、迁校所在地区,巩固后方治安,以支持前方战局。学校迁成都后,教育方针即按以上四大原则进行。自第十四至二十三期,毕业人数约三万一千五百余人。其中二十二期有韩国、越南保送来华接受训练学生百余人,毕业后各返本国服务。二十三期(大陆时期最后一期)于三十八年初入学,是年底重庆沦陷,成都告急,蒋介石莅校后,提前于十二月四日毕业,未及分发,而成都吃紧,学校再迁西昌。行军途中与匪遭遇,师生且战且进,泰半壮烈成仁,奋勇突围者分向川康边境从事游击。该期有台湾籍学生七十七名,因中共已窜入粤北,将来台籍学生如由广州转台势必困难,乃于八月底提前毕业,由成都空运返台服务。另四十三年反共义士由韩来台,内有二十三期毕业生三十余人,连同已回台学生共约百人。

  三、本阶段的成就与贡献:

  自二十七年十一月西迁成都,至三十八年成都撤守,历时十一年,对抗战建国大业,贡献至巨,举其荦荦大者两端如次:

  浴血抗日:

  抗日初期,上海、南京的保卫战中,黄埔学生发挥了黄埔精神浴血苦战,黄埔四期的谢晋元,领导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扬名世界。二十七年鲁南会战,黄埔学生投入战场,缔造了台儿庄大捷,赢得抗日初期的光荣胜利;武汉会战,主力部队多由黄埔学生指挥,多次予敌重创,奠定长期抗战之胜利基础。抗日后期,三次的长沙大捷及鄂西、湘西等会战胜利,日军伤亡惨重,自此绝其西犯鄂、川之念,使我国家得以全国动员从容应战,从此日本师老兵疲,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国军渐占优势,我黄埔先期毕业者经长期在战场中之磨练,已崭露头角,担任中上级将校,指挥作战,为抗战建国,建立殊勋。

  三十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包括越南、泰国),应英国要求,派遣第五、六、六十六等军,远征缅甸,在该区苦战二年,戴安澜师长(黄埔三期)壮烈殉国。各军干部大都为黄埔子弟,其英勇牺牲精神,足可惊天地而泣鬼神。

  中日之战,初由我国单独对日抗战,迨珍珠港事件后,演变为同盟国联合对日作战,中国自此成为中、美、英、苏四强之一,以往列强与我所订不平等条约先后废除。因此,中日战争实为中国命运之转折点。

  参与戡乱:

  抗战胜利,我国被美、英、苏「雅尔塔密约」出卖,受「中苏友好条约」的欺骗,苏俄支助中共,美国受中共愚弄,倡议组织联合政府,使我军事受到掣肘失去主动,中共得以日益猖獗。

  三十六年我政府宣布反共救民,戡乱行宪,但为时已晚,三十七年「徐蚌会战」失利,国人惑于和平谈判,缺少战志。蒋公曾于上海指挥黄埔子弟,组织非常委员会,保卫上海,一次剧战,予共军重创,掩护中央政府百万军民,播迁至台湾与广东。

  检讨戡乱时期,虽未竟全功,但先期的戴之奇(之奇楼)、熊授春(授春楼)、刘麟书(麟书楼)、张灵甫(灵甫楼)、蔡仁杰(仁杰楼)、邱清泉(清泉楼)等诸同学,大节凛然,临难不屈,饮弹自戕,多少黄埔子弟,为歼灭共军而奋勇牺牲,充分发挥了黄埔精神。大陆戡乱虽遭失利,但黄埔子弟,不论存亡,都尽了全力,最后赢得金门、登步的大捷,保全台澎金马作为解救大陆同胞复兴中华的基地。

  四、总结

  大陆时期黄埔军校(含分校)计培养廿五万余干部,投入东征、北伐、剿共、抗战均能以寡击众,以弱克强,黄埔子弟为国尽瘁驰驱,前后牺牲十余万人,忠勇壮烈成仁的事迹可与日月争光。

  伍、宝岛复校 重建中华(民国卅九年迄今)

  一、凤山复校经过:

  三十八年冬中共窃据大陆,政府播迁来台,次年三月一日蒋公随即训示说:「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并选定民国三十六年成立之「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凤山)」为复校校址,自三十九年复校至今,由本校先期毕业的优秀同学先后出任校长,罗友伦中将为复校后第一任校长,历届校长均为当代杰出将领,才德兼懋,为国育才,致力于校务精进,各有建树。

  二、教育概况

  复校初期:(民国三十九年-四十二年)

  就原有第四军官训练班设施及人员改编为学员总队,另成立第二十四期学生总队。二十四期于四十年四月入学,四十二年六月十六日毕业,训期概约二年。期间课程区分「精神教育」、「军事训练」、「科学教育」、「体能训练」四个期程施训。

  精神教育:旨在培养革命军人之武德,养成忠贞坚定,奋斗牺牲之精神。

  军事教育:首在完成单兵、伍、班之基本战斗教练、作战勤务、轻兵器射击教练与近接战斗射击技能。

  科学教育:授以国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及外国语文等,使学生具有一般普通科学常识。

  体能训练:着重各种运动与技能之磨练,使其能获得平均发展,习得近战技术,并培养其牺牲奋斗,合作、互助之精神。

  实行新制:

  第一阶段:(民国四十三年-四十九年)

  四十三年校庆,奉 蒋介石指示,官校学生自二十七期起,修业期间改四年,以哲学、科学、兵学为内涵,并求其融合于一炉,以造就文武合一、术德兼修之现代军官为目标,是为新制教育之始。以往教育系以军事学科为主,普通学科为辅;改制后,普通学科占总时间百分之五十五以上。

  第二阶段:(民国五十年-六十三年)

  自民国五十年(卅四期)起至六十三年(四十六期)间,其中尤以五十四年校长张立夫中将任内,对军事教育建立起「军事训练第一」之观念,并实施军事学、术科总测验,「夏季训练」更称为「军事专精训练」,将官校之教育推向「培养以枪杆为主体」的军事学府,纠正走向学院之路线,恢复黄埔革命传统精神之目标。以「铁的纪律,爱的教育」管理学生,使之德、智、体、群兼备,成为一个文武双全、术德兼修之现代革命军人。

  第三阶段:(民国六十四年-八十七年)

  民国六十四年,自四十七期起,修业期限延长为四年三个月,第一至第七学期全部修习普通学科,第八学期(二十五周)实施步兵班战斗教练及步兵连编制兵器训练。

  民国六十六年,为适应学生性向差别,使其能依兴趣选择理工或文史课程而发展,自四十八期开始增设文组专长班,毕业后授予文学士。

  民国六十七年本校首创专科班第一期入学,修业年限二年六个月。

  民国八十年,奉国防部核定,自六十四期起修正四学年七学期制,改为四学年八学期(军事教育利用暑期实施),使官校教育符合大学法之规范,同时实施共同必修课程,适度增加专长课程,由「通识教育」迈向「通中有专」的层次,以符建军之实际需要。并于八十三年(六十七期)招收第一期女生;八十七年招收第一期大学储备军官训练团学生(ROTC)。

  第四阶段:(民国八十八年迄今)

  本校为达大学法设系要求标准,提升学生专业学能,于八十八年元月获教育部核准,设立电机、机械、土木、管理科学、物理、化学、信息与政治八个学系,并于八十九年十一月成立信息与管理科学二个辅系,以提供同学选读,毕业后可加授辅系学位认证。

  自民国八十九年九月以后,(正七十期,专科廿二期以后)因应「修订军校学生修业年限」将原先正期学生四年三个月、专科学生二年六个月,重新规划分别修订为四学年及二学年之「新学年制」并自九○年度起实施。且因应九十年度周休二日,每周施教五天,为考虑军事训练教学成效,将原暑训八周、寒训两周合并,统一于夏季期间施训。正期生原军事训练四十一周(含入伍八周),新学年制为卅二周,主要缩减兵科见学及次要课程时数,置重点于班战斗教练,相对编制兵器及军事理论之一般课程;专科生原军事训练三十九周(含入伍八周),新学年制为十五周,置重点于班战斗教练及相对编制兵器课程,不足时数于毕业任官后移由步校实施八周军事训练。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1-08-08 09:30: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校史档案 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1924-1928)

下一篇:校史档案 黄埔军校校舍的沿革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