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埔军校内的孙中山铜像
黄埔军校内矗立着一座孙中山纪念碑。纪念碑顶上有一尊孙中山铜像,这是孙中山的日本挚友梅屋庄吉竭其个人资产所铸造的4尊铜像之一。
梅屋出资铸造的4尊孙中山铜像款式,大小皆同。第一尊铜像于1929年从日本运抵南京,安放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校园内,后来几经辗转,1985年3月移置孙中山纪念馆(即藏经楼)广场。第三尊和第四尊铜像由梅屋护送,于1931年12月运抵广州,一尊赠中山故居,另一尊赠中山大学。梅屋赠中山故居的铜像,因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占广州,随同中山故居纪念中学迁至澳门,至今仍安放在澳门“国父纪念馆”内。1933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庆祝成立9周年,同时还举行了梅屋赠送中山大学孙中山铜像的揭幕典礼。1954年春,广州市人民政府将铜像从中山大学运至中山纪念堂广场,1956年再运至中山大学康乐校园。
1930年5月,梅屋亲自护送赠与黄埔军校的第二尊铜像,乘坐日本客轮“大洋丸”抵达上海,接着转乘“琼州”号轮船,于5月28日到广州。5月31日下午,黄埔军校开会欢迎梅屋先生。[1]有关部门原定在孙中山广州蒙难八周年暨军校建校6周年纪念大会上举行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后因纪念碑工程尚未竣工而延期。
有关孙中山铜像安放位置问题,很少有人涉及。梅屋赠送的4尊孙中山铜像中有3尊是单独竖立的,惟独黄埔军校内的立于纪念碑之颠(附图一)。纪念碑高19米,雄伟壮观,而铜像高度仅有2.5米,相当矮小。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上下左右的平衡,各类雕塑的主体一般比较高大,而基座则相对低矮。军校内纪念碑和孙中山铜像的高度之比为7.8∶1,显然不合习惯。最初的动议是谁提出来的呢?
黄埔军校内的孙中山纪念碑(总理纪念碑),是1928年9月由军校代理教育长何遂主持筹建的。1929年10月11日举行纪念碑奠基礼,次年9月建成。估计当年设计时没有计划铜像安放其上。1930年5月28日,梅屋护送孙中山铜像抵达黄埔后,黄埔军校教育长林振雄原拟将铜像放置在纪念碑前,最后他决定放置纪念碑之上,理由是:“总理为本党民众导师,特择定军校纪念碑之上为建立总理铜像地点,使民众万世瞻仰。”[2]
黄埔军校内的孙中山铜像何时揭幕,几十年来有不少作者进行考证,有人说在1924年6月前,有人说在1926年1月以后,还有人的说在1930年5月之后,但都语焉不详。
由于“孙总理纪念碑”未竣工,直至1930年9月26日,黄埔军校才隆重举行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这天,军校门首高搭牌楼1座,悬挂白布横额,上书“总理铜像揭幕暨第七期学生毕业两典礼大会”字样。[3]纪念碑建在军校内一小阜上,碑基高约十余丈,三面斜坡,可沿级而上,至纪念碑前。碑座正面镌刻:“孙总理纪念碑”;其余三面为“总理训词”、“总理像赞”、“和平、奋斗、救中国”。
梅屋庄吉赠送的孙中山铜像高度、重量和数量,以往各种资料记载不一。
先谈铜像的高度。以英尺计算,一丈二尺即为3.66米。但笔者曾对中山大学校内的孙中山铜像进行测量,测得实际高度为2.5米 ,而不是3.66米 。
其次谈铜像的重量。1930年5月,梅屋将铜像运抵广州后,《广州民国日报》作了题为:《梅屋铸赠总理铜像》的报道,该报道指出:“铜像高一丈二尺(英尺计算),重量共七吨”。[4]另有文章称:“铜像重25吨”。[5]据《中山大学日报》1931年1月15日 《总理铜像安运抵校志详》一文报道,铜像重约吨余。笔者认为这比较可信。当时铜像运抵广州黄埔江面时,是用起重机(当时称“天秤”)将它从“靖安”舰吊下转运到木船上。铜像由木船运载至天字码头,再后用汽车运至石牌中山大学新校址。如果是7吨,甚至是25吨的话,当时的木船和汽车都很难承受得起。
最后谈铜像的数量。有不少论著都载明梅屋共铸孙中山铜像7座。1930年5月29日《广州民国日报》记者到亚洲酒店专访梅屋时,他对记者说:“本人向极崇拜孙总理,自总理逝世后,为永久纪念起见,特聘著名雕家,铸铜像7座,分设于东京、南京、黄埔、中山县、中山大学、武昌、北平7处。现已铸就3座,只设置于黄埔。本人现定于半月内返国,再铸4座,分送各地。”后因梅屋的资金耗尽,甚至要向女儿借钱,故只完成4座铜像,而不是原计划的7座。
因此,梅屋出资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共4尊,每尊铜像高度为 2.5米 ,重量为1吨上下。
二、鲍罗廷演说的时间和地点
在附图二中,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正在站在公众前发表演说,他的右侧站着一位翻译。这张照片是在室外拍摄,背景为郁郁葱葱的高大树木,在树干上搭有铁杆,作为悬挂苏联国旗的支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是鲍罗廷在黄埔军校演讲时留下的照片。
但是,鲍罗廷当年在黄埔军校发表演讲的地点在室内而不在室外。1924年8月4日,孙中山到黄埔军校参加苏联军事顾问巴富罗夫将军及军校的两名学生的追悼会,随同前往的除省长廖仲恺、军政部长程潜外,还有苏联人沙非夫及鲍罗廷。两位苏联人先后在追悼会上介绍巴富罗夫将军的生平事迹。追悼会在室内举行。当日的会场布置是:外面悬挂黑布和室内悬挂很多白布挽联,墙壁上交叉悬挂中国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中间悬挂三人的遗像,并无悬挂苏联国旗。[6]
附图三是1924年11月7日,孙中山在出席广州第一公园纪念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七周年大会,并发表演说时留下的照片。孙中山演讲完毕,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鲍罗廷等人相继演说。前述照片与此次会议照片的背景极为相似:均在室外,树木郁郁葱葱。临时棚架上交叉悬挂着中苏两国国旗,中国国旗在左,苏联国旗在右。与会者身着秋装,正适合11月广州的气候。
笔者认为:附图二并非鲍罗廷在黄埔军校演讲时留下的照片,而是1924年11月7日,鲍罗廷在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七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时所摄,地点在广州第一公园。
三、新校本部选址
黄埔军校校门是军校的重要标志,校本部则是军校的主体部分。校本部原为广东陆军小学和后来的广东海军学校校舍,1938年被日机炸毁。从1973年开始,广东省、广州市政府成立黄埔军校旧址调查小组,组织人力收集文献资料,到北京、南京等地向当年黄埔军校的学生调查访问,请有关人员到军校旧址所在地辨认当年校本部位置。考古人员还对遗址地基进行了发掘。为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重建校本部,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工作可谓周详、慎重。
然而,对照新老照片,不难发现两者的区别。
新照片中几乎没有校道,一进校门就是新建的一座高大的校本部大楼,高出校门许多,仅校门前两侧各有一棵大树。大楼像一面高墙立在校门后面,使校门显得是渺小和不协调。
从当年的老照片可以发现,在“陆军军官学校”校门后面,有一条宽敞的林荫大道通向学校主体建筑群,大道两旁的树木高大挺拔(附图八),这是传统的学校校道布局风格。也许有人认为这“老”照片是抗战时期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才开的校道,此前军校校本部就在新建的这地方。然而,笔者认为,“老”照片就是当年军校时所拍。1924年8月4日,孙中山参加黄埔军校追悼苏俄军事顾问巴富罗夫将军后,与随员步出黄埔军校校门时留下的一张照片(附图五),该照片背后是一片高大挺拔的大树,并无任何建筑物紧挨在校门之后。
从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编《黄埔军校》(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附有一张“军校二门”照片(附图六)。照片的说明如下:“进入大门不远处便是二门。二门原是陆军小学的校门,后面是一座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分为左、中、右三路,甚四进,两层……称为走马楼。走马楼是黄埔军校的中心。”所谓“走马楼”即“校本部”。“大门”即“陆军军官学校”校门,与“二门”估计不会太近。难以想象,现在新建的“校本部”前面再建一座“二门”,不知如何“安插”进去?
这本《黄埔军校》还收录一张“军校码头”照片(附图七),这是一张远景图,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军校大门后面并无楼房,而校道两侧较远处各有一座单层营房掩映在高大树木之间。在大门左侧远处另有一座两层楼房。
1949年以前开办的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都有长达几百米的校道。旧中山大学校址位于今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校门的牌坊上写着:“国立中山大学”。1949年以后,牌坊上的“国立中山大学”字样为“为人民服务”所取代。牌坊后有几百米的校道直通校本部。今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就是中大当年的校本部。现在的中山大学校园,在岭南大学时期,正门是北门,临珠江岸边有一座牌坊,此牌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笔者就读中山大学时仍在。在此牌坊后是一条几百米长的校道直通学校中区。今中大中区旗杆东面百余米处坐落着当年岭南大学的校本部-格兰堂(大钟楼)。新老中山大学校门牌坊如同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校门,只标示门内为学校范围,并不意味着校本部就在附近。因此,笔者认为,军校新建的校本部太接近校门了,最早的校本部应坐落在进入校门,再经过一条不太短的校道之后的某个位置,而不在校道的入门处。
注释:
[1] 《军校今日开会欢迎梅屋》,《广州民国日报》,1930年5月31日。
[2] 《广州民国日报》 1930年5月29日 。
[3] 《军校昨日举行两典礼》,《广州民国日报》,1930年9月27日。
[4] 《梅屋铸赠总理铜像》,《广州民国日报》,1930年5月29。
[5] 《黄埔军校的孙中山铜像》,《团结报》,1990年11月21日。
[6] 《补述军校追悼会详情》,《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8月7日。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1-08-07 16:53: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