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本校迁至成都后,铜梁县仍作为一个教学点存在并直至1941年底。而中央军校在成都的校址即为原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之旧址。根据往期学生们的回忆——“由普通市街进入北校场地区时,有约40米宽(除人行道)笔直的水泥路面的"黄埔路"。踏上黄埔路行进约5米,就有一座钢筋水泥的永久性碉堡,四方均有枪眼,火力能封锁进入黄埔路的三条街道,据说碉堡下面还有地道通往军校大操场。
成都本校校门
再往前走约50米,即是第一道校门(牌坊式三拱门),门内为大操场,每当庆祝重要节日或举行毕业典礼时,这里通常都是校长蒋介石检阅教职员生的场所;再前进约150米是第二道校门,也是牌坊式三拱门,两侧则有一副金字对联:“研究崭新军学,期为党国干城”,字是蒋介石亲笔所题。再进去就是内操场,但因限于地形,故只能做集合听训之用。
正中筑有一座钢筋水泥为材质的“中正堂”,这里是举行总理纪念周及各种纪念日的地方,也是一个舞台。里面悬挂有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和国民党党旗,国旗以及军校校旗。平时不准闲杂人等接近并有练习团的士兵守卫。“中正堂”两侧则各有一座亭子。
黄埔的“成都本校”时期也是中央军校在大陆时间最长且最稳定的一段日子,先后有近十期的黄埔生毕业于成都本校。
当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后,大批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及良好军事修养的黄埔官生们,由此踏出校门后奔赴战场,迅速充盈和弥补了军队所需的基层作战力量,并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生力军。下面这首名为《黄埔同学》的歌曲,在当时的成都本校内曾广为流传!
“黄埔的同学,前进,前进!
大家一条心,踏着先烈血肉筑成的路。
我们是中国的钢城。
同学们,努力奋斗向前进!
挺着胸怀,努力迈进,直把敌人杀尽!
努力迈进,努力迈进,努力发扬吾校精神!”
(笔者注: 上述几张图片来自一段由美国记者所拍摄的成都军校视频。在国内与海外的诸多回忆中国抗战的纪录片中曾被多次引用。崭新的德式装备,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青年黄埔军人,这些无疑都成为当时国府用于宣传抗日的最佳素材。)
成都本校时期与南京本校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学制缩短以适应战时之需要。
从南京撤退后,自十二期开始,学制均不满三年。短则一年不到,长则两年有余。以补充前线所急需的低级军官。
b. 在文化课教学方面,更注重实用性。
比如在外语方面,除英语外还强调针对日语的学习,以便今后上战场时可以被使用。
c. 受成都本校条件的限制,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委托其他军校代培(炮科,辎重科,通信科,工兵科等)。
这些专科性质的军校多处于偏僻的山乡办学,施舍等教学条件较差。西迁后的一些教学点完全是白手起家,甚至地点也不固定。比如炮校离开南京后,便先后在湖南零陵,广西鹿寨,贵州都匀等处办过学。
d. 硬件设施较简陋。
军校落脚成都后,由于规模远大于以前的分校。便另外新建了一批简易的临时营房,马厩,炮厂,厨房,洗澡间等。这些建筑用木料做屋柱,将编好的竹片抹上泥土权当墙壁,屋顶则用稻草覆盖。这样的营房是夏热冬寒,晴天时阳光透过稻草屋顶直射入室内,雨天则漏水严重,室内的书籍,被褥等均会被淋湿。如遇大风天气,那些覆盖在屋顶的稻草大部分都会被吹走,学生们只能在室内搭起帐篷或雨衣来抵御。
e. 物质保障&供应跟不上,学生生活待遇差。
国府西迁重庆后,各类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蜂拥而至,加之大批逃往后方的百姓,从而迅速导致四川粮食供应吃紧。1939年开始,成都出现粮荒。军校伙房经常买不到米,学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忍饥挨饿导致训练时体能无法跟上。有些学生甚至晕倒,还有的患上了夜盲症。十八期二总队工兵科学生鲍直才曾回忆道:“军校伙食很差且经常吃不好,吃不饱。一天每人25两米,米饭质量很差,里面混着稗子,谷子,石子,草籽等杂物,我们称之为-八宝饭。这种米饭吃起来没有一点黏性,而且闻上去有臭味,实际上是腐烂的米做的饭。这种米是四川的不良地主拿出来交纳军粮的。类似这种饭,开始时一天还能吃三顿,到后来就只能一天吃两顿了。开饭时六人一桌,中间一盆共用的菜,带汤,经常是空心菜,白菜,但却没有肉,甚至连油都很少。一个队一百多人,一天的食用油供应量只有半斤。伙夫把油拿来炒辣椒粉,菜汤煮好后在上面浇上一层炒好的辣椒粉,看起来油乎乎的。其实辣椒粉下面是清汤,这种菜越吃越饿!“
成都本校时期的教学大纲仍沿袭了南京时期。但在教学质量方面却并未降低要求。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甚至晚上的自修时间也被改成了正式的课堂教学。一些科目(如:炮科),还有苏联军事专家指导工作并担任授课任务。本国的教官则大多从“保定军校”或黄埔军校毕业,也有些是留日或留德归国的。还有一些教官从军校毕业后参与了作战,有实际的战斗经验,其后再回到军校来授课,他们的战术教学则更加具有针对性。成都军校位处内地四川省,周边少数民族居多,因而也趁势招收了一批少数民族学生,组成了“少数民族入伍生营”;而其他如军官总队等,则都是临时召集且无固定编制的。
成都本校的教务体系大致如下:
a. 校本部的编制
校长:蒋中正(挂名)
关麟征(黄埔一期生,1946年7月起接任军校校长)
教育长:陈继承
办公厅主任:刘祖舜
政治部主任:邓文仪
教育处处长:黄杰,黄维,孙元良(先后次序)等。
关麟征 黄埔一期时的学生照
b. 学生总队的编制
学生总队与一个步兵团的编制大体相同。总队部有总队长(少将或上校军衔),总队附(上校一名/中校一名),训育主任(上校)。下设副官室,书记室,军械室,军需室,政训室。各室编制人员与业务同步兵团。总队下辖三个或四个大队。
中央军校校旗
中央军校校徽
附录:黄埔十四期一总队学员毕业照
(资料来自笔者所藏之文献)
第八队&第九队&第十队
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作者:十四郎 |二战及民国军事史爱好者,黄埔后人,微思客撰稿人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2-06-30 09:36: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