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母亲知道新中国的人民军队需要大批有文化、懂专业的革命干部,医务工作更是这样,便不顾已经30岁且只身抚养两个幼儿的困难,毅然到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学习,经过五年勤奋努力,以门门优异的成绩于1955年毕业,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空军总医院工作,担任急诊科主任,成为第一批建院的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母亲在空军总医院当了近30年科主任。她曾获得国家颁发的三级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0年8月,母亲经军委空军批准按副师职干部离休,进了空军后勤部干休所。
母亲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不寻常的艰险和磨难,有残酷战争环境下的作战洗礼,有失去最亲密亲人的不幸遭遇,有克服重重困难把两个烈士遗孤抚养成人的艰辛,有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冷漠、敌视、污蔑甚至迫害的重压,还有几十年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辛劳,但母亲都坚强地挺过来了。这些经历磨炼出她坚韧、独立、乐观、奋进的品格。她把名利、地位、荣誉、待遇都看得很淡,从不埋怨、愤懑、叹息和炫耀,而是偶尔回忆作为故事讲给我们听。
母亲参加新四军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日寇侵华暴行最猖獗的阶段。在新四军部队里,她没有半点城里学生的懦弱、胆怯和娇气,以跟着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的信念当好一名新四军军医为己任,投身到战场上。1942年夏,在粉碎日本鬼子“清乡”、大“扫荡”就地打埋伏中,她多次参加战地抢救和医护伤病员,依靠老百姓掩护一次次与日寇、伪军斗争、周旋,想方设法就地取材,用土办法,把吃饭瓷碗代替换药盘,把竹筷劈开作镊子,把被单撕开消毒后作绷带、纱布,把猪油熬成熟油加上硫磺制成治疥疮的膏药,用烤熟的大蒜、马苋菜治疗痢疾,把村边树上长的皂荚捣碎冲成水代替肥皂洗敷料等,坚持到我军主力部队反“清乡”、反“扫荡”取得了胜利,圆满完成了打埋伏的任务,带着康 复痊愈的伤病员一个不少地回到部队。
1943年8月,母亲当时在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卫生部靖江休养所当副所长,与作战负伤治疗、时任苏中三分区靖江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的我们父亲认识了。经过一段了解并经组织批准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为了适应当时艰苦的抗日战争,部队常年处于四处流动作战的环境,母亲和父亲相约把个人感情、家庭生活暂放在一边,到抗日战争彻底胜利后再结婚。他们虽然同在一个分区,但天各一方、散多聚少,直到1945 年11月,抗日战争胜利日本鬼子彻底投降了,他们才在扬中结了婚。
1946年夏,粟裕司令员指挥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的第六战一邵伯保卫战打响了。母亲当时担任华中二分区卫生部第三医疗队队长,上级下达的任务是为参战部队伤病员救治和转运。母亲接受任务后,率医疗队向邵伯附近的部队靠拢,岂知驻进的那个村庄有疫病流行,传染很快,医疗队才住了一天就有三人传染上,不及时治疗就有生命危险。当时母亲怀着身孕,不幸也被传染上了,上吐下泻,仅一夜工夫,人就脱水变了形。战斗开始了,伤员源源不断地送进医疗队。母亲不顾身孕、重病在身,也顾不得自己治疗休息,仅靠喝些米汤,硬撑着为伤员包扎、手术、扩创和治疗,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与全队同志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1946年年底,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重点向我华东解放区进攻。形势险恶,母亲刚生下晓军才三天就按上级命令随休养所北撤,白天进驻村庄躲避国民党飞机轰炸,晚上行军,一走四五十公里路。那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母亲产后身体虚弱,长途行军十分艰难,但她咬牙坚持,为了革命求解放,为了革命下一代,硬是跟随部队从苏中出发,走过鲁南、鲁中、胶东,尔后乘大木船走水路过渤海,到达辽宁省的安东(即现在的丹东)休养待命。
当时,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打得轰轰烈烈。安东成了我作战部队的大后方。前方下来的伤病员大部分安置在安东地区治疗。母亲得知安东军区卫生部急需医务干部,就坐不住了,主动申请分配工作。经批准母亲担任安东军区卫生部所属第一休养所的所长。休养所刚组建,卫生人员和物资严重不足,条件较差,伤病员多,而且我军伤员与俘虏兵伤员混杂在一起,工作较难做。母亲由于有长期工作的经验,加上依靠当地组织和群众,修订一些规章制度,使全所医疗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很快有了成效。
1947年冬,东北战区法库战斗我军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运输团,但我军伤员也较多,天气寒冷加之长途运送,许多伤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送到休养所时流血的肢体已受冻伤,还有21名伤员发生了破伤风并发症。这是外伤中的重症,极易感染,死亡率高。母亲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果断处理,亲自带一名卫生员成立专治小组,将这21名伤员集中在一个病房,与其他伤员绝对隔离,并且通气、遮光,保持 清洁、安静,经常消毒,对他们单独治疗,生活也单独管理。母亲以前对破伤风病也没遇到过,只有靠翻阅当时部队军医人手一本的《军医提携》,照书下药,加上精心护理。经过一段时间,这批伤员度过了危险期,逐渐康复,无一人死亡。
母亲累得几乎支持不住,也无力顾及出生不久的幼儿,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母亲管理的这个休养所顺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伤病员无一死亡,全部治愈。家属孩子全部安全健康。母亲感到无比欣慰。她付出的辛劳没有白费。
1949年春天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母亲所在的第三野战军十兵团继续挥师南下,准备上海战役。母亲当时已怀有九个月的身孕,她的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了。组织安排她留在十兵团后方留守处休息。5月前方捷报频传。宁沪线重镇镇江、无锡、苏州相继解放,25日,上海也解放了。母亲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父亲胡文杰(时任三野十兵团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五九团团长)率部队参加了上海战役,胜利后他就会凯旋而归了。母亲抱着两岁多的晓军亲着他的脸蛋说,过几天就可以看到你爸爸了。6月2日,母亲怀着喜悦的心情带着晓军与莫他留守处人员一道走水路到达二十九军的驻地——苏州,到了码头,同行的其他家属都被各自亲人派来的人接走了,最后就留下母亲带着晓军没有看到我们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母亲预感到情况不好,是不是出事了。果然不出所料,二十九军政治部派人来见我们母亲。他们神情凝重且悲痛地告诉我们母亲:胡团长于18天前也就是5月15日在宝山月浦攻坚战中不幸被敌炮弹击中,壮烈牺牲。组织上之所以没有马上告诉她,是考虑她分娩在即,经受不住这么沉重的打击,打算待她产后身体恢复好些后再告诉。母亲得知我们父亲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但并没有被击倒。她知道战争是残酷的,革命军人上了战场就随时有可能牺牲,何 况我们父亲打仗一向勇猛果敢,指挥靠前。母亲忍住巨大的悲痛,第三天也就是6月5日提前分娩,生下了继军,此时距我们父亲牺牲才21天。母亲真不愧是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她身体稍有恢复后,知道部队还要继续南下进军浙江、福建,攻打厦门,自己不可能随队行动,决心振作起精神,继续为解放全中国奋斗,而且抚养好两个孩子,对得起烈士英灵。于是母亲向上级申请安排新的工作。9月初,母亲在父亲牺牲还不到四个月、生下继军还不到三个月就经组织批准到苏南军区卫生部报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1950年,母亲把两个孩子妥善安置好,凭着强烈的求学愿望,上了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她的学习成绩经常获得优秀,理论、操作样样都行,深得同学们的佩服。
母亲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到空军总医院担任科主任直到离休,一直以一名救死扶伤的人民军医的神圣使命为己任,以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为重。她抓医疗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关心病员的疾苦、情绪,解决困难。她要求自己,新的技术先学会,新的医疗设备先掌握。她在40多岁时去学习理疗、学习中医。我们小时候清楚记得母亲晚上带着花镜捧着业务书学习、记笔记 的情景,从小就从母亲嘴里知道了红外线、超声波、激光理疗仪等名称和合谷、曲池等针灸穴位。
母亲虽然是科主任,工作繁忙,但一有空她就亲自给病员治疗,特别体贴、耐心、关心,许多病员都特别愿意找唐主任看病治疗。从他们对我们母亲的信任、赞誉和信赖中,我们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医术医德。我们小时候活蹦乱跳,免不了磕磕碰碰,骨折、崴脚、扭伤都有,每当母亲给我们作理疗时就觉得特别舒服。小孩子最不愿意到医院,看到医生动针动刀就害怕,但到了母亲那里,躺在整洁安静的床上,看着母亲熟练操作又轻声轻语的叮咛,什么也不害怕了,病痛也减轻了,说来也神奇,母亲治疗不了几次,就会很快好了,怪不得那么多叔叔阿姨愿意找我们母亲治疗,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那么亲切、温馨和愜意。
母亲一直把我们父亲遗骨妥善安葬的事放在心上,由于我们父亲牺牲时战事紧张,所在部队还要继续作战,当时遗体就地安葬在牺牲地上海宝山,后应我们父亲家乡的习惯迁回原籍江苏丹阳。当时母亲亲自撰写碑文,自费竖立墓碑和修建墓地。一晃十几年过去,由于在乡下交通不便,我们哥俩虽然逐渐长大,但很难去父亲墓前扫墓。1963年,母亲听说上海市筹备成立革命烈士陵园,就向组织请求将胡文 杰烈士的遗骨安放进去,由于我们父亲是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烈士,当地党史、战史均有很多记载,他的业绩对后人也是很好的教育。经过母亲多年努力、多次联系,上海有关部门终于批准了。1966年冬,母亲带着己成年的晓军、继军奔赴老家,将我们父亲的遗骨骨灰安放进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的一室,陵园陈列室还有父亲的照片、遗物和事迹简介,供人们永远纪念和瞻仰。母亲终于如愿以偿。她为我们后代经常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地方。
母亲离休心不休。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二十几年来她坚持订报纸,先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后这些报纸在老干部活动室能看到,她就自订《北京青年报》。她看报特别认真,从头到尾一看一上午,时事新闻、国际国内大事、党和国家的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各界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评论、生活小常识等等,不仅看,还摘记,特别重要的论述、观点、精彩语句就摘记下来。母亲说这样做既学习了又加深印象,以后还可以翻阅,记的过程中练习写字,既动脑又练眼还活动手,一举数得。这个学习习惯她一直坚持到现在。她学习摘记下来还不过瘾,觉得哪篇文章、哪段消息、哪幅照片对谁有用就剪贴下来,等谁回来就给谁,若有的人一时回不了家就直接打电话告诉或托别的人转告。全家人团聚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十几口人,既感谢母亲(奶奶、姥姥)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又赞叹她老人家聪慧、睿智、不服老的学习精神、进取精神和乐观精神。
母亲己年近90岁了。她是一个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群众、对朋友、对家人有着深深感情的人,一个永远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她从不讲什么大道理,但从她的一言一行我们看到了她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母亲看似平凡实不平凡。她一生经历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就像一朵朵素雅的小花,似乎不起眼,但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绚丽的大花坛,让人看了心动和震撼。她真是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母亲,是一位令人钦佩敬重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她精神好,身体好,一点不像90岁的人。这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的欣慰和幸福。我们衷心祝愿亲爱的母亲永远永远健康长寿,让我们永远享受母亲健在的幸福与欢乐!
(摘自《江南轶军》)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5-31 16:19: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唐渠:回忆战争岁月,备感今天幸福
下一篇:谢竹青:我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