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顾健:一个白衣战士的回忆
2019-06-03 10:53:19  来源:抗日战争图书馆  点击:  复制链接

  顾健,1923年1月出生,浙江省嘉善县人,1942年9月参加新四军,1943年6月入党,曾任医务员、副处长,副院长,离休前任国家卫生部机关政治处副主任,局级干部,两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1943年是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战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在茅山、太涌北部地区从镇江城起,沿镇句公路、茅山东麓,经溻河、太湖北岸,达苏州东山、潢泾一线,构筑一条长达325公里的竹篱笆封锁线,集中庞大的兵力和大批经过训练的“清乡”人员,在封锁线内实行军事和政治的全面“清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遥相呼应,在溧水、溧阳一线对我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及所属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占领我中心区。太漏地区(含宜兴、武进、无锡)的敌后环境也更加恶化。

  为扭转恶劣的形势,有效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同时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加强和健全部队卫生工作,十六旅卫生部奉命派遣医政科长林伟于2月率11名医务人员从溧阳地区,越过重重封锁线,奔赴太涌地区独立二团组建卫生队,由林伟任卫生队长,并从赴太涌医务人员中抽调七名同志分别充实到营连,建立和加强基层火线急救以及日常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和医治一般常见病等一整套卫生医疗工作。我和赵旭珍被分配在休养所。

  由于日、伪、顽频繁地进行“扫荡”侵扰,部队指战员均不穿军装,实行化整为零、分散行动、伺机袭击的方针。团卫生队和休养所合并,除指导部队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外,还负有收治伤病员的任务。由于环境极度险恶,伤病员只好分散安排在邻近村庄的老百姓家隐蔽“打埋伏”,日常生活依靠老乡帮助并提供安全保护。部队按规定每日付给老乡伙食费。为防止敌探侦破,要求每个伤病员装扮成老百姓家中的成员,医务人员则利用早晚时间分别进行医疗工作。我们白天和老乡一起劳动,并免费为他们医治一般常见病,军民关系亲如一家。医护人员与病人情同手足。

  一天清晨,在宜兴县扶风桥地区,我手提篮子,内藏治疗药品,上面以青菜、萝卜等杂物作伪装,在老乡陪同下去进行巡回医疗。不料,不远处有三四名日寇手挥“膏药旗”,正从大路迎面过来。地处江南平原田野,在无可躲避的情况下,同行的老乡机灵地拉着我往离大路不远处田野里一堆杂草丛生的坟墓处伏下隐蔽。遥望日寇远离后,我们赶到伤病员住地,大家都为我们脱险而欣慰。类似这样的遭遇时有发生。人们将当时医治伤病员的情景誉为扎根在人民中的“无形医院”。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若没有人民群众这座铜墙铁壁的掩护,也就没有在敌后极度险恶环境下的医疗救治机构的存在。每当忆及艰苦战争岁月中军民鱼水情和同志间的手足情,我总是感慨万千,至今仍难以忘怀。

  当时有一块被指战员戏称为“东方莫斯科”的革命乐土——马山。它处太湖之滨,为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四军马山办事处建立了牢固的抗日统一战线,充分发动群众,建立了警卫队、农会、青抗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军民抗日斗争热情高涨,呈现出一派根据地的兴旺景象。太涌地委机关、抗战报社、电台、部队学兵队(军政千部训练班)、交通站、修械所等机关先后移驻马山。卫生队于5月间亦从宜兴县敌后游击区移驻马山,先后活动在内闾、西村、嶂青、柴泉、东泉、西泉等村。9时医疗条件较差,药品缺乏。我们有时托老百姓从敌占区购买一些常用药品。在条件允许时我们将伤病员集中在庙宇或祠堂内; 遇有敌情就分散转移至太湖边的岩洞中暂避,或隐藏在老百姓家。为防止敌特侦察干扰,我们经常更换住地。

  马山如火如荼的抗日革命斗争引起日寇的惊恐不女。日寇在多次试探性进犯失利后,又策划大规模的偷袭。9月间,日寇加紧在丹阳、金坛、武进、无锡一带进行疯狂“扫荡”,妄图把我指挥机关和武装部队一举消灭。

  13日,中秋节前夜,独立二团团长杨洪才率主力二营五连指战员,在苏西敌后活动后,从充山乘渔船开赴马山,拟作短期休整。当夜11时左右,部队到达东泉港口,分别驻在东西泉村。当时,马山办事处事先已得知此消息,就着手准备军民联欢大会,并组织妇救会赶制中秋月饼,发动群众杀猪宰羊,定于14日和部队联欢,共度中秋佳节。

  不料,日宼和伪军2000余人于14日凌晨3时左右,分乘18艘汽艇偷袭包围了整个马山,从古竹、大墅、雁门、东泉等港口先后登岸,抢占了有利地形和制高点。敌寇在山上进行了三天的“扫荡”和搜查。我军指战员伤亡很大。

  卫生队当时住嶂青村。因队长林伟去旅部汇报工作,医卫人员分别随部队行动,仅留下我和项芝森负责医治伤病员工作。清晨5时,我从嶂青村去西村排练联欢表演节目,途中遇见办事处同志气喘吁吁地由西村飞奔前来,告知日寇已登岸。我当即飞奔跑回驻地与项芝森紧急妥善安排伤病员就地分散,和老百姓一起打埋伏,又急忙返回住地把四箱药品和器械转移埋藏在后院猪圈内。当我们离开住所时,日寇已鸣枪进村。我和项芝森各自向村后小山丘上奔去。我迂回曲折绕道至柴泉村后一个山坡时,突然听见皮鞋响声,抬头望见一队日寇身佩战刀,正沿着小山坡间的一条小路向柴泉村奔去。我当时已来不及躲避,就在路边200米左右的一个小山丘边俯卧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准备牺牲。”如果被敌人发现,我就拔脚奔跑,日寇必然会开枪。我宁死不做俘虏。待到夕阳西下时,遥闻有鸡犬鸣叫声,村子内炊烟升起,估计离村不远,我就沿着小路走下山坡,不时可听见断断续续的枪声。因情况不明,我不敢贸然进村,就地埋伏在稻田内观察动静,直至深夜才进柴泉村,找到老百姓一打听,才知我部队终因寡不敌众,伤亡很大,敌人尚未撤离。不久,办事处同志也来此会合。我们共同分析敌情商议对策,估计敌人将会全面搜山,当即决定釆取分散埋伏。我随地方工作的三位男同志在该村靠近大路旁一户老百姓家的夹墙内隐蔽。该墙只能容纳四个人。我们用梯子从大路上爬上墙后跳到夹墙里。翌日清晨,日寇在各村挨户搜查。我们隐蔽处的屋主人遭敌毒打,要他交出新四军。仅一墙之隔,我们听到屋主人忍着剧痛坚定地回答:“打死我也交不出新四军。”我们心如刀割。老乡们为了我们的安全,受苦舍命,军民鱼水情比海还深。敌人于17日上午撤离马山。我和项芝森先后返回嶂青驻地,立即收治伤员。中午时分,当我们将受伤同志集中在祠堂内进行医治时,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百余人又乘坐五艘大木船在耿弯港口登岸。当时我们尚存的部队战斗力不强。杨团长决定部队立即撤离马山,转移至宜兴敌 后地区,并令我随部队转移。伤员由项芝森负责分散在老百姓家。同时我们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给当地绅士写信,要他们尽全力负责保障我伤员和医生的安全。我于1944年春又奉调回旅卫生部野战医院工作。

  人老了总难免怀旧,但这种怀旧的意义在于重温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传统,探寻革命胜利的真谛,以此激励自己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晚节,激励我们的后代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摘自200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江南雄师》)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6-03 10:55: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周洪直:一位平凡的新四军女战士

下一篇:军工女兵——祁亦军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