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向前:母亲狄敏的故事
2019-06-14 09:39:11  来源:抗日战争图书馆  点击:  复制链接

  狄敏,原名李鑫娥,曾用名李敏,1928年2月24日出生,江苏省太仓人,1945年8月参加新四军,在苏中六地委前方工作团当团员,9月任苏中军区苏中公学学员,12月任苏中军区司令部三科电训队学员,1946年4月任华中军区军政雪枫大学学员,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9月任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三科电台见习报务员,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三科电台见习报务员,5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司令部三科电台见习报务员,1949年3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二十四军司令部三科电台报务员,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涟水、莱芜、孟良崮、南麻、沙土集、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的通信联络保障工作,1950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荣立四等功一次,1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部通联处纠察台纠察员,1954年12月任山东军区司令部通信处纠察台纠察员,1955年5月任济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处纠察台纠察员,1958年1月转业到山东省委统战部干部处任干事,1966年8月在济南机床三厂厂部任秘书,1972年7月调入山东省气象局资 料组任组长(科级),1981年7月经批准离职休养,1982年 享受处级待遇,2004年2月5日17时0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 济南逝世,享年76岁。

  2003年在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我和往常一样,来到母亲病塌前。她望着我许久,忽然眼神一亮地对我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和你爸爸回济宁了。奇怪的是以前从未做过这种梦,这是第一次梦见回济宁。”我宽慰她说:“那是你和爸爸结婚的地方,是值得怀念和回忆的地方。听爸爸在一次吃饭时对我们说过,你们是在一座敎堂附近结的婚。” 爸爸临终前一个月试图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可惜地图太小没有找到。我想,父母亲都在用不伺的方式寻找结婚的地方。这很有意味。这个地方很神秘。它代表着战争年代的一段经历,又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那个地方叫啥名? ”母亲迟钝了好一会儿,说想不起来了,等想起来再告诉我。“能否把当时结婚的情景、你的家庭、参加新四军的经历,总之你的故事,给我讲一讲好嘛?我想把它写出来,让后人知道。”母亲答应了我的恳求。她非常想在这世上多活几年,好好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可是,母亲病情在一天天地加重。看着她吃饭说话越来越困难的样子,我的心情非常焦急和沉重,就越想早点了解母亲。父亲突然离开我们己经留下许多遗憾。我经常自责为什么不早点了解他们。母亲的思维已经变得迟钝,语言出现明显的障碍,说话断续不清十分吃力。能说多少算多少吧,哪怕一天只讲一句话,我也要把它记录下来。

  就在母亲梦回济宁的第二天,她打电话叫我马上回来。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地名想起来了叫“戴庄”,附近有座地标建筑——戴庄天主教堂,是当地有名的教堂。结婚的日子是1948年8月8日。大喜日选得真好,吉年、吉月、吉日,在部队的驻地戴庄附近举行了简单庄重的婚礼。参加婚礼的人,母亲只记得有翁履康、李同行、王墨、陈亚明、君慈等。

  母亲1928年2月24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王秀桥乡。其祖父李芳明和姨祖母是地主。其父亲李云韶是工商地主,经营木业和农田出租,在当地颇有名气。他虽为工商地主,但与雇工佣人关系甚好,常和他们在一桌上吃饭,接济他们。母亲的生母管娟生于1907年阴历三月二十日,故于1990年12月6日。她不识字,早年在老家绣花务农,年龄大了出租房屋为生。1980年后她在济南生活,由两女儿赡养。她喜欢 抽香烟,吃乌梅,磕南瓜子,信佛不念经,逢初一、十五吃斋。其祖辈是清五品官,但到父辈因抽大烟,家业敗落。管氏15岁结婚生有一子两女。母亲的大哥狄群伍,原名李珏,1922年2月生,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建筑专业。狄群伍1938年参加新四军,做过党的地下工作,至今杳无音讯,据 说有人在渡江战役前见过他,大概牺牲了。母亲的二妲狄风, 原名李银娥,1926年2月出生,高小毕业于太仓王秀桥小学。平时母亲对其以“二哥”相称。她1942年在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后方医院当护士,后调部队文工团工作。1942年年底部队文工团解散。她转业江都吴桥区区委任乡党支部书记。母亲狄敏,原名李鑫娥,曾用名李敏,1933年9月在江苏太仓王秀桥小学读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 发。9月全家避难住在江苏兴化沙沟镇。1938年3月母亲随其父搬至上海法租界熘德路敏林里74号。1939年10月母亲回江苏常熟何市乡距县城近20公里的李家宅。1940年9月母亲与其继母张氏一家住在沙溪镇上。张氏是母亲的父亲继王氏、徐氏、管氏后的第四位妻子。由于王氏未婚先亡,徐氏虽结婚但不能生育,而母亲的生母管娟抗战前精神受刺激,长期有病,犯病时常用大烟土来调治,一段时间对鸦片产生依赖,自己独住在何市。后来管氏回常熟吴家市她妈妈家居住,一直与其丈夫分居。原本李云韶不打算再纳妾,但因母亲的继祖母执意,才娶了张氏且育有四子。李家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母亲的大哥狄群伍为代表的拥护共产党、走抗日救国之路的狄氏三兄妹。另一派是以母亲的生父李云韶、张氏为代表的反对派。母亲参军后一直与其父亲断绝关系,无来往。

  小时侯的母亲生活较富裕,特别爱吃阳澄湖的大闸蟹、河塘里的鲫鱼、湖虾、太仓肉松和其母亲做的红烧肉、毛豆干。她经常一手拿着毛芋头,一手拿着盛酱油的碗,边蘸边吃去上学。这些生活饮食习惯,她后来都带到建立的家庭中。我记得小时侯吃她亲手做的蟹黄肉包、馄蚀,那滋味真是美,令人难以忘怀。还有许多家乡小吃:有被称为“小三鲜”的酱油螺蛳、雪里蕻炒肉丝、面饪蟹、五香茶叶蛋、辣椒炒田鸡、赤豆包。即使三年自然灾害,母亲也是想尽办法给我们改善生活,诸如猪油酱油拌面,剩菜根煮的烂糊面,芋头菜饭,用虾皮、酱油、香油冲的汤(我们称“神仙汤”),回想起来都是那么有滋有味。我还记得母亲用家乡话唱的歌摇:“月亮月亮堂堂,田鸡蛤蟆烧香,叮咚叮咚摇船,摇到倪叔 叔家的门前,白米饭炒猪肉,大红鞋子花绿绿,採些鲜角昂 咕噜。”这是多么遐逸的江南乡村生活啊。其实,那时的母亲并不快乐,一是张氏对我母亲不好,二是母亲同父异母的妹妹经常捉弄我母亲,有一次竟把我母亲的新衣扣子全剪掉。

  1940年9月母亲在江苏省太仓沙溪镇第五中心小学读书。1943年9月母亲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私立初级中学及县立初级第二中学读书。学习期间母亲爱上了后来一起参加新四军的吴姓同学。吴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人,1929年7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常熟,1945年8月参加新四军,1949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种种原因他们未能终成眷属,但两家关系一直甚密。“文革”期间,造反派组织通过家乡某人诬陷 我母亲有历史问题。母亲到京找吴,是吴书面证明给予否认 1995年两家本打算一起去江苏常熟老家看看,但未能如愿。此后两人未再见面,只有书信(多以名信片)相互祝福。说来也巧两人先后患病,长期卧床不起,母亲仙去,吴第二年去逝,享年都是76岁。

  少女时期的母亲与其姐姐都非常敬重崇拜她大哥,受其大哥抗日思想影响很大。母亲姐妹俩改姓狄有这方面因素。它意味着与旧家庭决裂。当然,最主要的原由还是为了参加新四军后工作的需要。那时,许多参军的人都改名换姓,以防亲属到部队来找。据母亲的同学好友梁锺玉书信说:母亲在十二三岁到沙溪读书时与同父异母的几个弟妹在一起生活,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既要料理自己又要照顾弟妹,还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对于这样年龄的孩子生活很艰难,但这种环境确锻炼了她,使她比同龄人懂事、能干、坚强,为后来参加革命打下基础。母亲为人热情、待人诚恳,与同学关系很好。当时日伪统治时期,常熟何市一带,共产党抗日地下活动很活跃。母亲受其哥姐的进步思想影响,经常把那里的抗日情况偷偷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爱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同学们的抗日爱国信念。那时学校里每周有日语课,由鬼子亲自教课。同学们不愿意接受鬼子的奴化教育,表面上敷衍听课,实际根本不听不写,结果成绩都不及格,最后学了三四年什么都不会,鬼子也没有办法。当时学校里也有进步的老师,六年级的一位年轻班主任,他平易近人,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和母亲及吴等人关系更好,一起组织同学们唱抗日革命歌曲,每天放学后聚集在一个偏僻的教室里偷偷地唱,情绪非常高涨,一直要唱到天黑才回家,根本不考虑随时有危险发生的可能。母亲初中二年级时,由伪政府派来了新校长,并由他带来了一批亲信教师,这些汉奸专横跋扈,统治着学校。他们排挤打击原有的老师,甚至耍流氓行为,殴打、谩骂,并用法西斯手段摧残学生,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同学们对这些现象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慑于他们的淫威都敢怒不敢言。而母亲不怕打击,敢于发表不满言论与之抗争,因此受到校长等人的暗算。1945年6月母亲初二快结束时,一天校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突然把我母亲和梁叫到他办公室,气势汹汹地责问:“地理老师说有一幅同学画的地图被你们拿走了,快交出来。”当时母亲就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要拿他的地图? 我们没有拿。”校长听后暴跳如雷地说:“就是你们拿的,快拿出来,不然的话你们休想拿到成绩报告单,也不给你们升级。”母亲又说:“我们为人光明正大。你有什么证据?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不怕,随你怎么办。”平时胆小的梁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大声地说:“报告单不给也无所谓,我们的成绩是铁的事实,你休想抹掉。我们的成绩合格为什么不能 升级?”校长最后被反问得也没有办法,只得让我母亲和梁先回去,以后再说。

  1945年8月才读完初中二年的母亲事先在她姐狄风的介绍、联系、安排下,由我党太仓县交通站站长浦太福带着,和吴悄悄地离开家参加了新四军。母亲和吴由同学梁锺玉送到离太仓两三公里的归庄。当时太仓是日伪控制的敌占区,参加新四军是非常危险的事,一旦发现要连累家人。他们徒步夜行或乘船由各交通站接应,到达约定苏中六地委前方工作团。前去迎接他们的是狄风的爱人赵云石。赵云石1924 年12月9日生于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三柳营村,故于1996年8月1日,1940年9月参加新四军,曾在盐城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1年3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区委书记兼区长及杨吴大队政委等职。1996年吴在给狄风的信中说,他当时偷偷离家并不知道去哪,只是痴情地跟着母亲走,是稀里糊涂参的军。他非常感谢狄氏两姐妹,把他引入革命之路。

  1945年9月母亲在苏中军区苏中公学三十七队学习,队长施政,副队长蓝青,政指王剑虹。12月母亲在苏中军区司令部三科电训队任报务学员。全队报务、机务学员约50人。苏中军区三科科长廖昌林兼任队长,王惠霆任副队长。1946 年4月,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华中军区电训队和苏中军区电训队一起并入雪枫大学,编为第三大队第十中队,共有学员132名。余永明任队长,王惠霆任教务主任,王维善任政指,施政任副政指,冷敏任支书,干事张平。教员:张汶、杨觉非、肖枫、陈金瑞、严甦等。母亲与许多同学和后来在一起工作的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其中与吴君慈、周来以、陆一、谢全、归小萱、翁履康、王墨、卢浦康、史良、邱詠裳、斯简等建国后一直保持联系,经常参加苏中公学同学会分会校友活动。一提起那些同学和同志的名字,母亲都能凭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讲述出来。此刻的母亲总是显得神釆奕奕和无限眷恋。

  在雪枫大学,母亲工作积极、学习努力、思想要求进步,通过政审于1946年8月1日经施政、何英介绍入党,成为预备党员。在被水浸泡过、发黄的入党志愿书(在一次急行军过河时不幸落入水中,几经寻找失而复得,母亲一直珍藏至今)上印着党员的标准:第一,终生为共产主义奋斗。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挠执行决议。第五,群众模范。第六,努力学习。志愿书上还填写着1948年9月12日转正,支委: 王全山、翁履康、刘正元,报批党组织:中共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直属党委会。1946年9月部队急需通信干部。根据粟裕司令员的指示,把整风结束后在雪枫大学学习的学员调往部队。母亲是第一批从雪楓大学提前毕业、分配到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三科当见习报务员的。1947年1月下旬,为了统一华东地区军队的指挥,华东全军根据中央指示进行了整编取消了新四军山东军区、华中军区的番号,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同时取消了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的番号。1?5月母亲所在部队改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三科电台。三科科长由李景瑞兼任,副科长廖昌林。与母亲同台工作的有谢全、潘障等。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母亲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部电台任报务员。据君慈回忆是父亲到总部开会把母亲带回来的。当时翁履康是六纵三科参谋兼电台区队长,王墨是报务队长,同台的有报务主任李同行、见习报务员陈亚明、君慈等。向瑞桃是六纵三科科长,负责纵队的通信组织、保障工作。母亲个不高,红苹果似的脸,头脑灵活,业务熟练,颇得我父亲青睐。父亲经常到营地电台上来看望她,对她关怀备至。父母的婚事上级和首长还是很关心的。据翁履 康回忆,一次晚饭后,司令员王必成和参谋处长王香雄散步时,遇见翁指示,“老向的个人问题要多关心”。就这样在上级组织的说服下母亲同意与我父亲结婚。他们的结婚报告是由父亲写的:八月三日 报告於曹家呰 为呈请结婚一事 事由 职舆狄敏同志恋爱关系现已确定愿为夫妻特请求纵委首长给予批准 謹呈 副司令 皮郭 司令 王 政委 江 主任 谢 职向瑞桃 狄敏同呈。在报告上有首长签字:同意你们结婚 八月六日和上级门盖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组织部 第六纵队政治部。结婚报告所呈请的首长是华东野战军六纵队皮定鈞、郭化若副司令员,王必成司令员,江渭清政委,谢胜坤(副)主任。报告在8月6日批下来。这样8月8日在部队机关驻地山东济宁的戴庄,父母举行了简单庄重的婚礼。翁履康说我父母结婚时他主持,喜筵办了五桌,是他掌的大勺,记得司务长跑到好远的集市上才买回来8条鲤鱼、20斤猪肉、鸡等。在这大喜的日子里,上级和部属成了一对夫妻。

  在问及母亲参加过哪些战役时,她说参加了涟水、莱芜、孟良崮、南麻、沙土集、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的通信保障工作,没在一线参加战斗,特别是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来说她做的微不足道。我说:“通信工作很重要,尤其是战争年代,是打败敌人夺取胜利的保障。你和战友们在战争中收发电报,很多都是万万火急电报。部队首长把你们视为金豆子,可见你们在战争中有多么重要。”为了各大战役取得胜利,通信联络异常紧张繁忙。母亲和战友们经常吃睡在台上,昼夜不休息,有时连大小便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来例假也全然不顾,弄得座位、裤子到处是血渍。急行军困极了,就抓着马尾巴边走边打个小盹就算休息了。

  谈到孟良崮战役,母亲说,认识《红日》这本书的作者吴强。他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每次看《红日》这部电影,都会把母亲带入那个年代。翻阅父母亲关于孟良園战役有这样的记述。

  “当时了解敌情,侦听敌人报话机联络情况,给我们取胜七十四师起到一定的作用。至于我们六纵如何插到敌人心脏、合围七十四师并完全彻底消灭七十四师完成上级给于我们纵队的任务,我记得我们纵队在鲁西南地区活动(在泰安西南),接到上级电令立即向鲁东南前进。一路上用急行军小跑的方式专走近路小路,第二天早晨占领费县即向北挺进,我们纵队第一个到达抢占垛庄的地点,完成包围敌军‘王牌’七十四师的任务,飞奔100多公里,只用了一个整夜和一个上午的时间。当时同志们已疲劳饥饿,但没有饭吃,搞不到粮食,因为老百姓都跑了,直到下午才搞到一点点粮食,同时又在孟良崮山下找到几匹死马,割了几条马腿,方充了一下饥。我们纵队的指挥所设在垛庄南面(公路南山坎上) 四五家破矮房子里,房前后有几棵枣树和一些槐树。我们电台就设在这里,以几棵树作为隐蔽。但敌机不断在盘旋。怕敌机发现目标,我们又把天线的高度降到离地面仅一米左右并用树枝伪装起来。由于天线高度不够,故信号就比较小,给工作带来了困难。但电报来往十分频繁,且均系万万火急和加急电报。工作是十分繁忙和辛苦的。我们电台人员挤在一个屋里,有的隐蔽在槐树下,但仍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我们纵队对上下级及友邻部队的联络除了用无线电通信外,对下属各师进入战斗阵地后,即设法沟通有线电话联络及骑兵、徒步的联络,这样就保障了歼灭敌七十四师的任务。我记得在我们纵队在占领垛庄后的下午2点就开始向敌军发起总攻。重炮打得孟良崮山岭上烟火四起,把敌人帐篷掀上天空。敌人人仰马叫,乱作一团。到下午4点战斗结束干净利索彻底地歼灭了蒋家王朝的这块‘王牌’。战役胜利结束我们纵队立即向北转移,但我们电台还有加急电报未抄收完,而这时援救七十四师的敌军离我们不远了。情况万分紧急。为了把加急电报收完,纵队首长指示派一个连担任电台警戒。待电报抄收完毕我们迅速向北转移。”

  在几个战役的草拟记事稿里,母亲简要记着:“南麻、临朐战斗:几个女同志过(弥)河、电台联络呼号、波长。豫东战役:白天行军,蒋介石就派了数十架飞机前来轰炸,那次几乎被炸死。淮海战役:黄伯韬兵团覆没后,我们同学和报务主任两人打扫战场搞点(通信)器材,但未知尚有残敌,被敌抓获活埋。外线出击:原定向南180里,但在临出发前收一份电报,向北180里、孙祥荣被敌害光荣牺牲。济 南战役:打阻击李延年兵团。”可惜这些构思没有来得及实现,成为最终的遗憾。不过母亲的战友君慈在她写的《锤炼成“11”号女通信兵——回忆解放战争中的战斗岁月》有部分相关的描述:“险涉弥河战地趣事……我们当即下河,未料河水没过我们的脖子,口鼻呛水,身体不由自主地失去平衡。正在焦虑之际,凑巧政治部一匹大洋马驮着东西过河,我和何建英急中生智,.拉着大洋马的尾巴在河上漂浮过去。 狄敏会游泳跟着游过去。上岸后,河水‘滴滴答答顺着衣服袖管裤管流下,只好用手挤拧。我检查绝密卡片后和大家继续赶路至一村子过夜。由于简单行李已随电台过河只得向老乡借几捆玉米秆,一半铺地上,一半用来当被盖,三人全然不顾潮湿的衣裤,倒下就睡到天亮,起身后,自摸着自身热气捂干的衣服都乐了。淮海前线见闻一二……突然敌机飞临上空,两支队伍快速隐蔽。敌机俯冲扫射,子弹落在身边, 在我前面的狄敏同志帽子被打飞,头部差点被击中,敌机飞 走后,队伍继续前进。”在张汶写的《我所知道的新四军第四师、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通信兵情况》有简述:“1949 年1月6日,淮海战役结束,全秆杜明集团……第一阶段结束。打扫战场时,通信人员方书年、汤群两同志误入敌控制的村庄,被活埋,壮烈牺牲。”这是不是和母亲草拟提纲里说的同一件事,尚不知。

  淮海战役后,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番号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2月9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而父母亲所在的部队则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司令部通信科,父亲为科长,母亲为下属电台报务员。8月1日母亲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和渡江胜利纪念章。1950年9月,母亲因积极努力工作,荣立四等功一次。

  11月母亲在华东军区司令部通联处纠察台任纠察员,主要负责纠察在无线电通信中有无违反通规通纪的行为。与母亲在一起工作的有谢学超、栗青等。1954年12月母亲随我父亲调山东军区司令部通讯处纠察台任纠察员。据母亲说,开始我父亲是调浙江杭州工作,而一位调山东工作的同志去找我父亲商量互换。父亲一向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意换到艰苦的山东来工作。1955年5月母亲改为济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处纠察台纠察员。1958年1月母亲已不适应部队工作,转业到山东省委统战部干部处任干事,部长马保三。1964年母亲到青岛、即墨搞“四清”。1966年回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母亲调山东机床三厂工作任厂办秘书。1972年7月母亲调山东省气象局,任资料组组长。1981 年7月母亲在山东省气象局离休。离休后的母亲生活充裕,除照顾好我外婆和我父亲还保持着年轻时爱听绍兴戏的习惯、看电视、读报、关心国家大事,对我们和孙辈们都很关心,平等看待。我们有事愿意找她商量。她是家里的主事人。

  1999年母亲患病一直卧床不起。父亲整日默默守在病床前直至去世。2004年2月5日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76岁。

  故事就写到这儿吧。我仅了解这点儿。随着岁月的流去,对母亲的一生会逐渐清晰完整起来,我也充分体会到母亲生前说的的一句话——“我这辈子不容易”的含义。您的一生确实不容易。重大事情上您处理得很好。我们做儿女的都很理解。
 

  参考文献:

  《红色电波——华东通信战士忆当年》,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军直分会、《大江南北》杂志社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 年6月。

  新四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通信兵史料回忆选编( 1986— 1991),由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史编写组编写。

  (本文作者是狄敏的儿子,2014年4月根据狄风、梁锺玉、翁履康、吴君慈、陈亚明等母亲的老战友们提供的素材整理)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6-14 09:56: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吴君慈:回顾在烽火年代中成长

下一篇:朱均:我是新四军的一名卫生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