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桐城党组织先后建立了数十支人民武装,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斗争。这里曾活跃着名震江淮大地的桐城抗日学兵队,是新四军消灭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战场;这里有军民共建的桐东、桐西、桐南三块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新四军7师与5师的重要战略通道。桐城军民为华中乃至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市委组织部、市委史志室联合策划推出“桐城人不能忘却的历史”特辑,带大家重走75年前的浴血抗战路,回首那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史。
七七事变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此有利形势下,桐城地方党组织也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抗战初期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桐城特支建立。1938年1月,早年在清华大学读书并入党的方珂德(又名方章),从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回到故乡桐城,奉命在桐城发展党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4月,成立中共桐城特别支部,隶属中共舒城中心县委(原中共皖中工委改称)。书记方珂德,组织委员方纯,宣传委员郑曰仁。5月,中共桐城特别支部进行人事调整,书记方纯(后为姚伯将)、组织委员陈定一、宣传委员杨秀生。吸收国民党桐城县党部书记长徐伊复入党。6月中旬,日军侵占桐城县城,桐城特支的党员多转移至桐西山区唐家湾。
▲中共桐城特支书记方珂德
▲徐伊复(1905——1960),桐城青草镇人,1938年5月任国民党桐城县党部书记长。因倾向革命,经中共上级组织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
桐城工作委员会建立。1938年7月,中共舒城中心县委书记黄育贤在唐家湾召开中共桐城特支会议,将中共桐城特支改建为中共桐城县工作委员会,隶属舒城中心县委。书记陈定一,组织委员姚伯将,宣传委员杨秀生。
▲中共桐城工委书记陈定一(左)与参加南昌起义后回乡任桐城抗日学兵队分队长江靖宇
中共桐城县委建立。1939年春,中共桐城工委改建为中共桐城县委,隶属舒无地委(原舒城中心县委改称)。书记陈定一。县委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自卫武装。根据鄂豫皖边区党委指示,陈定一等人于10月离开桐城,任命胡昌耕(又名胡延沫)为桐城县委书记。届时,中共桐城县委辖有孔城、老梅、钱桥、吴桥等4个区委,20个直属支部,共有党员800余人,并在桐城学兵队、《新桐日报》社和县政府都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
抗战初期的中共桐城党组织,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另一方面利用国共合作抗日的有利时机和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壮大发展自己,从最初的中共桐城特支发展为中共桐城工委、桐城县委,并建立了基层组织系统,掌握了桐城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这个时期的桐城党组织,还为支援新四军4支队在安合公路沿线抗击日本侵略军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中共桐城特支成立不久,正值日军侵入桐城,县城沦陷,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避难于黄甲唐家湾,特支抓住时机,将有志抗日的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抗日武装学兵队,并力促国民党县政府负担了这支武装的军需给养。特支还尽力安排共产党员担任学兵队的各级领导,重视在学兵队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使这支抗日武装实际上已置于中共桐城地方组织的领导之下,为党组织发展地方抗日武装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并以民族利益为重,呼吁同国民党合作,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紧接着,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抗战的主张。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在抗战初期形成。中国共产党各级地方组织积极响应中央团结抗日的号召,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认真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战争。
在日本侵略军把战火燃烧到江淮大地的危急时刻,主持皖政的国民党新桂系李宗仁,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采取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姿态,决定开展民众抗日总动员,成立省动委会(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各界人士参加、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起骨干作用的、指导民众抗日运动的统一战线组织),各县、区、乡也先后成立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分会、抗日工作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省动委会常委兼秘书长章乃器起草的《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初步纲要草案》
在桐城,随着中共桐城特别支部的成立,随着省动委会各工作团到桐城县城乡开展工作和桐城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桐城县发挥了巨大威力,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高潮迭起。
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组织群众抗日,建立抗日群众团体,训练、培养抗日救亡运动骨干,协助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动委会和工作团深入到街头巷尾和区、乡,以召开民众大会、举行演讲、出墙报、写标语、演出喜剧、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编印报纸刊物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亡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县动委会和工作团的努力下,相继成立桐城县农民抗敌协会(简称农抗会)、青年抗敌协会(简称青抗会)、妇女抗敌协会(简称妇抗会)、工人抗敌协会(简称工抗会)等各种群众团体。
▲安徽抗日流动工作队到各地宣传前合影
▲抗日宣传队在各地演出
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
▲宣传抗日救亡的标语
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中共桐城地方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并着手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
陈瑶湖战斗
1941年2月9日,日本侵略军十六师团进驻大通、安庆,集中日、伪军3000余人,向桐东水圩地区进行扫荡。驻守陈瑶湖地区的新四军只有挺进团二大队和桐东独立大队,计200余人,奋力反击。近700人被日、伪军杀害,其中包括中共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挺进团二大队大队长方瑛、水圩乡乡长吴中亚等40多名抗日干部。
▲陈瑶湖战斗(版画)
桐城抗日学兵队
桐城抗日学兵队是以青年学生和中、小学教师为主组成的抗日武装。1938年夏,在中共桐城特支领导下正式成立。唐传薪被推选为名誉队长,周邦彦为副队长。学兵队下设3个分队和1个民运组。学兵队成立之初有60人,不久发展到100多人。学兵队通过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迅速投入到抗战第一线,配合新四军4支队打击日寇。此外,他们还担负着打击地方土顽、除暴安良的任务。1940年,学兵队在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中被迫解散。后来,在我党的积极营救和组织安排下,学兵队百分之八十的干部、战士陆续转移到无为,走进新四军的行列,继续行进在抗日救亡、追求民族解放的大道上,成为民族的精英。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9-17 16:45: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全民族抗战与中国电影发展
下一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