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条战火中的生命线——记抗日战争时期潼关瀵井伤兵转运站
2020-12-02 16:50:27  来源:陕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张永平  点击:  复制链接

  自从参加“关爱条南抗战老兵志愿者”活动以来,听到很多关于侯为队伍的抗日故事,其中老兵翟禄圣的那条伤腿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那是1945年6月,驻扎在风陵渡的日军对老侯队伍驻扎的胡营村发动第二次重兵围攻,一发炮弹恰好从老侯所在的炮楼枪眼穿进,在他身边爆炸,当场炸死三人,老侯身负重伤,在突围后的转移途中壮烈牺牲。跟在老侯身边的传令兵翟禄圣右腿也被严重炸伤,战友们拼死相救,抬着他突围后渡过黄河,一路辗转送到河防部队的野战医院。因为伤势太重,又立即转送重庆后方医院进行手术。一年后,翟禄圣从重庆回到山西老家。战乱年代,千里迢迢,交通不便,问及当时伤病员是如何运送出去的,重伤的翟禄圣只有零碎记忆,我则更加难以想象。

  2018年元旦,作为志愿队员,我有幸参加潼关上瀵井伤兵转运站抗日伤亡将士纪念碑落成仪式,在这里竟意外了解到一些关于伤兵转运站的情况,才发现当年在潼关还有一条连接条山战场和重庆后方医院的转运线,这是一条特别的生命防线。我又想起了翟禄圣老人,也许正是这条炮火中的生命线,保住了翟禄圣先生那条伤痕累累的腿,也救治了多少在中条山战场负伤的战士性命。拨开岁月的封尘,现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以飨各位。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全面拉开序幕。日寇迅速占领山西和河南。陕西潼关凭借黄河天堑,成为保卫大西北的首要门户。古城潼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咽喉锁道。日寇的强轰滥炸致使潼关连接西北和中原的交通中断,公路被迫改道,上移至潼关南塬。当时的上瀵井村,就是新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连接河南阌乡和陕西华阴的重要中转站。

  因为潼关和河南接壤,日军曾多次试图突破豫西和潼关东部的国军防线,进而占领潼关。但在国民革命军的顽强抵抗下,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使得日军始终不能跨入潼关一步。

  由于陕西不是敌占区,属于抗战的后方,所以在河南和山西战场的伤员,有一部分就被安排转送到陕西,进行休养和康复治疗。上瀵井伤兵转运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它是抗战时期潼关境内唯一一座伤兵转运站,也是陕西境内第一个转运站。

  志愿者几经打听,从河南滑县找到了当年在转运站服役的上士程克功老人。从他口中得知,转运站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整编第一旅卫生大队野战医院瀵井伤兵转运站”。接收和转运的伤员主要来自河南、山西、山东三省。有国民革命第八路军129师、十六军22师、83师247旅、五十二军25师等部队的伤员。

  转运站最初设在瀵井一座“四柏三间”的大庙里,后来转移至一座车马店内。这个车马店有三间门面,一排厦房,两孔窑洞,位于瀵井官路的交通要道上。伤兵们来到这里先被安置在窑洞内休息。

  转运站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一个姓张的主任,他是最高行政长官,主管一切事务;另有两三个医官,主要负责伤员的简单查体与换药包扎;还有二十多个军士,其中有一个姓蒋的排副和一个姓张的班长,他们主要负责伤员的接收、安全保卫和值班。转运站人员自己开灶,有专门的炊事员,炊事员叫唐志高,还有一个人称“老邢”的伙夫头。他们都住在村民家里。

  转运站的主要任务是接待从河南阌乡和黄河对岸山西送来的伤员,然后由上瀵井转运到华阴的周家,再从此转送到伤兵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些伤员一般在瀵井停留一个晚上,第二天很快就由民夫送往华阴周家,也有因特殊情况而延误的。当有伤病员送达,转运站的张主任就会和乡公所(乡政府)联系,由乡公所向各个保甲派民夫转送。有用牲口驮送的,也有用担架抬走的,一切因伤情而定。张主任是唯一的对接人员。

  抗战最初几年,伤兵数量一直较多,每三五天就有伤员送来,每次十人左右,最多一次接近三十多人,后来慢慢减少。1941年,由于发生了“灵宝会战”,日本兵打到阌乡,这段时间伤兵数量骤增。但运送的方式不变,还是人抬和牲口驮运。前后总共有多少伤员从这里转运出去,因为没有可靠史料记载,至今也无法确定。

  战争年代,转运站条件简陋,医官技术也不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包扎,根本没有机会进一步治疗,伤重死亡也就在所难免。死了的士兵被集中掩埋在一个叫做“关圪崂”的地方,墓塚一个挨着一个,相距二尺左右,共有四排。这个地方埋完以后,又另在禁沟半坡的驮土场开辟了一块新坟地。死亡人数估计在百名以上。

  埋葬伤兵的任务主要由转运站的战士承担,有时也会找些民夫协助。墓穴普遍很浅,那时狼多,有些尸体第二天竟被野狗和狼拉出来吃掉了,景象实在令人感到凄惨和难过。

  伤兵死亡后,开始还会购买二寸五厚的棺材收敛埋葬,后来可能因为费用不足,就在当地购买柳树,雇用上瀵井村的一个叫张屯子(外号聋子老汉)的木匠,解成八分厚的楼板,钉成简易棺材安葬。再后来就是裸葬,什么都没有。有些坟头开始还会插上简易木板,写上死者姓名,作为碑记,但因时局混乱,木碑很快就被毁损消失了。不论是埋在关圪崂还是驮土场,如今的墓塚已经没有了任何标记。至于转运站有无登记,目前还无法考知。

  转运伤兵的民夫,主要由乡公所根据张主任的要求下派。没有工钱,担架自备,牲口自备。民夫从潼关各地抽调,以瀵井乡和太要乡为主。麟趾原各村、南五庄、官上、南头、留果甚至西北十里铺都出过人。

  委派民夫也有原则。乡公所按照土地多少下达任务给各保(村)甲(村民小组),一亩地为一件,三至五件出一个丁,在辖区内轮流安排。有时也向县上求援。抬伤员没有专用担架。民夫多用自家的门扇代替,两人一组。从瀵井到周家,有三十多华里,还要翻越禁沟、潼洛川、列斜沟三个大沟,往返一次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路远也艰,民夫非常辛苦,反而还会遭到一些士兵的不满和辱骂。一些民夫不堪其辱,就把他们扔在半路上自己逃跑了。可是回去之后也会受到处罚。

  转运站的经费由上边下拨,部队自己开灶做饭。开荒、沤肥、种菜、喂猪、做豆腐、买粮食磨面、上山打柴等等,能够自己解决的全部自己解决。他们开垦的地块有两处:一处在瀵井老石头坡旁边,一处在瀵井沟口水磨坊附近。菜蔬长势比一般农民家的还好。吃不了还会出售,买卖也很公平。和乡邻们相处的和谐融洽,从未发生过扰民和仗势欺人的事件。倒是有一个姓陈的不法客商借了一个战士的钱不还,讨要久了,这位客商竟然把这个战士暗杀了,以图昧账。后来部队寻找失踪战士,将此案侦破,罪犯被押往铜川处决!

  抗战胜利以后,转运站撤销,大部分人员随军转移到了铜川,据说是为了攻打延安。年龄偏大的三个人留了下来:炊事员唐志高、班长张吉文和伙夫头老邢。

  建国后,掩埋无名烈士的那两块土地,因农田基建和兴修水利已经面目全非。烈士的遗骨,再也难以完整寻觅。伤兵转运站这条战时的生命通道,也在岁月变换中,逐渐被人淡忘,不再提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018年元旦,在陕西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慈善机构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协助下,上瀵井村伤兵转运站抗日伤亡将士纪念碑在潼关县上瀵井村新修落成,以纪念和缅怀那些抗战中牺牲在这里的官兵将士。至此,这段被淹没了七十年的往事才被勾沉浮世,传扬出来,重回人们的记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九泉之下,你们可以瞑目了。

  说到瀵井转运站,背后还有一段西部歌王王洛宾和转运站的传奇佳话。1937年,抗战爆发,王洛宾主动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奔赴抗日战场。他从北平来到山西,报名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不久随团来到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风陵渡,晚上他们给抗日战士作慰问演出,白天在黄河渡口搬运物资,背送伤员。当时,黄河上没有桥,河南面是潼关,河北面就是山西前线,两岸来往全靠木船摆渡。从山西前线撤下来的伤兵都要从风陵渡过河,再接着转送到潼关的野战医院。

  1993年,王洛宾先生应邀前往台湾讲学。在台北偶遇一位老人。闲谈得知老人是一名退伍的国民党老兵,当年抗击过日寇,后来腹部受伤经风陵渡过黄河,到潼关后方医院疗伤。王洛宾当时恰在风陵渡帮助运送过伤兵。一提到风陵渡,两位老人都格外激动。王洛宾对他说:“老弟,如此说来,也许当年我还背过你呢!”这次意外邂逅让王洛宾感慨万千,他随之写了一首短诗《两岸》,回忆这段烽火岁月。

  有战争就会有流血,有受伤,甚至牺牲。一线将士出生入死,奋不顾身的英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永远传颂,然而那些身负重伤,撤离火线的官兵也不应该被人遗忘。伤兵转运站——这条战火中筑造的生命防线,在危难关头,给多少战士带来生的希望,活下去的信心。

  平静了炮火纷纷,远去了硝烟弥漫,过去的总会过去,留下的必须铭记。让我们珍爱和平,牢记这些为国捐躯,流血牺牲的英雄,在我们心中,永远为他们矗立着一座丰碑!

  附:《两岸》

  半个世纪之前

  在黄河两岸

  我曾背运过伤员

  头上敌机

  脚下狂澜

  心中只是想

  让亲人提早进入医院

  多少白天 多少夜晚

  从潼关划到风陵渡

  从风陵渡再到潼关

  从来未感到黄河还有两岸

  今天

  漫步台北公园

  一位拄杖的老人

  走过来搭讪

  说他年轻时

  据守过娘子关

  挂彩了才退下火线

  我猛然想起往事

  ——说不定我背过他

  说不定就是他的鲜血

  染红过我的衣衫

  我俩紧握着手

  默默无言

  心中暗想

  不该再有什么“两岸”

  一九九三年五月写于台北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12-02 16:56: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通古村鲁西南抗日根据地 无名烈士墓地

下一篇:抗日英烈杨铁城:冀中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